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之死 第55章 死於意外的帝王 (2)
    多爾袞取得山海關大捷後,以吳三桂軍為先導,率領八旗軍向北京進發。沿途官兵,獻城投降,奉表稱臣。李自成則於四月二十六日敗歸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稱帝,放火燒燬紫禁城一些宮殿,棄京西走。

    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領清軍,從朝陽門進北京城。多爾袞進紫禁城,臨武英殿御政。多爾袞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問題。睿親王多爾袞建議遷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濟格表示反對:「初得遼東,不行殺戮,故清人多為遼民所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瀋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多爾袞以太宗皇太極遺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嘗言,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況今人心未定,不可棄而東還。」

    年方7歲的順治帝,自然採納多爾袞遷都的意見。同年十月初一日,順治帝因皇極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燬,便在皇極門(今太和門)張設御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

    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遷鼎燕京,7歲的福臨卻實現了。他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有區夏」。所以,福臨身後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廟號僅是「太宗」。

    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甚至於令人來不及思索;這一切又來得太輕易了,讓人不能不懷疑這是「天福降臨」。

    「順」利「治」國

    福臨戲劇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並在這個舞台上活動了18年。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間主要是攝政王多爾袞在發號施令;後10年才逐步實現乾綱獨斷,當上了主角。順治朝的18年: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護皇宮;攻佔南京,統一中原;廢除三餉,興利除弊;親善蒙古,治理西藏;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崇文興教,傾心漢化,則是其六大功績。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可說是毀譽參半。這位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十四歲親政,二十四歲去世,打理朝政、主持軍國大事十年,政績頗多。但民間於這位青年皇帝傳說較多的卻是他與董鄂妃的愛情及其本人消極厭世鬧著要出家的故事。其實順治在政治上是很有作為的。他親政之初,國內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是危機四伏,而這位長期生活在關外的滿洲皇帝連漢文的奏章都看不太懂,更不要說學習歷代漢家皇帝的治國經驗了。但他以皇帝之尊,並未沉溺於享樂,而是極其刻苦地學習漢族文化,天不亮就起床讀書,為了背誦一些名篇名著,徹夜不睡。在每日處理大量的軍務政務的同時,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識,不斷完善他的統治方法和手段。

    在軍事上,面對全國蜂起的戰亂,他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制定了重撫輕剿的策略,大膽放手地任用漢族降官,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穩定了國內局勢。在政治上,他整頓吏治、嚴懲貪官,力求建立廉潔、高效的行政機構。在經濟上,他招撫流民,鼓勵開荒,免除自明末以來對百姓的種種科派,連各地向皇上進貢土特產品也下令免除,救災救荒,大力發展生產。

    順治在治理國家方面,清明之舉不少,其中比較突出的一條是他能誠心聽取下情,容許臣下犯顏直諫,即使提的意見非常尖銳,他也不以為忤。相反,臣下不提意見,他反而不高興。如此大度的氣節,不僅遠遠超過他的先輩,對其後代也發生著深刻影響。清朝諸帝大多勤政而有作為,能聽得不同意見,很少如前代皇帝,一語不合,便把提意見甚至提建議的大臣打個皮開肉綻,直到要了人家腦袋。這裡順治皇帝的表率不能不說對他的後人有著重要的影響。更難得的是,當時的福臨,只有十幾歲,二十出頭,以我們今天許多家庭的條件來看,還不過是個孩子,但那時的福臨就能有這般見識,這般作為,實屬難能可貴了。

    意外死亡之謎

    福臨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動的時間十分短促,24歲時就匆匆謝幕。福臨的人生,短暫卻絕不平淡,他的親情,他的愛情,甚至他的死,都讓人褒貶不一,一言難盡。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大清帝國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臨告病身亡。其子玄燁即位,就是清聖祖康熙皇帝。

    順治的死因是什麼呢?《清史稿》《順治實錄》《清實錄》等清官方的史冊中,關於順治之死僅有寥寥數字:「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語焉不詳,給人諱莫如深之感。

    野史與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是順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門,出家五台山。此乃傳說,不足為據。

    非官方的史書則說順治因病而逝。於是清史學者孟森提出了「天花說」。《平圃雜記》對此亦有詳細記述:順治十七年底,福臨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佈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佈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並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福臨死於養心殿。非官方說法,也不足為據。

    最近又有一種新的說法:順治皇帝被鄭成功軍隊炮斃於廈門。

    1660年5月,鄭成功在南京打了敗仗,退守廈門。清朝趁機派大將軍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廈門鄭成功的軍隊。經過激烈戰鬥,1661年2月,海門、高崎、鍾宅三路清軍都被鄭成功擊退,順治皇帝正是在這次戰役中被炮擊身亡。證據為《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手抄本。

