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TCL彩電總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約為19%,但其中液晶彩電僅為8%。而外資品牌利用產業轉型的機會和新的產業技術優勢大幅提高其在中國液晶平板彩電市場的佔有率。一些台灣地區企業也利用其在上游液晶面板產業的優勢,迅速將產品從顯示器擴展到液晶平板彩電。李東生用「寢食難安」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說:「這幾年國內彩電廠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在關鍵的時候,這些面板廠商,特別是韓國、日本的,會考慮到終端市場和你競爭,關鍵時候供貨掉鏈子的情況常有發生,國內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液晶面板才不至於受制於人。」
因此,李東生認為,中國彩電產業要在上游的液晶模組和面板上實現突破是唯一的選擇。正是由於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集中資源在國內建立起彩虹等幾條彩管生產線,才使得國內彩電產業在90年代建立起競爭優勢,並逐步收復國內市場。在彩電技術轉型升級的時候,中國企業也必須建立起上游的核心技術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但液晶面板投資巨大、技術門檻高,李東生決定先從液晶模組取得突破機會。
在2006年,李東生向已經擔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提出一個由幾個國內彩電企業共同投資在深圳建立首個液晶彩電模組項目的「聚龍計劃」。
李東生曾想過自己建立一個液晶模組工廠,但和台灣地區及韓國幾家面板企業談過之後對方並不積極,於是李東生就聯合國內幾家彩電企業一起和外資談合作,以大量的液晶面板採購換取對方的技術支持,「聚龍」之意便源出於此。當初聚在一起的企業有5家,分別是TCL、創維、康佳和長虹四家彩電企業,以及已經形成小屏幕液晶面板能力的京東方。按計劃,它們將組成合資企業,在深圳建設一個液晶模組工廠,生產彩電液晶模組供應國內廠家。深圳市對「聚龍項目」非常支持,也承諾投入部分資金。
公司成立之後,運作沒有預期的順利。首先是液晶面板的合作夥伴遲遲不能確定,它們都很重視這個有幾家中國大彩電企業參股的「聚龍」公司,但韓國和台灣地區的面板企業誰也不願意確實承諾支持「聚龍」,因為它們擔心「聚龍」會提高國內彩電企業的議價能力。同時由於參股企業眾多,大家各有想法,這個投資組合不久後在內部也出現了裂痕。雖然TCL是「聚龍計劃」的發起人,但到後期已經無法掌握其發展方向。
不了了之的「聚龍計劃」,卻意外地下了一個「蛋」——發起計劃的TCL,決定自己沿著這條思路繼續走下去,最早啟動了液晶模組項目。
2007年年底,TCL經過多輪次的溝通,終於與韓國三星達成了合作的協議,後者同意通過技術支持和業務合作的方式,幫助TCL建設一個液晶模組廠。三星承諾供應液晶面板,生產模組供應TCL彩電工廠,TCL彩電工廠還可為三星代工。李東生把這個模組廠建在大本營惠州,總投資為11億元,2009年2月,該模組廠建成投產。TCL模組廠項目的實施使TCL得以逐漸積累液晶生產和技術能力。在這個項目的4條生產線中,只有第一條是採用三星的設計,其他三條生產線是在此基礎上,參考其他工廠的設計優化而成。TCL通過這個項目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並通過實踐獲得了自主建設液晶模組生產線的能力。該項目又於2009年6月開始了二期建設,新建兩條生產線。
模組工廠啟動的同時,李東生又積極尋找進入液晶面板產業的機會。當時韓國和台灣地區的液晶企業正獲取巨額的壟斷利潤,都不願意到大陸投資,TCL集團東京代表處找到夏普,他們表示有興趣考慮到中國投資。夏普原是液晶產業的領先者,全球第一條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和第一條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都是夏普首創。但由於資金實力所限,投資強度不足,其產業規模已經落後於韓國和台灣地區企業。他們想借助中國資本在國內建一條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同時賺取技術轉讓費。
該項目投資巨大,當時TCL無力獨力承擔投資。李東生向深圳市匯報,李鴻忠全力支持。他認為中國彩電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要建立自己的上游液晶面板產業。作為曾經在國家電子工業部工作多年的政府官員,他很瞭解在20世紀80年代,如果沒有中央政府決策投入巨資引進彩管生產技術,就沒有後來中國彩電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在當時單靠國內彩電企業本身的能力是難以獨力投資液晶面板這樣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項目的,政府應該對此有所作為。他召開政府專題常務會議討論後,決定支持TCL和夏普談判在深圳籌建液晶面板項目,政府參與投資並給予大力支持。李鴻忠2007年年底調任湖北省長後,其繼任的領導也全力支持液晶面板項目落戶深圳。廣東省政府同期也制定了支持在珠三角地區發展液晶面板產業的政策,對投資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給予10億人民幣巨額獎勵。這讓李東生信心大增。
