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三十年(下卷) 第五部·2007年:大國崛起 (5)
    儘管如此,阿里巴巴上市的火爆景象還是讓人吃驚。對於投資者來說,它最大的魅力是無窮的想像空間,阿里巴巴的股票遭到「哄搶」,台灣最大企業鴻海的郭台銘、美國思科的錢伯斯等都成為第一批投資人,在國際配售部分,阿里巴巴獲得了1800億美元的認購,相當於186倍的超額認購,在散戶公開認購部分,凍結資金4500億港元,超額認購逾259倍,打破了港股發行的歷史紀錄。其瘋狂景象連《經濟學人》雜誌都開始提問:「阿里巴巴是否中國。Com的泡沫?」在10月底的一則報道中,這家英國雜誌認為,「該公司最大的財富也許是他的創始人馬雲,馬雲在公眾眼中是個有魅力善言辭並懂得利用媒體的人。他擁有大膽的想法,懷有巨大的市場目標,以及對商業的敏感,這都使他吸引了人們眾多的眼球。」根據它的計算,如果阿里巴巴的融資目標實現,該公司的市值將達到90億美金,相當於其每年利潤的100倍。而出乎《經濟學人》預料的是,狂熱比它想像的還要大得多。

    11月6日,阿里巴巴掛牌上市,當日收盤較發行價上漲192%,創港股今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市值達1996億港元,竟相當於三大門戶網站、盛大和攜程五者市值之和,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業首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公司的市盈率達到驚人的300倍,如果以2006年的業績來比較,市盈率則近1000倍。【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之高超出所有專家的預測,同期市盈率比較,Google為43倍,Ebay為23倍,百度為104倍,騰訊為74倍,新浪為33倍,網易為15倍。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市值排在google、eBay、雅虎、亞馬遜之後,位列第五,前四者的市值依次為2220億、474億、418億和357億美元。馬雲是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領導者,他在上市當日的高管會議上宣佈,三年內,我們要做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成為全球前三大互聯網公司。一位參會的高管說:「我當時就蒙了。」不過,回憶8年前他在那間漏水的杭州城郊住宅房裡的宣示,誰敢說這位小個子的前英語教師不會在未來創造新的神話?

    阿里巴巴在香港的高調上市,為2007年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塗下一道最濃烈的色彩,它似乎宣告了一個新的「應用之年」的到來。在過去的15年裡,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肆意成長,終於自成一體,並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個世界裡,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這在其他行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完勝景象,甚至連Google這樣的公司都無法倖免,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競爭對手百度的一半。另外一個很奇異的事實是,凡是被國際公司收購的企業都前景堪憂,搜索領域的3721被雅虎收購後不復存在,BtoC領域的卓越被亞馬遜收購後一度陷入低迷,CtoC領域的易趣則在被Ebay收購後遭到淘寶的重擊。

    更人充滿期待的是,在60年代出生的馬雲、張朝陽、李彥宏、70年代出生的丁磊、馬化騰之後,「80後一代」已經鳴鼓而起——康盛世紀的戴志康(1981年),PCPOP公司的李想(1981年),MaJoy的茅侃侃(1983年),暢網科技的陳曦(1981年),海川傳媒的高燃(1981年),163888翻唱網的鄭立(1982年)——那個括號裡的出生年份彷彿是一個驕傲的宣告。當這個國家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他們還沒有來到人世,現在卻已經開始顛覆所有貌似堅硬的東西,這是天生的全球化的一代,是生來就與互聯網「無縫對接」的一代,他們成長在一個開放的家庭和社會,沒有經受過意識形態的煎熬,沒有傳統的羈絆與包袱,更沒有產權制度的困擾,他們比所有的前輩商人都要幸運,他們看上去一個個前程遠大。不過,他們即將面臨的挑戰和災難也將前所未見。他們的時代仍然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在500多年前就告誡說,「追求夢想的人們啊,已經付出就要準備付出更多」,所有的商業故事其實都符合一條規律——就如同發生在這部企業史中的每一個悲喜故事那樣——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歲月中,如果中國要誕生世界級的偉大公司、出現取得世界性聲譽的中國企業家,互聯網也許是僅有的領域之一。

    今年9月,擔任了18年美聯儲主席、去年剛剛退任的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動盪時代:新世界中的冒險》,這位81歲老齡的「金錢老人」將全球重要的大國進行了一一的評說,他稱老牌的歐洲強國英國「應該會發展得好」、擁有雄厚能源儲備的俄羅斯「應該徹底恢復法制以進一步發展」、在重工業及IT服務業表現搶眼的印度有「巨大潛力」,自1991年之後宏觀持續低迷的日本則仍然保持著「強大的力量」,此外,他一改說話模稜兩可的習慣,對美國和中國經濟進行了一次清晰的對比,他對前者的未來表達了擔憂,同時則預言後者將在2030年成為美國最主要的競爭者,他說,「中國如何進一步擁抱全球市場將決定全球經濟的命運」。

