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祐首開京張路
夜讀《詹天祐文集》,感慨難眠。由一人一時一地,想到中國現代化進程,歷經百年血火,步履難乎其難。詹天祐,這位儀表堂堂的中華首席工程師,率萬眾開山辟洞,最先鑿通暗夜,張舉雙臂,迎來了一個大時代的強烈曙光。而先生平生最耗氣力者,是兩條幹線:先築京張鐵路,歷盡艱辛始成,開華人全權獨立修路之先河,彪炳史冊;繼而轉戰川漢鐵路宜萬段,同樣歷盡艱辛,卻半途泣血停廢,遺恨長江之畔。一條路成功了,一條路斷掉了,構成《詹天祐文集》的主體內容。歎悠悠歲月,長河激浪,翻捲故事無窮。
詹先生所處的時代,古老帝國危機四伏,走向衰微了。不知是何緣由,由英國緣起的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生在亞洲,更沒有發生在東方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帝國江河日下。列強欺辱,國將不國,也促使朝野痛下決心,革舊鼎新。到1872年,即同治十一年,清政府選派幼童120名,出洋學習。首批赴美30名,詹天祐即為其中一員。這一年,他不滿12歲。
九載春秋,詹天祐攜蔡紹基、梁敦彥、郭紹儀、吳仰曾、歐陽庚、梁如浩、鄺景陽等小夥伴,在美國先小學而中學直至耶魯大學,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於1881年應召撤回祖國。詹先生所學專業,正是土木系鐵路工程。他在耶魯理工學院兩奪數學第一名,獲得金質獎章,取得哲學學士學位。
詹先生回國是光緒八年,中華大地上倒是有了鐵路,有了隆隆作響的蒸汽機車。不過,那不是咱中國人的,而是屬於外國人的。中國地面上最早的鐵路,是1876年英國人建造的一段吳淞路,它給古老的農業大國帶來震盪,也震盪著詹天祐那顆年輕的心。因為這條鐵路由英國人運營了一年後,被清政府贖回,但在贖回後反而一氣之下給拆除了,咱自己不會用呀!詹天祐回國時剛剛20歲,全中國沒有一家鐵路築建機構。先生仰天長嘯,只好前往福州海岸邊,先學駕船,考了頭名,又到「揚武號」兵艦上,做了一名戰士。歎學非所用,詹天祐在海上參與對外一戰,表現英勇,清政府給他獎了個五品頂戴。適逢湖廣總督張之洞惜愛人才,詹天祐應邀來到廣東水陸師學堂,一邊教習外語,兼而完成了我國第一幅軍事海圖——廣東沿海形勢圖,為政府修築沿海炮台。
國家不強盛,修好炮台也憂傷。回國七載,詹先生無法用自己所學專業,報效國家。直到1888年,他在留美同學鄺孫謀幫助下,終於回到鐵路公司實踐專業,這時,已是光緒十四年了。按說,好不容易回歸專業了,可喜可賀,而詹先生卻依舊鬱悶寡言,每逢酒宴,輒不能開懷暢飲。這是因為他先後任職的天津公司、中鐵公司、北洋官鐵公司、關內外鐵路總局、錦州鐵路、萍醴鐵路、新易鐵路、湘汕鐵路、江蘇鐵路、道清鐵路等,均被洋人不同程度所控制,外資大半,外權大半,利潤大半,均不在我。詹先生居無定所,報國無門,他怎能高興起來?歎何時何地,才能有中國人獨立自主經營建設的浩大鐵路線,使公真正開心顏?
