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意獨憐才 第31章 天賦與成就(七篇) (1)
    天才何足道哉﹖

    一九九○年六月一日

    (一)

    世界上的天才多的是,值得我們羨慕的卻少得很。

    少年時讀宋代王安石《傷仲永》一文,大致是說,一個名為方仲永的五歲農家孩子,沒有上學讀過書就可以即席揮毫地寫詩,而且文理通順﹔秀才們發現,大加讚賞,方仲永的父親因而獲得同縣人的款待與金錢。於是,為父者認為有利可圖,就帶兒子到處表演,沒有好好地教他。這樣過了若干年,孩子長大後變得平平無奇,與一般農家子弟沒有什麼分別了。

    這個有名的《傷仲永》故事,使我想起﹕二十年前,韓國某兒童天才畢露,他的父親也就四處宣揚,唯恐天下不知似的,舉世的新聞傳媒加油添醬地報道了。這位天才神童,如今安在哉﹖不久前,香港某報章報道一名中國內地的神童,去年十一歲有足夠的資格進入醫學院,但——報道說——黑暗的內地政制卻諸

    多留難,使這天才無表演之所云云。對內地的政權我一向少有好評,但這件事我認為他們是做對了。十一歲進醫學院,對兒童,對社會,半點好處也沒有。

    算得上是讀書神童的實例,我遇見過一個。一九六一年,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洛杉幾的加州大學,舉校矚目。我當時認識他,很替他難過。可不是嗎﹖知名度那麼高,同學們特別注意他。例如,他選修了某一科後,一進課室舉座嘩然﹔好事的同學大聲問神童﹕「要是考試我勝了你,我的智商怎樣算﹖」神童的心理負擔,重矣哉﹗考試成績公佈,神童通常只獲丙級。其實這足以證明他是神童了﹔十一歲的年紀在加大有丙級的成績,不是神童是什麼﹖但同學們不放過他,問﹕「我以為你是天才,而我一向被人視為蠢材的,也有丙級的成績,跟你一樣,你怎樣解釋﹖」後來這位神童愈讀愈差,不知所終。這是悲劇。

    人類歷史的記錄,最高的天才是經濟學家密爾(JohnStuartMill)。據後人的估計,他是歷史上唯一智商高達二百分(是滿分)的人。密爾的天才,簡直匪夷所思。芝加哥大學的施蒂格勒(G·J·Stigler),二十年前印製過一本日曆,送給朋友。每個月份他選歷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的人像,在像旁引用那名家寫過的幾句精彩的話,很有意思。

    到了以密爾為主(亦即他的誕辰)的那個月,施蒂格勒引用他的那幾句話,使人摸不頭腦。那是引自密爾給邊沁(J·Bentham)的一封短信﹕「邊沁先生﹕你借給我的《羅馬帝國史》的第一冊,我已經讀完了,覺得很有興趣,現在托人交還給你。希望你能續將第二冊借給我,我會很細心閱讀的。」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史》是一部經典之作,與中國的《資治通鑒》異曲同工,也同樣卷帙浩繁﹔但密爾那段平平無奇的話,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我是施蒂格勒的老友,知道此君聰明絕頂,無事不登三寶殿,那麼為何日曆到了密爾那個月份,卻如此淡然處之﹖想了很久,不得要領﹔再看日曆,突然發覺密爾那封短信後面所注的日期,屈指一算,那時他只有三歲﹗

    是的,密爾的天才,前無古人。他七歲時寫了一本歷史書,十一歲精通當時的所有數學。然而,我對他不羨慕。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學者,也是當時英國名重一時的教育家。這位老密爾發現了李嘉圖(D·Ricardo)的天才,不遺餘力地策勵李氏,使他後來在經濟學上雄視百代。老密爾也不斷督促自己的兒子,日夕用功學習。小密爾童年時沒有一般孩子所享有的快樂——沒有玩耍,也沒有小朋友。這是悲劇。到了二十歲左右,小密爾幾乎患了精神分裂症。

    但密爾的天才高人一等。他自知精神有問題,知所適從地把自己的生活調整了。到了中年,他寫下《論自由》(OnLiberty),為「人權」這個概念打下了基礎,也寫了《政治經濟原理》,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本好書。後者洋洋數十萬言,是經典之作,據說密爾只花了六星期就完成了。我曾經把此巨著讀之再三,認為六個星期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花六年時間寫出這樣的書,也算是天才了。

    (二)

