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建成 第52章 驕秦王咄咄逼人 (4)
    李建成立即率五百精兵迎戰安興貴的叛軍。恰在這時,忽聽得外圍一陣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如山林一樣的呼嘯!像海浪一樣的怒吼!

    「衝啊——」「殺啊——」從外圍包抄上來了無數精銳的唐軍,一下子把安興貴的二萬兵馬包圍了。外圍的唐軍向內圈砍殺;核圈內的李建成率殷開山五百兵馬向外奮力砍殺;中間被夾擊的安興貴人馬,又有李建成派進去的五百多兵馬為內應,他們抽刀就殺,照人就砍。一時間,整個陣地象開了鍋的水,沸騰了……

    安興貴哪有招架之力?!心一驚慌,當場被砍殺在地。有僥倖生還者,跑回原來的營地一看,傻眼了:安興貴的營地,早被唐軍佔領了!這漂亮的一仗就在李建成含而不露之中收尾了!

    原來,李建成率那一千人馬圍獵,是誘餌。那「逃兵」是派去摸清安興貴真正意圖的將士。李建成得知安興貴夜襲唐軍之後,火速派人向附近州府調集兵馬,連夜兵分兩路,一舉掃清大唐障礙!

    由於唐皇李淵當初不明真相,還真以為李建成「遊獵無度,兵士逃兵亡過半。」李淵下詔訓責李建成。可太子生性不愛申辯,更不居功。二個月後,涼州府的捷報傳到京城,李淵才知錯怪了太子,便詔令封賞有功人員。

    ……往事如煙,一閃而過!太子思緒迅速回到現在。李建成不無憂心地道:「父皇,從幾件邊關將領舉兵反叛的事情中,兒臣認為,將領在軍權方面應當有所限制了。」

    李淵表示支持,朝庭通過了太子李建成提出的「整頓府兵制」,府兵都有隸屬於各州縣,不再單立戶籍,朝庭設十二衛統領府兵,各衛下設折衝府(軍府)。關中設立的折衝府佔全國40%左右,造成「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的形勢。衛士挑選壯丁充當,平時從事農耕農隙教戰,有事出征。此外,每年還要輪番宿衛京師,稱為「番上」。衛士不服其他徭役,不納租調;但番上、出征要自備器械和衣糧。高級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權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鉞」的稱號,有代表皇帝親征之意;地方軍政長官加以「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武職的幕僚稱參軍或參軍事。

    皇帝李淵詔令,各軍隊將領,必須分批到兵部學堂輪訓三個月。然後,由朝庭根據德才考評,再任命到部隊去。各地將領,打破部別、部屬的局限性,兵營是鐵打的不動,但軍隊將領是輪換任職的。並對全國的軍隊將領分批進行整頓。這條法令,無疑是正確的,有利於避免軍閥專權、軍閥割據的產生。當時算是先進的法令了。李淵還通過了由李建成主持、裴寂、封德彝、陳叔達、蕭等眾大臣參與修定的《唐律》和《唐律疏議》法案,隨之頒布實施。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

    但是,法案雖好,實施卻很困難。整頓軍隊的新法令一出台,就遭到很大的阻力!首先是秦王,他恨恨地想:此法一行,洛陽基礎完了,其他費盡心機派駐的軍隊也不屬於他了,他就是光棍一條了。秦王極力反對:「父皇,整頓府兵制,其實最主要的就在於限制軍中將領的兵權。現在天下剛定,朝庭就這樣做,傷了軍隊將領的心,以後,國家需要將領之時,將領們心散意懶,將士離心,軍隊就解散了,那國家就解體了!」

    李淵一聽,心有所思。太子李建成說:「二弟這話,說得有點過了。軍隊本屬於國家,而不應是將領的私有財產。也不是將領拉山頭的本錢。由國家統一指揮軍隊,有國法和軍法約束。軍隊怎能說散就散了呢?」

    「你不帶兵,就妒忌別人帶兵。才搞出這種東西來限制將領!」李世民氣憤地說。

    封德彝、裴寂、羅成、陳叔達等人,也覺得秦王的氣焰逼人。陳叔達勸道:

