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都料定不可能完成的事,現在的結果卻又分明完成了,這位主管心裡頗有些懷疑,便私下裡做了調查,最終發現大家串通起來造哄騙他。他當時很生氣,但過了一陣子,他冷靜下來想了一下,就不再生氣了。因為擺在他面前的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按原則辦事,毫不留情地揭穿謊言,對大家進行一定的處罰和教育。這樣一來,固然可以讓大家知道一下他的厲害,他的明察秋毫,不好糊弄不好欺負。但同時,他的人緣可也就成了問題。讓大家下不了台,他一個人成了眾矢之的,大家會記住這一次羞辱,而在以後尋機報復。最可怕的是一群人抱成一團同自己作對,這樣的局面無論對一個公司還是對一個領導來說,都是應該竭力避免的。
經過再三掂量,他決定用一種寬厚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在月末的總結大會上,他對大家說:「我看了大家報上來的工作總結,那些數字讓我感到很吃驚。由於這個月出現意外的市場波動,按照我的預料,大家根本是無法完成任務的。不料,大家還是按時完成了任務,我為大家感到高興,也感謝大家的精誠合作。我已與其中的一些合作單位聯繫過了,對他們給予我們大家的支持表示了感謝,他們也表示願意繼續同我們合作。」會後,他按當時協議規定的標準付了報酬。
這位主管因此而深得大家的擁戴和尊崇,在以後的幾年間,他同手下的一批人合作得非常好。
這位主管教給了我們一種非常明智而巧妙地以誠對謊之法:
第一,他以一種寬厚與大度的方式對待大家的謊言,使人保留了面子、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換來了大家對他的尊重。
第二,他用巧妙的方法暗示了自己已經知道了真相,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當他告訴大家他「已同有關合作單位聯繫過」時,大家肯定心裡一沉,以為弄虛作假必定露餡,但不料他卻虛晃一槍,馬上拉回話題,不就細節再作糾纏。事實上,此時大家已清楚作為主管的他,早已對真相瞭如指掌,只不過不說罷了。
第三,他不但保留了大家的情面,而且還給予鼓勵,並且完全按照當初的協議,付給大家報酬,以此喚起大家的良心與義務。面對這樣的上司,誰還好意思不努力工作,再次糊弄他呢?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面對別人出於各種目的的謊言。
如果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權力手段、經濟能力尚未強大到一定程度,或者你面對的對象並非心地厚道、性格善良之輩,你照法行來,會被人認為懇昧、軟弱、好欺負。一個強者對弱者說「我將原諒你」,那是寬厚;而如果一個弱者對強者說「我將原諒你」,則顯會得可笑了。
同樣的道理,兩個互相對峙的對手如果彼此的身後,都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後退,那麼,當對方向你進逼的時候,你進退得宜,退一步,退兩步都不會有什麼危險。相反,如果你是站在懸崖邊上同人對峙,你就沒有後退的餘地,退一步就意味著毀滅,意味著摔死在懸崖下。當他人以謊言對待你的時候,如果他的謊言將危及你的根本利益,你自然應該毫不留情地予以回擊。
但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大部分謊言,並沒有達到生死攸關的地步,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方式於事情的解決並沒有明顯的好處,還可能會出現「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或「兩敗俱傷」的結局。
所以,面對謊言,我們可以用另一種高明的辦法來處理它。「難得糊塗」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題過的一幅著名的匾額。它代表的是一種處世哲學。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自我的品行和靈性不會受到損傷,而且還可喚醒另一方的良知與覺悟,這種方式就是對人寬厚、對己嚴格、以誠對謊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在很多時候將使別人對你產生崇敬的心情,進而以各種方式努力彌補自己的過失,採取更有利於你的行動。
佛經中一位常不輕菩薩,是我們生活中,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常不輕菩薩:凡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大家試想:果真這樣,這個社會將是多麼美好、多麼和諧。這個人類的世界將是多麼的幸福、美好。