    從密爾這個例子看,天才畢竟是天才,父親對他小時候的強教不能壓制他後來(中年)的成就。不過,密爾的成就始於四十歲後,不免使人覺得他兒童時的超凡本領,起不了什麼作用。事實上,從童年到中年,其間密爾有二十多年的日子一事無成,而這一段時期的失敗顯然是由於童年時他父親管得太嚴,迫得太緊。當然,一個人倘無教育,天才再高也難在學術上有大成,但我總覺得,如果老密爾不是那麼急不及待地對兒子苛求而讓他過一些普通孩子的生活,那麼小密爾的日後成就會是更大的。

    是的,兒童應該多些遊玩,多交些小朋友,過一段輕鬆愉快的日子。這樣的日子在童年時不珍惜,長大後機會難再。我們為了他們童年的快樂,即使會荒廢了孩子們學業的某方面,也是值得的。無論怎樣說,天真的年齡卻要被迫「嚴肅、認真」起來,對兒童長大後的發展有害無益。前文提及,本來天分極高的兒童,被長者視為有什麼了不起,強而迫之,唯恐天下不知孩子之能,孩子長大了就變得平凡之極。

    數學與下棋的天才,通常來得早。但對這兩項本領的神童,我不羨慕。這種天才往往偏於一個方向,發展得很不平均,若在童年或少年時急於「推」展,長大後對其他事情一無所知,令人惋惜。有些天才到成年之後才「爆發」出來。印度的一位數學家與英國的牛頓,都是在二十多歲時才突然光芒四射。後發的天才比早發的天才幸運。可惜的是,這兩位傳奇人物在如日中天的兩三年間用功太盡,以致往後的生活過得不大愉快。

    我認為愉快的生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然而,天才創作與愉快的生活往往格格不入。從科學那方面看,有大成的天才,生活又過得算是寫意的,只有愛因斯坦、弗裡德曼等寥寥數人而已。這些人小時候都並非神童,而他們成年後的發展也不急速。按部就班地創新的天才,歷時數十年,而其間的生活多面化,懂得享受一下,是足以令人羨慕的。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及兩掌之數。

    藝術上的天才比較幸運。主要原因,藝術是表達感情的事,在年幼時不容易被父母發現天才,所以很少被迫而趕在生活前頭。莫扎特一早被發現了,其生命之短令人惋惜,但王羲之可作東床快婿,蘇東坡幽默灑脫,畢加索有七十年的創作生涯,就是狂放如李白,後人為他所作的、在江上捉月而死的故事,也如詩如畫。這樣寫意的天才,在科學上不多見。

    是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偏愛,也有偏見。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的父母比比皆是。他們之中有不少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過人之能,於是強迫孩子日讀夜讀,學校成績可觀時,就奔走相告。這樣的教育,能有大成的例子極少。童年應該做的事,應該有的快樂,被父母認為孩子了不起就給壓制了,長大後沒有什麼童年的溫馨回憶,豈不是把生命辜負了﹖

    我自己的女兒,小時未學「行」先說話,到了三歲,幼兒班的幾位老師認為她是個天才。我花了不少時間和老師們爭論,力指女兒絕非天才,千萬不可把她安排在些什麼特別的課程班上。女兒今年十七歲了,我對昔日的堅持認為做得對。

    後來我才知道,女兒的聽覺很敏銳,對語言確有過人之處。她的中、英、法語都說得流利,而在英語中幾個不同地區的口音,她可以倣傚得以假亂真。凡是耳朵能將音調分辨很清楚的人,都有這樣的本領。這怎可算是天才呢﹖女兒對音樂毫無興趣﹔有分辨音調的耳朵,但沒有音樂感,不過如此而已。女兒的眼睛之於顏色,也有過人之處。她自小圖畫畫得很不錯,但也沒有興趣畫下去,我就樂得由她自由發展。如今女兒快樂可人,算是有點「成就」了。

    我的兒子較為傷腦筋。他的記憶力很強,而個性又是屢敗屢戰的那一種。但他顯然「搏得太盡」。今年十八歲,快進大學了。十多年來,我對兒子主要的教導是﹕千萬不要那樣用功﹔也對他細說學校成績的好壞毫不重要。他於是忙在乒乓球、網球、足球、國際象棋等方面下工夫,倒也沒有辜負他的童年。然而,我認為,有朝一日,在學術上我這個兒子是可以的。

