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 中篇中古哲學·引言
    本書中將要涉及的這一時期,不僅在哲學方面,即在其他方面也和其前後的各個時代有所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一項,就是教會的權力。在中世紀期間,即大約自400年起到1400年為止,教會使哲學信念與社會的、政治的事務較前後時期結成更為密切的聯繫。教會是一個建立在一種教義上的社會組織,這種教義一部分是哲學的,另一部分則與聖史有關。教會藉著教義獲得了權力和財富。世俗的統治者雖然往往和教會發生衝突,但他們卻失敗了,因為大多數人,其中包括世俗統治者本身的絕大部分都深信天主教的真理。當時教會必須和羅馬與日耳曼的傳統作鬥爭。羅馬的傳統在意大利是根深蒂固的,特別在法律家當中;日耳曼的傳統則在蠻族入侵後興起的封建貴族中最為得勢。然而經過了數世紀之久,這些傳統卻沒有一個顯示出足夠的力量來向教會進行一次成功的反抗,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傳統並沒有在任何適當的哲學中體現出來。就這一名詞所含的意義而言,天主教哲學是指由奧古斯丁到文藝復興時期為止支配著歐洲思想的哲學。在這十個世紀期間的前後,曾經有過屬於這同一種的學派的哲學家。

    在奧古斯丁以前,有過早期的教父,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歐利根;文藝復興以後則有許多哲學家,包括現在墨守某種中世紀體系,特別是托馬斯·阿奎那體系的所有正統天主教的哲學教師。然而只有在奧古斯丁至文藝復興其間的最偉大的哲學家,才與建立並完成天主教思想的綜合體系有關。在奧古斯丁以前的基督教世紀裡,斯多葛學派和新柏拉圖主義者在哲學的才能方面使教父們相形見絀;文藝復興以後,甚至在正統天主教教徒當中,也沒有一個卓越的哲學家來繼承經院學派或奧古斯丁的傳統。天主教哲學被黑暗時代劃分為兩個時期,在這個時代裡西歐的精神活動幾乎絕跡。自從君士坦丁改宗到鮑依修斯逝世為止,無論作為一個事實,或作為不久以前的一項回憶,羅馬帝國依然支配著基督教哲學家的思想。蠻族在這一時期裡,僅僅被認為是一種討厭的東西,而不被看做基督教世界中的一個獨立部分。這時仍然存在著一個文明社會,其中富有者人人都能讀書寫字,因此一個哲學家除了必須投合僧侶的心意,還必須投合俗人的心意。

    在這個時期與黑暗時代之間,即在6世紀末葉,出現了大格列高利,他雖然把自己當做拜占庭皇帝的臣下,但在對待蠻族國王的態度上卻非常倨傲。在他以後,在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僧俗間的分離越發顯著了。世俗貴族創造了封建制度,這種制度稍微穩定了當時的荒亂局面,僧侶們宣揚基督教的謙卑,但只有下層階級的人將其付諸實踐;異教的驕傲體現在決鬥、通過戰鬥進行裁判、比武以及個人報仇等方面,所有這一切雖為教會所憎惡,但卻無法防止。自11世紀起,教會才千辛萬苦地從封建貴族制中獲得解放。而這一解放也正是歐洲擺脫黑暗時代的原因之一。天主教哲學最初的偉大階段由聖奧古斯丁占統治地位,但在異教徒當中則由柏拉圖占統治地位。

    天主教哲學的第二階段以聖托馬斯·阿奎那為高峰,對他和他的繼承者來說,亞里士多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柏拉圖。然而《上帝之城》中的二元論卻完整地延續下來。羅馬教會代表天城,而哲學家們在政治上則是維護教會的利益的。哲學所關心的是保衛信仰,並借助理性來和伊斯蘭教徒這樣一些不相信基督教啟示的確實性的人展開爭辯。哲學家們借助理性去反擊批評,不僅是以神學家的身份,而且是以旨在吸引任何教義信奉者的思想體系的發明家的身份。歸根結底,訴諸理性也許是一種錯誤,然而在13世紀時,這卻似乎是卓有成效的。13世紀,這個似乎具有完備規模的綜合思想體系被許多不同的原因破壞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恐怕是富商階級的成長,最初是在意大利,而後在其他地方。當時的封建貴族大多是無知的、愚蠢的和野蠻的;一般人民則傾向於羅馬教會,以為教會在智慧上、道德上以及在與無政府狀態作鬥爭的能力上是超過了貴族的。然而新興的商人階級卻和僧侶們一樣聰慧,一樣通曉世俗事務,他們更能與貴族們分庭抗禮,作為公民自由的鬥士更受到城市下層階級的歡迎。民主風氣躍居顯著的地位,在協助教皇擊敗了皇帝之後,便著手把經濟生活從教會的束縛下解脫出來。

