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閒吹 附錄二 講座問答
    問:人既然活著太累,那麼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答:實際上我們人活著,不是因為有意義才活著,而是活著以後,人類在反省自己,才思考什麼是意義。人類不是先要確定什麼意義,再來活。

    活著有什麼意義,我們還要從兩個方面來說。按照莊子的意思,莊子認為,有一些責任,我們是不可推卸的,比如作為子女,有對父母的義務,這是我們應該承擔的;作為人,有對朋友的義務;作為丈夫,有對太太的義務,或者太太有對丈夫的義務。這些都不是說有什麼意義我們才去做,我們不能推卸要承擔的事情。這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就是我們能夠自由選擇的。莊子說這兩方面,前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地去做好;後一方面,我們可以選擇。按照莊子的意思,所有的大小、多少、長短、得失、榮辱、貴賤、貧富,這些概念都是相對的。甚至死與生,在莊子看來,都很可能是一回事。就是說,如果有個上帝的話,上帝讓我們出生,並不是對我們特別好,讓我們死,也不是對我們特別壞。莊子認為,這是個不可知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活著,是不可知的。這樣,就只有靠我們自己才能夠「悟道」。所謂「悟道」,就是能夠「齊物論」,能夠把得與失、貧與賤、生與死,看成一個過程中間的兩個驛站,這樣我們就能抱有平靜的心態去對待生活,活著的意義也就在此了。

    問:砍樹的聲音,是人籟還是地籟?

    答:這當然是人籟。砍樹,《詩經》裡說的「伐木許許」。「許許」那樣的聲音,是人製造出來的,因此是人籟。莊子對人籟的評價非常低。莊子認為人籟都是人工製造的聲音。莊子追求的是天籟,就是大自然從「道」那裡傳來的聽不見的聲音。其實它不是一種聲音,它是一種覺悟。莊子以天籟喻道之存在。

    問:道家的逍遙怎樣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答:我就講我自己。我是一九七九年最後落實政策的,我從家鄉縣文化館調回來,仍然做我一九五七年做的《星星》詩刊編輯工作。二十多年後我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已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工作非常賣力,星期天我都在上班。每天抽很多煙,夜晚都在寫,早晨又起得早,拚命地工作。不久,我就得了嚴重的胃病,痛起來很難受,那時候我上班在紅星路二段,胃一痛起來就沒辦法停止,就用手壓著胃部狂走,從紅星路二段一直走到新南門大橋,然後又走著回來。顯然那時候一點都不逍遙。而且,心態也不好,有時候情緒會一下熱起來,熱過後又冷下來,冷熱相激很痛苦,這些都是不逍遙。直到後來退休了,我回頭去寫那一本《莊子現代版》,書寫完,我的胃病完全好了,心態也好了,也就逍遙起來了。這是後退一步得逍遙。

    問:兩千三百多年前,莊子的思想和豐富的想像力,今天也難以超越。聯想到三星堆的文明,今天也難以想像。請問,到底是兩三千年前的人聰明呢,還是現代人聰明呢?

    答:我告訴你,「知識」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人的知識,遠遠超過古人。我的知識遠遠超過莊周,但是我的智慧連他十分之一都趕不到。我們今天所說的一些知識,都是一些小聰明。這些小聰明可以拿來解決一些現實問題,但是不足以使我們的心境真正達到逍遙。真正要達到逍遙,不是靠聰明,有時候越是聰明越是痛苦。聰明使我們學了一些知識,不一定使我們快樂,只有智慧才能夠使我們快活。智慧非知識,始於悟道。

    問:莊周達到他所說的「逍遙游」沒有?古往今來,有哪些人達到了那種精神自由?