    「秦王殿下,朝庭限制軍將兵權,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如果有些將官們擁兵割據,反叛朝庭,戰亂不能停止,國家何來安寧?!何況,您也不希望流血流汗打下來的城池,被反賊所佔有吧?」陳叔達是一個親近秦王的人,他這一句不偏不倚的話,使李世民的氣焰小了下來。

    李世民無可奈何。心裡一動,腦子就冒出一個主意來了,地平緩了口氣,說:「既然軍隊是國家的了,請父皇准許我,把願屬秦王府的將領分別派去出,讓他們多在山東、河北、長江一帶為朝庭效力,」

    皇帝李淵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一眼就看穿了秦王的用意。他耽心秦王的心腹勢力到處滲透,所以堅決不同意。在秦王的再三懇求下,才留下了羅士信與王君廓負責山東防務。秦王知道,山東是太子李建成的勢力範圍,有了羅士信與王君廓在山東負責防務,就相當於在太子的眼裡,釘了一顆釘子。

    李建成對秦王的用意瞭然於心,太子對此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之。軍隊收歸國家所有之後,李建成以太子之位又贏得朝野的支持,太子有足夠的能力制約秦王的不臣之心。

    秋高氣爽的藍天顯得格外的高遠無垠。

    一片片白雲飄浮在天際,把蔚藍色的天空襯托得更加清爽;一行南雁飛過留下幾聲清音捎走一幅大唐這幾年勵精圖治四海昇平的畫卷。

    皇帝李淵笑逐顏開,心情非常愉快!唐朝庭掃平了四海,各州、府、縣恢復生產,促進農耕、商市、稅賦。在李淵、李建成、裴寂等眾大臣的努力下,國庫存糧、絲綢、銀兩充實。長安街頭;樓市鱗節、酒肆茶坊,生意生隆;商業販賣;應有盡有。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國家逐漸有了繁榮生機。唐皇李淵看在眼裡,笑在心裡。他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自從坐上了皇帝寶座後,就很難得騎馬了。為了教育兒孫們不忘艱苦征戰的精神,同時也是為了輕鬆娛樂一下,他決定去圍獵!

    清晨,陽光照耀的青青竹林裡,唐皇李淵精神抖擻,率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昌、李道宗等李氏皇族二百餘人,在長安城南的獵場內開始了緊張而有趣的圍獵。

    唐皇李淵雖然年過六旬,但騎在馬上仍神采飛揚。他與李建成一起飛馬騎射,連發弓箭,射到好幾隻鹿、獐和野雞。李建成沒有發箭,他在全力保護父皇,生怕李淵在馬背上有點閃失。轉過一道山坡,抬眼就看到二三隻倉皇奪路奔跑的鹿。李建成隨風就勢摘弓搭箭閃眼間動作利落:「唰——」地一下應聲就有一隻奔跑中鹿象大風捲起的草帽「撲——」躍倒在地隨後翻身滾落於坡間。

    「好哇!大郎能文能武,為父無憂也!」李淵笑逐顏開,策馬奔馳,

    今天圍獵,李淵表現出很高的興致。李建成耽心父皇閃失,緊隨其後。父子倆策馬揚鞭,歡聲笑語不斷……

    火熱的太陽依舊燃燒在山坡。雖然已經是仲秋,卻沒有什麼涼爽的感覺。中飯後,眾皇子皇親們沒有休息。李元吉牽了一匹驃紅大馬,他非常喜歡戰馬,有空就親調馬料餵馬。這匹驃紅大馬,是李建成從突厥那裡買回來的血汗寶馬,原本是編入羅成的鐵騎兵營的,李元吉看好那匹馬硬從羅成那裡要了過來。後來,羅成找太子又從突厥人那裡新買了一批馬血汗寶馬。李道宗、李建成、李世民、李元昌等人的馬,也都是太子李建成從那批突厥馬中選出來的。

