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 第55章 第四部 (3)
    日本侵華,是想獨吞中國,不使之落入西方國家之手,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西方列強的瓜分。1905年日俄之戰,重挫俄國霸佔東北的企圖。如果當時是俄國贏了,我們想想對中國可有半點好處?東北一直到斯大林時代都被認為"原本就是俄國的",許多沙俄軍官家庭甚至把旅順當做他們的"家鄉"。汪氏南京政府成立後,日本將北平、上海、廣州等各地的外國租界及治外法權一應廢除。此舉你可以說是"假惺惺的欺騙",事實卻是迫使各國先後向南京或重慶表示承認,從而結束了慈禧太后、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都莫可奈何的"國中之國"的奇觀。李小龍在電影中怒砸租界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還捎帶把一旁的日本人痛揍了一頓。殊不知為中國人徹底端掉這塊牌子的,正是日本人!

    有人說抗戰勝利,租界自然會還給中國。此話是沒有根據的。帝國主義勢力就像灰塵,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自由法國的領袖戴高樂,就想賴掉維希政府放棄租界的承諾,但法租界已在日本人手裡廢除多年,重建不再可能,老大不情願地拖到1946年2月才勉強接受這一既成事實。英國在戰後並沒有把香港"自然地"還給中國,而是死皮賴臉地又佔了半個多世紀。蘇聯眼見日本將要落敗,趕緊策劃外蒙完全獨立,更證明"自然歸還論"之荒謬。倒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提議,勝利後將法屬印度支那交還中國,這是個順水人情,不損失美國的利益,不要白不要,卻為蔣介石拒絕。

    歷史上,中國有過多次被侵略和被征服的經歷。秦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外來侵略者建立的朝代。隋朝和唐朝,也是外來民族的後裔所建立。其他還有許許多多入侵者建立的小王朝。中國至有今日版圖之龐大,中國人和中國的民族至有今日之眾多,沒有侵略者的加入是不可想像的。照道理,以中華文明領先世界的優勢,應該是中國對外征服為主。事實並不如此。由中國發動的領土擴張,從來都費力不討好,勞民傷財又功效甚微。反而是外族入侵,往往大建奇功。每一次被大規模侵佔和征服的結果,都擴展了中國的版圖,同時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被侵略的規模越大,征服得越徹底,中國的擴展就越迅速,越遼闊。這麼說太不好聽了,卻是事實。(參見《侵略者與亡國奴共建的中國》)

    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建立過像英國那樣龐大的跨越五洲、環繞全球的殖民帝國。按說它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侵略者,它發動的鴉片戰爭把中國帶進了漫長的冤孽般的恥辱歷程。但一百五十年後,它還給我們一個現代化的香港。1904年它入侵西藏,西藏始推行新政,創辦郵局、建發電廠印刷廠、成立警察局、開設銀行,甚至試種茶葉,雖說是為了脫離中國做準備,畢竟給封閉落後的雪域打開了一扇窗口,帶來了新的氣象。印度被英國統治百年,到1947年獨立時,已有鐵路五萬餘公里,超過面積比它大差不多四倍的中國,直到40年後才追上。英國人給許多國家地區帶來了工業革命的曙光,中國也是在跟這些鴉片販子打交道的時候才受到的啟蒙。

    我一笑,明白了菅原為什麼竭力推薦這書。

    勝負乃國家之常事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既然侵略戰爭有這麼多"好處",我們就應該肯定它,當外敵入侵時,不但無須抵抗,還要打起旗子歡迎它呢?

    不是這樣。外敵入侵,當然要奮起反抗。無論侵略的結果有多好,其過程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太巨大了,因此要反對,抵抗。這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無庸置疑的道理。但我們在觀照和思考歷史的時候,不能簡單化。以八國聯軍的入侵為例,義和團保衛家園是對的,而它以愚昧瘋狂的行為挑起事端,又確實無法為國際公認的法則所接受。是不是有比八國聯合出兵干涉更好的方式?比方不出兵,完全通過談判?當時的情況是,拳亂四起,朝廷都無法控制,外交使團連生命財產安全都不能保證,找誰去談,誰說了算?何況還有中國將領僧格林沁撕毀兩國停戰協議,偷襲外國軍隊的前車之鑒。人家認定你是個不講道理不講信義,狂妄自大頑固守舊的政府,跟你講好的沒用,就像今天的人們去看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塞因一樣。總之,這是一場悲劇,而中國是這一悲劇中最大的受害者。如果一個民族不善於從中接受教訓,那麼肯定地,悲劇還將一演再演。

