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 下篇近代哲學·第八章  形而上學的改造 (1)
    德國的唯心論全部和浪漫主義運動有親緣關係。這種關係在費希特很明顯,在謝林更加明顯;在黑格爾最不明顯。德國的唯心論者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在開始詳細討論之前可以一提。德國唯心論的奠基者康德,雖然關於政治問題也寫了若干有趣的論文,他本人在政治上是不重要的。反之,費希特和黑格爾都提出了一些對歷史進程曾有過深刻影響,而且現在仍有深刻影響的政治學說。若不先研究一下康德,對這兩人就都不能瞭解,所以在第一章裡先講一講康德。

    1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被認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甚至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家當中最偉大的。因為他不僅對近代哲學進行了一番徹底的清理,引發了蔚為壯觀的德國古典運動,而且對現代西方這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康德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邊陲城市柯尼斯堡,並且他整個一生都住在這裡,父親是馬鞍匠。雖然他經歷了七年戰爭、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侖生涯的初期,他的外在生活卻是學院式的、完全平穩無事的。他受的教育是武爾夫派傳述的萊布尼茨哲學,但是有兩個影響力量,即盧梭和休謨,使他放棄了這種哲學。休謨通過對因果性概念的批判,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過來;但是喚醒只不過是暫時的,他不久就發明了一種讓他能夠再入睡的催眠劑。在康德說,休謨是個必須予以駁斥的敵手,然而盧梭對他的影響卻比較深。

    康德是一個生活習慣十分有規律的人,大家慣常根據他做保健散步經過各人門前的時間來對表,但是有一回他的時間表打亂了幾天;那是他在讀《愛彌爾》的時候。他說讀盧梭的書他得讀幾遍,因為在初讀時文筆的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內容。雖然康德素來受的教養是虔誠者的教養,但他在政治和神學雙方面都是自由主義者;直到恐怖時代為止,他對法國大革命向來是同情的,而且他是一個民主主義的信仰者。由後文可知,他的哲學容許訴之於感情,反抗理論理性的冷酷指令;少許誇張一點說,這不妨看成是「薩瓦牧師」的一個學究式的翻版。他所提的應當把人人看成本身即是目的這條原則,是人權說的一種;從他講的以下一句話裡流露出他酷愛自由:「再沒有任何事情會比人的行為要服從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

    康德的早期著作比較多涉及科學,少關係到哲學。里斯本地震之後,他執筆討論了地震理論;他寫過一個關於風的論著,還有一篇關於歐洲的西風是否因為橫斷了大西洋所以多含水汽的問題的短文。自然地理是他大感興趣的一門學科。康德的科學著作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這本書在拉普拉斯星雲假說以前倡導星雲假說,論述了太陽系的一個可能起源。這個著作的若幹部分帶有一種顯著的密爾頓式的莊嚴。此書有首創一個確有成果的假說的功績,但是沒有像拉普拉斯那樣提出支持該假說的鄭重道理。他的假說一部分純粹是空想的東西,例如所有行星都有人居住,最遠的行星上有最優秀的居民之說;這種見解為地球謙虛,應當稱讚,但是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康德的最重要的書是《純粹理性批判》。這部著作的目的是要證明,雖然我們的知識中沒有絲毫能夠超越經驗,然而有一部分仍舊是先天的,不是從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出來的。我們的知識中是先天的那一部分,依他講不僅包含邏輯,而且包含許多不能歸入邏輯,或由邏輯推演出來的東西。

    他把萊布尼茨混為一談的兩種區別劃分開。一方面,有「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別;另一方面,有「經驗」命題和「先天」命題的區別。關於這兩種區別,各需要講一講。「分析」命題即謂語是主語一部分的命題;例如「高個子的人是人」或「等邊三角形是三角形」。這種命題是矛盾律的歸結;若主張高個子的人不是人,就會自相矛盾了。「綜合」命題即不是分析命題的命題。凡是我們通過經驗才知道的命題都是綜合命題。例如,僅憑分析概念,我們不能發現像「星期二是下雨天」或「拿破侖是個偉大的將軍」之類的真理。但是康德跟萊布尼茨和以前所有的其他哲學家不同,他不承認相反一面,就是說一切綜合命題通過經驗才知道。

