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埃斯沃思發明了」可以行駛任何馬車並跟馬車一起行走的鐵道或人工道路」.而且在英國獲取專利.他的辦法是將若干木製板條拼接成環狀鏈,按一定方式連續移動,使得始終有一個或幾個板條與地面接觸.他的目的是讓馬車比使用狹窄的車輪時更能分散在更寬的路面上,馬車能在崎嶇或鬆軟的地面上行駛.然而,埃奇沃思這個傑出的發明[更該說構思]是停留在圖紙上的.這個發明真正獲得發展是在1904年,霍爾特的一項非常實用的履帶發明專利,並於1906年投入生產……
埃奇沃思是誰?霍爾特是誰?重興皇帝根本不知道前者.後者也不知道,還沒到他成名的時侯.那是原史後世[二十多年後呢]一項科技發明,重興皇帝卻沒博覽群書,怪只怪霍爾特名氣太小.不知道霍爾特沒什麼,知道履帶這東西就夠了.
呵呵,重興皇帝的履帶知識甚至超過霍爾特,他開過履帶式拖拉機,也知道索姆河戰役中的Y國坦克光駕駛員就要四個,分別管前進`後退`左轉`右轉.他不知道中華帝國的科學家能不能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就超過1917年的Y國科學家,那要試過才明白.好就好在,中華帝國研究履帶式車輛無需借助埃斯沃思的發明.
1876年,中華帝國的汽車剛剛上路成功,重興皇帝就在科技部下設了農業機械研究所,第一章一項研究任務就是研製履帶式車輛.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因為使用拖拉機的時間與規模終究比使用戰車更多更大,工農業才是國家命脈,軍隊是保護國家命脈的.而拖拉機廠轉產戰車則很簡單.
六年後,農業機械研究所的專家們說:」在皇上的提點下,履帶式車輛的研製並不是特別困難,我們大部分時間在等大功率柴油機……」
重興皇帝為此思考了很久.他在1882年5月曾到南京視察過戰車研製進度,所聞所見讓他驚歎不已.驚歎的是科學家們只是得到他幾個指點,比如操縱桿駕駛,前後引導輪,中間負重輪,牙嵌式轉向離合器臨時切斷某一側動力.
可是,除了傳動機構一點點原理,重興皇帝哪裡知道其它!事實上,那些機械專家對傳動機構也肯定比重興皇帝懂的更多,履帶本身更不用他多嘴.也就是說,重興皇帝對研究人員的幫助僅僅是個粗糙之極的框架而已.可傑出的中華科學家研製的戰車怎麼樣呢?
這時侯的戰車自然沒有重興皇帝印象中習慣的觀賞性,真的像」遊民」坦克那樣粗糙醜陋.但從機械上來說,第一章一代主戰車只需要兩個駕駛員,一個管前進和後退,一個管左轉和右轉,重興皇帝親自試了試,雖然比較費力,平順感卻相當好,可操縱性應該超過原史30年之後的水平.重興皇帝很懷疑魯班在戰國時代就製造出飛鳥有一定可信度,但中華民族在機械製造的天份絕對是驚人的.
從動力上來說,最大輸出280馬力的專用發動機堪稱舉世無雙.不說這個功率如何如何,而是因為車體與自重終究不能過大,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必須適度.而此型發動機的最初型號只有240馬力,是當時技術水平的極限.要想增強功率就要增大體積重量,那麼戰車也要擴大體積重量,那是白費工夫的事兒.為此,動力專家經過兩年的努力,竟然發明了增壓器,使發動機額外增加了40馬力功率.
此型戰車長5.85米[不算炮管長度],寬2.4米,高2.1米,四對負重輪,履帶為鋼框鑲木.其實這樣特別麻煩,但為了減輕履帶重量不得不如此.鉚接裝甲平均厚度17毫米,自重23噸,最大公路速度30公里,越野速度18公里.一次加油最大行程……不好意思,這個牛不能吹.理論上是150公里,但從沒跑完過,質量還沒那麼好.想想吧,自重輕得多的汽車都常常拋錨,二十多噸的戰車能正常行駛幾十公里就不錯了.不過,此時的戰車似乎還不需要長途攻擊,有個十來公里的持續攻擊力,肯定讓前線將領喜的見牙不見臉.
主戰車只有一種型號,裝備有一門55毫米35倍徑直描火炮,配彈60發,需要停車射擊.一挺12.7毫米機槍,配彈1200發.車中乘員七名,因為操縱起來相當費勁,因此駕駛員有四名,其它三人是炮手`裝彈手和機槍手.
至於步戰車,則是東風汽車工業公司發現了汽車直接參與戰鬥的潛力而組織研製的.雖然上手晚了幾年,卻因為不用考慮履帶,倒是稍早一些拿出了原型車.重興皇帝看後很高興,繼續了他的盜名事業,將主戰車命名為」虎——1」式.將步戰車命名為」突擊者——1」型.並命令東方兵器工業公司與東方汽車工業公司組織低速生產.