從2007年開始,TCL與夏普進行了兩年多的談判。後者開出的條件非常苛刻:一是要求的技術轉讓費用很高,二是要求一定比例的產品銷售收入提成,三是雖然其只佔25%的股權,但要求在工廠擁有主導經營權。另外,夏普還希望中方購買其在日本工廠的6代二手設備。要引進技術,技術轉讓費是少不了的,條件高低成了談判焦點;但對購買二手設備的方案,李東生明確拒絕。在此期間,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廠商也先後加入談判,但它們也都同時和幾家國內企業和地方政府洽談。
2009年的夏天,TCL、夏普和深圳政府已經初步達成協議,總投資280億建8.5代液晶面板工廠,合資公司中深圳政府占50%股權,TCL和夏普各佔25%。然而,當三方準備簽訂協議時,深圳政府主要領導突然因違紀被「雙規」,簽約之事因此擱置。
就在這一年的4月,國務院批准下發《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調整規劃》,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被列為重點扶持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這個國家規劃激發了各地搶建高世代項目的熱情,夏普作為掌握核心技術而願意與內地合作的外資企業,被廣為追逐。夏普在與深圳和TCL洽談液晶面板生產線引進的同時,也與南京等地有著緊密的接觸。
2009年8月,從江蘇傳來消息,南京市政府、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與夏普達成合作協議,中方同意購買夏普第6代液晶面板二手設備,夏普同意在南京捆綁合資建設第8.5代液晶面板項目。
這實際上也宣佈了TCL集團與夏普合作進入液晶面板製造的計劃落空。此時,深圳新的政府領導班子正準備重啟液晶面板項目。
組建「夢之隊」
在中國當代家電史上,中國企業幾乎從來沒有從國際公司那裡「買」到過真正的「核心技術」,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一次次變成一相情願。所以,夏普的「悔婚」並不構成驚人的新聞。
在不可能再找到新的合作對象的情況下,李東生決定:TCL自主啟動8.5代線液晶面板項目——新的企業被命名為華星光電。
從「聚龍計劃」開始就參與液晶項目籌建的賀成明回憶了他與李東生之間的一次談話。李東生問他:「夏普不跟咱合作了,我們也很難找其他家,也不找了,要是TCL自己單獨干,你覺得怎麼樣?」賀成明乍一聽愣了一下,但馬上反應過來,斬釘截鐵地說:「干。」
這意味著TCL必須自力更生,突破日韓企業所形成的核心技術壁壘,而這個項目的投資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液晶面板製造被認為是技術門檻極高的行業,日韓將這一技術珍若國寶,一度嚴禁這一技術出口。以家電製造銷售見長的TCL集團是否有能力獨力完成液晶面板工廠運營,況且是國內最高世代的生產線?在此之前,TCL只是在兩年液晶模組工廠的建設中積累了經驗、能力和團隊,但模組和面板在技術和規模上相差還是很大——在投資金額上,它們有20倍的量差。當時國內,就連是號稱液晶面板產業「創新旗手」的京東方在這個行業的起步也是靠收購了韓國現代電子的一條生產線。
無疑,這是李東生在2004年國際併購之後,作出的最大和最重要的一次決策。在過去幾年的彩電產業轉型中,李東生痛感沒有上游面板技術在競爭中處處被動挨打。看到原來在彩電產業中領先的日本企業由於缺乏液晶面板能力,竟被韓國企業超越,他下決心全力以赴建立起完整的液晶彩電產業鏈,一舉奠定TCL在新一代平板電視的產業優勢,並能為中國的彩電產業轉型升級發揮積極作用。
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前,李東生和項目組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在他們看來,進入液晶面板產業首先要解決資金和技術兩大問題。投入的100億資本金的來源李東生已經想好了解決方案:TCL經營情況持續改善,可以在資本市場融資投入50%股本金,深圳政府已經準備好另外50%股本投資;液晶面板技術已經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預計可以在銀行得到項目融資;深圳政府也承諾廠房建設資金上給予支持。
技術門檻確實是一個問題,但當時全球已經有5條8代線在運營,設備成熟度非常高,大部分工藝技術固化在設備當中,建廠技術也很成熟,可以由設計院和施工單位完成。而產品技術則需要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合作的方式達到,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要能夠組建一支有相關產業技術和生產經驗的隊伍。
在過去的幾年裡,並非沒有人完成過技術突圍。在台灣,以偏執和瘋狂著稱的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用不到四年的時間,依靠一支招聘來的技術團隊,從零開始,做成了一個很有競爭力的液晶面板項目——群創光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