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K」這個看上去挺洋氣的名字,儘管在當時還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事實證明這正是TCL早期創業者的智慧。日本TDK集團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子組件與記錄媒體製造商,市場份額多年穩居全球領先,20世紀80年代初期TDK磁帶是國內最為常見也最受歡迎的產品。將公司命名為「TTK」,如今看來,確有仿冒之嫌,但這種品牌定位方式為企業早期打開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選擇這個名字也充分展現了TCL早期創業者樸素的品牌意識,無意中為TCL這個品牌在若干年後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面對外界認為TTK仿冒TDK的指責,張濟時聰明地回應:「我們的『TTK』是中文『天天開』的拼音縮寫,意思是產品放進錄音機裡天天開都沒問題,這是中國品牌,和日本的『TDK』沒關係。」即便如此,由於日本TDK的強烈投訴,國家工商總局還是在1985年下文要求停止使用TTK品牌,於是才誕生了「TCL」品牌,這是後話。
由於是合資企業,TTK組織架構很是齊整,范品魁出任TTK董事長,翁耀明做副董事長,范品魁知人善任,力挺張濟時由廣州羅蘭士電器維修站站長升任惠陽電子公司業務副經理(副科級)兼TTK總經理。這個任命引來諸多爭議,一是當時張濟時還不是黨員,且沒有專業背景;二是他當時只是由惠陽地區機械局電子科正股級幹部,排名在副經理王永祥之後。此外,港方還派了蔡潤標擔任廠長,負責廠子的日常經營管理。蔡潤標完全按照香港企業的管理模式,對每項工作要求都很嚴格。大家第一次見識了掛工牌、上班打卡、遲到扣薪、車間工人實行計件工資等新制度和考核標準,管理層遲到早退也按照工人同樣規則處理。這些對於這群從未正兒八經幹過企業的人來說是新鮮事,但開始也引起「國家幹部」身份的管理人員的強烈反應,大家背地裡稱蔡潤標為「蔡剝皮」。但這種源於市場經濟制度的規範管理的競爭優勢很快就顯現出來,TTK的勞動生產率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這對TTK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讓新生的TTK從一開始就跳出了粗獷落後的作坊式管理模式。
海爾是中國工業企業裡公認管理水平最高的。1984年,張瑞敏來到海爾後,定下的第一條廠規卻是「不准在車間隨地大小便」。日後被譽為「中國管理之父」的張瑞敏能從這樣的小事著手,似乎與日本的精細管理一脈相承。不過,張瑞敏當時作出這樣的決定更多是出於無奈,用張瑞敏的話說:「以當時人的素質,是真的會在車間大小便的。」而TTK,從1981年起就已經是嚴格規範管理了,這讓TCL得以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形成自己的工業能力。
10年後,當張濟時成為聞名全國的「電話大王」時,人們發現這個具有敏銳市場眼光和強大執行力的惠州人,實乃商業奇才。而范品魁就是發現張濟時這匹千里馬的伯樂。
車間裡的李主任
TTK投產後不久,李東生通過一次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自主選擇成為TTK第43名員工。大學畢業的李東生憑著做事認真、執著、勤奮好學的個性,很快適應了企業環境。他在企業裡感受到了創業的激情,對自己的選擇更覺慶幸。他不但從不遲到和請假,還經常加班,主動做一些不是分內的工作。港方廠長「蔡剝皮」對這位新來的年輕人很欣賞,經常給他講一些香港企業的管理經驗,並多次向張濟時提及李東生,說這個年輕人可重用。
李東生進廠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車間技術員,負責生產流水線的設備維護,而這條流水線的負責人是一個比李東生還小兩歲的女孩子。這讓李東生多少覺得有點彆扭,也讓他暗下決心,要努力積累工作經驗,提升自己的能力,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工程師或者車間主任,這也是李東生加入TTK後的第一個職業理想。
儘管是公司裡鳳毛麟角的大學生之一,頭頂天之驕子光環的李東生,工作起來卻十分專注。在李東生加入TTK之前,廠裡其實已經有幾個大學生,包括中方副廠長陳鏗和技術負責人廖振凡,都是「文革」前的大學畢業生,李東生跟著他們學到了很多東西。陳鏗在農機研究所多年,英文很好,對外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都是由他負責,他教了李東生許多對外合作談判的知識。而廖振凡是潛心研究技術的老工程師,他教會了李東生許多工廠實用的技術和知識。謙虛、踏實、勤奮,也是一些老員工對李東生的最初印象。
