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手即便很清楚中華軍隊總是一次次打破戰爭常規,卻不知道是什麼時侯,就如這一次.隨著突擊集軍司令段祁瑞中將在隆隆炮聲中嘶吼一聲:」突擊集群,前進!」上萬的各型車輛啟動時排出的油煙味兒讓幾百平方公里內的人們均患上了暫時性鼻炎.緊接著是吼叫的發動機推動著車輛駛出集結陣地,剎那間,漫天煙塵捲起,十萬大軍滾滾向前.他們的出發起時刻選在歐洲聯軍正在避讓中華軍隊進攻之時,迎面而來的鋼鐵洪流卻使他們使去了方寸.需要聲明的是,歐洲聯軍以此前的戰爭習慣來說沒有任何大的錯誤,就算是面對裝甲集群的突然打擊也不是毫無反應,E軍統帥亞歷山大無愧於二戰名將之譽,D軍總參謀長小毛奇此前也於幾個月前來到了中亞.
小毛奇的戰略才化遠不能與其叔父相比,前文中對他也頗有輕視.但是,這個人在戰術上並非一無是處,可不是正事不幹專找麻煩的飯桶.何況以D國人和E國人為主的歐洲軍人畢竟不是魚腩,綜合素質之高讓至今的中華軍隊還要稍稍仰起脖子.可是,中華帝國有著最先進的戰爭觀念,中華民族有著滲進骨子裡的戰爭理解能力.
要承認戰略性優點表現在整體,嘴上說說可以,科學的分析起來令偶連」再開一本書」的玩笑都不敢開,因為作者根本沒那個水平與見識.就是在局部直接的表現,作者也不能牛皮哄哄的說中華軍隊的裝甲集群像一把熾熱的尖刀,歐洲聯軍的一道道防線則像一塊塊牛油般被切開,對手那些勇敢的軍人的阻止起不了任何作用.
大家想一想,上萬台車輛,十萬大軍,為什麼只能攜帶四天的補給?
無數的軍事專家和愛好者告訴我們,訓練三年比不上一次實戰.再嚴格的訓練也有死亡人數和物資消耗限制,實戰則什麼也限制也沒有,這之間的差別就是天上與地下.以最高強度的訓練為標準,突擊集群的物資攜帶量夠十天之用,可中華帝國的軍隊是一支從沒有中斷過實戰的武裝力量,不會犯那種自以為是的錯誤,只會高估對手的戰略承受力和軍隊戰鬥力而不會低估.
不得不……作者很無能,以手中一支禿筆描繪戰鬥場景必然是蒼白到毫無感染力.於此只能一筆說明裝甲集群勝利完成任務.可事實也證明了突擊集群如是獨立作戰,所攜帶物資的確只夠打四天.而空降特譴軍根本幫不上什麼忙,反倒是雪上加霜,必然會使突擊集群物資緊缺狀況更為惡化……刺刀也許不少.
歐洲聯軍絕不是土雞瓦狗,敢發動戰爭的統治階層都不是純粹的傻B,總有其開戰的必要理由,歐洲軍隊如果是一群豆腐兵,威廉二世也不會那麼狂.暫就說最最直接的,歐洲聯軍的炮火密度並不比中華軍隊差多少,主戰車倒是能承受炮彈的近距爆炸,其它車輛可受不了.而歐洲士兵在沒有確定失敗的前提下也不是烏合之眾.此書肯定不多談具體戰鬥,只說彈藥車著火了,有時間滅火嗎?
戰鬥中負傷還是不多談,就是車輛發生行駛故障,所載物資難道有時間轉運?不可能,大部分是親手摧毀了.
從以上簡略說明中一樣可以看出,突擊集群的戰鬥進程是艱苦卓絕的.不過,不寫戰鬥場景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作者可以直接說明,這次突擊作戰的目標實現了.中途分兵的裝甲部隊於18日上午和下午分別與兩路將近彈盡糧絕的空降部隊匯合.十八師打到了卡拉干達,而接應葉繼志所部的又是第一章八師.
為什麼用」又」呢?
看了此書的讀者會有感觸,第一章一師和第一章八師的緣分真是很深很深.從最初組建之前開始,這兩大王牌部隊從沒有於正式編製中屬於一個戰區過.尚未整編太平軍之前,第一章一師的主體就在北方,第一章八師在南方.衛國戰爭中,第一章一師屬於華北戰區,第一章八師是江南部隊.對E戰爭前,第一章八師在外關東,第一章一師是戰略預備隊.對E戰爭中,兩個主力師先後到了中亞,卻分屬左翼和右翼.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同樣如此,先期同在西亞,分歸聶士誠和陳與玉成指揮,後期一個去打合蘭,一個大戰F國.
