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秦地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出自《戰國策秦策·張儀說秦王》
蘇秦的風光印證了當時秦王的失誤。你知道,有時候人失去一件東西的時候總希望可以找一個替代品,即便是贗品,沒有行貨好用,但也聊勝於無。張儀同學就是鑽了這個空子。
人家張儀遊說秦王可沒那麼直接,先是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大王啊,俺在鄉下就聽過這樣的話,憑空胡咧咧是不明智的舉動,但是不說也是有罪過的,是不忠的表現。身為人臣,不忠是死,出言不慎也是死,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暢所欲言,說好說賴,任憑大王處置。」
看這段話說得多高明。它隱含著這樣的信息:我張儀不是胡咧咧,我是忠臣,必須對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即便你認為我說得不對,您也不會對我怎麼樣的。套用電視裡的橋段就是:一個大臣跟皇上說,有件事啊,微臣不知當講不當講。皇上總是很開明神武,跟自己的家長似的,大手一揮,講。這個,微臣不敢。大臣在耍心眼。恕你無罪,只管講。皇上想聽啊,勾起了傾聽的慾望。這下妥了,那個大臣得說個五六分鐘。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套路是一樣的。此套路就是欲擒故縱的典型套路。
然後張儀就分析了合縱的弊處,主要思想是趙國雖然拉攏了山東諸侯國,但是它們都有致命傷,臨床表現為:一、國庫空虛,糧食匱乏,卻窮兵黷武,發動百姓參戰。二、雖然他們口頭叫囂臨陣脫逃就軍法伺候,可他們的士兵依然會不顧軍法,落荒而逃。原因是什麼呢?不是人民不肯為國捐軀,實在是國家法律不嚴,言而無信,賞罰不行,民眾才沒有為國死難的決心。
張儀的分析相當到位。戰爭不只是民族忍耐力的較量,也是經濟實力的較量,尤其社會發展,戰爭就是打錢。他還認識到了賞罰分明的作用。
咱們說話也是這樣,總是先分析對手的弱點,然後分析自己的優勢,張儀也是,闡述了秦國的優勢,那就是賞罰分明,所以秦國的戰鬥力是天下最強悍的。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想起一個人,誰啊?商鞅啊。商鞅雖然被車裂,但是他的變法卻是車裂不了的。
說到這裡,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秦王,就該犯嘀咕了:是啊,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民眾疲敝,國庫空虛,霸業不成呢?
張儀也該想到,就說出了理由:是大王您的謀臣沒有竭盡心力啊。然後說了一些以前秦國錯過的「那些花兒」,都是謀士的主意太餿。羅列了好幾百字,無非都是驗證自己觀點的,屬於論據,就不說了。
其實這步棋有點危險,你捧一個人的臭腳而得罪了一批人,值得嗎?但是張儀也只有這麼說,才會抬高自己。在領導面前,下屬經常會打擊同事,私下裡遞小條,打小報告,下絆子,使路子,玩心眼,這些不都是常規武器嗎?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後不挨說?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單純是說這些,張儀就是個小人了,成不了大器,張儀的目標是讓秦國成就霸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屬於放眼世界,心懷世界和平維護宇宙和平的這麼一個志向。於是又給出了秦國成就霸業的方法,侃侃而談,似乎「隆中對」也就是張儀的翻版。
最後張儀總結陳詞:「臣不懼死來說這些,希望大王嘗試一下,若是達不到我說的效果,那就請把我的腦袋拿走,警告那些不竭盡忠心為大王策劃的人。」
我們想啊,秦王即便不成功也不會要張儀的腦袋的。第一,話已經說到;第二,真是不成功就殺謀士,最後誰敢出主意?領頭人或者君王讓手下出主意,不過是聽聽意見,開開思路,作決策的不還是自己嗎?
說話是藝術。有時候要正話反說,有時候要先給自己留好退路。不要把話說滿了,話沒說出去之前,它是你的奴隸,說出去之後,你就是它的奴隸了。
秦王自始至終一句話都沒說。是插不上嘴呢,還是聽得陶醉?是流著哈喇子聽得昏昏欲睡,還是瞪著眼珠子,聽得蠢蠢欲動?
不得而知。
話癆,又見話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