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重興皇帝過於魯莽過於心急.但重興皇帝卻是這樣回答疑問者:」從最基本的政治觀點來說,最窩囊的勝利也比最悲壯的失敗有價值.
不要管我個人是姓蔣還是姓愛新覺羅,中華民族的主體始終是漢族,由忽必烈創造,令歐洲人談之色變的****,不管歷史意義有多大,也不能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正史.當然,我無論怎樣也不會否認元朝無與倫比的軍事成就,因為那終究是中華歷史的組成部分,是國人可以為之自豪的依據.因此,我為自己有個愛新覺羅的姓氏感到自卑,因為清朝似乎沒有任何一樣可以自豪的依據,它最強大的時侯不過是能夠守住什麼,最成功的是以強制性的欺騙手段製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
所以,自宋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就軍政兩方面來說是令人遺憾的.
從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來說,一場悲壯的失敗強於一次窩囊的勝利.可是,我個人覺得悲壯的勝利是極端條件下的我們更需要的.
不,請大家不要理解錯了我的意思,不要把衛國戰爭和上一次世界級戰爭的勝利看的過重.衛國戰爭勝利的基礎是煥發了進取意識的整個中華民族支撐的本土作戰,表面強大但事實上是小國寡民的YF聯軍沒有將中華帝國真正怎麼樣的實力.而三十年前的那場戰爭,我們的對手僅是殖民主義發源地的歐洲,而今天是敵人的D國卻是我們堅定的盟友.因為有與我們同一條心的D國的存在,歐洲就是四分五裂的歐洲.不管如何誇大中華帝國國防軍的作用,勝利的結果都不是單方面的……
所以,我們其實沒有取得過一次令人無可辯駁到心服口服的勝利.說的更重一點兒,距離一場最悲壯的失敗都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我可以接受一場最悲壯的失敗.
千萬別以為這是我認定的中華帝國或中華軍隊可以接受的標準……
如果,這場戰役失敗了,我的希望是敵人不敢對失敗者有過份的要求,因為我們敗的有尊嚴.記住三十年前的Y國,就是打輸了戰爭,我們也不得不保留它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身為戰敗者的Y國還是能夠影響世界局勢.
當然,我們和那時的Y國並不相同,沒落的Y國是不再具備主導世界的形式,龐大的中華帝國則是不滅亡就不會有真正的失敗.這就是一個人口與土地大國的先天優勢,不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Y國所能長期擁有的.或者該說Y國D國F國等等可以稱霸世界,但它們最基本的條件經不起一次重大的失敗.而中華帝國能……
因此,我可以接受一場悲壯的失敗.但是,那不僅僅是我最低的要求,還要有足夠的先決條件,即足夠悲壯.所謂足夠悲壯,背著小皇帝投海的陸亞父肯定不是,他的悲壯僅屬於個人,宋王朝的失敗卻是必然.袁崇渙也算不上,他不過是給予了明王朝微不足道的一點點悲壯意味,卻沒能使愛新覺羅氏感到恐懼……明白了嗎?我想說的是,即便我們因此失敗了,也要使我們的對手害怕,發自心底最深處的恐懼.
…….廢話,純粹的廢話,我當然需要勝利.中華帝國已經是站在世界巔峰的強者.此前,我們有對手.此後,我希望中華帝國是唯一的強者,是雙腳踏在巔峰之巔峰的那一個.是那個能讓對手千年之後的繼承人一提起中華民族還能夠產生恐懼感的存在.
所以,我堅決反對依靠國家潛力拖垮對手的消極戰略.我不否認消極戰略更穩妥,也許我不該說這樣的戰略思想消極.但是,這樣的思想如果成為現實,我們所要承受的直接損失也會出奇的大,間接損失則可能令人我們無法承受,比如第一章三方勢力趁機崛起.
為了我們無人敢於動邪念的未來.中華帝國應該……賭一次.既然對手不願放棄,那就在中亞,決定這場戰爭的勝利……」
後世的中國人完全承認,」最崇尚民主並且真真正正的給予了中華民族民主思想與民主政治的重興皇帝,其個人的一生卻是中華帝國獨一無二的存在.甚至於可以說那五十多年的中華帝國是他一個人的國家,那種絕對是事實卻令人無法反感的獨裁遠遠超過中華民族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
問題是,這樣的評價在全世界均極有市場.因為大部分國家的世界史上,都某種形式的承認一個誠實的Y國近現代史學家一半是嫉妒一半是欽佩的評價:」古往今來,人類史上只有1860年之後的一百年屬於一個人.在他去世之後五十年,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秩序與規則還是他制訂的…….這個人就是中國的重興大帝.唯有這位偉大的帝王曾經讓全世界在他的指揮下運轉……」
的確如此,只想獨裁二十年的重興皇帝其實終生說一不二.他說在中亞決戰,那就逼得歐洲不得不和中華帝國在中亞打了一場前無古人,於地球人類之間的戰爭也是後無來者的600萬人大決戰.從歷史資料看來,中亞決戰的中期,連威廉二世都後悔莫及了,可歐洲必須拿國運出來賭這場戰爭,因為他們絕對絕對不能後退.幾百萬人的大戰,所需人力與物資支持該有多大,影響該有多大,失敗的結果豈是一洩千里所能形容!
當然了,直接投降是可以的,可後悔和絕望是兩碼事.歐洲那幫征客們個個都在後悔,因為這場戰爭的架勢太大了.要知道,整個歐洲的人口也沒有中華帝國多,軍隊倒是多一倍,可有反目的`有不盡心的`有中立的,減巴減巴也就稍多而已.問題在於每個國家都留點兒老本兒,最盡力的是E國.除此之外,就是D國也要留點兒老本兒,何況Y國人某種程度上的背叛,中華海軍已經截斷了非洲航路,艦載攻擊機的作戰半徑將要抵達歐洲大陸.
中華帝國則像個孤膽英雄,沒歐洲那麼多事兒,後路好安排.但中華帝國又不真是孤身一人,手下小弟著實不少,與宗主國的實力差距巨大,中華帝國就是大敗虧輸也沒幾個敢起膩.哪像歐洲諸國實力差距不是那麼大,各有個的一套,各安排各的.於是,雙方能上到戰場的兵力對比差不多,中華帝國還多了一點.
倒不全是多一點少一點的事,真要算起來,萬眾一心的中華軍隊綜合戰鬥力比歐洲聯軍不止強了一點.可評書裡說了,兵上一萬無邊無沿,兵上十萬徹地連天,兵上六百多萬呢?中華軍隊就是強了不少也不能犯一點錯誤,那可是稍有不甚即是滅頂之災.說老實點兒,就連重興皇帝自己心中也忐忑不安,歐洲更不是鐵打的金剛.
所謂不絕望,是說沒人會這麼認輸……其實,對歐洲而言,提早認輸絕對比打下去好得多,因為一些真理在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中就體現出來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國的慨念越來越具體化.
這個具體化前文有所說明,就是國土面積大,掌控的資源豐富,與此兩點對應的是人口不缺乏.原史的澳大利亞,國土和資源均屬一流,可它不是強國.
Y國D國,科技發達,軍隊戰鬥力很強,可它們之所以佔個強國名額是出於歷史原因.但事實就像重興皇帝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說過的差不多:老子就是拿木船和你在太平洋中心打仗,只要是決定國家命運而必須堅持的戰爭,Y國拖不贏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