生活中,被別人欺騙、欺負,吃虧上當以後,你會怎樣對待呢?是加以攻擊:嘲笑、諷刺和謾罵不已,還是從內心深處寬容、原諒了對方呢?天下只有一種方法,能得到辯論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退一步辯論。懦弱愚蠢的人,容易激動和大吵大嚷;聰明能幹的人,什麼事、什麼時候,都能夠保持自己的尊嚴和風度,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自然是好事,是應該的,但不要因此把自己看的太高,不要以為別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聖人,切不要這樣呀。
對待別人的錯誤和過失,首先要分析其原因,是否受惡劣的環境所影響,是否因他自己認識不清,或是一時疏忽。有可能也是主觀上求好,客觀上犯錯誤,除了一些真正與人為敵的社會敗類,我們群而攻之,大多數犯的錯誤,還是可以原諒的,可以改正的。
生活中,範圍很廣,人不能離開社會這個群體。與人為善,寬容大度處事待人,盡可能的,在不傷害別人自尊心的前提下,誠懇而婉轉善巧的勸導、真誠的安慰並化解其苦惱,鼓勵其改之,自己吃了虧,受了騙,只要以後,加以小心提防,不再故伎重演,也沒必要跟對方結下深仇大恨,給別人一個悔改的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假如別人得罪了你,你不但計較,不報復,反而原諒、寬恕他,在其有難時幫助他,對方將會受你的感化,世間上的事沒有成不成,而是看你做不做。生活中,不妨做個常不輕菩薩,也許會生活的會更自在些。
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認為學生犯錯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能正確地解讀學生犯錯誤的心理,並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那麼錯誤又何嘗不是一個教育機會呢?
有一年,沿海一個學校遭颱風來襲,校園裡打落了許多小樹枝。大爺就把它們掃在了一起,堆在了沙坑旁邊。
中午吃過飯,一位老師在操場上巡視。突然有個小姑娘來報告,說有人在玩棍棒。他順著小姑娘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幾個小傢伙手裡各抓一根樹枝,正在熱火朝天地打鬧呢。於是就徑直走過去,其中一個學生發現了他,連忙扔掉樹枝,迅速地逃跑了。剩下的幾個正要逃跑,就被他叫住了。幾個孩子苦著臉,磨磨蹭蹭地挪過來,嘴裡支支吾吾地說:「不是我……」老師擺擺手,打斷了他們,親切地說:「你們看,地上好多樹枝啊,我們一起把這些樹枝清理乾淨,放回沙坑旁邊,好嗎?」幾個孩子雖然一臉詫異,但還是趕緊賣力地去撿樹枝了。那位老師驚喜地發現,剛才那個溜之大吉的學生也悄悄地回來了,加入了清掃的隊伍。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地面就被打掃乾淨了。
洗過手後,他重新把小傢伙們召集到自己身邊。他們乖乖地站成了一排,等著老師訓話。他注視著他們,嚴厲地說:「你們剛才犯了錯誤,知道嗎?」「知道。」他們點點頭。「犯了錯誤就應該勇敢地承認,而不應該抵賴,更不能逃跑,對嗎?」「對!」這次,他們重重地點點頭。當這位老師感到他們的認錯態度很誠懇的時候,就語氣一轉,說:「你們剛才又做了一件好事。這件好事正好彌補了你們剛才犯的錯誤。我很欣賞你們,還要表揚你們!」話音剛落,孩子們眼睛一亮,愣了片刻,然後害羞地笑了。在這笑容的背後,包含著的是他們對自己錯誤舉動的檢討以及改正錯誤後得到表揚的欣喜,也一定包含著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做個好孩子的決心。
犯錯誤是難免的,學生犯錯誤就更正常了。可是實踐中,我們常認為學生不該犯錯、不能犯錯,根本就沒有把錯誤視為教育的資源。從學生的立場出發,犯錯誤其實是一種經歷,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有在犯錯、認錯、改錯的真實情境中,學生才能學會正視錯誤——勇於承擔而不是狡辯,更不能逃之夭夭;才能學會改正錯誤——真心思過而不是表面敷衍;才能學會挽回過失——積極補救而不是消極退縮。如果能把錯誤當作一種資源,我們對待學生就可能會溫柔許多,教育的方式也會溫和許多了。與人共事,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別人出錯時需要你提出批評指示。你若批評指正不當,不僅達不到目的,弄不好還會產生負作用。
有一位愛好攝影的人,拿了一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拜訪一位攝影家,請他批評指教。攝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熱心地告訴他哪張曝光時間長了一些,哪張光圈小了一些,哪張取景需要變換角度……當這位攝影家正在指正的時候,來請教的人總找一番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不是說當時天氣不佳,就是說取景時找不到合適的立足之地,如此囉嗦了半天。當那個攝影愛好者走了以後,攝影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說:我真傻,何必說那麼多的話呢。」
其實這種結果是完全能想像得到的。
