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國我的策 秦策·肆 打誰?這是個問題
    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所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出自《戰國策秦策·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秦惠王想要出兵打仗撈點實惠,但具體要打誰,還沒有拿定主意,於是在這個問題上,張儀跟司馬錯就當著惠王的面爭論起來了。

    司馬錯力主伐蜀,張儀卻不屑一顧地說:「不如伐韓。」看那神情,相當鄙視。

    因為張儀當時是相國,所以惠王就給張儀個眼色說:「寡人願聞其詳。」

    張儀得意地衝著司馬錯笑了笑,那意思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張儀清了清嗓子說:「我們先和魏國、楚國結成同盟,牽制韓國,當然討伐韓國不過是美麗的借口,大王您知道我的歹毒在什麼地方嗎?我是要聲討周君的罪行,然後再慢慢侵吞魏國和楚國。周君自度難保,為了生存,您猜他會拿出來什麼?」

    惠王說:「金錢?」

    張儀鄙視。

    惠王又說:「美女?」

    張儀鄙視。

    惠王有點怒了:「趕緊說,別跟我玩懸疑。老子還喜歡穿越呢。」

    張儀鄙視自己的火候拿捏得不好,於是謙卑地說:「大王,那就是金光燦燦的九鼎啊,還有天下的戶口圖冊,我們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候寶鼎一出,誰與爭鋒?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才是建帝稱王的大手筆、大氣魄啊!某人主張討伐的蜀國不過是雞肋,咱們這麼有身份的人去打他們,根本不可能揚名立萬,再說即便佔領了蜀國,也沒什麼利處。名聲得到朝廷上去傳播(那時候沒有因特網,沒有QQ、MSN等傳播媒介,很慘),利益得到市場上爭取(那時候也沒有淘寶,很慘)。如今的周王室和三川都是諸侯爭奪的制高點,大王不去爭奪『屠龍刀』,卻想去要蜀國的修腳刀,這差距太大了,跟大王要建立的霸業差得太遠了啊。」張儀說得慷慨激昂,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心說:「看你丫司馬錯上哪裡去對去?」

    司馬錯看了看惠王,惠王示意可以發表看法,司馬錯也沖張儀笑了笑,那意思是: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

    司馬錯近前一步:「大王,國家要富強,就得擴張疆土,軍隊要強大,就得人民富足,想成就霸業,就得廣施恩惠。這三個條件齊備了,霸業自然而然就成了。如今咱的實際情況是國土狹小,百姓窮困,因此咱們需要從基本的入手,大王請想,那蜀國,雖然是西戎裡面的大國,但是卻有夏桀、商紂一樣的亂政。這時候我們去征伐它,不就是灰太狼收拾喜羊羊?」——司馬錯先說了成就霸業的條件。

    「佔領它的土地,使秦國的疆土擴大,奪取它的財貨,使百姓富足,雖然動用兵馬卻不用太費殺戮,它就會臣服。而且這樣做,別人不會覺得你暴虐,也不會說你貪財,名利雙收,還可以搏一個禁止暴虐、平定政亂的美名。」——司馬錯闡述了伐蜀的好處:低成本,高產出,而且一箭雙鵰,真是得了便宜賣乖。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說其實美國……不說了,繼續說戰國吧。

    「再說,如果進攻韓國,脅迫天子,不見得有實惠,還會背上不好的名聲,諸侯都虎視眈眈的地方我們去摸老虎屁股,是很危險滴!周天子是諸侯的共主,齊國是韓與周的盟友。萬一把他們都逼急眼了,齊、趙與之聯合,與魏、楚講和,九鼎給楚國,土地給魏國,大王該如何是好?綜上所述,還是伐蜀萬無一失。」司馬錯懂得中國人的規矩——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兔子急了也咬人,大家都眼巴巴看著的東西你不能先去拿,否則不是被罵就是被扁,最後是狂罵狂扁。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的「一錯再錯」中就深刻地分析了這個道理。看來,袁紹和董卓都沒有看過《戰國策》,沒文化多可怕!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變通了這個例子。不過,當預期利益大到一定程度,人就會喪心病狂,失去理智的。炒股不就是綠油油(狂跌)、血淋淋(割肉)的例子嘛。

    秦惠王聽完司馬錯的話,不禁交口稱讚:「愛卿真是說到寡人的心坎坎裡去了,就聽你的。」張儀氣得直翻白眼,但是也沒有辦法,估計他也得回家找個錐子,跟蘇秦學習一下,去書本裡找點智慧了。

    果然,十個月後,拿下蜀國,併入秦國版圖。秦國越加強大,更加鄙視山東諸國。由此可見,目標正確是多麼重要。打誰,也是一個技術問題。

    寫到最後想起來了,攻打周朝王室好比是佔領城市,而蜀國卻是邊遠「農村」,照這樣看來,歷史很有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