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的世界有通迅衛星,那麼,中華軍隊的攻勢發起將在D軍撤退之前.因為,俾斯麥在做出決定而沒有行動之前就通知了洪仁軒.所以,中華軍隊才能在十一月開始以前下達進軍令,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最華彩的樂章.
決戰發起的時機肯定不好.冬天將臨,寒冷的地域.不過,特別能吃苦的中華軍人只要敵人與自己的外部條件相同就足夠了.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意思,自然條件沒法不相同,光著屁股待在秋後的西伯利亞或中亞,是人就要凍死.人種,國別,都是扯蛋.黃種人更不怕冷的科學分析能站住腳,但人家的習慣也要承認.
事實就是這樣.就對手來說,稀少的平民可能不會管,但軍隊的防寒抗凍已成了習慣.要知道,就是防寒抗凍一樣有軍事與民用之分.平民過冬的方式不可能和軍隊一樣,一個靜態一個動態,除了穿的多,其它方式叫法一樣,卻沒有可比性.而說到軍事,某些地方並不是中華帝國的戰略重點.
中華帝國的優勢在於進攻方的突發性選擇權.擁有這個權力的中華帝國在防寒經驗上不如對手,卻可以提前做出有意識準備.習慣與意識又是兩個慨念了,此並非就是說對手沒想到中華帝國會進攻,除了不知什麼時侯以外,其它是不可能的.只是,沒有預估到世界大戰突然爆發是中華帝國的錯,但中華帝國卻一直都清楚自己必須還要打仗,這樣的意識使中華軍隊必須適應一切,必須改變習慣.所以說,歷史上少有的危機意識使中華帝國始終在準備著戰爭.不可否認,準備工作力度對於世界大戰來說顯得很是不足,但軍工部門從來沒停止過御寒設備與適合寒冷地區作戰的武器裝備研製.早在華E戰爭開始以前,後勤部門就不惜積壓`變質`過期的向戰取區調運物資.此前的成果,部分抵消了大戰剛起的忙亂.
時機是不等人的,這樣的情況時常會發生,就如一戰的華彩樂章,如果等到1882年春天再奏響,你將不知道其間會發生怎樣的轉折.也就是說,中華帝國決非故意選在深秋發起進攻.既然不再保守,既然力求上進,機會面前就不能等待.
您早看出來了,華彩樂章並非由剛剛組建完成尚有混亂尚需訓練磨合的遠征軍奏響,烈火狂飆起於勒拿河畔.然後,像一條無比壯觀的火龍不斷蔓延再蔓延,先燒過捕魚兒海以西,在掃過中亞,最後抵達裡海之濱.百萬大軍,勢不可當.
形狀頗有些像黃河勒拿河並不比黃河短.當然,戰線被拉直了,中華軍隊早將那個」幾」字的帽子據為己有了.不過,那同樣有幾千公里長,按照YY慨念,兩個大國在如此之長的戰線上交火,投入三四百萬軍隊不叫多,可YY作家們也無法YY到如此地步.事實上,戰線只可能是斷斷續續的,中華帝國只是以重新滿編的第一章一集團軍,還有終於滿編的第一章八集團軍[只能是一部,殷乘飛所部即便趕得及,北美防務也離不開,不會到亞洲參戰]為主體,配以新組建的一個二線集團軍,不過」區區」二十萬部隊而已.E國人更少,連十萬都不到,還是百般艱辛才得以調來.如果不是中華帝國再不幹那只有虛名的勒石記功,卻完全沒有實利之事,正正經經駐軍到了勒拿河流域,E國人哪用如此辛苦表達立場?
這麼點軍隊,距YY標準幾乎不成比例,跟YY寫手的想法也差之極遠.可現實如此,百萬大軍,大家都玩兒不起.如此一來,雙方實際上都防不住對手.因為,那條所謂防線真是一條線的話,一定是實者太少,虛處太多.受各種條件所限,任何邊防部隊不可能均勻分佈,對方要偷偷越境,根本無法完全防住,一百年後也不行.
不過,E軍與中華軍隊對峙了幾年後,越來越無心騷擾.殘暴的E國人越來越怕先發展有仇必報,再發展到沒事兒找麻煩的中華軍隊.一個有仇必報的皇帝,盡心盡力打造了一個歷史上最有進取心的政府,建設了一支以進攻為己任的軍隊.在這一點上E國人心裡算是服了,中華軍隊就是那專磨惡人的惡人.E軍在兵力與裝備上不如中華軍隊倒是不算什麼,見到掃蕩不休的對手躲著點就是了,可E軍還有一個心理劣勢.