在石達開的戰報未送達之前,重興皇帝就想著將戰車送到哪裡試驗性能.多山的朝鮮是扯蛋,十年後的戰車怕是也不能適應山地作戰.中東是沙漠地帶,第一章一代戰車不該上場就接受過大考驗.最終的選擇就是中亞,隨著中亞戰區出現僵持,國防部一封電報到了南京,剛剛組建的戰車大隊立刻上了火車.
不過,輪式步戰車可以直接上列車,主戰車卻不行.由此,可見戰車部隊對後勤的要求之嚴格.戰車大隊總共只有四十輛步戰車和二十輛主戰車,卻有五十多名工程師`四百多名技術工人`二百多輛汽車`大批工程設備隨行一起上了火車.要知道,火車的終點站是烏魯木齊,也幸好中華帝國現有八千多公里鐵路,西部是優先建設區域,要不然主戰車上戰場的麻煩大了.
可烏魯木齊離戰場還有兩千公里呢.油料不是問題,但主戰車本身根本開不了那麼遠,因此都是散件,需要用汽車拉到戰區,再由工人們組裝起來.同時,戰車大隊的所有戰車換裝了危險性大些,但技術更成熟的汽油發動機.這完全是沒辦法,負三十號柴油倒是研製出來了,但質量不怎麼樣.雖然汽油發動機的功率降低了百分之二十,車速下降了三公里左右,但使用負三十號柴油的柴油機在嚴寒裡也就那樣,汽油好在不怕凍啊!
就是這樣,戰車大隊暨五百人的維護隊伍坐了九天火車,汽車在中亞大地行駛了十七天,歷時近月才抵達戰場,一路上將五輛難以修復的步戰車和三十餘輛卡車交給了沿途駐軍代管.石達開自然能估計到大家的艱苦,戰車大隊的將士不用多說,卻和專家工人們一一握手,連道辛苦並表示感謝.
「怎麼樣,什麼時侯可以讓前線將士見到戰車的威力?」
「石司令,我們知道部隊被E國人擋在了河邊,在這裡使用戰車也非冬天不可.所以,我們要先調查清楚,河面上最薄的冰面有多厚?」
「這不用調查,不低於二十厘米.」
「那樣就問題不大,步戰車都是加寬輪胎,主戰車的壓強比步戰車還小.但是,您有必要幫我們試驗幾次才好.」
「其實,炮彈對冰面的破壞力有限,對步兵幾乎沒有影響……哦,對不起,這可是十幾二十噸的戰車.放心,我會命人按兩種戰車的重量做幾個模子,輪子和履帶的模子由你們專家負責,到時推到河中間試試.」
「主戰車不用了,我們確定它對冰面的壓力決不大於步戰車.主要是因誒戰車絕對承受不了火炮直射.說實話,也比較苯,談不上機動性,您看……」
「哦,您不用太擔心.我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對手堅固的工事,很難摧毀.但我們的炮兵絕對能壓制E軍炮火,但完全壓制是不可能的……」
「那當然,其實最怕的是敵軍轟炸冰面,戰車大隊的進攻需要突然性.所以,我們會盡快組裝好主戰車,您要保證機密.」
「您說的不錯,但這一點您可以放心,今日中華帝國似乎很少有漢奸,我們軍隊更個個是好樣的……」
石達開先看到的步戰車是掀開軍用蓬布所見.汽車已不是秘密了,但戰車是.他對部隊信心十足,卻怕人多嘴雜.最怕當地有人被E軍收買.於是,戰車大隊暨專家工人立刻被司令部警衛營層層保護起來,不少師級主官都不知道帝國的最新式武器到了戰場.
前線上一如際往,每天的炮擊,小規模進攻從不間斷,戰爭的破壞力讓積雪的大地像癩痢頭一樣毫無美感.十五號晚上,前沿某部發現司令部警衛營的一個連推著四輛車子一樣的東西上了冰面,稍過了河中間又返回,大家都莫名其妙.但第一章二天一早,警衛連長報告石達開和國內專家組說:」冰面承重沒有問題……」
「各位專家還有什麼問題?」石達開請問專家組.
「主戰車已組裝完成,我們還需要一天調試時間.到明天,石司令可以隨時命令戰車大隊進攻,我們會跟進維護……」
「那太危險了,我寧願不用戰車也不會讓各位上前線,您們的戰場不在這裡.」
「謝謝石司令關心,我們當然不上最前線,對戰損車輛的維護維修當然是在將士們已將敵人趕走的情況下……」
1883年1月17號傍晚,世界上第一章一支裝甲部隊做好了一切出擊準備.攻擊點選在了羅斯托夫上游40餘公里的一處河段.頓河在這裡比較狹窄,河堤因此修建的很厚,堤坡很平緩,很適合戰車衝擊.
河對岸的E軍聽到發動機的吼叫,但傍晚的天色昏暗,什麼也看不清,還以為是對手運送彈藥的汽車隊,.不少E軍官兵到此時總要羨慕的罵幾聲,謝羅廖夫總有點發愁.因為他面對的軍隊勇敢而富有智慧,裝備還那樣奢侈.
