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投資更幸福 第27章 讓錢來追你——「幸福投資」的10條秘訣 (2)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會經歷初入職場、結婚、生子、中年、退休等階段。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與人生階段有著直接關係,風險承受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年輕時,就算投資失利也有機會翻身,從頭再來;但隨著年齡變大,能夠投資的時間越短,再想鹹魚翻身的機會也越少。

    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的財務需求會有所不同,對於投資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年輕時,衣服可以只穿黑白灰三色,而到了年老時,反倒要穿得鮮艷些。對於一個很保守的老太太而言,如果推薦她買投機的中小盤股,可能會讓她睡不好覺。而一個急著買房的80後上班族,若勸他存五年期的儲蓄,大概過6個月,他就想解約了。

    一個25歲年輕人的10萬元積蓄遭受3萬元損失,跟一位55歲中高齡者的1000萬元財產損失300萬元,同樣都是資產虧損30%,但兩者所能承受的損失代價大大不同。這也意味著,投資人必須清楚自己的年齡與資產狀況,並根據不同人生階段的責任與風險狀況,建立符合自己財務需求的資產組合。

    從表12–1中,可看出不同人生階段理財的特點。

    表12-1不同年齡段理財建議

    人生階段 年齡 理財貼士

    初入職場 22~26歲 初入職場工作繁忙,開支主要是朋友聚會,理財方式應開源節流並重,此時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建議在繁忙工作之餘,以委託專家理財的方式,購買基金、銀行理財產品。而在理財品種上可以嘗試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因為年輕所以「賠得起」。

    為人父母 26~35歲 要規劃好資產配置的比例,在買車、買房之餘,一定要注意手中資金的流動性。在具體理財方式上,應追求保值增值,適當負債。

    中年「夾心族」35~50歲 上有老下有小,資產配置不妨參照「梯形結構」,底部夯實,積累一些保值性的資產(如黃金、債券);中部可採取基金定投,用積少成多的形式來保值增值;而頂部,則配置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準備退休 50~60歲 退休前,資產配置應以流動性為優先,操作風格應回歸到保守,累積足夠的退休金以安享晚年。

    「幸福投資」法則之六:

    不攀比,尊重市場

    投資股票或基金的時候,許多人都有一種想快速獲利的心態,想要找到一種理財模式,或者能快速賺到錢的投資品,好讓自己的荷包盡快鼓起來。

    逐利不是不好,投資本來就是為了賺錢。但問題是,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投資者得先搞清楚這個問題,要知道大海能讓我們撈到魚,也能讓我們葬身海底,成為魚的盤中餐。

    投資人想要快樂地賺到錢,筆者覺得,恢復古代農林牧漁業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古代人懂得尊重大自然,尊敬自然的力量,因此,「斧斤以時入山林」,不會濫墾、濫伐,更不會剛種下一棵樹,過幾天就把樹砍掉,或者把整座山的樹木都砍光。

    捕魚的人,不會在撒了網之後,就想要快速拉網,撈到了小魚,也會把魚苗放回海裡,而靜待更大的大魚上鉤。

    不管是農民、漁夫還是山林裡的獵人,他們出海捕魚、上山打獵以及下田種稻,都是為了圖一己之溫飽,從填飽肚子的角度出發,適度地進行捕魚、打獵與種植,不貪婪無度。

    人類的過度貪婪,只會引發大自然的反抗,因此,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重點就是,不要貪心,要尊重市場的規律,才能保證「五穀豐登」。

    投資股票或基金的現代人,如果能保有古代這種尊重自然的美德,就可以稱之為一名幸福的投資者了。

    「幸福投資」法則之七:

    不要迷信預測

    心理學研究證明,包括投資專業人士在內的預測,其實都是基於當天的指數作出的,因而完全不可信。歷史上,包括華爾街,也幾乎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所以幸福投資的密碼之一就是:不要迷信預測。

    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預測並迷信預測,而且不亦樂乎,他們真的能預測對嗎?

    道理其實很簡單,市場是數萬億資金參與的共同體,大家的合力決定市場最終的走向,而眾多投資者的合力是無法預測的。所以連巴菲特也給大家提出了忠告:別試圖預測市場。絕大部分時間,市場是殘酷的,是逆大家的看法而行的。

    經常看到有人說因為相信了誰誰的預測,結果造成了自己的損失。這其中首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投資者自己身上。別人都知道自己的錢自己做主,你為什麼還要去相信一個毫無根據的預測呢?