既然不可能完全防住敵人滲透,中華軍隊除了關注重點之外乾脆不防.不管歷史如何,雙方都能從故紙堆裡找出某些證據說明西伯利亞叔於自己.但目前的事實卻是中華帝國搶佔了東西伯利亞,而且沒有移民[那裡也不是人類常居之地,只能當做戰略能源基地使用,只有軍人和工人因特別需要待在那裡],茫茫千里難見人煙.少數幾個居民點也都是實在不願搬遷回E國而寧願加入中華帝國的E國人.從心底來說,E國軍隊要是殺了這些人,中華帝國感情上無所謂,卻多了個報復借口.
作者談這個的意思是說E國調了近十萬軍隊到勒拿河,是因為中華帝國於此駐了軍,無論如何要以軍隊形式宣式領土權力,打不過中華帝國的E國不能靠搶劫生存了,綿延單薄的後勤補給線使後勤壓力已到到無已復加,根本無力繼續前進.而中華軍隊卻是要繼續前進,而且,中華帝國的固有領土是與西伯利亞平行,到了中亞後,補給線長度優勢才消失,但補給線數量還是E國無法比擬,完全有能力繼續前進.重興皇帝常常拿這一巨大優勢諷刺前朝甚至明朝:怎麼就讓E國人佔了西伯利亞呢?
以上所述是正常情況,但打起仗來就不同了,分散的部隊必需集中,於是戰役越來越大.其實,任何兵書也沒規定雙方一定要會戰,但事實上又必需會戰不可.因為雙方都要保護自己的後勤補給線,盡量不讓對手在自己身後搗亂.邊境衝突不算,但戰爭一起,不打會戰,對雙方都是災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此理古今皆然.
擴張成性的E國人當然不甘心丟了半個西伯利亞.而且,此種不甘心維持了很久,直到二戰過後才不得不承認東西伯利亞是中華領土.只是東西伯利亞而已,中華帝國在這片寒冷土地上的所有戰果被固執E國完全承認已是二十世紀中葉的事了.
可不甘心又能怎麼樣呢?E國人對東方的優越感在華E戰爭以前就是建立在沙灘之上,謝羅廖夫將軍等明智之士就知道中華帝國的國力軍力在E國之上.一場大戰後,這種脆弱的優越感終止破碎了,本有的差遣被拉的更大,最頑固之輩也看出E國無力與中華帝國全面對抗,深入西伯利亞腹地去與國力更強`軍勢更盛`裝備更先進`後勤補給距離更近的中華帝國交戰,結果除了輸還是輸.再怎麼擴張成性,打不過就是打不過.E國人的戰爭重心只能是歐亞大陸接合部,而且是防禦重心.因為,中華帝國名將之一鮑超將軍指揮的中路四十萬大軍兵鋒指向著葉卡捷琳堡,直接威脅著E國柔軟的腹部.而左路石達開將軍更是麾兵六十萬,壓的E國名將謝羅廖夫不敢出頭.其實,六十萬大軍中有三個集團軍二十四萬人是右路遠征軍,由聶士誠將軍指揮.但因為某些原因,遠征軍及時無法出動.但部隊不能浪費,有戰鬥當然要參加,權當實戰鍛煉這幾個新編部隊了.
事實上,就算頑固派有著頑固到底的思想也必需接受現實.僅僅以勒拿河這幾千公里戰線,的確可以展開幾百萬大軍,可實際上不可能打到那種程度.因為,E國傾舉國之兵也填不滿勒拿河流域.當然,中華帝國也不會派百萬大軍到那裡排隊.西伯利亞腹地,當得起戰略區域的稱號,卻不可能是戰略決戰的場所.
這個斷斷續續的戰線在最長的時間裡綿延到兩萬里,中華帝國投入了一百餘萬部隊,三路大軍分別由左寶貴`鮑超`石達開指揮.不過,戰線長可不代表戰鬥激烈.激動人心,日後多要成為小說或影視主題的大會戰誕生在蠻荒之地不是那麼簡單.就如左寶貴將軍指揮著兵力最少卻戰線最長的二十萬右路軍,只是一路不停的推進`推進再推進.其實,右路軍前進的速度一點也不快,冰封雪蓋的西伯利亞並不適合縱橫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