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後,他承認,「這其實不是他說的,是我說的。1995年全國剛剛知道Internet,但是我說馬雲我說的話沒有人相信。其實,95年的時候比爾·蓋茨是反對Internet的。」【到1995年,微軟已發展成一家擁有員工1·78萬人,年收入高達130億美元的巨型公司。面對新出現的互聯網和瀏覽器技術,比爾·蓋茨認為,決定未來計算機世界命運的,仍是微軟的「視窗」技術而不會是瀏覽器技術。也正是他的這個判斷,讓硅谷裡的一間名叫網景的小公司應聲崛起,它開發出一套基於互聯網而首次與微軟無關的軟硬件體系。蓋茨為了挽回被動,付出了數十億美元的競爭代價,並因強硬的捆綁營銷而受到反壟斷調查。】
後來創辦網易的丁磊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他的創業生涯的。過去兩年裡,他一直在浙江寧波的電信局裡上班,4月,他決心辭職,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去意已決,「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但有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將是人生成敗的一個分水嶺。」他獨身一人跑到熱浪滾滾的廣州,進了一家美國數據庫軟件公司賽貝斯(Sybase)做技術支持工程師,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並成為了第一批用戶,一年後,他又辭職,與他人合辦了一家跟互聯網技術有關的小公司。
5月,張樹新與丈夫姜作賢創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時空」宣稱是國內唯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互聯網絡上走一遭……」登陸瀛海威的用戶必須登記註冊,並繳納一筆入網費。曾經幹過記者、策劃人的張樹新很快讓瀛海威獲得了驚人的知名度。她在北京魏公村開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教館,所有人可以到這裡免費使用瀛海威網絡,免費學習網絡知識,她向中國科學技術館無償提供「中國大眾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區,同北京圖書館合作,在瀛海威上提供北圖圖書目錄查詢,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她還為新聞單位開通亞特蘭大到北京的新聞信息通道。張樹新還在各大新聞媒體開設專欄,一遍遍地告訴國人:信息產業是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的一個重要機會。
在中國互聯網的青蔥時期,瀛海威扮演了一個啟蒙者和領跑者的角色,它是第一個形成了公眾品牌效應的網絡公司,在第一屆「最受用戶歡迎的中文信息網站」評選中,瀛海威無可爭議地名列第一。讓人遺憾的是,張樹新跟當時的田溯寧、馬雲一樣,都沒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她想做城市網站,推出過「網絡中國」的項目,想做網上圖書館,還曾經投資開發網絡遊戲,可是都相繼失敗,在瀛海威員工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我們知道2000年以後我們會掙錢,可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
在張樹新成為商業明星的時候,人們除了對她的互聯網事業充滿了神秘的敬畏和仰視之外,還津津樂道於她的財富暴漲。瀛海威是一家產權清晰的私人公司,張樹新夫妻為此投資了100萬元,在企業創辦的16個月後,國家經貿委屬下的中國興發集團決定參股瀛海威,總股本擴充為8000萬股,張樹新以無形資產加其他股權獲得2120萬元的公司股值,赫然成了十分罕見的「陽光下的女千萬富豪」,這當然引起青年人無窮的遐想。美國《新聞週刊》在一則報道中稱,「人們在談論金錢時,不再像過去那樣的羞羞答答,誰擁有更多的金錢,成了一個最值得顯耀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百萬富翁以每分鐘一個的速度在誕生。」
1995年2月,美國《福布斯》首次發表中國內地億萬富豪榜,這一富豪榜先是香港出版的中文雜誌《資本家》刊出的。列入富豪榜的共有19人,首富是四川的劉永好兄弟。這個兄弟靠養鵪鶉起家,進而在飼料行業潛力經營做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在他們被評為首富之後,《經濟學人》專門採訪了劉家兄弟,文章描述說,「在過去,四川窮鄉僻壤的宣傳板上可能寫著「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這樣的話。而現在幾乎每塊磚牆上都刷著一家名為「希望」的飼料公司的廣告語:『要致富,養牲畜,希望幫你忙』,或者『豬吃一斤希望飼料長兩斤肉』。同時,地方上的小學也用希望公司的廣告語來編寫他們的童謠。
希望公司現在聲稱有10億的銷售額,擁有60家工廠,1萬名全職僱員和9萬名市場代理。」文章還寫道,「在採訪中,劉永好先生避開了關於他是否是一個資本家的問題,他說,『這些問題關乎理論;我對理論還沒有進行過深入學習』,他還特別強調了希望公司的博愛之處,包括一些扶貧的計劃,以此證明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性質。希望公司的總部在四川省會成都的郊區,兩排低矮的房子,劉先生的車很普通,中國產的大眾桑塔納汽車,招待客人也如普通農家一樣,白米飯、蔬菜和一些牛肉,這很難讓人想到劉是一個有錢的人。劉的十多歲的女兒則不同,穿迷你裙,喜歡匹薩、煎雞和漢堡,西方消費文化已經深深影響了近年來在美國就學的她。」