    這就使我們接觸到上述兩種區別中的第二種區別。「經驗」命題就是除借助於感官知覺而外我們無法知道的命題,或是我們自己的感官知覺,或是我們承認其證明的另外某人的感官知覺。歷史上和地理上的事實屬於這一類;凡是在我們對科學定律的真實性的認識要靠觀測資料的場合,科學上的定律也屬於這一類。反過來說,「先天」命題是這樣的命題:由經驗雖然可以把它抽引出來,但是一旦認識了它,便看出它具有經驗以外的其他基礎。小孩學算術時,經驗到兩塊小石子和另外兩塊小石子,觀察到他總共在經驗這四塊小石子,可以這樣幫助他去學。但是等他理解了「二加二等於四」這個一般命題,他就不再需要由實例來對證了;這命題具有一種歸納決不能賦予一般定律的確實性。純數學裡的所有命題按這個意義說都是先天的命題。休謨曾證明因果律不是分析的,他推斷說我們無法確信其真實性。康德承認因果律是綜合的這個意見,但是仍舊主張因果律是先天認識到的。他主張算術和幾何學是綜合的,然而同樣是先天的。於是康德用這樣的詞句來敘述他的問題:如何可能有先天的綜合判斷?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及其種種結論,構成《純粹理性批判》的主題。康德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是他非常自信的解決辦法。他尋求這個解決辦法費了十二年工夫,但是在他的理論既然成了形之後,只用幾個月就把他的整個一部大書寫成了。在第一版序言中他說:「我敢斷言,至今未解決的,或者至少尚未提出其解決關鍵的形而上學問題一個也沒有了。」在第二版序言裡他自比哥白尼,說他在哲學中完成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據康德的意見,外部世界只造成感覺的素材,但是我們自己的精神裝置把這種素材整列在空間和時間中,並且供給我們藉以理解經驗的種種概念。

    物自體為我們的感覺的原因,是不可認識的;物自體不在空間或時間中,它不是實體,也不能用康德稱之為「範疇」的那些其他的一般概念中任何一個來描述。空間和時間是主觀的,是我們知覺的器官的一部分。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確信,凡是我們所經驗的東西都要表現幾何學與時間科學所講的那些特性。假若你總戴著藍色眼鏡,你可以肯定看到一切東西都是藍的。同樣,由於你在精神上老是戴著一副空間眼鏡,你一定永遠看到一切東西都在空間中。因此,按幾何學必定適用於經驗到的一切東西這個意義來講,幾何學是先天的;但是我們沒有理由設想與幾何學類似的什麼學適用於我們沒經驗到的物自體。

    《純粹理性批判》的最重要部分是空間和時間的學說。康德認為,知覺的直接對像一半由於外界事物,一半由於我們自己的知覺器官。洛克先已使一般人習慣了這個想法:次性質——顏色、聲音、氣味等——是主觀的,並不屬於對像本身。康德如同貝克萊和休謨,更前進一步,把主性質說成也是主觀的,固然他和他們的方式不盡相同。康德在大多時候並不懷疑我們的感覺具有原因,他把這原因稱做「物自體」或稱「noumena」。在知覺中呈現給我們的東西他稱之為「現象」,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由於對象的部分,他稱之為「感覺」;由於我們的主觀裝置的部分,他說這一部分使雜多者按某種關係整列起來。他把這後一部分叫做現象的形式。這部分本身不是感覺,因此不依環境的偶性為轉移;它是我們隨身所帶有的,所以始終如一,並且從它不依存於經驗這個意義上講是先天的。感性的純粹形式稱做「純粹直觀」;這種形式有兩個,即空間和時間,一個是外部感覺的形式,一個是內部感覺的形式。

