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衛國戰爭的勝利是靠著滿腔憤怒被引導出來形成的熱血,那麼,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帝國軍隊已基本具備了國家民族意識.是的,這時的中華軍人真正忠誠的國家與民族.重興皇帝是他們最尊敬的人,但軍隊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戰鬥.當然,重興皇帝是可以操縱軍隊的,但那幾乎完全來自做為國家永恆基石的百姓的純樸與感恩.其實,按思想發展勢頭來看,中華帝國已經不再適合繼續獨裁皇朝.
前世,蔣飛欽佩」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精神,但對這樣的口號十分肉麻.可1882年的中華軍隊就是呼喊著這個口號前進,重興皇帝卻一點不覺得肉麻.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是真有那麼純樸,就像原史中國的1937年到1977年.中國的老百姓就是那麼善良感恩,重興皇帝多年提倡國家利益由個人利益組成,而絕大多數百姓則以國士報答國家.反應到軍隊就是個個奮勇爭先,功勳卓著的王牌部隊如雨後春筍.
華夏歷代統治者,只要具備一定的志向與才幹,並在大義上稍知取捨,百姓總是願意為他拚命,漢武帝和唐太宗是為代表.始皇帝將重視過多放在了軍隊身上,同樣縱橫無敵.當這樣一個知道感恩的民族有了國家慨念,知道了國家尊嚴,同時還有懂得了對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追求,那將是怎樣的力量啊!
對手不是殖民地上那些弱小的土著,杜克上將從來沒有掉以輕心,但他的仗卻打的難受極了.要知道,任何上規模的軍事調動都隱瞞不了對方,杜克上將當然知道名將陳玉成到了敘利亞,小亞西亞半島在十萬最優秀的中華軍隊威脅下.做為防禦方,杜克必需面面俱到,把側翼讓給陳玉成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他還要防備陳玉成所部跨海借道希臘,因為那沒有什麼難度,塞普路斯和克里特島足夠大,而且位置適中,是兩個最佳接應點.
本不該杜克那麼費心,可誰讓該死的YF海軍還沒到來呢.奧斯曼和E國那幾艘破艦艇不管怎麼盡心盡力,實力和質量都明擺著,不值得信任.所以,杜克不但要調集部隊防備陳玉成,而且不敢依靠作戰意志不強烈的奧斯曼軍隊,需要將手下調走大部分YF部隊.YF兩國向這個戰場上調集的總兵力是三十五萬,已經被盟軍消滅了八萬多人,還有七萬多人在奧斯曼歐洲部分防備D軍的突然襲擊,杜克手上只有不到十九萬又熟悉又可以信賴的精銳,現在又被陳玉成吸引了一半.
於是,在面對聶士誠時,杜克就捉襟見肘了,他手下的部隊絕對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奧斯曼軍隊,該怎麼安排防線呢?
混編肯定不和適,那將使YF軍隊的戰鬥大打折扣.將YF軍隊放在最前線不合適,因為YF軍隊禁不起遭受突然打擊的巨大消耗.當然,E軍的戰鬥力不錯,其國家人口也不少,可中東戰場上的E軍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兩萬人起不到多大作用.結果,最後的杜克只能將奧斯曼軍隊放在最前線.
這是錯誤還是正確?
對於杜克的兵力分配,後世眾說紛紜,卻很少有人將責任推到他頭上,倒是都認為杜克將軍根本無法妥善的調兵遣將——
當交戰雙方在經濟實力`工業基礎`科技水平`軍隊戰鬥力`政治態度這幾大方面沒有質的差距時,戰爭將最直接的體現出人與人的對抗.在這裡,以YF為首的協約國雖然擁有眾多殖民人口,甚至超過了中華帝國的人口總數,可這個數字卻毫無意義.因為,同盟國展現出了擊敗協約國的強大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那些殖民地軍隊的戰鬥力不次於華軍或德軍,只會更加不會為YF所用.
而事實卻是怎樣的呢?
事實就是那些僕從軍不僅僅戰鬥力虛弱,還不肯為協約國所用.任何一個稍有頭腦的領導人都知道,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正是他們擺脫被殖民的最好時機.如此一來,YF只能以本土人口為基礎與中華帝國對抗.
不錯,中華帝國雖然飛速進步了二十年,軍事科技應用已是世界第一章一,但綜合科技基礎和工業生產能力絕對不比YF更強.可以負責任的說,同盟國在這兩方面的對比要稍差於協約國,因為D國也是一個新興強國,科技與工業基礎的確比中華帝國強一些,但與YF相比[特別是Y國],同樣顯得不很牢靠.
但是,人呢?