    就被侵略一方來說,一定要抵抗這是對的。不過要做好兩手準備,即有可能贏,也有可能輸。中國人都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既是兵家常事,那麼也是國家常事。打贏了好說,打輸了怎麼辦?尤其是徹底輸了,亡了國,被征服,怎麼辦?在大敵當前之際,這樣的討論或許太"低調",太影響士氣;但在遠離硝煙的和平年代,在仔細觀照歷史的時候,這個話題就不僅不是多餘,而且還是必要的了。

    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結果會怎麼樣?

    根據歷史的經驗,可以推斷,結果顯然是:日本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還要加上朝鮮這個自古跟中國關係密切,而並未擁有全部主權的屬國。中國的疆域將第一次越過日本海,囊括忽必烈當年兩次都未曾征服的東瀛島國。

    有人說,歷史不會如此簡單地複寫。問題在於,日本想要做的,恰恰是如此簡單地複寫歷史。日本侵華的決策者們,一直悉心研究中國被外族征服的歷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有計劃有步驟地採取行動。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它所進攻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日本入侵時宣揚"日中一體"、"同文同種",固然是為了掩飾其侵略罪行,但也是對其目的作了恰當的註解。那就是,實現十六世紀統一日本的領主豐臣秀吉的夢想,"打到北京去當皇帝",入主中原,成為中國的主人和一部分。

    最接近中國文化的入侵者

    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當然不會是從海裡來的,也不是島上固有的。最有根據的推測,是從中國東渡而來。民族學家們認為,大和民族由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及漢人和朝鮮人混合形成。也就是說,"中國人"是組成日本民族的主體。1996年開始,中國及日本的一些學者們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即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人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或者說,日本人的祖先為中國人。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日本《產經新聞》1999年3月19日報道)

    前文說到的李小龍是美籍華人,因好萊塢歧視亞裔形象,轉向香港發展,終於"威震"國際電影界,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當然中國人更是把他當做充滿愛國精神的現代版的民族英雄。美國近年拍了一部李小龍的傳記片《龍》,有一場戲頗是耐人尋味:李小龍與他的白人妻子一起看電影,片中一個面容醜陋、動作古怪的日本人因其愚笨,引起台下所有的美國觀眾(包括他妻子)一陣陣的哄笑,唯李小龍的表情越來越沉,終於起身拂袖而去。在西方人眼裡,日本人和中國人是一樣的,奚落一個日本人,也就是奚落中國人,中國人看了可能會比日本人看了還生氣。李小龍自己的電影裡表現出的中華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被美國人一解讀,變成了反省"種族歧視"的最好教材。

    不妨再說一部電影。以愛國著稱的影片《火燒圓明園》中,蒙古將領僧格林沁率領騎兵一次次衝向英法聯軍的槍炮陣,硝煙瀰漫,浴血奮戰。他們是在保衛自己的祖國,保衛家園,大凡中國觀眾都會被這一場景激動得熱血沸騰。然而六百年前,僧格林沁的祖先,正是比英法聯軍凶狠百倍的侵略者,鐵蹄橫掃整個中國,逼得南宋皇帝跳海,逼得民族英雄"零丁洋裡歎零丁"。更不用說,代表中國共禦外侮的滿清政府,兩百多年前也是侵略者。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者佔據香港,一百年後,它卻同中國人一道抗擊日本侵略軍。歷史的複雜性,使一切簡單化的思維與論斷蒼白無力。

