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肆得分的中華帝國好似導演並主演了北美戲劇,是那最正派或者最邪惡的主角.但其它參演角色卻像是演出了兩幕鬧劇.比如Y國人眼睜睜的看著拉布拉多半島落入了對手控制中,北方政府轟轟烈烈開始的統一戰爭讓西部自治區輕輕鬆鬆的越發壯大.只有置身事外的D國人小小展示了一下手段,既沒丟臉,還幫了中華帝國一個小忙.
其實,D國很想展現並擴大在北美的影響力,但歐洲戰爭令其力不從心.戰爭開始一年多了,D軍一直不緊不慢,事實上卻是醞釀著巨大的軍事行動.這個行動可以說是提前並付諸實施的施裡芬計劃.
在此,我們有必要簡述一下施裡芬計劃.普法戰爭中的普魯士大軍摧毀了法軍並包圍和攻陷巴黎.為了消除未來F國的任何軍事威脅,統一的D國併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重梅斯在內的部分洛林,使F國暴露在D國的兵鋒面前.
而F國軍事工程師則以邊界上的四個城市為核心構築一系列的堡壘應對未來侵略.東南從天然屏障阿爾俾斯山開始,另一邊則是崎嶇的阿登森林.這一路上都是堅固的混凝土堡壘,並設計了寬闊的缺口做為陷阱,然後用掩護效果極佳的箱形掩體中發射交叉火力殲滅入侵者.
面對F國人難以刻服的堡壘戰,毛奇之後任總參謀長的施裡芬設計了通過比利時這個唯一缺陷打擊F國的戰略.這個小工業化國家有著充分的鐵路~公路~河流~運河的良好通路.而且,比利時與F國之間竟是不設防的.對於畢立利時面對D國的防禦,施裡芬曾抱怨其」……只阻止D國可能的入侵,卻毫無道理的對F國全不設防」.而對於比利時只擔心D國卻不擔心F國的原因所在,這位將軍當然裝做不知道.
施裡芬,一位能幹的戰略家,軍事史上最博學的人之一,老毛奇最優秀的部下與學生,從漢尼跋用包圍兩翼和後衛的方式擊敗強大的羅馬軍隊中得到啟示,制訂出了相似的計劃.計劃核心定在了距巴黎300公里的梅斯.
以梅斯築壘地區為樞紐,用七十個師[原史中是七十九個師]為右翼,以最快速的突擊從比利時打進F國,隨後馬上由後備軍跟上來鞏固並擴大勝利果實.而左翼則只有八個師,留在FD邊界為軸.戰爭會像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D軍將在繞著樞紐的旋轉運動中一直橫掃到F國沿海地帶,從北~西~南三面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面.
如果F軍離開堅固的洛林要塞以將八個固定的D國師趕向萊茵河,那樣就更好了,東進的D軍可以從後面攻打F軍.因為F國人的要塞炮面對著D國,無法轉向攻擊身後的F國方向殺來的D軍.
在這個詳盡周密的計劃中,施裡芬將軍準備好了會有一支不少於十萬人的Y國遠征軍協同F軍作戰.同樣考慮到了E軍與奧斯曼軍隊,所以在東線和東北方向上安排了十九[原史中是十個師阻止從東歐過來的E軍]個師遲滯E軍和奧軍,直到F國被打倒為止.
原史中,傑出的施裡芬將軍在臨終前曾強烈要求說:」戰爭一定會到來……要加強右翼.」
可是,在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繼任者小毛奇完全沒有他叔叔的才幹與勇氣,為了應對他所認為的另外的情況,不但不加強右翼,反而將右翼減去了三分之一的實力,往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純粹是幫了F國人的大忙,並因為其他障礙和延誤,小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軸心轉動的進軍陸線,以至於D軍開到了巴黎東面卻沒有實施包圍.幾個星期後,當D軍企圖正面攻佔巴黎時,主力卻在馬恩河戰役中被擊退了.
應該說中華帝國都該感到幸運,否則中華帝國所屬的一方將因D國這個主力之一早早失去進攻能力而將整個聯盟陷於被動.因為這裡沒有了原來的歷史,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提前了三十五年,施裡芬將軍提出的天才計劃有著同樣天才如老毛奇和俾斯麥的有力支持.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D國戰爭與政治意識最傑出的人物主要出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威廉二世的識人之明顯然比不上他父親,小毛奇和瓦德西充其量只是二流人物.而希特勒更是個狂人,戰略認識上很普通.他手下那些名將也只是傑出的戰術家,戰略上遠遠不能與俾斯麥~老毛奇~施裡芬等真正的天才相比較.
原史中,後代專家一致認為原施裡芬計劃一定比小毛奇改造後的優秀,但優秀到什麼程度呢?
新時空的實戰證明,更優秀是百分之百的,但任何計劃都不會無懈可擊,理想與現實間終會有或大或小的差距.而施裡芬計劃是個理想極大的計劃,對手的實力與反應也不想中華帝國佔領拉布拉多半島時的Y軍那樣空虛無助.