    另外,法蘭西、英格蘭、西班牙等強大的民族君主國家的興起,構成了中世紀時期結束的另一原因。當國王們平定了國內的無政府狀態,並聯合富商抗擊了貴族之後,他們自15世紀中葉起,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為了民族的利益,與教皇相抗衡。當時教皇已經失去了其一向享有的,並在11世紀、12世紀和13世紀中大體上應得的道德威望。首先由於當教皇們住在阿維農的時候,他們屈從於法蘭西,其次由於大分裂,他們曾無意識地使西歐世界相信,一種不加限制的教皇專制不但不可能,而且也不值得嚮往。在15世紀裡,教皇被捲入了意大利權力政治的混亂無恥的角逐場中,他們作為基督教世界統治者教皇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淪落為意大利諸侯的地位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瓦解了中世紀的綜合思想體系。在這以後,還沒有過這樣清晰、這樣顯然完整的東西。

    中世紀的綜合思想體系的成長和衰落是本書第二卷的主題。整個中世紀,富有思想的人的心情對於有關現世的事物總是深感不幸的,其所以能夠忍受這些事,只是由於他們期待著一個較好的來世。這種不幸正是整個西歐所發生的事情的反映。3世紀是一個多難的時期,那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地降低了。在4世紀暫時的平靜以後,5世紀帶來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在其原來畛域內的諸蠻族的興起。過去羅馬文化所仰賴的有文化的城市富人,大部分淪為貧困的流亡者,其餘的人則開始依賴其農村的地產過活。

    新的打擊一直延續到大約1000年時為止。期間未曾有任何充分恢復生息的瞬間。拜占庭人和倫巴底人間多次的戰爭把意大利殘存文明的大部分毀滅了。阿拉伯人征服了東羅馬帝國大部分領土,他們定居於非洲和西班牙,威脅過法蘭西,甚至有一次竟劫掠了羅馬。丹麥人和諾曼人蹂躪了法蘭西、英格蘭、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在這些世紀裡,生活是不安定的和充滿了苦難的。現實生活已經夠壞了,而陰鬱的迷信卻越發使它變本加厲。人們想:大多數人就連基督教徒也要墜入地獄。人們時時感到自己被惡魔所包圍,並且容易遭受魔法師和女巫的暗算。除了在處於幸運時刻的那些還保留著像兒童那樣無思無慮的人們以外,誰也感覺不到人生的樂趣。這種普遍的不幸增強了人們對宗教的感情。地上善人的一生只是奔向天國的旅程;除了最後引人進入永恆的堅貞的德行以外,塵世間就不可能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希臘人,在他們的偉大的時代裡,曾經在日常生活上發現了喜樂與美。恩培多克勒歡呼他的同市市民說:「朋友們,你們居住在這俯瞰阿克拉加斯黃色岩石、高高地依傍城堡的大城裡,忙於美好的工作;你們的城市是異邦人的光榮的庇護所;你們不善於做卑鄙的事情,我向你們致敬!」

    以後一直到文藝復興為止,人們在現世裡從未有過這樣單純的幸福,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看不見的來世上。對於阿克拉加斯的景慕被金城耶路撒冷代替了。當地上幸福終於再臨的時候,渴望來世的殷切才逐漸地減弱了。儘管人們還使用著同樣的語言但卻缺乏那種深切的感情了。天主教哲學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哲學,亦即天主教教會的哲學;近代哲學,儘管遠離了正統教義,但它很大一部分卻關係到由基督教道德律觀點和由天主教政教關係原理得來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在有關倫理學和政治理論方面。

    在希臘羅馬異教主義中,從來沒有像基督徒那樣,從一開始即需對上帝和愷撒,或用政治的名詞來說,對於國家和教會應盡的雙重忠誠。這種雙重忠誠所引起的大部分問題,在哲學家們提出必要的學說之前早已在實踐中獲得了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很明顯的階段:一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前,一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以聖安布洛斯達於頂點的一系列主教們的實踐經驗,為聖奧古斯丁的政治哲學提供了基礎。以後便開始了蠻族的入侵,隨著就是長期的混亂和日益增長的愚昧。

    在從鮑依修斯到聖安瑟勒姆這五個多世紀的期間裡,只有一位卓越的哲學家約翰·司各特,由於他是一個愛爾蘭人,曾大致避過了那些塑造西歐其餘地區的種種過程。這時期雖然沒有哲學家,但卻不是一個沒有思想發展的時期。混沌引起了一些迫切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是藉著在經院哲學裡占主要地位的一些制度和思想方式來處理的,這些制度和思想方式就是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也還是很重要的。它們並非藉著理論家,而是藉著在緊迫鬥爭中的一些實踐家提出來的。在11世紀裡,作為經院哲學前奏的羅馬教會的道德革新是對於把教會逐漸併入封建制度裡去的一種反抗。為了理解經院學派,我們必須先理解希勒得布蘭得,為了理解希勒得布蘭得,我們必須理解他所抨擊的一些罪惡。同時我們不能漠視神聖羅馬帝國的創立以及它給予歐洲思想的影響。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