幾年前,劉總經理的外甥女小李從上海某大學畢業,到北京給劉總經理做秘書,那時由於她剛走出校園,對商業常識和生意上的事一點兒也不瞭解。然而,她待人做事卻頗為老練。有一段時間,她經常犯一些錯誤。一次,劉總經理真想批評她幾句,但再一想,她年紀輕,閱歷淺,不可太苛求,於是改用和顏悅色的方法對她說:「現在你做錯了事,自然是難免的,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做的錯事比你多得多,我相信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你一定會增長才幹的,現在你照著這樣做不是好多了嗎?」
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再指出別人的錯誤,更令人容易接受。
人們做錯了事,或做了件吃虧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動告訴你時,會坦白地承認錯誤,但如果是你主動指出他的錯誤,他一定找出種種理由加以辯解。你可以在周圍的朋友或家人中試試看,無論是小疏忽或大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別人指出後立即坦率地、不為自己解釋地承認錯誤。所以,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態度要誠懇。
泰戈爾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對人態度誠懇、謙卑、恭敬,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基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會犯錯誤。在錯誤面前,你可能要忍不住大發雷霆。狂風暴雨過後,你還可能會沮喪的發現,你的「善意」並沒有被對方所接受,甚至,換來的結果可能讓你追悔莫及。批評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但是,如果你能適當的掌握批評的技巧和方法,相信你們的交流能更容易些。
你的批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採用的態度。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不要相信「聞過則喜」。如果你一味的指責別人,或者簡單的說明你的看法,你將會發現,除了別人的厭惡和不滿外,你將一無所獲。然而,如果你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是來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的,而不是來發洩對你的不滿的,你將會獲得成功。
有時候,由於是我們自己對別人的要求過於苛刻,自己也可以隱約的意識到,從而很難提出批評。此時,要學習的不是如何對別人批評,而是如何建立自我與別人的界限,搞清楚為何自己會對別人有不合理的要求,有可能涉及到個人,也有可能涉及到公司內一些事務的處理,而且同樣的不公正可能會不止一次發生過,這會讓你覺得,你需要對這一特定事件提出質疑。
如果我們提出一個很自然、很合理的批評都有困難,很可能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已經將批評和否定、拒絕、壓制等聯繫在一起,或者有可能我們自己特別害怕批評,這樣的批評對於別人來說也是無法承受的。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同意見是很自然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別人的批評,以使一切都能夠正常地進行。所以,我們要擺脫對於批評的不合理的認知,努力做好我們應該去做的事。
在工作中,我們可以把批評看作這樣的一個過程:它包含了一種對對方的關心,或者是像尊重自己一樣對對方有種起碼的尊重。也就是把對方看作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這是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應有的態度。
實際上,我們如果能有一種平等的態度提出批評,也不會感覺批評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情。
最高貴的復仇方式是寬容
寬容的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對自己則是一種昇華。我們在賦予生命的同時,也被賦予了一顆寬恕包容之心。
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餘香留在那隻腳跟上,這就是寬容。寬容是一種心態。「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正因為有了如此心態,彌勒才能笑口常開。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常以寬容之心待人處事,必能得到別人的愛戴;眥睚必報,損人不利己,必會步入死胡同,難以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