    為證明空間和時間是先天的形式,康德持有兩類論點,一類是形而上學的論點,另一類是認識論的論點,即他所謂的先驗的論點。前一類論點是從空間和時間的本性直接得來的,後一類論點是從能夠有純數學這件事實間接得來的。關於空間的論點比關於時間的論點講得詳細,因為他認為關於後者的論點根本上和前者的情況相同。關於空間,形而上學的論點總共有四個。空間不是從外在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因為把感覺歸於某種外界事物時先已假定了空間,而外界經驗只有通過空間表象才有可能;空間是一種先天的必然的表象,此表象是一切外界知覺的基礎;因為我們雖然能想像空間裡沒有東西,卻不能想像沒有空間;空間不是關於一般事物關係的推論的概念或一般概念,因為空間只有一個,我們所說的「諸空間」是它的各個部分,不是它的一些實例;空間被表象為無限的已定的量,其自身中包含著空間的所有各部分;這種關係跟概念同其各實例的關係不同,因此空間不是概念,而是一個直觀。關於空間的先驗論點是從幾何學來的。

    康德認為阿幾里德幾何雖然是綜合的,也就是說僅由邏輯推演不出來,卻是先天認識到的。他以為,幾何學上的證明依賴圖形,例如,我們能夠看出,設有兩條彼此成直角的相交直線,通過其交點只能作一條與該二直線都成直角的直線。他認為,這種知識不是由經驗來的。但是,我的直觀能夠預見在對像中會發現什麼的唯一方法,就是預見在我的主觀中一切現實印象之前,該對象是否只含有我的感性的形式。感覺的對象必須服從幾何學,因為幾何學講的是我們感知的方式,所以我們用其他方法是不能感知的。這說明為什麼幾何學雖然是綜合的,卻是先天的和必然的。關於時間的論點根本上一樣,只不過主張計數需要時間,而把幾何換成算術。

    現在來一一考察這些論點。關於空間的形而上學論點裡的第一個論點說:「空間不是從外界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因為,為了把某些感覺歸之於處在我之外的某東西,而且為了我可以感知這些感覺彼此不相屬而並列,從而感知它們不僅是不同的,而且是在不同的地點,為此,空間的表象必定已經作成基礎。」因此,外界經驗只有通過空間表象才可能有。「處在我之外」這話是句難解的話。我作為一個物自體來說,哪裡也不在,什麼東西從空間上講也不是處在我之外的;這話所能夠指的只是作為現象而言的我的肉體。因此,真正的含義完全是這句話後半句裡所說的,即我感知不同的對象是在不同的地點。一個人心中出現的心像就等於一個把不同外衣掛在不同木釘上的衣帽室服務員的心像;各個木釘必定已經存在,但是服務員的主觀性排列外衣。這裡有一個康德似乎從未覺出來的困難,他的空間與時間的主觀性理論從頭到尾都有這個困難。是什麼促使我把知覺對像照現在這樣排列而不照其他方式排列呢?例如,為什麼我總是看見人的眼睛在嘴上面,不在下面呢?

    照康德的說法,眼睛和嘴作為物自體存在著,引起我的個別的知覺表象;但是眼睛和嘴沒有任何地方相當於我的知覺中存在的空間排列。試把關於顏色的物理學理論和這對比一下。我們並不以為按我們的知覺表象具有顏色的意義來講物質中是有顏色的,但是我們倒真認為不同的顏色相當於不同的波長。可是因為波動牽涉著空間與時間,所以在康德說來,我們的知覺表象的種種原因當中,不會有波動這一項。另一方面,如果像物理學所假定的那樣,我們的知覺表象的空間和時間在物質界中有對應物,那麼幾何學便可以應用到這些對應物上,而康德的論點便破產了。康德主張精神整列感覺的原材料,可是他從不認為有必要說明,為什麼照現在這樣整列而不照別的方式整列。關於時間,由於夾纏上因果關係,這種困難更大。我在知覺雷聲之前先知覺閃電;物自體甲引起了我的閃電知覺,另一個物自體乙引起了我的雷聲知覺,但是甲並不比乙早,因為時間是僅存在於知覺表象的關係當中的。那麼,為什麼兩個無時間性的東西甲和乙在不同的時間產生結果呢?如果康德是正確的,這必是完全任意的事,在甲和乙之間必定沒有與甲引起的知覺表象早於乙引起的知覺表象這件事實相當的關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