這絕不是說中華帝國的戰略計劃就優秀到超過施裡芬計劃,而是荒涼的拉布拉多半島與複雜的歐洲沒有可比性.M國內戰兩方打的如火如荼時西部自治區做為另一方趁火打劫.與D國親自動手打擊同樣很強大的YF聯軍,還是沒有可比性.所以,中華帝國在北美所得甚至超過了計劃,而D國同時面對四個大國,各方壓力雖有或強或弱,但計劃中的設想不可能完全實現.不管換成哪個國家哪個天才制定計劃,結果都將如此.
但是,信任與支持換來的戰果不可否認的巨大,施裡芬將軍是不可否認的天才.計劃不能徹底成為現實,完全在D國軍方的預料之中.其實,D國對施裡芬計劃的最大改變是沒有強求一次性擊垮F國,那太難了.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施裡芬將軍的計劃唯一的重大錯誤是孤注一擲,打算純以D國的力量擊敗得到YE兩強和奧斯曼支持的F國.然後是一個模糊分析,對E軍和奧軍的威脅程度沒有細緻入微的判斷.只是比較籠統的從地緣政治角度說明,只要奧斯曼帝國與YF站在同一陣線,與其充滿矛盾和糾紛的歐洲臨國最少也要從心理上支持D國.而奧地利是D國能夠信任的堅定盟友級國家.
也許,不會不知道D國並非孤軍奮戰的施裡芬將軍是故意留下這兩個缺點[某些中華」陰謀家」有這樣的說法.偏偏這個說法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認同.因為施裡芬計劃雖然有一些理想化成份,但傑出如施裡芬將軍不會出現那麼重大的失誤.]給上級指正.事實也是如此,俾斯麥和老毛奇給予了施裡芬將軍莫大的尊重與支持,卻修改了計劃中不必要的冒險成份,將一次性打垮F國改為了獲取對聯軍的戰略優勢.
說起F國來,那是一個國運輪迴特別快的國家.F國人有個不為大家所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得勢就猖狂,猖狂之後是失敗.當然,做為歐洲最有歷史深度的國家,倒也沒有被徹底擊垮過,它擁有在失敗後奮起的底蘊.
遠了不說,從猖狂到讓歐洲不敢大聲喘氣的太陽王算起.那位F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後不久,F國就在百年戰爭前期被Y國打的一敗塗地.這時,F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英雄貞德出現了,並率領義軍幾乎打敗了Y國人.可是,之後的F國幹出了自毀長城的傻事,絞死了貞德,解散了義軍,於是,又一次失敗.不過,沉淪不久後,拿坡侖又橫空出世,將太陽王時代的陸上第一章一強國榮耀打了回來.可一樣禁不住猖狂起來的拿坡侖也沒堅持到最後,滑鐵盧一戰,F國再次低下了頭.不過,拿坡侖留下的基礎尚在,F國沉淪不久後再次站了起來,但到了拿坡侖三世手上,同樣再次猖狂起來,給F國換來了普法戰爭的慘重結果.再之後應該是原史中的事了,吸取教訓的F國打贏了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但這個有著頑固性情不自禁猖狂綜合症的國家又大敗於第一章二次世界大戰.[您可別說法國打贏了二戰,那純粹是沾光,戴高樂自己根本不可能具備戰勝德國的實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習慣猖狂的F國幾乎從來不能取得連續兩次戰略勝利,但還能知道吸取教訓的他們也很少出現連續兩次戰略失敗.所以說,原史中沒有付諸實施的施裡芬計劃絕沒有因為被拋棄的可惜而被虛抬過高的地位.清醒如俾斯麥和老毛奇等大才,在威廉一世的信任下,既不會將施裡芬計劃視為不可更改的經典.也不會像小毛奇那樣縮手縮腳,將個主體上極端優秀的計劃改個面目全非.
1880年4月15號,D軍七十個師向右翼發起了迅捷猛烈的進攻,大膽揮出了連續的右勾拳.八十多萬大軍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掃蕩並越過了盧森堡.而突破了比利時軍隊的防線,拿下阿爾隆,攻克那幕爾,進佔蒙斯,並將面前所有的比利時軍隊擊潰後殺進F國境內,僅僅用了區區不到十天時間.
接著,強大的D軍連續攻佔了裡爾~聖波勒~阿布維爾~亞眠等等眾多城鎮,並繼續橫掃了大半個上諾曼底區,直到魯昂才受到了F軍與Y國遠征軍的有力阻擊.到此,施裡芬計劃中出現了第一章一個不足之處,那就是Y國遠征軍不止十萬,而是十六萬人.雖然大部分沒在魯昂戰役中出現,卻讓聯軍心中充滿了希望.所以,兩線作戰的D軍在戰略上只能速戰速決,不能在處於敵方腹地的魯昂浪費時間,而是看到不能速勝,留下十個師反阻擊聯軍,近七十萬主力大軍半轉身後向巴黎殺去.
