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因為甘地所採取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遭到部分激進分子的抵制,同時,英國當局又用盡全部手段迫使他屈服。有一天,甘地在大街上被一群暴徒無情地攻擊和毒打,這群人打到以為他斷氣了才離開。以後,甘地又被捕入獄,判刑後做了苦役。在那非常時期裡,甘地仍然以他那無比的度量、最大的包容寬恕暫時的、永久的政敵,他繼續為鞭打他的人奮鬥,繼續走自己既定的道路。甘地曾經和泰戈爾在觀念上產生過矛盾,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出現了微小的裂痕,可是甘地不想做任何文字、口頭上的理論和辯解。當有人在他面前攻擊泰戈爾時,甘地就想辦法阻止他們說下去,並毫不客氣地命令他們不要散佈流言,破壞他和泰戈爾之間的交情。另外,他還發表聲明,表示自己應該感謝泰戈爾。甘地就是依靠寬恕贏得了他的人民乃至敵人的信任和擁戴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當你打算用忿恨去實現或解決時,你不妨用寬容去試一下,或許它能幫你實現目標,解決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生活中,可以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大度容人就是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了不起的行為。古語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治國之道,在於猛寬得中」的寬容之說,古人就以此作為治國之道,表明寬容在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寬容,是自我思想品質的一種進步,也是自身修養,處世素質與處世方式的一種進步。
當然,寬容也是有限度的,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處處退讓、遷就,甚至於把自己的地位與做人標準都放棄了,失去了主宰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寬容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是一種原則上的淪喪。
寬容是與人交往的潤滑劑
著名文學家歌德告訴我們:「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僅會給人生帶來快樂的感受,還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功。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則需要以寬容的品質為基石,在相互的寬容諒解中求得發展和進步的願望才能實現。一個人首先只有自身具備了寬容的品質,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具有仁愛之心,容人之量,才能提升自己的修養,成為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人。
一位哲學家這樣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想要享受自由的話,就必須採取兩種態度:道德方面,一定要擁有謙虛的美德;心理方面,任何人都應該擁有兼容並蓄的雅量和寬闊的胸襟,對於自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見要採取求同存異的原則。
常常有一些所謂厄運需要我們去面對,其實那或許只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刻薄和狹隘,必然會相互容忍彼此的意見,相互包容,這樣雙方就都享有自由了。寬容不僅僅是一種做人所必須擁有的美德,還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更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發展的「潤滑劑」。而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自設的一個障礙罷了;而那些所謂的幸運,也可能只是因為對他人的一點小恩惠和幫助,無意中拓寬了自己的道路,給自己的發展帶來了各種無限的可能。寬容就好像冬日裡暖融融的陽光,能夠把別人心裡的堅冰變成潺潺的細流,不但滋潤了他人的心田,同時也滋潤了自己的心田。一個不懂得去寬容別人的人,往往給人一種愚蠢的感覺,這樣的人生活大抵也不怎麼幸福,於是他們總是蒼老的很快;而一個不懂得寬容自己的人,更會因為把生命之弦繃得太緊而傷痕纍纍,甚至急速的斷裂。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功利的環境裡,但假如我們由於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為別人讓一小步的話,最終就會走投無路;倘若我們只是一味的爭強好勝而不肯接受別人的一絲絲見解的話,最終就會陷入世俗的河流而無法前行;假如我們總是一味的求全責備而不肯寬容別人的一丁點瑕疵的話,最終會變成孤家寡人而倍感孤獨。
曾經有人把人比喻成是「會思考的蘆葦」,因為人太弱小一邊,太容易因為情緒的波動,而改變自己對事物原本正確的瞭解和看法。
古語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是聖賢也會有一時之失,更何況我們,那麼為何我們不能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自己和別人的失誤呢?要知道,「過而能改」是很值得讚賞的一件事。當然,寬容並不是指對惡行的遷就和退讓,也不是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誰都有可能碰到被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以及考慮欠妥的差錯。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一旦和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切記不要急躁、衝動,假如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的時候,就請首先考慮友情吧,因為利益是一時的,而尤以不但是一輩子的,說不定還能給我們自己帶來意料之外的喜悅。「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只有四個字的話,那就是「吃虧是福。」這絕不是大師阿Q式的精神安慰,而是其一生閱歷的高度總結和概括。
清朝時期的「六尺巷」故事對於我們來說可謂是耳熟能詳:大官張廷玉的親屬因為圍牆的問題和鄰居發生爭執,鬧到了官府。因此就寫信請張廷玉幫忙,而張廷玉並沒有出面干涉這件事,而是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親戚,信中只簡單的提了一首詩:「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自家的圍牆向後撤了三尺,並向鄰居道歉,而他們的舉動讓鄰居也很不好意思,於是也主動把自家的圍牆撤了三尺,兩家握手言歡,「六尺巷」的典故也從此流傳開來。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做人之奧妙。
