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呼喚 第18章 :大山的呼喚 (1)
    大山的呼喚

    勤政為民,夙夜在公。

    ——題記

    在他身上,只有士氣沒有官氣;在他心裡,只有群眾沒有自己;在他的工作日記中,只有加班加點沒有節假日——

    1995年以來,他每年出勤362天以上,其中下基層調查研究120天以上(規定90天),加班加點多達600多小時,2000年加班達806小時,且從未領過分文補助,幾乎沒有節假日,大部分時間每天加班到深夜。

    他曾幽默地對我說,他是屬牛的,「老黃牛」不拉梨也會老死,清清閒閒老死,還不如轟轟烈烈累死。能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他們高興,我也高興,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個別人,當了個芝麻官就神氣十足,貪圖享樂甚至貪贓枉法,這哪像個老百姓心目中的『父母官』?哪還有半點共產黨人的氣味?」他對人說這番話時,總是情緒繳憤,痛心疾首。可見他不屑為伍。

    1990年,漵浦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江澤民總書記親自打電話詢問災情。時隔10年的2001年4月9日,當朱鎔基總理視察漵浦稱讚防洪大堤修得好時,他欣慰地笑了。

    一位老幹部說:「如果當官的都像他那樣為民辦實事,老百姓沒有不擁護的。」

    一位縣委常委說:「他日以繼夜埋頭苦幹,這種實幹精神令人欽佩!」

    他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到縣委副書記,靠的是忘我的艱苦實幹,奉獻的是一顆熾熱的公僕之心。群眾都親切地稱他為「實幹」公僕。

    ——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實幹」吧!

    龍潭,騰飛的巨龍

    1986年4月,中共漵浦縣委組織部一紙調令,把在縣財委任副主任的譚顯聰調去擔任龍譚黨委書記。

    譚顯聰來自龍潭區龍莊灣鄉(與龍潭鎮同區)的大山。來自大山,便有大山一樣剛強的性格、大山一樣寬廣的胸懷和大山一樣堅定的信念。此時正值年富力強的他,中等身材,紫紅色臉膛慈眉善目,走路大步快捷,說話聲若洪鐘,一看便知是一個雷厲風行辦實事的幹將。

    能否出色當好一方土地的「一把手」,他心中根本沒有譜。但他有視人民為「衣食父母」的真摯感情,有從小放牛、砍柴磨礪出來的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和勤勞善良的優秀品德,有父親「只許做好事,不許幹壞事」的嚴格家教和他非常崇拜的雷鋒、董存瑞、焦裕祿等許多英雄人物做榜樣的人生目標,使他從小立志: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而今,他有了為人民謀利益的機會,但他並沒有當官晉級的榮耀,而是深感肓負的使命。他知道自己從此將系龍潭人民的安危於一心,多少次他在心裡說:龍潭啊龍潭,我要讓你變成一條騰飛的巨龍,好好報答你的養育之恩!

    「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他把妻兒老小帶來龍潭安營紮寨,誓與龍潭共興衰。

    讓龍潭騰飛的路在哪裡?從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在苦苦思索著、尋找著……在一次鎮黨委會上,他慷慨激昂地發表「施政演說」:「我們領導者不是當官做老爺,必須干實事務實效,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唱唱高調子,哪個都會。」

    「只打雷不下雨,誰信他。」會後有人陰陽怪氣地議論。

    他不以為然。他深知,作為黨的幹部,任何時候都要認真負責地、滿腔熱情地解決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為人民多辦好事實事、多謀利益,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成為人民滿意的公僕。

    第二天,驕陽似火。他頭戴草帽,腳穿草鞋,匆匆忙忙出發了。他爬山涉水,走村串寨,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研究,向老農請教全鎮致富的良方。一去就是一個星期。綞找出了符合龍潭實際的以推廣「雙兩大」和科學養豬為龍頭的的實用科學技術作為村鎮經濟的突破口,圍繞八畝山地念好「山字經」,走種、養、加工一條龍發展的路子。於是改善鄉村交通、學校,大力開發水電、中藥材等基礎設施建設一項項列入了譚顯聰的議事日程,他帶領全鎮人民打響了一場脫貧致富的「攻堅戰」。

