故鄉是家兵營似海 第9章 第一輯(五)馬嫂開了個理髮店
    我說的「馬嫂」,是91562部隊東運756船船長馬三良的妻子。因為丈夫姓馬,官兵們都親切地叫她「馬嫂」。

    馬嫂是船長高中時候的同學,職業技校畢業後,在老家衢州一家公司做會計。為支持丈夫的工作,1996年,馬嫂放棄了舒適穩定的工作,帶著不滿週歲的兒子,隨丈夫來到了舟山海島。

    做隨軍家屬難,住房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剛來那陣,馬嫂和孩子來隊沒房住,臨時住在部隊的招待所;海島本來就業就困難,馬船長馬不停蹄地奔波了好長時間,連一份月薪幾百元的工作也沒找到。看著丈夫難過的樣子,馬嫂一語驚人:「給你們部隊領導說說,我在你們部隊開個理髮店怎麼樣?」馬船長一想,老婆放棄那麼好的工作,隨軍到了部隊,結果卻要開店給人理髮。這要是傳到老家,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可馬嫂言出必行,說幹就幹。她一邊邊催著丈夫做領導的工作,一邊到地方的理髮店學技術,經過培訓,本來就心靈手巧的馬嫂真把理發技術學到了手。拿丈夫做「試驗」,起初疙疙瘩瘩的,備受戰友們奚落,幾次練習之後,戰友們才表示「基本通過」。一個多月以後,「馬嫂」理髮店開張了。

    理髮店一開張,生意就十分火爆。馬嫂不僅人長得漂亮,待人態度也誠懇熱情。看她理發是一種藝術享受;經她理髮,讓人頓感頭目清爽。

    在馬嫂理髮店理髮,每人只需三元錢。部隊領導說,開理髮店雖然是為兵服務,但是收費可以再高一點,另外水電費也不用交。馬嫂不依,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收費標準不漲,水電費照交。

    馬嫂心腸熱。在馬嫂的理髮店裡,除了理發工具外,還為官兵準備了針線之類,誰的褲子、衣服破了,到馬嫂那兒一縫就行。官兵們常常說這樣一句活:「有困難,找馬嫂。」這還不算,每當部隊組織學習雷鋒活動,馬嫂總是第一個到政治處報名。去年3月,駐地《舟山日報》的記者「偷拍」了馬嫂在街上義務理發時的照片,一不小心,馬嫂還上了《舟山日報》的頭版。

    馬嫂風格高。今年,又有兩個剛隨軍到海島的家屬找不到工作,馬嫂主動上門,收她們做了徒弟,馬嫂說得好:「有錢大家掙,有福大家享。」

    你說我們的馬嫂可愛不可愛呢?要我說,她不但可愛,而且可敬。

    原載《人民海軍》報

    愛國詩人丘逢甲的詠懷台灣詩

    愛國詩人丘逢甲,清朝人,祖籍廣東,出身於台灣望族,曾祖時遷居台灣台中彰化縣。他14歲考中秀才,名列全台第一,有「東寧才子」的雅譽。1888年中舉人,1889年中進士,被任為工部主事。因不滿於清廷腐敗,辭官歸里,先後在台中、台南各書院講學。甲午戰爭爆發後,他上書朝廷,請命督辦團練,抗擊倭寇。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赴馬關乞和,簽訂《馬關條約》。丘逢甲義憤填膺,憤然上書曰:「如當國者真有棄台之意,竊願舉所有義旅共保危疆。」他率抗日將士寫下血書,力爭保衛台灣。1895年6月,日本侵略軍向台北地區發動進攻時,丘逢甲臨危受命,任抗日義軍大將軍。7月下旬,義軍戰敗,丘逢甲率部內渡,哭別故鄉,寫下了第一首詠懷台灣的愛國詩篇《離台詩》,至今讀來,仍令人感慨萬端。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山河意黯然。

    丘逢甲率部內渡到大陸後,回到廣東梅州鎮平(今梅縣燕嶺)。次年春天,丘逢甲登鎮平固山,遙望台灣,面對大好河山,止不住淚雨傾盆,在《春愁》詩中寫道: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1898年,他收到台灣一好友來信,又禁不住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故人消息隔鄉關,花發春城客思閒。

    一紙平安天外信,三年夢寐海中山。

    波濤道險魚難寄,城郭人非鶴未還。

    去日兒童今漸長,燈前都解問台灣。

    與詩人一起內渡的孩子都漸漸長大懂事了,他們和詩人一樣強烈地思念著故鄉台灣,夜晚每每聚在燈前發問。這是一幅多麼令人思而泣之的思鄉圖啊!

