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曾說:「永不抱怨的人生態度才是第一位的。」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人完全滿意,因此我們不要總是活在抱怨之中。與其躲在角落裡抱怨,還不如把痛苦和磨難當作提高自我的墊腳石,以坦然的心態去承受,去面對,進而去改變。
抱怨是一個人無能的表現
荀子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抱怨是一種不良的習慣,是一個人無能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說,有誰願意抱怨啊?你是不瞭解我的痛苦!確實,生命的苦旅中有無數艱難險阻,甚至讓人難以承受。但是抱怨又能怎樣呢?而且當你看完了下面的故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明白,我們甚至沒有抱怨的資格!
2004年5月的一個晚上,在12000餘名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中,一位「半身人」用雙掌撐地,一步步地走上了青島天泰體育場的主席台。
這個半身人來自澳大利亞,名叫約翰.庫緹斯,天生沒有下肢,但是他卻用雙掌走遍了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人演講大師」。此外,他還是全大洋洲的殘疾人網球賽的冠軍,是游泳健將,甚至會用兩隻手開汽車。
「大家好!」打過招呼,庫緹斯拿起了桌子上的礦泉水瓶子,邊比劃邊說:「從一出生我就是個悲劇,當時我只有礦泉水瓶這麼大,兩腿畸形,醫生斷言我活不過當天,可我活到了現在,35歲的我依然健在,而且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庫緹斯一口氣講了半個小時,其間,觀眾們的掌聲幾乎就沒停過。最後,庫緹斯突然舉起手裡的一件東西說:「我非常感謝青島朋友的熱情招待,我住的賓館條件非常好,但有一樣東西讓我不知所措,服務生卻每天都會把它放在我的床頭。」說完,庫緹斯把他說的東西扔向了聽眾席,原來是一雙一次性拖鞋。
聽眾席一片肅靜。
「如果你能穿拖鞋的話,你是幸運的,你是沒資格抱怨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穿拖鞋的!」庫緹斯大聲說。聽眾席上立即爆發出一連串的喝彩聲,緊接著是長久的掌聲。
哲人說:「苦海即是天堂,天堂也即苦海」。想想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明明生活在天堂,卻總是覺得自己苦不堪言;而我們意識當中的苦海,卻有很多人生活得不亦樂乎。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於我們的心態是否平和,我們是否足夠堅強。
和庫緹斯相比,你有沒有資格抱怨?如果沒有,還是及早放棄抱怨,學會珍惜吧!只要拋開那些無謂的煩惱和雜念,學著去適應、去發現、去感受、去改變,你一定會擺脫抱怨的束縛,發掘到幸福快樂的真諦。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說過:「應當讓人懂得,他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主人,對於世間一切不幸他都有責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榮譽也屬於他。」因此,面對工作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像裁判員、檢察官那樣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當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幹的精神和勇氣來。
對工作和公司產生種種抱怨情緒,甚至採取一些消極對抗的行動,這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一味地抱怨,不僅什麼都改善不了,還會失去更多的東西。
有一位資深人士準備到一家新公司應聘,在眾多競爭者中他的工作經驗最豐富,學歷最高,工作成績也最顯著。經過複試,他本已脫穎而出,卻沒想到最終被錄用的竟不是他。他很驚訝,到這家公司問個究竟,得到了這樣的回答:「的確,您的經驗、能力是最突出的,但從您對您原來的公司的形容中,我們發現您是一個很喜歡抱怨的人。
抱怨中午的工作餐不是人吃的,抱怨工作差、工資少,抱怨空有一身絕技卻沒人賞識……您口中的前公司那麼差,而據我所知,我們兩家公司的規模和體制差不多,我想您到我們公司來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
所有公司的領導都會認為,抱怨只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工作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也許暫時會有不順,但不可能永遠地失衡下去。只有將之化為動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工作效率,收到實際的效果,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
某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關於抱怨的心理測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
有位成功人士說得好:「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我認為,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其實,這個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著巨人的肩膀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何況,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不管現實怎樣,都不應該抱怨,而應該換種想法來思考問題,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並獲得幸福。
比如,我們應明白騎在驢上才可以找馬這個道理。現在這份工作的經驗,是你開始另一份更適合你工作的墊腳石。沒有一份經歷是全然失敗的,這份工作至少讓你多了一個總結經驗的機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不斷的調整中才有可能尋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可這個前提是你得首先有個位置作為坐標。
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在無聊的事情上。如果你的工作讓你一點成就感也沒有,那就趕緊想辦法另謀高就,而不是不停地抱怨,抱怨不會提高你的口才,也不會讓你得到什麼有益的經驗。只會使你浪費更多的時間,從而錯失更多的機會。
另外,不抱怨就是給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我們都知道良性心理暗示的正面作用,可很少去想不良心理暗示的負面作用。當人憂鬱、氣憤、心情不佳時呼出的氣體是有毒的,這個你知道嗎?長期地抱怨會侵蝕你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如果你還沒有學會給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至少你不應該用不良的暗示來迫害自己。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你真的要發洩而抱怨,那麼你必須要分清場合,看清對象,你可以和家人或知心好友說說,他們是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用心地傾聽,並且可能會給你一些好的建議。切忌同那些交情一般且有工作關係的人去抱怨,否則,只會給你帶來不利。
請記住:在工作中,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你不能適應,不能調整心態,就永遠無法擺脫煩惱。一切都會變好的,你的生活也是美好的。對生活中的困難和人生中的困惑,只要你堅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充滿信心,咬緊牙關,少一點抱怨,多一些熱愛,那麼所有的美好都將屬於你。
多些感激,少些抱怨
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有首詩寫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時暫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我們的心兒憧憬著未來,現今總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有時的確會有很多的不如意,會讓我們覺得被它欺騙、被它拋棄,既然一切終究會過去,一切都已成定局,我們就不要抱怨,非但如此,還應在忍受沉痛時學會感謝。感激生活讓我們在磨難中變得堅強,感謝它在我們年富力強的時候讓我們懂得生存的艱辛。感謝它早早地為我們上了重要一課。而且我們在感謝的同時,也一定要學會明白:生活不會把我們拋棄,只有我們自己把生活拋棄。
不要抱怨老天,因為老天從未許諾給任何人什麼東西。我們的一切並非是它刻意的安排,如果你對現狀不滿,完全可以去改變。
我們應該感謝老天,感謝它讓我們懂得自食其力、「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
不要抱怨你的父母對你嚴加管教,愛嘮叨,你應該感謝他們給了你生命,養育你成人。他們默默為你付出了那麼多,都是為你好,倘若他們對你不聞不問,你還會感到輕鬆和快樂嗎.