    龍潭鎮屬典型的山區鎮,水利資源十分豐富,但鄉、村照明用電只有50%。他決定首先把水利資源開發出來。他找縣、上省城,爭項目、引資金,掀起了全鎮大辦水電的熱潮。沒幾年時間,全鎮達到100%的組、95%的戶通電。梓坪村鹽井組,是瑤族集居地,山高坡徒,地處偏僻,瑤寨祖祖輩輩「照明靠松油,碾米靠碓春」。他得知這一情況後,不顧自己坐骨神經痛,隻身來到瑤寨,與村、組幹部一起實地察看地形,研究架線方案,使瑤寨家家戶戶亮起了電燈。通電這天,瑤家父老硬要接這位給他們帶來光明的使者進寨分享通電慶典的歡樂。他因連續幾天的勞累,坐骨神經痛得已起不來床,走不得路。

    該組村民蘭夢生立即從家裡牽來了馬,把他扶上馬,說:「你為了給我們亮電,人都累病了,就讓我為你牽一次馬吧。」他們來到村口,村民早已等在那裡夾道歡迎。見此情景,他眼眶濕潤了,他深切地感到:父老鄉親在如此殷切地召喚我們:放下架子走出機關到大山裡來吧,這裡需要脫貧致富的曙光,這裡需要現代文明的洗禮!頓時,他產生了一種「視民如傷」的深厚感情和為他們多辦實事好事的中烈衝動。慶典上,他雙手舉懷飽含激情地說:「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職責。眼前你們還沒有解決溫飽,我們的工作做得很不夠啊!」回鎮後,他專門制訂了鎮裡每年至少為群眾辦4至6件實事的規劃。在龍潭鎮,他一幹就是7年,規劃年年圓滿實現。

    1992年10月,他擔任龍潭區委副書記、區公所區長,不久又擔任了區委書記。他常常這樣告誡自己:「皇天無親,唯情是輔;民心無常,唯惠之懷」。為振興龍潭全區的經濟,他深思熟慮提出了「立足資源,面向市場,多輪驅動,開發山區」的奮鬥目標並全力附諸實施。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龍潭鎮至黃毛園鄉的省道12公里公路,還是50年代修的簡易路,彎多路窄,睛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碰上暴雨山塌路堵,車輛不能通行,便成了行人怨司機罵的「腸梗阻」。擴建這段公路,已成當務之急。但投資要數百萬元,資金從哪來?一個小小的區級財政要搞這麼大的建設,無異於天方夜譚。正國如此,歷屆區委望路生畏,龍譚13萬人民也只有搖頭歎息。

    他決心要擴寬鋪平這段路。

    龍潭,八年抗戰最後一戰的主戰場,自古富庶一方,俗有「擔不盡的龍潭」之說,龍潭糯米曾是皇宮貢品。1985年胡耀邦總書記視察漵浦,品嚐了龍潭糍粑連聲稱讚。「擔不盡」一直是龍潭人民的驕傲。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運不出」將成為制約龍潭經濟騰飛的桎梏,何況此路是接通地、縣的必經之路,是龍潭人民走出山門、奔向富裕的坦途。可他把想法說出口時,立即有的潑冷水,說弄不好會勞民傷財;也有人說風涼話:吃飽了沒事幹,出風頭也自不量力。好心人則勸他:「歷屆領導管不了的事,你何必自討苦吃?」但他想幹的事,是沒有人能阻止得了的。

    1994年冬的一天,門外大雪紛飛,寒風呼呼直響,正在研究擴建「黃龍」公路的區委擴大會議室裡,卻熱氣騰騰。他見大家爭論不休,清了清嗓子,用洪鐘般的聲音力排眾議:「只要是對人民群眾有利的事,哪怕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想方設法把它幹好幹成功!」

    擲地有聲的話語,猶如一聲春雷,頃刻覆蓋了會場的嘈雜,激盪在每一位區委的心靈,熔化著不同意見的堅冰……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區委、區公所廣泛發動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95年3月18日,擴建「黃龍」公路的戰鬥全線打響。他在工地忙上忙下,時而搖旗大喊,時而布圖規劃,既當指揮官又當戰鬥員,有時半夜還在與民工一起挑土挖沙。「萬民之業,乘從志乃興。」他的實幹作風感染了全區人民。4萬多名擴路大軍從四面八方向工地。有的一家三代齊上陣。一位老工人捐來了省吃儉用的1168元錢。經過30多個日夜的奮戰,寬廣平坦的「黃龍」公路擴建竣工。

