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三十年(下卷) 第五部·2005年:深水區 (1)
    拿了我的給我送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閃閃紅星》裡面的記載,變成此時對白。

    ——花兒樂隊《嘻唰唰》2005年

    無論是海爾的海外建廠還是聯想的跨國購併,都呈現出兩個事實,第一是中國公司非凡的全球化進擊,第二則是,創新不足及在核心技術上的缺陷已經衍變成了一個漫長的「報應」。

    2005年,是48歲的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的本命年。從一月份開始,他就一直領獎不斷。先是被美國《時代》週刊和全美有線新聞網評為「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接著被中央電視台評為2004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緊接著,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的典禮,授予他年度」最受關注企業家」的稱號。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後,他的名字會出現在《福布斯》雜誌評選出來的「年度最差中國企業家」榜單上。

    李東生之所以如何受熱捧,是因為這位當年民族品牌振興運動中的「敢死隊長」在國際化購併中再次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如果說,柳傳志是在2004年底放了一顆大「衛星」,那麼,李東生在近年的進取則顯得更為的立體。TCL很早就開始了跨國經營的嘗試,1999年TCL彩電進入越南市場,歷經18個月實現盈利,並成為當地銷量第二的彩電品牌,從2003年,李東生啟動跨國購併的「龍虎計劃」,他先是收購了美國一家生產DVD播放機和錄像機的公司Go-Video(高威達),繼而買下德國一家瀕臨破產的彩電公司施耐德。

    2004年1月29日,李東生與全球電子消費產品鉅子法國湯姆遜集團CEO達哈利在法國總理府簽訂成立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的合同,新的合資公司年銷彩電1800萬台,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僅僅半年後的8月31日,TCL又宣佈與阿爾卡特共同組建排名世界第七、中國第一的TCL-阿爾卡特手機公司成立了。在這兩起合作案中,TCL均以購併者的角色出現,李東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集團兩大主營業務均進行了國際化改造,自然引來很大的轟動。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收購湯姆遜彩電,因為在十多年前,有「全球第一CEO」之稱的傑克·韋爾奇曾出手收購這家公司,最終因重振乏術而被迫放棄。

    就在TCL併購湯姆遜彩電後的4月份,傑克·韋爾奇來到中國,在主辦機構的安排下,李東生與韋爾奇同台論道,這是一個很有戲劇性的場面。韋爾奇顯然對來者頗有瞭解,因此一開場就半恭維半幽默地說,「我們的企業成了一個具有諷刺意義的現象,李先生他們購買的彩電業務,是我14年前賣給湯姆遜的。讓湯姆遜扭虧為盈,通用電氣沒有做到,今天李先生要幫助湯姆遜扭虧為盈,和三星、索尼進行競爭,李先生現在是肩負起了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重大挑戰。」這番話被翻譯成漢語,當即引來滿場的掌聲,李東生惶恐而自得,韋爾奇不動聲色。此次論壇後的兩個月,肩負了挑戰責任的李東生發誓將在18個月內讓TCL的歐洲業務實現盈利,在新聞發佈會上,他甚至不惜以個人信譽擔保,他說:「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18個月後TCL-湯姆遜能贏利。18個月後大家可以來檢查,我個人的信譽一向還算比較好,事實上,我覺得我們不到18個月就能贏利。」

    李東生的自信後來讓他陷入了尷尬。事實上,跟柳傳志一樣,李東生的「歐洲攻擊」也是被形勢所逼迫出來的。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李東生一直鴻運高照,與他同期創業的那兩個著名的同班同學在近幾年都遭遇了困境,2001年,康佳在彩電大戰中落敗,董事長陳偉榮遞交辭呈,離開一手拉大的康佳,今年,創維的黃宏生則捲入了一場意外的醜聞,香港廉政公署懷疑他涉嫌透過貪污手法進行詐騙及挪用公司資金,並因此組織了一個名為「虎山行」的行動進行秘密偵查。到今年11月30日,該署宣佈拘捕黃宏生。【2006年7月,香港區域法院判處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前主席黃宏生及其胞弟、創維前執行董事黃培升因串謀盜竊及串謀詐騙創維繫5000多萬港元等4項罪名成立,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法院認定,黃宏生兄弟從2000年11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期間,串謀其母親羅玉英及另外一名人士王鵬,盜竊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4800萬多港元及創維網絡有限公司一筆超過220萬港元的款項。