再讀《詹天祐文集》,眼前忽然一亮,凸現一段文字令人怦然心動:在1905年,清廷舉辦最後一次科舉,遂於當年結束了長達1300年的科舉制度。到1910年,又有好幾批中國留學生陸續從海外歸來。皇朝學部與時俱進,對這些學子舉行新式復考。詹天祐應召出任考官。朝廷之意在於通過考試,適當任用這些學子,大小給你個官做。山西留日學生閻錫山,就曾于歸國後赴京趕考,成績優異,被任命為晉軍標統。
而詹天祐先生做了主考官,卻擔心學子們過分迷戀烏紗帽,不能正確對待仕途與報國,於是詹先生在考場上公開講道:「我們留學國外,獲得了一些知識技能,要努力做一點事,貢獻國家。而如果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萬不能做官。而且做慣官的人,一旦沒有官做,精神便會十分痛苦!」詹先生首先亮明以上觀點,告誡學子們不可癡醉於官帽,然後進一步講明第二層意思,說如今「官員不可做,卻又不可無。在現在的中國,倘若沒有經過朝廷給予你一個官職,就沒有地位,就沒有人把重要的事給你做」。詹先生很清楚,封建王朝主導工業化運作,卻未出現獨立的資本體系,因而事事必講官階名目,所以諸位學子趕考為官,目的還要明確,頭腦還需清醒,那就是:專心為國家富強做具體事情,而不是挺進仕途,另有圖謀。
從那時起,中國的所謂政治體制改革,便鬥爭激烈,萬般艱險。凡具有一些進步思想的實業家們,不得不在朝廷逐級任職。我涉獵山西早期兵工業史料,得知其重要管理者,為大清四品官員,還享有黃馬褂。想來漢陽兵工廠亦不會例外。詹天祐先生在1897年的官職為「州同」,1902年為「同知」,也就是道台。1908年,因京張鐵路即將建成,詹先生功德顯著,被光緒帝提升為二品大員,通車後,即被授予工科進士第一名,在學部任一等咨議官。另外,清朝各工程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不叫工程師,而叫「工程司」,頗具官場氣息;詹先生那時的頂頭上司,是朝廷大臣袁世凱。籌建京張鐵路,詹天祐需先給一品主官袁世凱打報告,袁再稟奏皇上批折子。換言之,袁世凱是中國獨立自主修建第一條鐵道幹線的總監,詹天祐是工程總指揮和總工程師。而詹天祐配班子,還需袁世凱調人任用;詹天祐的車馬交通補助,即「馬駒津貼」,也要由袁世凱審批發放,為每月200兩白銀。那麼詹天祐當時的朝廷俸祿該是多少呢?從詹先生日記中可見,在他尚未晉陞為二品大員之前,即1905年前半年,詹記載月薪如下:
1905年7月8日,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初六
到公事房研討公務。領到我二、三、四、五月的薪水,每月500銀兩另加每月津貼300銀兩及房租150元,總共3200銀兩加600元。
此時詹的官職為「同知」,不算租房補貼,詹每月可得白銀800兩。相當可觀了。據記載,那時一畝耕地,賣白銀20兩左右。「同知」應該類似於後來的一個地師級或者副省級幹部吧,可見朝廷對於海外歸來諸學子,待遇不薄。要不為啥人人都想做官呢!而首批留美幼童歸國後,詹天祐的官階還不算很高,其中一位梁如浩,即梁孟亭,這時已經做了「關內外鐵路總辦」了。
詹天祐先生與直隸總督袁世凱,自1905年春起,日夜為京張鐵路操勞。二人反覆測算工程費用,詹親自踏勘山野路線,下定了打通八達嶺、上馬獨資路的決心。到這年6月初,詹天祐正式出任由袁世凱任命的京張鐵路總工程司兼會辦一職。一年後由會辦升為總辦,集管理與技術於一身。
詹先生在連續四十多天實地踏勘京張線之後,風塵僕僕返回天津駐地。同年6月18日將名片送呈袁世凱總督「掛號」,19日晚接到總督衙門電話,「告知袁總督將於明早七時半召見我。因此,需在夜間將平面略圖及節略準備好,以候明早面呈總督」。次日——詹天祐關於這一天的記載非常重要:
早九時許見到袁總督。他詢問此路線的全部情況,並問是否有困難以及我們中國人能否修築這項工程。在回答中,我告知他,真正的困難在八達嶺,那裡需要開鑿一座山洞。我並告知,我們中國人能夠修築此項工程!然後,袁繼續詢問此路的運輸問題……按我的計算,現在每日平均有1250噸貨物運輸,運輸費用以每噸3?郾6銀兩計算,我們每日將有4500銀兩的貨物運輸收入。每日如有旅客500人……可入700銀兩,人貨兩項每日共計5200銀兩,年收入1872000銀兩,相減年開支1080000銀兩,每年將有792000銀兩的盈餘。
而後,僅僅用了十天時間,詹天祐便將完整的工程預算和開工報告上呈袁世凱。袁復於7月1日召見詹,二人決定:將機車車輛和總務費用(約156萬兩白銀)隨後呈報朝廷,先以500餘萬兩奏請光緒皇帝,推動工程上馬。
平地一聲驚雷,晚清帝國斥資500萬兩白銀,要獨立修築京張鐵路!這消息立即傳遍了全世界,列強震動。多數西方媒體認為,京華北往張家口,山大溝深,崇山險峻,在此修築鐵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們甚至十分鄙夷地宣稱:修築此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生出來呢——這叫人話嗎?