    不要迷信技術分析,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市場每天都是新的;不要迷信專家,沒有人能做到天天預測準確;不要迷信投資大師,大師的投資方法未必適合你,其背後可能有不為人知的失敗和教訓;投資就是不斷地實踐和總結。

    此外,投資者也不應迷信基金,特別是明星基金,而應看重基金公司的整體投資研究實力。買基金就一個心態,千萬不要指望靠這個發家,投資者若能保持平和的心態,改變對基金的期待(比銀行的活期利息高一些,打敗CPI),反而更能感到幸福,而且基金本身就是追求長期投資。

    「幸福投資」法則之八:

    離市場遠些

    投資者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太關注市場的走勢,當市場大起大落時,我們的敵人——「情緒」就會蠢蠢欲動,不斷鼓勵我們買入,或恐嚇我們賣出。

    而過多的交易會帶來兩種結果,第一種是:沉迷於短線交易。第二種就是喪失投資的樂趣。這兩種結果都與我們投資的終極目標——獲得幸福感是背道而馳的。

    其實,投資者都知道,投資時若天天關注淨值,忙於短線交易,反而會活得更焦慮,投資業績反而會更差。所以投資者不妨嘗試離市場遠一點,再遠一點,拿出你落滿灰塵的筆記本,寫上你的交易計劃。是時候休息會兒了,就去打會兒高爾夫吧!

    離市場遠一點,會讓你更快樂,同時和錢更接近。

    「幸福投資」法則之九:

    把錢交給專家

    身在變化莫測的股市當中,投資者往往會有這樣的困惑:怎麼有分析師看多,同時也有經濟學家看空?的確,分析股票走勢著實是個累腦子的活兒,著實不能讓人幸福。

    投資是一種複雜的遊戲,在如今的資本市場,特別是那些衍生品、期權乃至創業板,風險較大。這些高難度的東西,只適合專家們玩,不適合老百姓玩。而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不折騰」在投資中顯得尤為重要,交給專家理財,應該能獲得更佳的收益率。

    每位投資者都非常珍惜自己的金錢,也很期待自己的投資能獲得豐厚的收益,但越是這種「太在乎」的心態,反而讓他束手束腳,成為其投資成功的阻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專家投資,正是為了避免心中的那股「執念」、「貪念」的手段。既然已加入專家理財的行列,卻仍對基金投資過度干預,頻繁操作,那不就失去了專家理財的本意了嗎?

    如果您是位外控型投資者,想做個幸福的投資者,何不把觀察每天股市變化的任務交給基金經理呢?這樣也就不必因為每天股市的漲或者跌再傷腦筋。一方面,我們自己變得比以前輕鬆了很多。另外一方面,基金經理比我們更有經驗,他們有著更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夠抓住股市變化中的每一次機會。

    「幸福投資」法則之十:

    花錢比賺錢更快樂

    真正的幸福理財高手,會將理財視為工具,而非目的。也就是說,他們能駕馭金錢而非被金錢所奴役,成功找到賺錢與生活間的平衡,從而增加自己的生活快樂指數。

    賺錢只是數字遊戲,最重要的是從買賣中獲得賺錢的經驗。你可以花掉一些,把其他保存起來,但重點是要逐漸積累經驗,才能使日後的投資更為順暢。

    即便富貴如巴菲特,其最成功的投資也不是可口可樂,更不是比亞迪,而是他的妻子。巴菲特把他為兩任妻子購買的結婚戒指視為這一生中所作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最好的投資。而第三大成功的投資就是他的房子,巴菲特在寫給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信上說:「我僅為我和家人居住的房屋付了3.15萬美元,但是它給我們帶來了極妙的回憶,而且還會有更多美好的時刻到來。」

    顯然,進入晚年的巴菲特已深深明白「花錢比賺錢更快樂」的道理。的確,成功投資可口可樂帶來的幸福感,比不上為家人帶來幸福生活的愉悅。

    花錢比賺錢更快樂,比起不花錢,消費能給我們帶來更大快樂。如果只是把所有的投資獲利都原封不動地放著,或是繼續「錢生錢」進行再投資,財富就只是紙上數字,無法轉化為心中切實的愉悅感受。研究發現,那些賺了錢後會從獲利中拿出一部分消費的人,會更快樂。而這些正面情緒,也有助於投資者培養熱愛投資、幸福投資的心理動力。

    但如果你是那種投資中賺了大錢就如冤大頭般只想花錢,甚至買棟價值千萬的豪宅,或痛飲萬元一瓶的拉菲紅酒的人,建議你做兩件事:第一,把一部分利潤放到定期,年期越長越好;第二,把你賺回來的錢給予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或團體,不要把所有的錢放回股市。

    幫助別人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快樂。做一天義工,或者捐一點錢並不求回報,這些事情往往能讓你感覺到生命很有意義。若要靠不斷賺錢來積累快樂,往往需要高額的付出和投入,才能讓自己心滿意足。瞭解了其中的道理,你我都應幸福地賺錢,並聰明地利用金錢,創造生命中的心靈財富!

    如果你有幸在投資中賺了錢,就把部分利潤捐贈給那些有需要的人或慈善團體吧!取之於市場,用之於社會,這也是成功投資者、幸福投資者應有的使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