兩大對立集團的代表是中華帝國和Y國,兩國都可以支撐起三百萬精銳部隊的長期戰爭消耗,可中華帝國可以在這三百萬精兵之後再準備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個三百萬,而Y國卻連一百萬全心為國而戰的精兵都沒有.F國可以超過這個數字,但一百五十萬是F國的極限.E國倒是有兩百萬以上的優質兵員,但它的經濟實力承受不住,或者說E國人傻到將自己的根本全送到戰場上當炮灰!
這個現實反應到一戰中東戰場,迫使杜克將軍只能首先保存YF軍隊,再求YF軍隊發揮出最強戰力.他,沒有更好的辦法……——
摘自M國西點軍校教材之.
就是這樣,協約國最終是敗在了自己身上.要知道,YFE三國加起來,雖然不能在技術`工業`軍人戰鬥力上壓倒同盟國,總是要強一些的,可在人力資源上卻無法與中華帝國長期抗衡.其中還有兩個原因絕不能忽視,一是中華帝國利用各種先決條件營造的戰略優勢,二是協約國根本無法拉攏住奧斯曼帝國.不僅僅是政治風向的影響,事實上的奧斯曼帝國有著與意大利相似的想法,從一開始就不堅決,只是巴爾幹半島只是歐洲火藥桶,做為歐亞聯軍點的奧斯曼更加重要,才被YF硬拖上了賊船.後來的奧斯曼既看不到明顯的利益所在,更發覺在自家國土上打仗,怎麼算帳都是自己吃虧.當然,其中少不了D國人的遊說與保證,還有中華帝國的默認.做為唐太宗的後世子孫,中華帝國對曾經的失敗者有著先天的優越感,對於上錯船的奧斯曼帝國沒有解不開的仇恨.
所以,奧斯曼上層已不想打這一仗.所謂蛇無頭不行,上層沒了心思,下面的官兵受到的命令自然既模糊又不嚴謹,成就了中華帝國國防軍又一支王牌部隊的誕生.
以勝利為不變的目標,要有不順利甚至失敗的準備.聶士誠一定程度上瞭解聯軍內部的混亂,但他卻因三大王牌中的第一師和第十師調給了陳玉成而對自己的部下把握性不足.既然以勝利為目標,就不能讓杜克分出去應對陳玉成的精銳再次與杜克所部匯合,而陳玉成無法分兵出來,所以必須將十九師放在左翼,那麼誰來擔任攻擊箭頭?
最終,聶士誠選定了由重回戰場的老兵為主組成的六十四師.這是一個平均年嶺超過二十八歲的師級部隊,那些老兵雖說稍少一些激情,卻從不犯錯誤,最大的特點就是沉穩.那麼,六十四師能不能擔當箭頭呢?
師長羅百勝准將這樣向聶士誠保證:請大帥放心[中華帝國軍方部分保存著原有習慣,級別卻提高了半級,只有一方軍事首腦才能稱之為大帥],我師官兵最明白怎樣使用力量,任何任務要求都在我們心中,我們都能做到……
9月4日晚8點57分,第一章十七集團軍直屬野戰炮兵旅已經就位的108門大口徑重炮做好了一切準備,射擊諸元早在炮兵們心中.六十四師先鋒團則已運動到出擊位置.
炮旅長手持懷表盯著表針向九點轉動,一分鐘後,野戰電話響起,旅長抄起話筒就聽到了聶士誠的聲音:」原命令不變,九點準時開炮.」
8點59分,旅長要通陣地指揮長,將話筒放在耳邊卻不說話,繼續盯著指針,還有二十秒時他開了口:」司令部來電,原命令不變,現在開始倒計時,1098……321開炮!」
陣地上,指揮長聽到開炮二字,右手的紅旗即時揮落,一直注視著指揮長的引導炮長幾乎同時揮落紅旗,炮手即時拉動炮繩,125重炮發出巨大的轟鳴,炮管猛然後坐,這就是信號,幾秒鐘後,直屬炮兵旅的重炮使地開始動,山開始搖,一群群炮彈向敵軍陣地飛去.緊接著,其它戰線的各師屬炮兵團一一展開炮擊.
炮擊五分鐘,六十四師先鋒團最先從出發點躍出,全線進攻就此展開.直屬炮兵旅在對敵人進行縱深打擊的同時,及時與跟進的中口徑火炮一為提供彈幕掩護,步兵只要跟著徐進的彈幕前進.