聯軍當然不傻,自然知道巴黎是D軍最重要目標之一.所以,如果D軍堅持攻佔巴黎,絕對是一場比魯昂戰役激烈多了的拉據戰.但是,聯軍上當了,D軍的目的就是將聯軍主力吸引到巴黎以西.猛烈的第一章一擊竟然是一次規模巨大的佯攻,只是與印支戰爭中打密支那的十五師一樣,能拿下巴黎當然更好.
6月4號,前一批阻擊部隊從魯昂撤了過來,巴黎戰役也隨之結束了.D軍再次留下了二十個師的阻擊部隊後,回身向D國方向殺去,以打開FD直接聯繫的大門,讓D軍的攻勢不再繞道,這才是D軍的真正目的.
右翼主力的阻擊部隊打的頑強,攻擊部隊進軍迅速,所謂的左翼部隊配合默契,算準了時間從邊界F軍正面發起了猛攻,與從F軍背後殺出了的兄弟部隊一起狠狠砸向雖然堅固卻十分笨拙的防線.
6月16日,F軍終於承受不住猛烈的兩面夾攻,號稱防禦體系經典的凡爾登段竟然最先被突破,成為洪水中潰壩前的第一章一道裂痕.兩天後,F國人苦心建設十年之久的二百三十公里防線全面崩潰,四十萬守軍八成被殲滅,突圍而出者不過八萬人.
D軍當然不可能就此止步,左右兩軍匯合一處的六十多萬部隊再次殺進F國境內,在馬恩河畔的沙隆接應到阻擊聯軍的部隊,兵力增加到八十六萬的大軍一路反衝擊,直到打進了法蘭西島區才被調動完畢的聯軍阻在了馬恩河與塞納河之間,雙方也都要喘口氣了.[堅持不描述詳細戰鬥經過]
一場大戰,歷時七十一天,於6月24號暫告一段落.此戰中,F國三分之一的國土被打的慘不忍睹,D軍基本實現了計劃中一切方向性目標,獲得了計劃中所希望的戰略優勢.迫使F國無法依靠堅固的堡壘以較少的兵力拖住更多的D軍.事實一再證明,不論是Y國還是F國,陸軍戰鬥力都與D軍有差距,面對九十萬D軍,即便佔有一定後勤優勢,聯軍也要一百萬軍隊才能將將擋住D軍前進的步伐.
此戰最大的反面影響是讓D國出現了認為軍隊能戰勝一切困難一切敵人的思想主流.對國家對軍隊有信心當然是好事,但固執到看不清形勢就不對了.這是俾斯麥或毛奇都沒想到的,所以才有了打破幻想的殘酷選擇.當然,那又是後話了,此時不做詳述,且等後文分解.
現在,先提個問題,當年的劉永福將軍赴北美之前,在琉球,重興皇帝曾問過,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當時的重興皇帝個人認為是冷靜.但事後的他當場承認自己不該使用[關鍵因素]這個說法.因為取得勝利不可能有某一特定的關鍵因素,而是綜合因素.當然,隨著各種情況的不同,某些因素會更突出.
那麼,D國在這場開戰兩年多以來,規模與烈度上最對得起世界大戰的戰役中,之所以能夠達成預定戰略目標,最突出的取勝因素是什麼呢?
後世戰爭史上用了最簡短的一句慨括,」信任~決心~對敵對我的深刻認識」.
信任是威廉一世對手下英才的信任,是俾斯麥和老毛奇對施裡芬橫溢才華的信任,是對軍隊戰鬥力和紀律性的信任.決心是敢於使用超強右翼,相對卻有著弱小左翼的施裡芬計劃.最後是不打自己打不起的仗,戰略決策者知道擁有多方支持的F國無法由D國一家在短期裡擊垮,D國沒有一戰定乾坤的能力.
1880年是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的中間年,最先蓄勢並完成準備的D國用一記又強又狠的右勾拳為自己打出了歐洲戰場的戰略優勢,同時也成為公認的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最高潮部分的開始,是發生在1880年的兩場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那麼,另一場著名戰役發生在哪裡呢?交戰雙方為誰呢?
那是一場海戰,發生在馬裡亞納群島,交戰雙方是中華帝國海軍與YF聯合艦隊.就是那場大海戰與D軍的陸上右勾拳一起,分別在地球的東西兩方輝映著1880年的世界.
於是,讓我們將視線重新鎖定中華帝國,在描述到馬裡亞納大海戰之前,先知道中華帝國能夠突出的勝利保證是什麼.
海戰大片的主角當然是海軍.但就像選定的下一部陸戰大片的主角一樣,至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數年,中華帝國擁有更高聲望的無疑是陸軍.所以,我們要關注的還有久無聲息的賴文光將軍和他的快反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