    】相比較,只有李東生一直履驚險如平地,他和TCL是中國家電業數輪價格大戰後僅存的倖存者之一,TCL是家電業僅有的完成了產權改造的大型企業,他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的公眾聲譽,已經逼近柳傳志、張瑞敏和任正非。然而,正如我們在以前的章節中已經描述過的,由於多年來對核心技術開發的漠視,中國所有的家電企業均靠規模和成本優勢來打價格戰,任何一個產品,幾輪廝殺下來就寸草不生,均無利潤。TCL賴以起家的彩電業從此沒有走出價格競爭的泥潭。2002年前後,平板電視在中國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國內企業再次大打價格戰,一年時間就把零售價拉下50%。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肖知興教授的計算,「平板電視的面板佔到成本的60%至70%,機芯佔到成本的10%,佔整機成本80%左右的核心原器件都需要從日、韓和台灣公司購買。這才是中國平板電視不賺錢的根本原因,對於具有民族情感的產業界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而對於視價格戰為法寶的企業家更多了一分無奈:中國企業的價格戰只能在20%的空間內進行,已經沒有多少餘地。」

    跟其他老牌家電企業相比,李東生在彩電業無利可圖的時候抓住了手機市場這塊新蛋糕。自2000年之後,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空前繁榮,李東生及時切入,他聘用一位叫萬明堅的營銷怪才專攻手機業務,在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優勢的情況下,萬明堅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寶石手機」,也就是在手機翻蓋上鑲嵌一顆價值幾塊錢的東南亞玉石,這款被專家譏諷為「鄉長太太的手機」的新款居然在全國城鎮市場暴受歡迎,獲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功。2001年,TCL手機一路闖入全國銷量的前三強,為集團貢獻3·2億元利潤,2002年,更是實現驚人的12億元利潤,成為TCL集團的第一支柱。

    在「寶石手機」效應的刺激下,國產手機蜂擁而上,手機業再度重現當年發生在彩電、空調等行業中的景象,跨國品牌一時間被殺得落花流水,國產手機的市場佔有率迅速衝過60%。可是,好景僅僅只有兩三年,沒有任何技術開發能力的國產手機很快又陷入到價格和概念大戰中。就在國產手機最興盛的時候,專家已經預見到了它們恥辱性的宿命。全國90%的手機製造商的機型和核心模塊都是從韓國和日本引進的,80%的廠家選擇了最快捷的直接貼牌。跟跨國品牌相比,國產手機的平均返修率要高一倍,為6%,有的品牌甚至高達40%。到2004年,除了龐大的產能和花俏的廣告噱頭、別無任何競爭優勢的國產手機終成強弓之末,TCL手機的銷量和利潤以年均50%的速度下滑,李東生被迫撤掉了昔日功臣萬明堅,在其後的兩年裡,手機業務成為集團最大的虧損黑洞,之前所得的十多億元利潤全數吐出。

    除了技術上的致命弱點外,過去幾年裡,在家電業發生的另一個重大行業變局是,出現了專業而強勢的賣場渠道商,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商人黃光裕創辦的國美和江蘇商人張近東創辦的蘇寧。黃光裕從17歲起離開家鄉汕頭北上創業,1987年,他在北京珠市口開出一家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電器店,靠薄利多銷的經營秘訣,到1993年漸漸在京城闖出了一點小名氣,1999年,黃光裕開始全國連鎖,他堅持開店面積不得小於1000平方米,並以轟炸式的廣告和堅決的低價策略迅速佔領了市場。