    你可能是天才

    一九九四年三月四日

    莫扎特二十一歲那年,一位法國女音樂家從老遠的巴黎來到了他的家鄉——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請他作一首鋼琴協奏曲。這位女士是一位鋼琴高手。受到她的感染,莫扎特作了第九(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K二七一),石破天驚﹗從這一曲起,莫氏進入他的創作黃金時期,歷久不衰達十四年(那是說,直到他逝世為止)。

    莫氏在幼年時的天分表現,史無先例,但他真正成為一代宗師,還是得力於他二十一歲的「K二七一」及其後創作生涯中的大量作品。如果莫氏沒有這些後期作品,充其量,我們只會記得他是一個神童,而天下的神童何其多也﹗

    我為這曇花突然盛放的現象想了好一陣,所得的結論有三點。一、莫氏自小受到嚴格的訓練,到了十七歲,對各種樂器及作曲的法門融會貫通。二、到了二十歲,神童不再的日子,他的音樂思維進入了自己的廣大原野,自己的世界,四顧無人,可以獨行獨斷地思想。三、某些事觸發了他的靈感,於是創意如潮,一發不收。

    得到了以上「三個步驟」的關於天才的結論,我不由得要引證其他天才的經驗來比較一下。從經濟學的斯密、馬歇爾,到物理學的牛頓、愛因斯坦,到繪畫的梵高、懷斯細想他們的創作歷程,都不謀而合地有同樣的「三步」曲。我自己曾經有過兩次類似的經驗,值得一談。

    第一次的經驗,是在攝影那方面的。六十年代初期,我對黑白的黑房工作控制自如,而拍攝時只用一部相機,一個鏡頭,熟能生巧。這做到了第一步。一九六五年,在寫博士論文期間,我自覺不稱意,決定以攝影散散心,於是一連三個月,每天跑到不見遊人的園林中,從早到晚,靜坐遐思,進入了一個四顧無人的廣大原野。這是第二步。在園林中坐了十多天後,突然思如泉湧,如癡如醉之間,佳作信手拈來。這是第三步。

    在經濟學上,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一九六一年起我深研價格理論,到一九六六年覺得融會貫通。六七、六八年間,我住在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學生宿舍,自覺年齡比一般學生大上好幾年,喜歡獨坐於自己的狹窄房間裡,獨自遐思,進入了自己的思想天地。跟是創意層出不窮,不能自已。

    假若以上所說的三個步驟是可靠的話,那麼數之不盡的人都可能是天才。但天下的「蠢材」多的是,究其原因,他們沒有真正嘗試過發掘自己的長處,沒有按如上所述的三步行事,甘於以「蠢材」了結一生。

    你想不想過一下天才之癮﹖如果想的話,第一步是要把有關的技術及知識搞得融會貫通。這一步不容易,但只要痛下苦功,再蠢的也有機會辦到。第二步是在思想上能夠走進四顧無人的原野。這一步說易甚易,說難極難。我自己就覺得易如反掌,因為我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變得聽而不聞,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但在另一秒鐘內卻可從自己的世界跑到朋友之間,高談闊論起來了。

    創作可以受到朋友的感染、影響,但創作時是要在自己的原野上思想的。

    來無影、去無蹤的創意層出不窮的第三步,是「天」意了,不可強求。我認為做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是總會發生的。可能有些人得其一、二而不得其三,但這樣的例子似乎不多見。要像莫扎特那樣當然不可能,但曇花大可半現,過一下半個天才的癮也不錯吧。

    世上天才鳳毛麟角。我認為這個現象,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人沒有嘗試過——或沒有機會嘗試過——走上述的第一步與第二步,而這兩步即使非天才也可以辦到的。

    是的,你可能是天才。不信的話,你不妨試在某學問或玩意上痛下數年苦功,然後在思想上走進一個四顧無人的原野,把手指交錯,等待上帝的賜予。

    回答幾位天真少女

    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

    幾位唸中學的少女,天真活潑,她們通過其中一位父親的朋友介紹,到港大來找我作了個多小時的訪問。其實她們不用通過任何人事關係﹕凡是學生——包括小學生——要約見我,我是有求必應的。這是為人師表「義不容辭」之舉。

    少女們事前讀過我的文章,有備而來,但還是問得很天真可愛,使我一時間喜上心頭,像對自己女兒般地回應。下述記錄是當時的問與答的一部分,在這裡發表,對一般的少年可能有點用處。

    問﹕我們認為你是個天才,你自己是否這樣想﹖天才的感受是怎樣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