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生存,謀求人生更大的發展,就需要擁有許多種智慧:生活中需要有博得好人緣的智慧,工作中需要有能迅速解決問題的智慧,經商做生意需要有抓住商機的智慧,教育孩子需要有洞察孩子的智慧……這些智慧,往往會對生存中某一方面的成功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有一種智慧,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很多人沒有它也一樣的生活。但是一旦我們擁有了它,就等於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這種智慧就叫做寬容。
那些總是患得患失,吃不得半點虧的人,是無法做到寬容的對待別人的,只有那些在利益、得失面前能夠包容,不斤斤計較的人,才是以大局為重的人;那些總是喜歡處處爭先,得理不饒人的人是無法做到寬容的,只有那些凡事以和為貴的,讓字當頭的人,才是擁有包容美德的人;那些總是聽不進別人意見,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對他人寬容的,只有那些願意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能夠做到兼容並包的人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包容的人,就算是面對那些言辭激烈的攻擊也不會喪失理智,擇其善者而從之,就算是莫名其妙遇到別人的冒犯,也能夠泰然處之,維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總有一些人喜歡佔小便宜而不願意吃虧,但往往佔到的也只是小便宜而已。俗話說得好:「吃小虧佔大便宜」,事實上也確實是這個樣子的,很多懷著吃小虧甚至吃大虧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幸運的不可思議,老子說過:「夫唯不爭,是以不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人總是和他人計較,聽不進逆耳之言的人,這些人到最後大多都會成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孤家寡人。包容,其實就是在做事、在對人的時候,充分的考慮他人與大局的利益。只要我們那樣做,就會發現,自己的利益不但不會受損,反而比原來期望得到的更多。
包容的人往往會因為其謙和的姿態而避免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他們的人際關係會比其他人和諧,且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從而使只記得生活、工作、前途順風順水。
杜若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了某合資公司的外貿部就職,由於她初入職場,因此總是有很多東西都看不慣。並且杜若還不幸的碰上了一個沒什麼本事、只會拍馬屁的主管。這位主管下班後就算沒什麼事,也一定要跟著日本總部派過來的課長加班。他總是把白天已經理好的文件弄得一團亂,一出錯就把責任推給杜若。而杜若不是一個很會「爭」的女孩子,只好忍氣吞聲,妄圖等待日本課長的火眼金睛能夠發現,結果一等就等了三個月,還是沒有等來一句公道話。一氣之下杜若就辭職去了另外一家外貿公司。
在第二家公司,杜若出色的工作能力博得了許多人的讚賞,就連老總也有所耳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她在怎麼努力也無法使脾氣暴躁、對人嚴苛的馬經理滿意。心灰意冷間,她又萌生了退意,想要跳槽,於是就向新加坡總部遞交了辭呈。總裁先生並沒有竭力的挽留杜若,只是很平靜地告訴她自己處世多年積累的一條經驗: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努力想辦法去愛他。總裁後來意味深長的告訴她,他也曾經雞蛋裡挑骨頭一般在一位上司身上找優點,結果果然發現了他的兩大優點,而那位上司也慢慢地喜歡上了他這個得力干將。
雖然杜若依舊討厭她的經理,但卻悄悄的收回了辭呈。她告訴別人:「只要想開了,就一切都好了,一個成熟的人就應該放開自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換一種思維看人生的話,就會發現原來不曾發現的許多樂趣。並且,樂趣永遠會比煩惱要多得多。」
卡耐基說:「一般說來,如果你不喜歡人們,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教化這種特性:尋找別人的優點。你一定會找到一些的。」釋迦牟尼也告訴我們:「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去試著喜歡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吧,找出他們的優點,假以時日,他們回報給你的一定是同等的喜歡,而不再是厭惡。
一個人只有保持豁達開朗的心境,寬容的接受別人的任何方面,善於與他人相處,能夠坦率地承認他人存在的意義和作用,這個人就能被他人接受、理解直至尊重,並且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進行溝通,為自己創造協調的人際關係,與集體成員融為一體。
俗話說得好:「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人這一生與其悲慼、鬱鬱寡歡的度過,倒不如保持自己豁達的心境,用寬容的心態去體驗人生的每一刻美妙,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真諦。
與人交往一定要學會寬容
人在社會上生存,注定要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人與人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個人的年齡、思想、性別、個性、喜好等等,決定了這個人的修養、涵養和處世態度。不可能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瞭解你、理解你。所以生活中不可能沒有誤解、矛盾及衝突,這時候需要我們學會寬容。
學會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歷代聖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學會寬容,是處世的需要。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而且往往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
唐朝開元年間,有位夢窗禪師,他德高望重,並且還做了本朝的國師。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剛要離岸,遠處來了一位騎馬佩刀的將軍,大聲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載我過去。」他一邊說,一邊把馬拴在岸邊,拿了鞭子朝小船走來。
船上的人紛紛說道:「船已經開了,不能回頭了,乾脆讓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聲喊道:「請等下一趟吧。」將軍非常失望,急得在水邊團團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