不要抱怨愛人不夠體貼,他也有自己的苦惱。有時候,人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往往會忽略他人。我們應該感謝愛人,是他讓我們體味到世間真情,感謝他在我們心靈受到傷害時給我們的慰藉,感謝他寒來送衣、雨來撐傘的關懷,感謝他無論我們得意還是失意都陪伴在我們左右。
不要抱怨你的孩子,他是你愛情的結晶。在他犯錯誤時,你不要大聲斥責。然後與別的孩子比來比去,在比較的過程中將其貶得一無是處,最後在抱怨中結束你的審判。你應感謝你的孩子,是他讓你享受到了做父母的快樂,是他給你帶來了希望,是他那稚嫩的話語在你苦惱時讓你笑逐顏開。他雖然常常惹你生氣,那是他年幼無知,還不懂事。你應該循循善誘,教給他為人處世的道理,激勵他努力奮進。
不要抱怨你的同事,固然他們或許出於私利而給你造成了某些傷害,但你也要原諒他們。也許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也許你們之間有誤會,也許你站在他的立場也會那樣做。你應該感謝你的同事,因為相識便是緣,你們能在一起榮辱與共,為一個目標共同奮鬥,應該是件很開心的事。有人說同行是冤家,其實,如果你們相處融洽,盡量避免利益衝突,或是能很好地處理各自的私利,你們完全可以成為朋友,起碼你們的追求是一致的。
不要抱怨你的領導。他訓斥你,很可能是你犯了錯誤,沒有按著他的意願做,給公司帶來的一定的損失。你應該感謝你的領導,是他給了你鍛煉工作能力的機會,是他培養了你的才幹,雖然他也會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雖然他常衝你發火。
生活中少了抱怨,多些感謝,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平和,讓我們的身心都變得健康。這樣的心態,不就是我們希望擁有的嗎.
也許這一點我們很難做到,但是不妨試試,不管效果如何,如果成功,就會帶給我們一個好的心情、健康的心態。
面對時運不濟,也不抱怨
面對自己的時運不濟,抱怨是人們最常採用的辦法,它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就像纖維在繩子中無處不在,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情緒。
抱怨的人們生活在一種抱怨的內心世界中,他們的想法、感覺、做法也常常會因為抱怨、爭吵、吹毛求疵、批評而受到影響。出現差錯時,他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該抱怨誰呢?」長此以往,抱怨不僅會給人們帶來明顯的壓力和緊張,而且其過程也不時會微妙地影響到人們的想法和行為,最終使人們的情緒變得極度消沉。
當我們因環境所加予的各種各樣的限制和干擾,而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時,我們不能灰心,也無權抱怨。我們需要盡量取得經驗,耐心地生活、耐心地等待。
有這樣一個不幸者的平凡故事也許能夠佐證這個道理:有一個名叫鄧伍的人,從小就雙腿殘疾,在父母眼中,這個兒子簡直就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包袱。
「他為什麼不去死呢?」一天,鄧伍聽到父親這樣對他的母親說,那時候他的家裡很窮,有4個正在上學的姐姐,母親無業,父親也只不過是一個工廠裡的普通工人。
「我不死,我只要求有一口飯吃。相信我,我能給你們帶來好運!」鄧伍聽了父親的話儘管心裡很難受,但他還是用從未有過的沉穩這樣回答了他的父親。於是,他暗暗發誓要做個有用的人,腿不能走,他便選擇了書法。
15歲的時候,鄧伍所在的城市舉辦了一次書法競賽,鄧伍只得了個紀念獎,但他已經很滿足了,他對家人說:「等著吧,不用5年,我就可以用這支筆來養活你們。」事實上,鄧伍在他18歲的時候就已經滿城皆知,20歲的時候,他已是全省書法界的佼佼者了。30歲的時候,他就用自己用字掙到的錢為父母買下了這個城市最寬敞、最漂亮的房子,還為他的姐姐們買了汽車,而且每年他給殘疾人基金會的捐贈高達數十萬元,可是一字千金的鄧伍卻執意不肯搬離他的老房子,他依舊在寫,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就像年少時一樣,他寫字的姿勢也絲毫沒有改變……
鄧伍的故事說不上曲折,更談不上感人,就像我們身邊的朋友,或鄰家的孩子讓人在淡淡的品味中,生出些許慰藉。是的,不幸是上帝的錯誤,而不是我們的。但是,要糾正這個錯誤,不是靠抱怨,而是要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