    正在他帶領全區人民緊張有序發展生產時,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6月30日夜,炸雷隆隆,狂風唬嘯,暴雨傾盆,山洪猛漲,龍潭人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罕見洪災。「萬噸石頭開了花,千年古樹連根拔,百座古橋全摧大垮,十萬災民毀了家。」面對百孔千瘡的慘景,他重重歎息了一聲,抹了一把傷心的眼淚,就匆匆上路了。在不到一個月裡,他幾乎走訪慰問了每一戶災民。合田鄉一災民三口葬身洪水,第二天堂屋裡擺放著三具屍體,慘哪!他叮囑鄉村幹部買棺木製壽衣,扶柩把死者送上山;大華鄉涼家洞村一六口之家,房屋帶人全部被泥石流沖走,村幹部送去慰問的被物已無人領取,他得知這一情況,當場哽咽,泣不成聲說:「那就燒燬祭奠亡靈吧!」

    抗洪救災,重建家園。成了擺在龍潭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洪魔的兇惡,災民的淒慘,使他對洪魔有了一種特別的恨和對群眾有了一種特別的愛。為安置慰問每一戶災民,他腳走痛了,腳板打起了血泡。一次,他去30多里遠的涼家洞村慰問,同志們見他走路一瘸一拐,勸他不去算了,他堅定的搖搖頭說:「不親眼去看看,我放心不下啊!」他翻山越嶺來看一位老人家,問寒問暖,關懷備至。老人感動得老淚縱橫,表示一定克服困難,搞好生產,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

    經過艱苦的抗災自救,這年春節前,全部災民重建了家園,洪災損失壓到了最低限度。

    洪魔的摧殘,更堅定了他他帶領全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決心。短短幾年裡,龍潭區拉通了長達1260米的街道、硬化水泥路面38200平方米、在全縣八區一鎮率先建起了自來水廠、工業硅廠、電視差轉台、有線電視台、開通了程控電話、修建了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小城鎮建設躍上了全省12個達標建制鎮的台階。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先富起來的還蓋起了高樓大廈,彩電、冰箱、摩托等高檔消費品進入平常百姓家。到199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3.7萬噸,經濟總收入上升到1.79億元,人平均收入從1985年的186元增長到840元,鄉鎮企業收入過了億元大關,龍潭人民邁上了奔小康的快車道。

    走進龍潭,兩條龍的雕塑高高聳立在集鎮中央,盤旋騰飛,扶搖直上。呵,龍的圖騰—龍潭人民奮發圖強的象徵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腐敗分子的剋星

    1995年12月,譚顯聰調任漵浦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在別人眼裡,他似乎權力更大了,但他卻在一篇理論文章中寫道:「……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真解決為誰活著,為誰掌權這一根本問題,始終把個人的追求同黨和人民的事業緊密聯繫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正因為他解決了「為誰活著,為誰掌權」這一根本問題,牢牢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不管在哪個地方幹什麼工作,他都能幹得有聲有色,卓有成效。

    漵浦,是浸染著婦女領袖向警予等先烈鮮血的革命老區縣,豈能容忍腐敗分子滋生麇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豈能容忍腐敗毒瘤蔓延擴散?對腐敗疾如仇的譚顯聰,一上任就成了腐敗分子的剋星。他首先開展了全縣「三項清理」工作。凡用公款購置的移動電話、違規購置的小車和用公款吃喝玩樂的,一得律清理出來,並制定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40條,結果共清出未申報的移動電話119部、小車54台,公款招待43萬元,沒收、封存不符合條控購費10.2萬元。這樣一來,對公款消費這股歪風當頭一棒。一位辦案人員見他「動真的」了,替他捏一把汗,勸他說:「譚書記,太搞過火了恐怕……。」勸說者還沒「恐怕」完,他堅定地說:「恐怕恐怕怕什麼?腐敗猶如灰塵,掃帚不到,不會自行跑掉。腐敗不除,民無寧日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