    比較中國歷史上各主要入侵者,日本與中國的文化最為接近。從文化脈絡上說,它應該最容易融入中華民族。日本文字是漢字,字意基本同於中文原意,用不著象秦國統一中國後還得動一次"書同文"的大改革。日本長久為農耕民族,不像以遊牧或漁獵為主的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滿州人,無須對生活習俗作較大改變即能完成漢化。日本的文物典章多仿襲中國,就連宗教、服飾、習俗及民族特性、價值倫理也都受中國影響甚久甚巨,超過任何一個"加入"中國前的其他民族。就是在今天,日本人也比藏人、蒙古人、回人、維吾爾人,乃至壯、苗、彝、瑤、傣……人,更像"中國人",——更像占中國百分之九十三以上的漢人。近年美國攝制的中國歷史題材動畫片《木蘭》,很多人指責其服飾不像中國人而像日本人,是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的表現。殊不知日本人的民族服裝,正是一千多年前從中國引進的,故和服又稱"唐服"。倒是中國本土的民族服裝一千餘年來多次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清朝入關,漢人被強迫改成滿裝,後來旗袍、長衫、馬褂、瓜皮帽反倒成了中國的"民族服裝"。

    下一個標題:《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的日本人》。這我知道,翻過去。

    受日本影響的改良與革命

    不但新文化運動從日本起步,中國的體制改革和社會改良,也以日本為楷模。日本對西方勢力的壓迫,及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衝突,有著跟中國人一樣深切的感受。美國炮艦以轟擊港埠作威脅,強行捅開日本對外貿易的大門的經歷,令中國人想起鴉片戰爭的炮聲。明治維新的成功,使日本"脫亞入歐",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為中國樹立了一個極佳的榜樣。1898年戊戌變法,光緒頒布的改革詔令,大部分是從《日本變政考》中照搬過來的。日本首相伊籐博文這一年也來華遊歷,打算為中國的改革做點事,幫忙出些點子什麼的。當時有一種提議,要聘請伊籐當中國的首相,以推行新政。不料政變驟發,葬送了維新派的理想和命運,伊籐只好怏怏南下。

    伊籐博文是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最大貢獻是起草明治憲法和組織兩院制議會。由他來中國推行變法,只要人際關係上不出岔子,方策上駕輕就熟,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朝鮮拍過一部電影《安重根擊斃伊籐博文》,把伊籐描寫成一個貪婪、霸道、專橫的侵略者、暴君,終於被愛國者安重根一槍打死,大快人心。其實伊籐是一個很開明的政治家,雖然也是一個侵略者。他派兵戰敗了中國,是日本本國的利益使然,就像歷史上中國皇帝"平定四邊"一樣;他在首相任上,還取消了英國在日本的治外法權。他出任朝鮮總督,一直採取溫和、同情的態度,在五年中均阻止日本陸軍兼併朝鮮之議。1909年他被迫辭職遇刺,朝鮮才為日本完全兼併,繼任總督寺內正毅隨即實施嚴厲的高壓統治,朝鮮人形容,"就像一股寒流來襲漢城"。

    不但變法源於日本,中國的革命也從日本起步。孫中山足跡遍及各世界強國,最終選擇以日本為革命的大本營。他將日本看作中國的"天然盟友",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逃到橫濱,便剪掉辮子,穿上日本裁製的適合亞洲人體型的西服,蓄起小鬍子。他回憶道:"中日戰爭後,日本開始更受人尊重,因此當我留了發須後,就可以毫不費事地冒充日本人。"此後他終身都是這麼一副"日本人"打扮,包括他那套著名的"中山裝",也是從日本式學生裝演變而來,後成為"兩朝國服"即"民國服"和"毛服"的樣本。

    孫中山本名"逸仙","中山"是他取的日本名字(全名"中山樵"),讀作Nakayama(那卡雅馬),不料竟以此名傳世。他創建的興中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在孫中山看來,甲午戰爭中大敗清軍北洋艦隊,迫使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吞併朝鮮和台灣的日本不必"驅除",反而還得聯合;倒是代表中國政府的滿清皇帝,成了必欲首先驅除的"韃虜"。為了達此目的,甚至策劃招募日本軍人參加他的起義軍,並以未來政府中安排日本人擔任幾個重要職位作為回報。此計劃後為伊籐博文禁止才告落空。1905年成立同盟會,由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共同擬定六條政綱,其中第五條即為:"主張中日兩國國民的聯合"。孫中山的革命,得到日本政府外務省秘密資金的支助,已經不再是秘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