    丘逢甲回大陸後,自號「海東遺民」,他崇尚民族氣節,恪守愛國情操。他時常用岳飛、鄭成功等民族英雄鞭策自己,終生不減收復台灣、統一祖國的信念,他在詩中寫道:

    王氣中原在,英雄淚所歸。

    為言鄉父老,須讓漢官儀。

    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台。

    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衰。

    十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

    1901年,一位當年的抗日義軍故舊從台灣來訪,丘逢甲贈詩曰:

    我年方強君未老,惜君投身隱海島。

    亞洲大陸局日新,時勢徑待英雄造。

    進入20世紀,中國和亞洲出現了民族覺醒的新形勢,詩人期待著中國能尋找機會在這場亞洲大陸的民族解放鬥爭中能收復河山,使台灣回歸祖國。

    以後,丘逢甲思想逐漸激進,傾向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廣東宣佈獨立。丘逢甲被推為廣東省代表,赴南京組建臨時政府,並成為參議院第一名台灣籍參議員。不幸的是,就在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成立後一個多月,愛國詩人丘逢甲因積勞成疾,不幸逝世,終年49歲。臨終前,他囑托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

    丘逢甲這種自強不息、畢生維護祖國統一的精神,不僅為當時人們所稱道,且至今也仍為海峽兩岸中國人民所仰慕和懷念。愛國詩人的一腔情懷和他的詠懷台灣的詩篇,必將載入史冊,光耀千古!

    原載《政工學刊》、《南彊影視》、《寧波晚報》

    從「拯救女兵林奇」的鬧劇說開去

    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大兵上演了好萊塢大片般的「傳奇故事」——拯救女兵林奇: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美軍特種部隊乘坐直升機從天而降,從戒備森嚴的伊拉克醫院裡,成功地將參戰的19歲被俘女兵林奇救了出來。此事當時成為傳遍全世界的特大新聞。但是,戰後美國國內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媒體相繼報道並提出證據證實,所謂「拯救女兵林奇」的傳奇,只不過是一場由美國軍界和新聞媒體精心策劃的鬧劇。事實上,林奇是由於受到伏擊翻車而受傷的,她的體內並沒有子彈,身上也沒有刀傷。美軍趕到醫院營救時,醫院裡只有林奇一人。一位目擊者說:看上去,這次行動帶有表演的色彩,這裡並沒有伊拉克軍隊和士兵,美國特種部隊一邊呼喊一邊放著空槍,攝影機始終在旁邊拍攝,一切都好像是一部好萊塢大片。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也在一篇社論中承認,拯救行動的故事大部分是虛假的。

    那麼,為什麼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美國軍界和新聞媒體會如此勞神費力地來編排這場鬧劇呢?

    編排這場鬧劇,是企圖利用世界媒體來展示美國軍人的英雄主義形象。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需要大力渲染一種英雄主義色彩,為己方軍人籠罩上一層英雄主義的光環。拯救女兵林奇這場鬧劇,讓我們想到了美國的一部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不難發現,拯救美女兵林奇的故事不過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翻版。當年,美國好萊塢出產的這部軍事題材大片,在世界各國尤其是在軍人這一特殊群體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美國特種部隊憑借優良的武器裝備、英勇果敢的作風,插入敵方縱深,成功地將大兵瑞恩營救出來。在這部大片中,美軍尊重參戰軍人的生命,美國軍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參加營救大兵瑞恩的每一名美國軍人都被塗上了一層無私無畏、大智大勇、果敢善戰的英雄主義色彩。

    電影讓美國軍人完全以英雄主義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知道,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可以說是宣揚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美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人生取向,對其它國家的思想文化滲透,很大部分都是通過好萊塢輸出的。《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大片,就是以一種文化的形式在向他國展示、推銷美國的貨色。伊拉克戰爭中,編排拯救女兵林奇這場鬧劇,參照了《拯救大兵瑞恩》的做法,同樣是美國軍界和新聞媒體在世人面前對美軍優勢裝備和果敢作風進行的一次炫耀和展示。從文化滲透的角度講,它完全是西方思想文化在戰爭中的應急反應,完全是在為美國軍人罩上一層英雄主義光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國際傳媒,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對美國軍人側目而視,達到另一種「懾服」效果。