石達開部於1882年年中配給了一個汽車團,有一百多輛汽車.將士們免不了需要肩挑手抬彈藥物資,但大多是在陣地上.所有的團以上單位,部分營級單位,只要處於防禦狀態,雖說百餘輛汽車常有調撥不開的時侯,卻可以操起電話對後勤部門大喊:」給我拉一車彈藥來,炮彈……手榴彈……子彈……」
對手的陣地上時常出現汽車,E軍也習慣了.這時的軍人還不能從發動機工作聲中聽出車型的不同,誰知道鋼鐵殺神進入了戰場?
晚上18點30分,石達開一聲令下,一個重炮團的54門125毫米重炮,六個前沿炮兵營的144門65毫米步兵炮,共同開始向對岸三公里寬,全縱深的敵軍陣地上傾瀉炮彈.另兩個重炮團的90門火炮[缺一個炮營]則打擊E軍的炮兵陣地.三個團暨六個營的火炮全力發射,使彈藥投送量達到了驚人的每分鐘14.5噸.炮兵指揮官還將最優秀的炮手組成十幾個小隊,每個小隊配一到兩門重炮和兩門步兵炮,專門對付敵軍會威脅到戰車的散炮.
18點37分,後面跟著一個營步兵的六輛主戰車和十四輛步戰車排開了有史以來第一章一個機械化攻擊陣型,以三十米間距頗為」笨拙且幼稚」的衝下我方控制的河堤.為配合戰車的進攻,百多門各型火炮轉為轟炸敵軍河堤陣地.
0002號引導戰車上,副大隊長龐英傑中校聲嘶力竭的吼叫著:」快快快,全速全速,全速衝過去搶佔河壩……」
E軍的炮兵一時被打懵了,零星還擊也是習慣性的試圖反制中華軍隊炮兵.E軍靠的是堅固的永久工事,用雨點般的子彈封鎖河面,可除非有子彈直接射入觀察孔或鋼刪爛,打在戰車裝甲上卻沒有作用.
無需贅述E軍官兵對於彈雨中安然無恙的新式武器的恐懼,只說其前線將領反應並不慢,很快有人要求炮兵轟炸冰面.已經到了保家衛國地步的E軍同樣很勇敢,在對手同行的強大炮火壓制下,很多炮兵不顧成串飛來的炮彈威脅,捨生忘死的向河面轟擊.但是,光有勇敢精神是不夠的,E軍炮兵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有數分鐘之久,而時速25公里的戰車衝過五百米寬的平坦河面只需要一分半到兩分鐘.
當然,E軍的炮擊並非沒有效果.畢竟誰都不熟練裝甲集群進攻,為了便於指揮,戰車大隊是分兩批強渡.龐英傑中校幾乎沒有受到E軍炮兵任何打擊,駱賓上校率領的第二梯隊就沒那麼幸運了.石達開的最初估計沒錯,炮彈對冰面的破壞並不大,於步兵毫無影響.他後來的估計同樣不錯,部分被炸裂的冰面還是被戰車壓垮了,有一輛主戰車和四輛步戰車掉進河裡.因為被壓垮的冰面很大,戰車裡的戰士又有先見之明沒關頂蓋或後艙門,大部分人逃了出來,被跟上的步兵剝個精光包進了軍毯裡.
給戰車大隊造成重大損傷的是幾門隱藏在前線工事內的直射炮推了出來加入打擊,雖然很快被機動炮隊壓制,接著被戰車炮一一點了名.可在此前,這幾門直射炮還是利用突然襲擊摧毀了兩輛主戰車和兩輛步戰車.
等戰車到了河對岸,河堤成為E軍火炮暫時的射擊死角.主戰車直接開上了三十幾度的斜坡,穩定性尚可的步戰車則是走斜角上坡.當戰車衝到堤壩頂上,E軍的沿岸防線差不多被突破了,因為戰車炮幾乎可以將炮彈打進敵軍工事的射擊孔內,12.7毫米車載機槍打的E軍步兵抬不起頭來.跟進的步兵幾乎追著炮彈攻克一個個堡壘.戰鬥進行到下半夜,前沿炮兵越過了頓河,步兵炮架到了原敵軍陣地上.戰車大隊與配屬步兵打穿了敵軍厚達兩公里的堡壘群,伏爾加防線被撕開了一個2.6公里寬的口子.
戰後的E軍副參謀長巴列夫斯基少將匯報說:中華帝國使用了一種邪惡的武器,它像幽靈一樣駛過冰面,並且不懼怕暴雨般的子彈.我軍促不及防,伏爾加防線被撕開了,出現了一個致命的傷害,侵略者像病菌一樣源源不斷的感染傷口.
此次攻堅戰,中華軍隊付出的代價是14輛主戰車又27輛步戰車損毀或故障,配合進攻的一個步兵團傷亡700多人.後續部隊倒也像巴列夫斯基少將所言,像病菌一樣迅速滲透並展開側攻.時至18號中午,突破口寬度擴大到五公里以上,更有一個半師的33000部隊已打到伏爾加防線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