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先秦兩漢—近代文學研究)季羨林名譽主編、張燕謹?呂薇芬主編(北京出版社,2001)
《枝蔓叢叢的回憶》(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
《我們都經歷過的日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
《沒有情節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
《湯姆叔叔的小屋(雙色印刷)》(美)斯托夫人(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飄(上下,雙色印刷)》(美)米切爾(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馬丁·伊登(雙色印刷)》(美)傑克·倫敦(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理智與情感(雙色印刷)》(美)奧斯汀(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珍妮姑娘(雙色印刷)》(美)德萊塞(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紅字(雙色印刷)》(美)霍桑(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嘉莉妹妹(雙色印刷)》(美)德萊塞(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霧都孤兒(雙色印刷)》(英)狄更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雙城記(雙色印刷)》(英)狄更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格列佛遊記(雙色印刷)》(英)斯威夫特(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苔絲(雙色印刷)》(英)哈代(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簡·愛(雙色印刷)》(英)夏洛蒂·勃朗特(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傲慢與偏見(雙色印刷)》(英)奧斯丁(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愛瑪(雙色印刷)》(英)奧斯丁(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復活(雙色印刷)》(俄)列夫·托爾斯泰(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笑面人(雙色印刷)》(法)雨果(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悲慘世界(上下,雙色印刷)》(法)雨果(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懺悔錄(雙色印刷)》(法)盧梭(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伊索寓言(雙色印刷)》(古希臘)伊索(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獵人筆記(雙色印刷)》(俄)屠格涅夫(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名人傳(雙色印刷)》(法)羅曼·羅蘭(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普希金詩選(雙色印刷)》(俄)普希金(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雙色印刷)》(奧)茨威格(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呼嘯山莊(雙色印刷)》(英)艾米莉·勃朗特(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巴黎聖母院(雙色印刷)》(法)雨果(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三個火槍手(雙色印刷)》(法)大仲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魯濱遜漂流記(雙色印刷)》(英)笛福(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聖經的故事(雙色印刷)》段琦(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雙色印刷)》(俄)列夫·托爾斯泰(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格林童話(雙色印刷)》(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浮士德(雙色印刷)》(德)歌德(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十日談(雙色印刷)》(意)薄伽丘(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了不起的蓋茨比(雙色印刷)》(美)菲茨傑拉德(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母親(雙色印刷)》(俄)高爾基(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湯姆·索亞歷險記(雙色印刷)》(美)馬克·吐溫(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雙色印刷)》(俄)契訶夫(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死魂靈(雙色印刷)》(俄)果戈理(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金銀島化身博士(雙色印刷)》(英)斯蒂文森(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茵夢湖(雙色印刷)》(德)施托姆(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小婦人(雙色印刷)》(美)奧爾科特(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雙色印刷)》(美)馬克·吐溫(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包法利夫人(雙色印刷)》(法)福樓拜(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娜娜(雙色印刷)》(法)左拉(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馬丁·伊登(雙色印刷)》(美)傑克·倫敦(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前夜父與子(雙色印刷)》(俄)屠洛涅夫(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雙色印刷)》(蘇)尼·奧斯特洛夫斯基(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四庫家藏(全150冊)》(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編:
《道教與長江文化》季羨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6卷2002)》季羨林等編(中華書局,2002)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7卷2004)》季羨林等編(中華書局,2004)
《道家與長江文化》季羨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長江文化生態》季羨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大美為美(餘光中散文精選)》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季羨林編(海天出版社,2001)
《歷史的背面(賈植芳自選集)》世紀學人文叢季羨林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藝術詞典》(季羨林顧問)(學苑出版社,1999)
《中華國學智庫》16開高檔禮品裝(全十二卷)(線裝書局,2008傳世珍藏版)季羨林任繼愈文懷沙湯一介
《胡適全集》(季羨林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主要發表文章
一、論文
東方語文範圍內的科學研究問題(《科學通報》1954年5期)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年1期)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兼評美國梵文學者弗蘭克林·愛哲頓的方法論(1958年4月4日寫畢,原載《語言研究》1958年1期)
五四運動後四十年來中國關於亞非各國文學的介紹和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9年2期)
對於新詩的一些看法(《文學評論》1959年3期)
必須用漢語拼音字母的讀法來讀(《語文建設》1961年2期)
古代印度的文化(《歷史教學》1962年10期)
關於《大唐西域記》(《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4期)
新疆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1年1期)
論《五卷書》(《國外文學》1981年2期)
泰戈爾的生平、思想和創作(《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2期)
蔗糖的製造在中國始於何時(《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3期)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民族語文》1982年4期)
中世印度雅利安語二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3期)
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外國語》1984年5期)
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4年2月12日寫畢,原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月)
原始社會風俗殘餘——關於妓女禱雨的問題(《世界歷史》1985年10期)
論東方文學——《簡明東方文學史》緒論(《國外文學》1986年4期)
cīnī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4期)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4期)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5期)
印度文化特徵(《電影藝術》1988年8期)
關於神韻(《文藝研究》1989年1期)
梵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年2期)
吐火羅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年2期)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3期)
《梨俱吠陀》幾首哲學讚歌新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4期)
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係(《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1期)
新疆古代民族語言中語尾——-a(?)>u的現象(《中國文化》1991年1期)
吐火羅文和回鶻文本《彌勒會見記》性質淺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2期)
再談東西文化(《哲學動態》1991年7期)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文藝爭鳴》1992年4期)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4期)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中國文化》1994年1期)
抽像理想之至境(《中國圖書評論》1994年4期)
蔗糖在明末清中期中外貿易中的地位──讀《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札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期)
白糖問題(《歷史研究》1995年1期)
現代中國文學史研究回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期)
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4期)
「天人合一」新解(《中國氣功科學》1996年4期)
清代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術(《文史哲》1996年4期)
新疆的甘蔗種植和沙糖應用(《文物》1998年2期)
談文學中的「多餘的人」(《昌濰師專學報》1998年6期)
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佈(《文史哲》2001年1期)
佛教傳入龜茲和焉耆的道路和時間(《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2期)
華夏天竺兼愛尚同——關於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關係的對話(季羨林、郁龍余,《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
絲綢之路與西行行記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期)
東學西漸與「東化」(《光明日報》2004年12月23日)
鳩摩羅什時代及其前後龜茲和焉耆兩地的佛教信仰(《孔子研究》2005年6期)
玄奘時代及其後兩地的佛教信仰(《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