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 下篇近代哲學·第三章  英國經驗主義 (10)
    把英國影響傳到法國去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在英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為止,洛克哲學的信奉者對他的政治學說從來不感興趣。貝克萊是一個不很關心政治的主教;休謨是把鮑令布盧克奉為表率的托利黨員。在他們那個時代,英國的政局平靜無波,哲學家可以不操心世界情勢,樂得講理論立學說。法國大革命改變了這種情況,迫使最優秀的人物反對現狀。然而,純哲學中的傳統依舊沒中斷。雪萊為了《無神論的必要》被逐出牛津的校門,那作品充滿了洛克的影響。

    到1781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發表時為止,可能看出來好像笛卡兒、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老哲學傳統漸漸要被新的經驗主義方法明確地壓倒。不過這種新方法卻從未在德國各大學中盛行,而且自1792年以後,大家把法國大革命裡各種恐怖慘事的責任都歸給了它。類如柯勒律治這般中途變卦的革命派,得到了康德作他們反對法國無神論的精神後盾。德國人在抵抗法國人之際,有一種德國哲學支持他們。甚至法國人,在拿破侖敗亡後,對反雅各賓主義的任何武器也盡歡迎。這種種因素都於康德有利。康德有如達爾文,引起了一個當初他會深惡痛絕的運動。康德是個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但自稱發展他的哲學的那些人滿不是這種人。

    或者說,假使他們還自名為自由主義者,他們就是另一號的自由主義者。在盧梭和康德以後,歷來有兩派自由主義,這兩派不妨區分為「冷頭腦派」和「柔心腸派」。「冷頭腦派」經由邊沁、李嘉圖和馬克思,按邏輯的階段發展到斯大林;「柔心腸派」按另外一些邏輯階段,經過費希特、拜倫、卡萊爾和尼采,發展到希特勒。自然,這個說法過於簡括,不夠十分正確,但是也可算一種幫助記憶的指掌圖。思想演進的階段向來帶有一種簡直可以說是黑格爾辯證法的性質:各種學說通過一些似乎都很自然的步驟,發展成了其對立面。但是這種發展從來不是完全出於思想的內在活動;它一向為外界狀況及外界狀況在人情感中的反映所左右。可以用一個最顯著的事實說明實情如此。自由主義思想在美國沒經過這個發展的任何一段,到今天還保持洛克所講的那個樣子。

    對洛克學說的評價。洛克所開創的哲學方向尚未得到充分發展,他承認笛卡兒的關於神存在的證明妥實有據。貝克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證明;但是休謨——到休謨,這種新哲學臻於完成——完全否定了形而上學,他認為在形而上學所處理的那些題目上面下推理工夫,什麼也發現不了。這種見解在經驗主義學派中持續存在,而相反的見解,略經修改,則持續存在於康德和他的弟子們的學說中。開明的自私自利當然不是最崇高的動機,但是那些貶斥它的人常常有意無意地另換上一些比它壞得多的動機,如憎恨、嫉妒、權力慾等。

    總體來講,根源於洛克的那些倡導開明自利的學派,同借英雄氣質與自我犧牲的名目鄙視開明自利的那些學派比起來,對增加人類的幸福多作了貢獻,對增加人類的苦難少起些作用。初期工業社會的那種種慘事我並沒忘記,但是那到底在這制度內部減緩下來了。而且我再拿以下的事情同那些慘事來作個對比看:俄國農奴制、戰爭的禍害及戰爭的遺患,恐懼和憎恨以及舊制度已喪失了活力時還企圖維持舊制度的人必然有的蒙昧主義。

    5盧梭

    讓·雅克·盧梭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他的父親因為窮困,兼干鐘錶匠和舞蹈教師兩種職業;他在嬰兒時代就死了母親,由一個姑母把他撫養長大。他十二歲時輟了學,在各種行業裡當學徒,但是行行他都憎恨,於是在十六歲的時候從日內瓦逃到了薩瓦。盧梭早年曾是個流浪漢,徒步周遊,盡可能地謀一個朝不保夕的生計,如此度過了許多時期。在這種插曲當中,有一回,他的一個共同浪游的朋友的癲癇病在里昂大街上發作了。正當發作時,盧梭趁著人群聚起來,拋下了他的朋友。另一回,有個人自稱是前往聖墓途中的希臘正教修道院院長,他當了那人的秘書;又有一回,他混充詹姆士二世的黨徒,自稱是名叫達丁的蘇格蘭人,跟一個有錢的貴婦人鬧了一次桃色事件。不過,在1743年,他由一個顯赫貴婦幫助,當上法國駐威尼斯大使的秘書,那是個叫孟泰居的酒棍,他給盧梭委派了工作,卻忽略了付給他薪金。盧梭把工作幹得很好,那場勢在難免的紛爭並不是他的過錯。他去巴黎爭取得到公斷。人人承認他理直,但是長期沒作任何處置。儘管最後他領到了他應得的欠薪,這次遷延的苦惱跟盧梭轉向憎惡法國的現存政體也有關係。