可是,這兩支從沒有分在一起的部隊卻多次並肩作戰,而且每次都是第一章八師救援受命深入重圍的第一章一師.連重興皇帝都為這兩支部隊感歎:」緣分哪,緣分!」而這個不解之緣再次延續到了第一章二次世界大戰.
隨著突擊集群和突襲集群匯合,中華軍隊的陣形模模糊糊的成了一個不出頭的[大]字,卡拉干達和阿拉爾斯克是一撇和一捺的終點,主力大軍是一橫.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突擊集群殺出的通路被緊隨其後的部隊填充了.一開始的」筆跡」當然輕淡,中華軍隊拚命的向通道中增加」濃墨重彩」.可以肯定,打成個[品]字形將是中華軍隊的災難.雙方都有縱橫天下的能力,均屬外線作戰.以中華軍隊為準,陣形打成[大]字代表聯軍被首尾相聯的中華軍隊分割.打成[品]字則代表中華軍隊的失敗,就要被抱成一團的聯軍一一擊潰,最起碼兩路突擊部隊難以保全.所以,戰鬥集中在了戰場中線.
反應相當迅捷的聯軍當機立斷的放棄了爭奪卡拉干達,進攻十九師的部隊受命橫向偏北運動了三百公里,任務是阻止可能再次突進的中華軍隊將卡拉干達和阿拉爾斯克的戰術勝利連成一線.
與此同時,聯軍加大了圍剿進佔了阿拉爾斯克的對手的力度.不過,聯軍將最大的力量用於斬斷對手控制兩把刺出的鋼刀的手.
「大」或」品」,很形象的字型之爭,整整打了七個月.戰火不可抑止的燒起來之前,雙方已在中亞匯聚了350萬軍隊,其中歐洲聯軍210萬,中華軍隊140萬.隨著戰爭的繼續,雙方均拼盡全力以獲取勝利,軍隊數量像滾雪球一樣增加,最高鋒時軍隊數量超過了680萬.這樣龐大的戰爭是原史從沒有過的,也是現史沒有再次超越的.
小小的中亞,漫天的戰火使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感到了恐懼.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創造的很多紀錄被打破了,後世已知歷史裡,不管軍事科技再怎麼先進,終究只是局部戰爭,規模上無法與幾百萬大軍的血戰相比.特別是中亞戰役,被後世軍事史家稱之為」空前絕後的戰爭史詩」,並」一戰而決勝負」.
我寫不出史詩,全世界的著名作家聯手培訓俺一百年也寫不出來.其實,史詩二字就不該以己為準說出來,能獻給讀者的不過是以數字為主的簡述.
680萬人的生死決戰,僅一個數字就會使任何稍稍懂一點行的人震驚.要知道不少小國家的總人口都沒那麼多.前文說過威遠移民的困難,軍隊的調集其實更困難.只不過國家不可能在移民問題上傾盡全力,首先對老百姓不能強制,何況威遠於生活而言不是什麼好地方.再有,移民必竟無關於全體國民的生死與尊嚴.而軍隊簡單在令行禁止,事實上的物資調運龐大無比,政治動員容易,誰也不願打敗仗不是!
在全方位的支持下,這場超級大戰役的兵力對比慢慢朝著有利於中華帝國的方向進行,直到稍稍超出對手,達到345萬.七個月裡,中華帝國平均每天比對手多投入3900多名官兵.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是……空軍僅因運送兵員就損失[墜毀]了64架運輸機,2512名官兵死於飛機失事.但是,能換取戰略優勢……
其它方面損失無需多說,中華帝國不僅僅擁有了一定的戰略空運能力,綜合支持能力也強於歐洲.E國雖是歐洲強國,基礎建設卻較差,承擔大半個歐洲的軍隊人員與物資轉運顯然能力不足.但是,中亞不僅是亞歐兩大洲的緩衝帶,且資源豐富,歐洲怎捨得在流失大量鮮血之後卻放棄呢?
中華帝國更不會放棄,不然的話哪有安全的戰略環境可言.於是,重興皇帝斷然下令:」就在中亞……決定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