TTK開始就引進了香港式管理,採取的是標準的8小時工作制,杜絕遲到早退。當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中,遲到早退、請假干私活的現象很普遍。TTK這種嚴格規範的管理和高效率的經營業績在當地產生很大的影響,不久就被視為當地工業企業的一面紅旗。在惠陽地區1985年行政公署(以下簡稱行署)的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地區電子工業要以TTK為中心」,這讓張濟時和TTK管理團隊感到非常自豪。畢竟這只是一家辦了不到4年的企業,能在行署領導眼中有這樣的地位,確實難能可貴。TTK也為電子工業公司積累了第一桶金。
在TTK,加班是很經常的事情。李東生年輕氣盛,精力充沛,加之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要求,加班對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就是不加班,李東生也總是喜歡晚上留在工廠小辦公室裡看書。讀書,這個他多年保持的習慣,猶如李東生的第二生命,即使他在日後全面執掌擁有上萬員工的國際化企業,百忙之中,他也沒有放棄讀書。儒商氣質,顯然非一日之功。
TTK最初做的是磁帶產業鏈中最末端的後序裝配,具體工作包括兩大塊,一是把採購來的磁帶原料從一個大卷切成小條,然後繞成一個個小卷;另一部分是用注塑機生產裝磁帶的盒子,最後將磁帶裝配到塑膠磁帶盒上,貼上標籤就能往外賣了。李東生負責磁帶裝配設備的維護,也做注塑機和模具的維修。他還在廖振凡的幫助下,對進口的磁帶繞帶機做了技術改進,提高了效率,使得計件工資的操作工人增加了收入,工友們都很喜歡他。
當時,兩個喇叭和四個喇叭的收錄機正在全國熱銷,鄧麗君等港台歌曲也正在內地流行,而有著紅色包裝、印著「TTK」字樣的磁帶,以遠低於日本產品的價格逐漸成為市場的寵兒。TTK磁帶的銷量快速增長,產品供不應求,這使張濟時萌發了引進上游磁帶塗覆設備的想法。當時TTK生產所需的大卷磁帶都是從日本和香港地區進口,成本較高。TTK能否自己做磁帶塗覆這道最關鍵和利潤最高的工序?為了熟悉市場、瞭解行情,范品魁將張濟時和鄭傳烈派往香港,通過四處求經、多方打探,並直接和香港亞美磁帶廠討論,接觸磁帶設備和原料廠家,籌建一個塗帶車間的計劃應運而生。
所謂塗帶,就是通過專業設備將具有信息存儲功能的磁粉物質和化學材料混合攪拌,再均勻塗覆在聚酯薄膜上,然後乾燥、壓實。磁漿配方調製、帶基塗覆工藝在當時算是高科技產業,設備精度要求很高,需從日本進口,投資也相當大。以TTK的能力,做此項目,風險很大,但如能建成塗帶車間,將大大提高TTK的競爭力。張濟時權衡再三,在范品魁的支持下,決心放手一搏。他們一起說服行署領導,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和50萬美元的外匯指標,引進磁帶塗覆生產線,並順勢建設了新的TTK廠房。
在新建的塗帶車間廠房交付使用之後,TTK花巨資從香港引進相關技術和化學設備、塗帶設備、壓光乾燥設備以及磁帶切割機等,港方的技術專家也到了惠州。這時需要一名稱職的主管承擔安裝調試設備、培訓隊伍、組織生產的重任,張濟時決定啟用李東生擔任塗帶車間主任。
這是在1984年初夏,李東生加入TTK兩年後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職業目標——當車間主任。李東生記得,當時他正在注塑車間安裝調試兩台新進口的注塑機,張濟時將他叫到辦公室直接對他說:「小李,你敢不敢負責將塗帶車間搞起來?」李東生並沒多想,便大聲應道:「我敢!」
這個新項目涉及化工、電子、機械等多個專業,李東生帶著20多個年輕人,面對一無所知的設備,什麼活都要親自動手,而且要邊干邊學,解決各方面的問題。雖然香港的設備供應商派了幾個工程師幫助安裝調試,但交接完設備,教會設備原理和使用方法後他們就走人了,剩下的事情必須由李東生他們自己完成。李東生真正體會到了責任的重大,能不能圓滿地完成任務,不僅關係到TTK的發展,而且會在整個惠州地區引發重大影響。當時整個惠州對這個項目都極為關注,因為這是當時惠州電子行業投資最大的項目,進口設備金額達到了50萬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這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