    答:莊子要宣傳他個人的見解,有時候把話說得非常絕對,他把一些情況推到了極端。我們在讀《莊子》的時候,要記住這一點。莊子在書裡說逍遙,是不是他真正逍遙呢?我推測,他可能很逍遙,是因為他活了八十多歲,他一直活到八十三歲那一年,宋國亡了國。我們可以將莊子和屈原比。莊子的年齡比屈原大二十九歲,莊子也比屈原多活了二十多歲。可以推測,莊子是很快活的,雖然他很貧窮。屈原雖然當那樣大的官,三閭大夫,而且起草憲令,就是楚國的第一支筆桿子,但是活得那樣痛苦。對比一下,我們就知道誰快活。莊子在書中也寫到了像屈原那樣的人,說有一些人滿腔抱負,難以實現,就去投了江,當然他不是說屈原,因為他在寫書的時候,屈原還在得到楚王的重用。我們只能推測,莊子是快活的。

    那麼,古往今來,逍遙的人有沒有呢?也還是有的。《莊子》這一部書在魏晉時期就突然一下火起來了,是因為當時司馬氏專權,政治黑暗而且恐怖,朝廷上的知識分子萬分小心,弄不好就把腦袋丟了。比如嵇康,嵇康不願到朝廷去規規矩矩當個官,他回家打鐵,結果引起朝廷的懷疑,最後朝廷把他殺了。阮籍就聰明些,因為當時他已經很有名氣,皇室裡面想和他攀親,想把一個女子嫁給他,像我們這些凡人聽到後心裡邊會高興得很,但是阮籍不是那樣,阮籍聽到後感到恐怖,阮籍說,那樣我將來不會有好死,咋個辦?那頭說親做媒的天天上門來,他就天天喝酒大醉,大醉六十天,說媒的每回來都看到他醉了,不好跟他說,他就躲過了。

    在魏晉那一段時期,北方有少數民族侵擾,天下不太平,且有司馬氏專權,天下黑暗,那個時候的知識分子苦悶,於是退後一步愛好《莊子》。《莊子》這部書就是在那個時候被一篇一篇搜集來,最後搜集了五十二篇,不是我們現在的三十三篇。《莊子》在那個時候走紅,走紅也是有客觀原因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內心感到痛苦。有一些人,比如後來的陶淵明,他的曾祖父本來是當宰相的陶侃,他的父親是貴族,但是他放棄了官宦生活,彭澤縣令不當,回到老家去種田,春耕秋收都要自己下田,他算是醒悟到莊子的一些思想,借此避禍。你看他寫《桃花源記》,實際上那種意象,《莊子》書上早就暗示過了。《莊子?外篇》寫到南越有一個建德之國,老百姓和睦相處,沒有社會衝突,不用給政府交農業稅,日子過得好。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裡邊的老百姓就是不上農業稅,也沒有村幹部來管他們。

    問:莊子的「無待」和「無為」是人生的解脫之道嗎?

    答:無為思想是《莊子》書中的重點。對於「無為」的意思,大家不要誤解了,不是說大家不做事情,一天到晚在那兒唱卡拉OK,不是這個意思。「為」這個字的繁體是「為」,是左手牽著一隻象的象形字。古代最初是用象來耕田的,牽著象來耕田做勞動,就叫「為」。「為」就是做,就是勞動,就是通過人工去做。那麼莊子說的「無為」,不是說不做事,而是說不要人為地去節外生枝找些事情來添麻煩。比如農業,難道老百姓不會種田嗎?要你這個農村工作幹部不停地管理?把尺子拿來,要求農民插秧要有多寬,挖土有多深。不要來這一套,讓農民自己去種莊稼,你不要去橫加干涉,這就叫「無為」。作家寫書也是,作家要有創作的自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想像去寫,不要給他規定這個口徑那個口徑,最近有什麼精神要傳達,那樣你就太「有為」了。莊子說的「無為」就是不要橫加干涉,要讓事物按照它的道理自己在那裡變化,就叫「無為」。而「無待」則是俗話說的「人不求人品自高」,求人便無快活可言。

    問:請問你如何看於丹在「百家講壇」講的《莊子》?

    答:我看電視只看警匪和科學探索,其他的都不看。於丹講的這個《莊子》呢,我沒有看過,所以沒有資格去評論人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