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戰鬥,聯軍發現對手的反應速度越發快捷,經驗豐富的白瑞德相信那是新技術使用越來越熟練的結果,事實上的確是.如果不是中華海軍的戰術意識還充斥著幾分稚氣,陣形轉換間還有些生硬,在最重要的先發制人一項上頗有缺撼,那麼,這場戰鬥就不是勢均力敵,中華海軍將可以壓倒聯軍.
白瑞德突然感到某種悲哀,不是悲哀大Y帝國海軍沒落了,他堅信自己服役的這支海軍還是最偉大的,幾百年輝煌歷史不容否定,也沒人可在短期內否定的了.他所悲哀的是,中華海軍的表現已是一種趨勢,一種世界各國海軍不可否定的潮流.什麼是經典海戰?其實戰爭沒有金科玉律,沒有誰會規定仗怎麼打.很多年來,騎士般的海上對決似乎成了海軍人士的尊嚴與驕傲,可弓箭手同樣是軍隊重要組成部分,而殺手的作用一點不比最傑出的騎士小.是的,中華海軍不是騎士,可那又怎麼樣?大Y帝國海軍不也使用潛艇了嗎?
潛艇……該死的,我犯下了多麼大的錯誤啊!我們的潛艇呢?應該已經趕到戰場了,喜歡偷襲的中華海軍應該品嚐到被偷襲的滋味了.還有,他們的潛艇呢?
白瑞德中將嚴於律己,其實他的錯誤不算嚴重,吃過潛艇幾次大虧的聯軍早在戰前就在各艦上專門安排了防潛瞭望哨.但不管是斯特倫還是白瑞德都知道,當瞭望哨發現潛艇時,魚雷也已經射過來了,那不過是個有限降低敵魚雷命中率的笨方法而已.幸好,大家都是一樣的狀況,中華海軍應該有一樣的煩惱吧?
他們並不知道,中華帝國已掌握了早期反潛預警技術.不知道中華帝國新裝備的二代潛艇威力倍增.不知道已方三個潛艇分隊被中華海軍制服了一個,揪住了另一個.長春號等三艦之所以一直沒有加入水面戰,就是發現了高速迎敵的主力艦隊沒能發現的聯軍第一章二處潛艇伏擊陣位,進行了第一章二次反潛
聯軍最後一個潛艇分隊從距戰場四十公里的東向海域出發,中華海軍潛艇部隊從距戰場七十五公里的西邊出發,幾乎同時趕到戰場.於是,白瑞德無比震驚的發現,聯軍水面艦艇在中華帝國新式潛艇面前更加脆弱,而中華海軍卻能提前壓制已方潛艇的襲擊.
那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偉大的海戰之一,它的偉大並不因戰況多麼激烈,而YF海軍雖未因此而沒落,但卻代表著中華帝國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海洋強國,代表著戰爭走向真正的科技化,代表著非接觸性理論第一章一次出現在實戰當中——摘自,作者是以F****史專家尤杜克為首的歐洲軍史家,1911年第一章一次印刷,中華帝國於二戰結束後的1918年引進出版.
如此評價馬裡亞納海戰是極其中肯的.因為,中華海軍的確只取得了西太平洋戰略的勝利,戰術上卻不能算打敗了聯軍艦隊.雖然聯軍損失更大,傷亡更多,但只能說是逼退了對手.最重要原因還是兩個,一是聯軍艦隊終於在數量上超過了太平洋艦隊,那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第一章二就是令人信心百倍的新科技可以縮小戰術意識差距,卻不能戰勝意識.說到此點,不但Y國海軍比中華海軍強很多,F國明顯超過中華海軍,而E國海軍官兵也只是使用的裝備落後,在戰術意識上也是明顯能過中華海軍的.而中華海軍則是用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以科技為先導的非接觸性戰略應對.完全不同於陸軍,中華陸軍在許多情況下總希望與敵人糾纏在一起,亂中求勝堪稱陸軍一項致勝法寶.可缺乏底蘊的中華海軍卻是從極度弱小中發展起來,除了游擊戰外,一開始根本沒有任何與敵軍對抗的能力,二十年後就造成了優勢敵軍也要近距纏戰,以免中華海軍逃脫.