說起現代意義的步炮協同戰術,原史中是D軍在1900年左右掌握,現史則是重興皇帝在1862年提出,同時提出了以數字代替射擊方位的[構想].衛國戰爭中,幾個擁有自己炮兵的主力師已對步炮配合提出了嚴格要求,在實戰中積累了大量經驗.這些血的經驗反映到各兵工廠後,極大的促進了中華帝國火炮技術與實用性的進步.經過數年摸索,炮兵已基本上可以按照炮位圖,以火炮射界刻度射擊.至於無法提前準備的推進式野戰,那只能靠經驗`意識`火力了.
又幾年後的1873年,中華帝國的炮兵已相當專業化,步兵則再也不一窩蜂般參與進攻.就在對E戰爭期間,對自己的炮兵十分自豪的D軍發覺必須向中華帝國學習炮兵戰術和步炮協同戰術,並於1875年向中華帝國派出了進修生.
而這次戰鬥,中華軍隊又一次表現了卓越的步炮協同推進.藉著炙熱的火光,來觀摩學習的波斯新軍炮兵軍官看的目眩神弛,歎為觀止.只見那道彈幕始終在呈散兵線推進的步兵前方60米左右,有官兵自豪的告訴波斯友軍:」我軍的炮火推進速度是每分鐘210米,是世界上最快的步炮協同推進速度……」
如此優秀的戰術素養,面對的卻是無心戀戰的對手,很有些勝之不武的味道,局面自然很快打開了.當炮兵集火對敵軍前沿陣地進行補充打擊時,步兵幾乎追著炮彈衝進了敵軍陣地.天還沒亮,由奧斯曼軍隊維持的對峙局面已被優勢的中華軍隊砸碎了,十幾萬敗軍如潮水般潰退.聶士誠見此情景,當即命令後續部隊接替首攻部隊,發起了不間隙的滾動式突擊.而六十四師則無愧司令長官的信任,一夜間以微小的傷亡突進了三十餘公里,充分提現了箭頭的作用,直到迎頭撞上YF軍隊才停止衝擊.
盟軍發起進攻已有八個多小時了,YF軍隊做好了迎擊準備.訓練有素且裝備一流的YF軍隊能夠抵擋住進攻在預料之中.所以,戰鬥中傷亡很大,但傷亡數字卻與中華軍隊關係不大.二十年來不斷的有戰爭鍛煉的中華軍隊沒有一點毛燥.比如六十四師的老兵們,發現自己過於突出,炮兵還沒跟上來,又見敵軍火力兇猛,立刻稍稍後退轉入了陣地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傷亡是奧斯曼潰敗.
YF軍隊可以阻止六十四師的突進,但等盟軍大部隊追著大批奧斯曼敗兵殺上來就應接不暇了,雖然YF軍隊不會眼看著中華軍隊跟著敗軍殺上來,不分敵我的開火了.可敗兵太多了,大部分人被追殺的只顧悶頭向前.而且中華軍隊的重炮兵及時跟了上來.這是快反部隊那些汽車的功勞.
快反部隊成為純步兵之後,隨軍工程師卻一點不比作戰部隊清閒,通過八個月的努力研究與改進,改裝了一千多輛能夠在沙漠地帶使用的汽車,其中有六百多輛出分配給了聶士誠所部,大部分成了重炮拖車.至於中小口徑火炮,畜力就夠了.所以,步兵得到了炮兵及時的火力支持.汽車畢竟是新生事物,應用於戰場更是中華帝國的超前之舉,敵軍習慣性的沒想到那麼快就受到大口徑火炮的打擊.於是,在奧斯曼人為盟軍付出了一萬多傷亡的[幫助]下,YF軍隊的第一章一道防線也被突破了.盟軍則一發不收,滾動突擊的重點就是主體攻勢毫不停歇,不給敵人任何防禦準備時間,利用敵人的潰退甚至較有組織的撤退一路壓垮敵人,正所謂一點破而點點破,而且會讓敵人的破綻越來越大,越來越多.YF軍隊堪稱優秀,但既然讓優勢盟軍打出了速度,結果不過是比奧斯曼炮灰多堅持一會兒.
而倖存的奧斯曼敗兵雖對YF痛罵不止,但說內心裡也算理解.不管願不願打這一仗,目前與YF總是一夥兒,他們也不願衝散已方防線.可根本組織不起有效防禦的他們回身再戰更不願意,往兩邊逃竄同樣不現實,因為中華軍隊整個壓上來了,已被擠在了中間.當然,只要亡命衝過YF軍隊的防線就不會承受雙重打擊,可那樣的活命機會……肯定比投降小很多.於是,盟軍一下子有了十餘萬俘虜,很頭疼.
且說中華軍隊的狂攻使YF的敗勢越來越明顯.再此,不得不再次提到汽車.這種劃時代的交通工具沒能夠充分的使快速反應成為現實,卻在攻勢作戰中體現了無比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汽車摧毀了敵軍的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