    然而,盧梭在寫作方面的首次成功,在人生路上到來得奇遲。狄戎學院懸賞徵求關於藝術與科學是否給予了人類恩澤這一問題的佳作。盧梭持否定主張,他主張科學、文學和藝術是道德的最惡的敵人,而且由於讓人產生種種慾望,還是奴役的根源;因為像美洲蠻人那種素常裸體的人,鎖鏈如何加得上身?可以想見,他贊成斯巴達,反對雅典。他七歲時讀過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受了很大感染;他特別仰慕萊庫格斯的生平。盧梭和斯巴達人一樣,把戰爭中的勝利看成是價值的標準,可是他仍舊讚美「高貴的蠻人」,雖然老於世故的歐洲人在戰爭中是打得敗他們的。他認為,科學與美德勢不兩立,而且一切科學的起源都卑鄙。天文學出於占星術迷信,雄辯術出於野心,幾何學出於貪婪,物理學出於無聊的好奇,連倫理學也發源於人類的自尊。教育和印刷術可悲可歎,文明人以別於未化蠻人的一切一切全是禍患。盧梭既然以這篇論文獲得了獎金,驟而成名,便照論文中的處世法生活起來。他採取了樸素生活,把表賣掉,說他不再需要知道時刻了。

    盧梭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他對哲學也如同對文學、趣味、風尚和政治一樣起了有力的影響;把他作為思想家來看,不管我們對他的功過有什麼評價,我們不得不承認他作為一個社會力量有極重要的地位。這種重要地位主要來自他的打動感情及打動當時所謂的「善感性」的力量;他是浪漫主義運動之父,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派思想體系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制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從盧梭時代以來,自認為是改革家的人向來分成兩派,即追隨他的人和追隨洛克的人。有時候兩派是合作的,許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漸他們的不相容日益明顯起來了。在現時,希特勒是盧梭的一個結果,羅斯福和丘吉爾是洛克的結果。

    盧梭的一生是多產的。他的長篇小說《新愛洛綺思》出版於1760年,《愛彌爾》和《社會契約論》都是在1762年問世的,《愛彌爾》是一本根據「自然」原則論教育的著作;假使裡面不包含《一個薩瓦牧師的信仰自白》,當局本來會認為是無害的書,可是那一段「自白」提出了盧梭所理解的自然宗教的原理,是新舊教雙方正統信仰都惱火的。《社會契約論》更帶危險性,因為它提倡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說。這兩本書雖然大大振揚了他的名聲,卻給他招來一陣風暴般的官方譴責。他只好逃離法國。日內瓦萬萬容不得他;伯爾尼拒絕做他的避難所。最後弗裡德裡希大王可憐他,准許他在納沙泰爾附近莫底埃居住,該地是這位「聖王」的領地的一部分。在那裡他住了三年,但是在這段時期終了,莫底埃的鄉民在牧師率領下,控告他放毒,並且打算殺害他。他逃到了英國去,因為休謨在1762年就提出來願為他效力。在英國最初一切順利。他在社會上非常得志,喬治三世還給予了他一份年金。他幾乎每天和柏克見面,可是他們的交情不久就冷到讓柏克說出這話的程度:「除虛榮心之外,他不抱任何原則,來左右他的感情或指導他的理智。」

    《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被認為是盧梭的代表作,在文中,他認為「人生來是善的,讓種種制度才把人弄惡」——這是跟原罪和通過教會得救之說正對立的一說。盧梭同那個時代大部分政治理論家一樣,也談自然狀態,只不過帶著幾分假定口吻,把它說成是「一種不復存在,或許從未存在過,大概將來也絕不會存在的狀態,不過為適當判斷現今的狀態,對它仍需要有正確的觀念」。自然法應當從自然狀態推出來,但是只要我們對自然人無知,便不可能確定原來給自然人所規定的或最適合自然人的法。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服從自然法的那些人的意志必定自覺到他們在服從,而自然法必定直接出於自然之聲。盧梭並不反對關於年齡、健康、智力等的自然不平等,只反對由傳統慣例所認可的特權造成的不平等。市民社會及由此而起的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從私有制中找得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