在《福布斯》的這份富豪榜上,第二名到第十名分別是張宏偉,冼篤信、牟其中、張果喜、羅中福、羅西峻、李曉華、熱比婭、宗慶後,這十人的財富從6億元到2億元不等。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除了四川的劉家兄弟和善於炒作新聞的牟其中之外,這都是一些陌生的人名,在此之前,人們所熟知和崇拜的商業明星要麼是國有企業裡的改革型企業家,要麼是知名的鄉鎮企業家,而《福布斯》的富豪榜卻從另外的一個價值評估標準給出了一個新的答案。也就是從此開始,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漸漸成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價值標桿。在一個物質化的商業時代,人們也許真的需要一個更為直接而易於計算的評價方式。
當《福布斯》的富豪榜還被全國媒體津津樂道的時候,到年底,一個更加聳動和刺激的「商業桂冠」又在北京誕生了,它的背後因為有中國最重要的電視媒體在全力推動和炒作,所以也更為轟動和富有戲劇性。
11月8日,北京的梅地亞會議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保健品、飲料食品及家電企業的當家人都冒著風沙聚集到了一起。在這裡即將上演一出當場廝殺、無比刺激和血腥的成名大戰。
這個競鬥場的搭建者是一個叫譚希松的女策劃人,她當時擔任中央電視台的廣告部主任,90年代中期,隨著全國性消費市場的成型,中央電視台的傳播價值已然被發現,不過,當時每年的廣告收入還不足10億元,譚希松想出了一個絕招,她把電視台黃金段位拿出來,進行全國招標,她並且給投標金額最高的企業準備了一頂虛無而金光四射的桂冠:「標王」。招標會就被定在每年的11月8日,諧音為「要要發」。
今年舉辦的招標會已經是第二屆了。去年辦的那場並不熱鬧,譚希松廣發英雄貼,還北上南下四處遍訪,結果來了數十家企業,最出名的是廣州太陽神和山東的孔府家酒。標底打開,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中標者竟是此前毫無知名度、與孔府家酒同在泗水河畔的孔府宴酒,其加冕封王的代價是3079萬元。在中央電視台不遺餘力的熱炒下,孔府宴酒一夜之間名播天下,竟然成了當年度銷量最好的白酒之一,新聞和促銷效應之大,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於是,到第二屆的時候,各地豪傑聞風而動,通往京城的大道上,一時間馬蹄聲急、塵土飛揚。譚希松實在是一個十分瞭解國民性的人,她辟出一塊碩大的鬥牛場,在旁邊的旗桿上高高掛起一頂桂冠,然後放進所有雄心勃勃的企業家為之一搏。稱王奪標,歷來是中國男人一生最輝煌的夢想,何況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一擲千金的豪氣博取一份舉國矚目的喝彩。
在眾豪傑中,有一位個頭中等、一臉憨厚的中年人姬長孔,他來自山東省臨朐縣一家叫秦池的酒廠。這是一個正營級退伍軍官,4年前奉上級領導之命到全縣最大的虧損企業秦池酒廠做廠長。他靠著一股子軍人氣魄,膽大投廣告硬是讓企業有了起色,到1995年時銷售額做到了1億元,在北方市場有了點小名氣。在朋友的慫恿下,他也趕到梅地亞來湊熱鬧。那時與會的企業已有太陽神、娃哈哈、樂百氏、瀋陽飛龍及山東三株等品牌大佬,當然還包括志在衛冕的孔府宴酒以及發誓雪恥的孔府家酒這對「歡喜冤家」,跟這些成名英雄比鄰而坐,秦池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姬長孔問朋友,「今年奪標大概需要多少錢?」答,「起碼6000萬元。」姬長孔咬著嘴唇不吭聲。6000萬元--三萬噸白酒,秦池大半年的銷售額,中國首富劉家兄弟十分之一的資產。
8日上午十點整,招標會準時開始,134個企業家整裝肅然,魚貫而入,會場四周橫幅高懸,攝影機和照相機伺機而立。奪標熱點果然在「兩孔」之間展開,孔府家酒捲土重來開出的標底是上屆標王的兩倍,達6298萬元,孔府宴酒又豈肯人後,標底恰好高出100萬元,眼看大勢抵定,橫路突然殺出一匹同省黑馬,唱標唱到山東秦池時,主持人展開標紙猛地停住了,全場寂靜,以為出了什麼意外,數秒之後,一個嘶聲力竭的高音把會場推向了無比亢奮的高潮:「秦池,6666萬元!」
「誰是秦池?」「臨駒縣在哪裡?」從當時的一張照片可以看出,在場的姬長孔還很不習慣鎂光燈的聚焦及眾多記者的簇擁,在擁擠的人群中,在火一樣躥升的熱情中,他還笑得不太自然。但他顯然知道,此刻,他已衝上了華山之巔。
【企業史人物】
刁民王海
王海是中國商業世界裡的第一號「刁民」。這個從青島冒出來的青年農民很享受這樣的「頭銜」,他說,「刁民,是相對奸商而言的」。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假冒偽劣橫行,商家做廣告無所不用其及,產品質量和商業信用之差讓人咋舌,1994年,政府出台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其中第49條是:「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在此前的民法中,消費者買到假貨最好的結果是按價退貨,而如今則可以加倍賠償。王海的出現就跟這個條款有關。
1995年的3月25日,22歲的青島青年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廈買了十二副標價為85元的假索尼耳機,然後徑直向東城區工商局投訴,要求商場加倍賠償。執法人員問他,「你知道耳機是假冒的嗎?」王海答,「當然知道。」對方一聽就來氣了:「知道假的還買,你這不是刁民嗎?」《中國消費者報》得悉了這件新鮮事,以《刁民?聰明的消費者?》為題發了一篇新聞稿,結果,一下子炸開了一個鍋,支持、反對的各執一詞。王海則來了勁,他連著跑了京城的10家商場,專挑假貨買,然後要求雙倍索賠,50天下來,他竟真的得到了近8000元的賠償金。11月底,中國消費者協會舉辦「制止欺詐行為、落實加倍賠償」座談會,正「跑遍京城四處索賠」的王海作為「神秘嘉賓」受到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