    格林斯潘的觀點代表了西方的主流聲音。的確在很多方面,跟崛起的中國相比,美國的前途更為莫測。在國際事務上,它不但在伊拉克戰爭的泥潭中難以拔足,還與另一個中東大國伊朗的關係變得異常的緊張。在國內,即將到來的2008年總統選舉轉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切政策都成為選舉的工具。今年春天,一場金融危機突然降臨,3月,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佈瀕臨破產,從而引爆了空前的次級債危機,眾多金融機構損失慘重,受其拖累,全球重要股市紛紛狂跌,在8月份的兩周裡,市值蒸發超過2萬億美元。

    匯市亦波動劇烈,歐盟、日本政府相繼出手救援,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全數損失慘重,其中,美林證券董事長、花旗銀行董事長、貝爾斯登銀行總裁相繼引咎辭職。到年底,全美有三成貸款戶因無法還貸而陷入家庭危機。【次級債危機:指銀行針對信用記錄較差、正常情況下很難得到貸款的客戶發放的、利率較高的房貸。前幾年,美國樓市火熱,很多按揭公司或銀行為擴張業務,紛紛介入次級房貸業務。2006年之後,美國樓市低迷、利率不斷升高,次級房貸借款人不能按時還款,次級房貸大比例的轉化為壞帳,因此誘發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在新技術的創新上,以硅谷為代表的創新力量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有專家預言,幾乎所有重要的互聯網技術都已經發明殆盡,隨著應用時代的到來,美國經濟的火車頭效應將持續下降。

    即便是在財富的累積效應上,美國人似乎也遭到了挑戰。自1995年以129億美元登頂《福布斯》富豪榜的全球首富之後,比爾·蓋茨一直沒有跌落過,在過去的12年裡,只有軟銀孫正義的資產在1999年的網絡泡沫期短暫地超過了他--那不過只有10來天的時間。可是在2007年,比爾·蓋茨連續兩次被人超越,8月期的美國《財富》雜誌報道,墨西哥電信巨頭卡洛斯·斯利姆的個人財富已達到590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比爾·蓋茨的580億美元,斯利姆是墨西哥的電信壟斷者,他的公司價值佔到墨西哥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一,其家族財產等於墨西哥國民生產總值的5%左右。【斯利姆當上世界首富後,墨西哥人視之為「國恥」,因為他的暴富靠的正是對電信業的壟斷。

    該國輿論認為,「斯利姆是墨西哥貧富懸殊、缺乏競爭機制的社會矛盾的典型體現,他是一個將帝國電力在與墨西哥政客牢靠關係之上的貪婪的壟斷者。」為了平抑輿論,斯利姆宣佈把財富的20%用於慈善,墨西哥輿論仍然不依不饒地認為,「斯利姆做的一點點善事只是擺擺樣子而已,他把電信資費價格降一些,比做什麼善事都管用。」】到了11月份,據英國《獨立報》報道,由於近來印度股票市場火爆,該國工業大亨穆克什·安巴尼的財富漲至632億美元,已超過比爾·蓋茨和斯利姆,成為新的世界首富,穆克什的信實工業公司涉足石油、紡織和生化等諸多行業,掌管著全球第三大煉油廠。隨著這些新首富的出現,人們開始猜測,他們都出現在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從事的均為傳統的能源產業,這是一種時代的倒退還是商業衍變的必然?而這種特點,又會不會在具備了同樣財富特質的中國重現?在擁有了全球最高市值公司之後,中國有可能誕生下一任「全球首富」嗎?

    股市之狂熱、樓市之飆升、人民幣之升值、通貨膨脹之隱患、貿易摩擦之激烈以及大國情結之高昂,每每讓想起那句名言,「歷史往往是重複的,只是經常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罷了。」人們不由自主地將今日之中國與上世紀中後期的日本相提並論。

    從時間表來看,日本復興的象徵性事件發生於1970年3月,當時,世界博覽會在大阪舉辦,全球77個國家蜂擁而至,西方世界承認,「日本已經進入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二十一世紀將是日本的世紀。」在其後的十五年裡,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50%,日元持續升值、日本房市與股市空前狂熱,1989年,索尼公司買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新聞週刊》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封面——「穿上了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也是在這一年的秋天,日本政治家和企業家合著出版了《日本可以說不》。奇跡一直到1990年5月嘎然而至,東京股市崩盤,樓市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從此陷入長達17年的漫長低迷。

    在那段令人眩目的「日本時代」所發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讓今日的中國人看清楚很多的事情,比如,為什麼美國人老是逼著人民幣升值,比如,中國公司開展跨國併購將發生怎樣的狀況,再比如,中國的股市與樓市到底會呈現怎樣的動盪曲線。今年5月,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刊出一個很醒目的封面,它用的是好萊塢電影《金剛》爬上帝國大廈的場景,不過把那隻大猩猩換成了大熊貓。這樣的創意很自然地讓人聯想起18年前《新聞週刊》那個著名的封面。這樣的對比,充滿了太明顯的輪迴的氣息,歷史也許不會一板一眼地重複,但是其戲劇性的相似還是讓人驚心。今日中國與當年日本,當然不會走一條完全重合的道路,不過正如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所論證的,自1500年以來,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在根本的規律上是如此的相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