    幾乎就當國美在北方大獲成功的同時,南京的張近東也放棄了原來的批發業務而專攻連鎖零售,蘇寧在長江以南快速擴張。隨著國美和蘇寧的崛起,家電業「渠道為王」的年代到來了,製造商的「喉管」被牢牢地卡住,它們的市場主動權徹底喪失,利潤空間越來越小。2004年7月,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分別在香港和深圳上市,在2004年的胡潤「中國百富榜」上,黃光裕以105億元資產晉級「中國首富」。【隨著國美、蘇寧的坐大,中國家電產業大舞台的主角終告更迭,2006年底,國美併購上海的另一家連鎖家電公司永樂,黃光裕說,「我已經能夠控制家電業的零售價。」此言出口,製造業領袖們一片噤聲。多年價格戰的互砍爭鬥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宿命。】

    即便聰慧如李東生,也無法抵抗「渠道為王」的大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東生鋌而走險,披甲遠征歐洲,其戰略目的十分清晰,那就是從「中國紅海」--或者說「中國苦海」中擺脫出來,把規模和成本優勢向外輸出,通過收購的方式達到兩大效果,一是實現品牌上的聯盟,二是直接切入歐美的主流銷售渠道。這看上去是當時唯一可選擇的積極戰略,用李東生自己的話說,「全球化這條路一定要走,今天不走,明天也要走。」

    這種全景式的俯瞰,在2005年初還沒有被人所關注到。聯想和TCL的購併新聞實在太過眩目,在中國宏觀經濟持續走強的形勢下,人們更願意把它們與中國公司的崛起聯繫在一起,這種壯觀景象還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多年前日本公司大量購併歐美企業的往事。人們寧願相信,奇跡有時候會自我實現。【今年,與聯想、TCL的購併新聞相輝映的,還有台灣的IT明星企業明基宣佈收購德國西門子公司的手機業務。2005年6月8日,明基-西門子購併案曝光,這是一起看上去「很合算的生意」,西門子承擔手機部門的5億歐元虧損,轉移給明基的是沒有負債的手機資產,同時,西門子向明基提供價值2。5億歐元的現金「嫁妝」,並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份。合併後,明基手機產銷量超過5000萬隻,成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到2006年9月,全力投入而振興乏力的台灣明基宣佈放棄明基德國手機公司,並向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合併期間,明基為手機項目注入了8.4億歐元資金,賬面虧損累積達到6億歐元,明基的股價則從最高時的35.10元,跌至18.20元,市值蒸發超過三百億元。明基-西門子購併案的完敗,凸現了跨國購併的巨大風險。】

    興起於1998年的「中國製造」,在近年最終爆發出難以抵抗的競爭優勢。加入世貿組織的2001年,中國外貿規模為5000億美元,到去年就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一舉超過了日本,今年的數字將達到1.4萬億美元。隨著中國商品如潮水般湧出國門,歐美消費者發現「MadeinChina」已經像空氣一樣,成了生活中難以分割的一部分。

    今年1月1日,住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BatonRouge)的經濟新聞記者莎麗·邦加妮作出了一個很「瘋狂」的決定,她和家人將在一年內不使用「中國製造」。她說,這個念頭是在前幾天的聖誕節上冒出來的,因為她突然發現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從電視到網球鞋,再到裝飾聖誕節的燈泡、地板上的西方人偶,無不都是「中國製造」。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決定竟然是大麻煩的開始。過去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都變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首先要換掉兒子的中國鞋子。為了購買價格低廉的產品,她來到了附近的歐洲產品打折鞋店,但是因為生意不好,店舖已經關門停業。結果,只有四歲的兒子成了從商品目錄傳單中找到的價格68美元的意大利產運動鞋的主人。另外,玩具商店、賣場裡也擺滿了中國商品,因此,兒子朋友的生日宴會使她的錢包越發變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