    見了李元吉牽過來的這匹驃紅大馬血汗寶馬李世民心裡一癢,就說:「四弟,讓我溜溜馬。」

    李元吉平日對李世民趾高氣揚的樣子很討厭。但現在礙於眾親族的面,李元吉只好說:「好吧——」順手把馬繩扔了過去。

    李世民接過韁強,躍步跨上那匹驃紅大馬,揚鞭策馬奔馳起來。轉過一道山崗馳入叢林,荊棘之中看見了一頭小鹿李世民窮追不捨,眼看就要趕緊上了,不料那坐下寶馬突然撲倒在地。反應敏捷的李世民飛身一躍,跳出圈外。打馬再起李世民飛身而上,策馬狂追。

    常言道:馬通人性。特別是戰馬,更有靈性。也許,李元吉的這匹驃紅大馬知道李世民日後會殺害它的主人。所以那匹驃紅大馬飛奔不久又乘李世民不備突然仆地翻滾。在眾人的驚呼聲中李世民再次飛身躍出,穩穩地跳出圈外。李世民手牽著馬笑著對馬說:「本王自有天命,豈得浪死!」

    當時在場的張妃、尹妃等人把此話告訴李淵。皇帝李淵聽聞大怒,立即召李世民前來。李元吉愛惜地拍拍馬背接過韁繩牽馬而去。

    李淵怒責李世民,道:「大膽二郎!你剛才說什麼自有天命啊?……朕警告你:天子自有天命,不是用奸巧的心智強求來的。你是不是有不臣之心?!」

    李世民自己知道說錯了話,連忙脫冠頓首。怒氣未消的李淵正想把李世民交內史監察法司案驗,忽然有太極殿內侍氣喘吁吁來報:「突厥——突厥,大舉入侵,前鋒已到豳州了!」

    說也奇怪了!每到關鍵時刻,李世民總是能借突厥解圍。這突厥人簡直是李世民的救星!聽到突厥入侵,李淵內心驚慌。李世民正好找到一個脫身的借口,忙說:「兒臣願率軍征戰!父皇不用憂心,火來水淹,兵來將擋。」

    大敵當前的李淵怒氣消了一大半,但仍有些不放心李世民的所為。李淵瞧見李元吉牽馬而過,便對李世民說:「好吧!暫時給你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你即刻與齊王元吉領軍同去吧。」

    李淵的用意是以李元吉牽制李世民。李世民心裡盤算著:只要讓本王率軍,就要把失去的兵權再抓回來!奉旨率軍抗擊突厥的李世民慢騰騰地領軍到了豳州;但突厥人聽說朝庭大軍來了就掠奪一番不慌不忙地揚長而去了。突厥人就是這種德行,來去如風,居無定所。不事生產不經營,專門搶奪侵略。朝庭來兵他就跑,唐軍一走他又來。邊民苦不堪言!

    李世民見突厥人走了,遲遲不回肯京,請旨留軍駐守。李淵認為,豳州本來就有駐軍,用不著李世民再駐軍了。只是突厥大規模侵略時,朝庭才派兵馬過去。更主要的是,李淵擔心李世民藉機擴張他所轄軍隊的勢力範圍。李世民借口突厥經常游擊邊庭,硬是放了三萬兵將由秦叔寶留守豳州。並再三請旨父皇把防守豳州的兵權移交給他。李淵很不高興但又耽心秦王帶兵二十萬在外恐生變亂,只好一面同意秦王留軍駐守,一面詔令秦王回京。

    滿面春風的李世民高興自己又成功地把勢力擴張到了豳州,這才慢騰騰地班師回京。由於長期陽奉陰違的李世民堅決反對限制軍中將領的權利,留下了很嚴重的後患。唐庭歷史上的「刺史帶節」——地方軍政長官加以「使持節」的稱號,即都督帶使持節,稱節度使。朝庭賦於節度使有誅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這就導致了唐中期的著名的「安史之亂」等叛亂的發生。如果歷史要算帳的話,這筆罪過的帳,首先就要算到李世民的頭上。歷代史學家研究稱:在這個事情上李世民是直接的罪魁禍首。此是後話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