所謂非接觸性,最直觀的解釋就是已方作戰平台盡量不與敵方作戰平台進入目視距離以內作戰.當然,中華帝國的科學技術尚遠未達到那種境界,那需要雷達`導彈`長程自導魚雷`火箭增程彈等等先進武器.不過,中華民族對非接觸性戰略卻有著與生俱來的理解能力與利用能力,海軍的幾次偷襲和阻截行動都表現出了相當高超的非接觸性戰術意識.不但如此,其實中華帝國已經發展出了最雛形的非接觸戰爭藝術,比如射程越來越遠的艦炮和越來越快的航速,就是為了先敵開火並保持距離或快速脫離,而反潛技術則是最明顯的例證.科學家們使我艦隊可以在敵潛艇的有效射程之外發現,並先敵攻擊以迫使敵艇無法發起攻擊.當反潛艦艇進入敵艇射程以內時,則代表著已經控制了局勢.雖然此時的反潛技術還是那麼粗糙,對局面的控制也不是那麼保險.
不過,此處說的卻是科技無法戰勝意識,非接觸戰略的科技含量太高,十九世紀的科技水平則太原始.目視距離內作戰根本避免不了,決定性勝利也必需面對面獲取.再說,你科技水平提高了,別人自然也在提高,除非未來的中華帝國真的在科技上取得壓倒性優勢,但在十九世紀卻無論如何不可能.
人,最重要,這是無可爭議的真理.中華海軍官兵的戰術素養的確比不上聯軍官兵,歷次經典型海戰都是中華海軍被動應對.其實,從無到有的過程最快不過了,如果可以將戰術意識量化,中華海軍也達到了Y國海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準.因為艦艇速度與機動性更好,某些教條化戰術利用比Y國海軍還要及時準確,就如搶佔T字陣位.早期海戰中,因為火炮是裝在兩舷並切不能轉動,所以雙方搶戰的是T字那一橫,用密集的舷側火力打擊艦艏對著自己的對手,但隨著戰鬥繼續,雙方陣形必然成H形.後來,主炮都是裝在了艦艏和艦尾,雙方所搶佔的有利位置其實沒有一定了,雖然還是那個T字,但搶佔哪個位置更好卻要靠實際情況決定.以艦艏主炮打擊敵艦橫著的寬大艦身當然命中機會大增,但對手可以旋轉的前後主炮與舷側副炮加在一起的火力無疑更猛烈.而隨著戰鬥繼續,雙方陣型就變成了以I字或拚命般的對穿型為基礎轉換著.
搶佔T字陣位就是個教條化戰術,先發制人當然很重要,卻是一錘子買賣,機動性再強也不可能時刻搶佔到原地機動的敵艦弱點.所以說,中華艦隊總有上場佔到先機的能力,但差距也是差距,暫時不可改變.
正是這個差距,使戰鬥到一定時刻的中華海軍總跟不上對手的戰術節奏,大多時侯只能跟著敵人的改變而改變.當然,以現在的中華海軍將領的才幹,大多時侯或者說絕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做出[比較]正確的反應,卻不可避免的因此耽擱了相當致命的時間.少則數分鐘,多則十幾分鐘甚至更多.在這個時間裡,中華海軍因為戰術上的雜亂,不但會將此前的勝勢消耗掉,反而因應變不及時遭受損失.
可是,要想繼續彌補差距卻越來越難,那需要數代將士幾十年時間才夠,中華帝國耽擱不起的就是這個時間.於是,戰爭催生了智慧的爆發,無線電上艦了,聲納發明了,電動魚雷在研製中.可這些科技成果的確不能戰勝意識,因為科技本身沒有自主性,中華海軍從根底來說還是處在被動應對階段,因為率先變陣的通常是聯軍.
那麼,向中華海軍傾斜的有利改變是什麼呢?
是應變反應時間的大量縮短,無線電通迅將幾十艘艦艇連接成一個整體.雖然戰術意識的差距擺在那裡,但聯軍任何一個正確的戰術改變總會受到中華海軍最及時的反制.這個反應時間短到了一兩分鐘以內.因為時間太短,聯軍的戰術改變尚未發生作用就報廢了.
這個反應速度保證了中華海軍雖然不能像馬裡亞納海戰前想像那樣無可匹敵,卻能將艦艇質量優勢極大的發揮出來了,逼迫著聯軍也要跟著中華海軍運轉.科技的作用也正是在這裡,中華海軍是隨著敵軍變化而應變,這是意識不敵之處.可就不斷搶佔陣位的馬裡亞納海戰正戰而言,後發的中華海軍卻能夠首先佔據到對應的反制陣位.
何況,還有新式潛艇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