    編排這場鬧劇,是企圖利用「高度尊重人權」的理念來獲得國內民眾的支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權」是美國的人權理念之一。美國繞開聯合國發動對伊戰爭,世界輿論為之嘩然,國內輿論和民眾也出現了相當分貝的不同聲音。美國政府在「攘外」的同時,也必須進行「安內」。我們還記得在南聯盟戰爭中,三個被俘的美國大兵最終通過外交途徑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鄉,和擔驚受怕的母親們熱烈擁抱之後,不僅沒有熱淚長流,反而在世界各大媒體記者的鎂光燈前露出了洋洋自得的笑容。這洋洋得意的笑容確實長了美國軍隊的志氣:看,加入我們這支軍隊,就是當了戰俘也同樣安然無恙;看,只要是為美利堅合眾國而戰,美利堅合眾國會高度尊重你們的生命權,你們的生命是有保證的!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恐懼,提升了對戰爭的支持。而當美國在伊克戰爭中,「零傷亡」的願望成為泡影,高度尊重參戰士兵生命權的承諾成為謊言時,美國政府面臨著參戰官兵親屬和國內輿論的巨大壓力,它就不得不通過導演這場鬧劇,藉以安撫參戰官兵、被俘官兵親屬的反戰情緒,以騙取國內民眾對這場非正義戰爭中的支持。而從實際效果看,美軍部分的達到了預期目的。

    編排這場鬧劇,是企圖利用女性軍人的弱者角色來騙取國際輿論的同情。作為戰爭中參戰的女性,19歲的美國女兵林奇成了這場鬧劇的主角,同時也成了伊拉克戰爭中的一個「亮點」。她以19歲的青春年華,一頭金色的長髮,美麗文弱但同時又受盡磨難的女性形象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迅速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好感和同情,以至於許多人已經忘了她是美軍這支非正義之師的一員。但事實上,她只不過是美國在掩蓋不了戰爭非正義性的無奈之中,企圖利用女性這一弱者角色來騙取國際輿論的同情的一件道具。美國繞開聯合國發動對伊戰爭,從一開始就面對來自世界的反對聲音。

    在戰爭中,伊拉克平民的傷亡數字又遠遠高於伊拉克軍人傷亡的數字,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已成公論。尤其是戰爭初期,一名受傷伊拉克兒童睜著一雙無助的大眼睛哭喊著一次次出現在世界各大媒體上的時候,全世界人民都為之震撼了。伊拉克人民作為戰爭的受害者,得到了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同情。在這種情況下,被俘女兵林奇就成了美國軍界和新聞界在匆忙中抓到的一根稻草。因為對美國政府和軍隊來說,在缺乏支持、不乏反對的非正義戰爭中,哪怕是一點點同情和支持也是他們所渴望的。為此,他們不惜代價,編排出了這樣一場鬧劇,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透視這場鬧劇,對我們做好戰時宣傳鼓動工作帶來了很多啟迪和思考。美國軍界和新聞媒體編排的這場拯救女兵林奇的鬧劇,事後來看,荒唐之極,成為了世人的笑柄。但不可否認是,事情在當時,對於消除因開戰不利而在美軍中瀰漫的沮喪情緒,提升美軍士氣,安撫國內民眾,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從戰爭宣傳的角度而言,有其產生的合理性和現實需要,是戰時宣傳鼓動的成功之作。《孫子兵法》上說:兵者,詭道也。古語也講,兵不厭詐。這不僅僅指排兵佈陣,同樣也包含了戰時宣傳鼓動方法手段的運用。未來對台作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戰場環境之複雜,敵我進退之反覆,戰鬥之迅猛、激烈、殘酷對參戰官兵將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戰時宣傳鼓動工作將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作用。透過「拯救女兵林奇」這場鬧劇,我們要在摒棄資產階級軍隊的欺詐、瞞騙等伎倆的同時,大膽借鑒其在宣傳內容、宣傳時機、宣傳形式、宣傳途徑上的獨到之處,結合我軍的革命性質、光榮傳統、政治優勢,不斷研究創新戰時宣傳鼓動的方法手段,達長自己志氣、滅敵人威風的目的,為「打得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原載《政工學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