詹天祐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他堅信未來中國,定將是一個鐵道成網、四通八達的世界強國。他深謀遠慮,向大清政府提出長遠建議,要求全國在修建鐵路時,統一採用4英尺8英吋半的標準鐵軌,即用1?郾435米的寬軌,統一全國鐵路標準,同時建議全部機車統一採用「姜尼自動車鉤」,使全國列車暢行無阻。
整個晚清帝國,在動盪中搖搖欲墜。皇陵鐵道上,人們可以看到這般場景:龐大列車需用騾馬拉動,借此代替蒸汽機車,說是火車頭「驚耳駭目,鬼神呵譴」,唯恐驚擾了吾皇陵寢。而海外學子們學成歸國,穿西裝便不能晉見朝官,必須長袍髮辮,以合乎禮制。在《詹天祐文集》中,有一封詹先生求助友人譚先生的信,內容奇而又奇:
譚:我有一友人,剛從香港來此參加我們的工作。他最近從美國歸國,仍穿著西裝。因為本路同仁均需是中國人,故必須先更換服裝,才能在我處就職。而北京及天津均無假髮辮出售,故需從香港購買。聞知你有此物,且現在不使用,可否先借給他一用?俟他從香港買到後,即奏還。如蒙同意,請交給來人。多謝!
落款是「詹天祐1906年3月29日於北京」。
吸收一名歸國學子修築京張鐵路,先要派專人,去借一條假辮子用,以便與舊式服裝配套。而詹天祐此舉,在當時卻毫不奇怪。詹先生回國時,120名學子受到李鴻章接見。這批人西裝革履,均無髮辮,當下受到李鴻章斥責。
這樣一個施工環境,如同我們近日說起某縣某鄉「投資環境不好」一樣,肯定是令人惆悵了。
事實上,京張鐵路由中國獨資修築,也是被外國人給逼的。當時,俄國人為擴張其勢力,要在工程上插一手;英國人見利而上,也要在工程上插一手,兩強爭執不下,大清政府誰都惹不起,始決定自行修築,以擺平兩邊。而外國人則認為清政府不過是異想天開,根本無力修通此路,倒想看看中國人的笑話,這才表態不予干涉。詹天祐正是在這般屈辱之中披掛上陣的。而袁世凱時乃朝廷中堅,以直隸總督之身力主工程上馬,支持了詹天祐,促成了這件大事。袁世凱也做過正經事。
1909年9月24日,北京至張家口200餘公里鐵路幹線,全線通車。這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是多麼重要啊!早在1825年9月27日,喬治·斯特芬在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與之相較,我們晚了遙遙84年。人家看不起我們詹先生在留美同學會上發表演講,回顧京張鐵路開工時情景,說:「時有一英國友人曾在倫敦演說,謂中國工程司能建築鐵路通過南口者,此人尚未出世云云。……當時吾等亦不究其意旨何若,惟因此英友所言之激刺,吾等乃必欲顯明,其不僅已經出世,且現生存於世也!於是上自工程司,下至工人,莫不發奮自雄,專心致意,以求達工竣之目的!」
積貧積弱,古老中國,國人難得如此豪邁一回!詹天祐,這位中國廣東茶商之子,披肝瀝膽,為中華民族爭了一口氣,掀開了歷史新篇章。
宜萬鐵路的腐敗
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誕生了一大批崇尚實業造產而拯救貧弱帝國的愛國者,疾呼直面西方列強,我們也要船堅炮利,正所謂以夷制夷。大多數新興資產階級和志士仁人們,沒有認識到,僅以器物層面強兵,或單純發展經濟,忽略乃至不允許在政治體制層面上鼎力變革,終不能真正強國。即使經濟實業騰飛起來,所獲成果仍將因政治體制的腐敗滯後而喪失。飛起來可能落下去。封建帝制,歷接千載,在黎明前的探索中,要提高認識,非經過痛苦反覆不可。
1909年秋,京張鐵路大獲全勝。這件事,如同在中華大地黑暗時段,劈出一道驚人閃電,瞬間刺激了一道實業造產救國的強光。一時間,用自家工程師,造自主鐵道線,成為實業救國者們最強烈呼聲。不等詹天祐先生從京張鐵路撤下身來,四川和湖北大地上便發出了一片盛邀之聲。興建漢川鐵路,打通巴山蜀水,連接中心城市大武漢,振興西南經濟,頓成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