不過,擔子雖重,李東生卻甘之如飴。對他來說,能有機會承擔如此重任,顯然是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領導們的認可和信任。半年的設備安裝和試產的經歷,讓李東生收穫很多。他第一次獨立承擔一個項目的責任,決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設備安裝過程中需要學習化學、機械等方面的知識,按照設計圖紙安裝調試好化學、機械、電器、電子一體化的成套設備,而且大部分工作都在港方工程師指導下由李東生他們自己動手完成,這讓李東生積累了很多經驗。李東生是學電子的,化學和機械方面的知識不多,這次是趕鴨子上架,他必須自己找資料,研究圖紙,將設備一台一台地裝好,將每項工藝流程調通。那段時間,李東生每天都泡在工廠,帶著一幫年輕的技工忙工作。當時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化學溶劑與磁粉的攪拌和調試工藝。原來TTK計劃購買供應商做好的磁漿,但後來發現這樣成本較高,且長途運輸無法保證質量,便決定增加部分工藝設備投資,但廠房能隔出來的制漿車間面積不大,這給設備佈局和安裝造成很大的困難。由於空間太小,制漿車間的空氣中充滿了高濃度的化學溶劑,當時也沒有職業安全防護意識,李東生在車間每天都會吸入大量化學氣體,兩個月下來,體重竟增加了5公斤。
經過大半年的日夜奮戰,塗帶車間終於順利投產。進入TTK兩年,李東生早已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給領導留下了不錯的印象,而塗帶項目的成功則讓公司領導更加一致認定這個外表低調、進取心卻極強的年輕人是個可造之才。
如果說塗帶項目讓李東生在生產和技術上的才能得到了施展,那麼TCL早期發展階段的另一件事則體現了李東生身上的另一種潛質。這個潛質是李東生日後能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最成功企業家之一的最重要因素。
1983年深秋,作為首批中外合資企業,TTK要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成果展」,可是原本負責供銷的人臨時有事去不了,張濟時臨時決定讓李東生帶一位技工去。臨行前他還跟李東生開玩笑說,不用太緊張,主要是讓他去開開眼界。但是對於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坐飛機,又是第一次做業務的李東生來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
到了北京,李東生來到展會所在地民族文化宮。主辦方給每家公司一個展位,每個展位有兩個展櫃。李東生找到TTK的展位後,觀察了下四周,發現大家的產品都清一色地放在展櫃裡,像開雜貨店似的,看上去很呆板。如果自己也和大家一樣,沒有一點特色,肯定很難吸引到人。這時,李東生骨子裡那種不喜常規、熱衷新奇、敢於創新的特質再次體現出來,他想了個在當時看來有些異想天開的主意,先是花錢做了一個很漂亮的金字招牌,又買來很多綵帶、綵燈、射燈等裝飾品,把TTK的展櫃裝點得流光溢彩,分外搶眼,各種規格的磁帶用精心設計的展架擺放得琳琅滿目,成為展館的亮點。
讓李東生喜出望外的是,自己的展位不僅吸引了不少眼球,還引來了前來視察展會的最高級別的領導——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大會總結的時候,TTK受到表揚。新聞媒體在報道展會情況時,又特別把陳慕華副總理在TTK展櫃前駐足觀看了許久的鏡頭給播了出來,這讓李東生頗為得意。
展會結束,李東生又自作主張,將展品全部折價就地賣掉。因為他算了筆賬,如果將展品運回,又要多花一筆錢。
這次北京之行,讓李東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展會舉辦的招待晚宴。人民大會堂宏偉的氣勢,招待晚宴上的美食和文藝表演,讓他大開眼界。那天晚上,他吃到了平生吃過的最好吃的奶油蛋糕,多年後李東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到人民大會堂開會時,都還會想起當年的這段經歷。
從北京凱旋後,張濟時很高興,拍著李東生的肩膀說:「小李,你這小伙子行啊,平時看你在車間悶聲不響的,讓你去搞展銷還能搞出點名堂來。」李東生笑呵呵地看著張濟時,心裡卻掠過一絲擔憂。在北京時由於打電話不方便,沒法請示,李東生就自己做主花錢重做展櫃,並將展品折價出售。沒想到張濟時聽說後更加開心,連說他幹得好。
李東生當時並未意識到,在張濟時看來,求變求新、務實進取、敢為天下先正是TTK的創業基因,李東生能想出那樣的主意,並大膽付諸行動,足見其與TTK已經融為一體。後來當TTK需要派一個業務經理到香港去,李東生這個在領導們看來做業務還行的小伙子理所當然地成為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