    《廷平王起義實錄》是泉州南安的鄭成功宗親鄭夢彪從鄭氏後人手中得來的。由於手抄本年代久遠,內容文字晦澀難懂,鄭夢彪將複印件委託鄭成功研究專家、廈門鄭成功博物館原副館長張宗洽進行研究。張宗洽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兩段直指順治皇帝死於廈門的驚世之言。

    張宗洽先生認為,以往關於順治死因的種種說法均多可疑之處,因此至今仍是懸案。此次新發現的史料為史學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經過對幾種說法的比較,他本人覺得順治死因的這一新說更為可信。其中有兩段與順治之死有關的文字:

    其一為:「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召達素回京,達虜懼罪自殺。至是太子即位,宣順治於正月崩者,偽虜之伎倆也。藩曰:余亦計之,但當時恍惚未敢再信」。譯為今文即: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是在廈門思明港被炮轟而死的,大將軍達素不敢公佈這一消息,京城中查不到順治的下落,召達素回京,達素畏罪自殺,後太子即位,宣佈順治駕崩,這是朝廷掩蓋的手段,鄭成功說:「我也意識到了這點,但當時覺得恍恍惚惚,不敢相信。」

    其二為:「初太師在京屢以書諭藩招撫。藩不肯,然虜順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順治崩,執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文中所說太師即南明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初到北京時,屢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只是將他軟禁,沒有治罪,順治死後,輔臣蘇克薩與鄭芝龍有仇,向太子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太子採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此外,除了這兩段直證順治死因的文字:「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後再圖北征。」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了鄭成功對攻台時機的選擇。

    順治死因新說雖然尚缺乏更多相關史實的證實,但卻並非孤證。一些流傳在廈門民間的傳說可以為其提供佐證。而在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順治到過廈門的情況下,廈門民間為何會生出這樣的傳說,頗值得尋味。

    據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長何丙仲介紹說,他從前聽爺爺講過這樣一個民間傳說:順治曾詢問五台山的和尚,被告知自己會死在「牛屁股」,順治大惑不解。後來,鄭成功領兵在廈門翁港岸牛家村與清兵對決,一日,部下大將軍點燃大炮正要發射,鄭成功突然發現對岸有一人頭上閃閃發光,當即調轉炮位對準發射。誰知那正是順治皇帝冠上夜明珠發出的光芒,順治皇帝當場被擊中,死於牛家村,應驗了五台山和尚的預言。

    另一相關的無鰾江魚的傳說在福建民間文學叢書《鄭成功的傳說》和廈門文化叢書《廈門掌故》中均有記載:俗傳,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滿清胡帝親征。鄭軍沿港岸與之激戰,清兵船駛入警簣港,進退無路,成了甕中之鱉。清帝見狀大驚,急命棄船登岸,卻被鄭成功缺嘴炮擊中,當場斃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將軍」。港中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廈門俗語:「江仔魚食皇帝肉,暢快無肚」即從此出。

    「順治被鄭軍炮斃於廈門」的新說,從情理上推論,這種可能性並非不存在。

    其一,順治皇帝對鄭成功,一直是持拉攏態度,希望以招撫平亂。《先王實錄校注》記載,順治曾寫信給鄭成功,信中批評多爾袞把鄭芝龍扣押的行為,並向鄭成功道歉。此外,鄭成功在南京吃了敗仗後,曾派手下外交官蔡政到北京晉見順治,與朝廷就招撫之事談判。談判未果,順治並不為難,還遣其出京,建議他到江南和地方官員談談。

    年輕的順治是位有心作為的皇帝,在朝中施政之所以難以放開手腳,主要是受到以多爾袞為首的一些朝中老臣的壓力。在對待鄭成功的問題上,順治和多爾袞意見相左。順治曾在給鄭成功的信中批評多爾袞,而順治遣蔡政出京後,蔡政遭到朝中實權人士的追殺。順治皇帝隨大軍南下親征,一是可以離開朝廷,充分做主;二是董妃新喪,他藉機散散心。

    順治隨軍征討鄭成功,兵力上是佔絕對優勢的,而且清軍有全國的大後方,鄭軍僅據一大陸死角死守,勝負似乎一判即明,這也是順治皇帝敢於隨軍前往的前提。然而,清軍從公元1660年7月開始,至次年春敗退,連續數月未能拿下,幾乎有些不可思議。一方面由於鄭成功用兵有方,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順治有政治方面的考慮。或者是因為順治皇帝之死而退兵。

    清史對此諱莫如深。在清官方的史籍中,對順治的日常行為都有詳細的記載,比如在(《清史稿?世祖本紀二》中,光是他「幸南苑」的記載就有22次。而涉及死因,卻只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這樣粗疏的記錄。由此不難推斷,順治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因一定讓清廷很難接受。如果順治真是因為出天花而死,清史似乎沒有太大的隱匿必要,而如果他死於一個前朝流寇手中,而且連個御駕親征戰死沙場的名聲都沒有,此種死法在清朝看來,絕對是丟臉丟到家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