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走直線 第3章 目標明確,避免走上彎路 (2) (2)
    在工作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簡單也是有效的選擇。我們在定立切實可行的計劃之後,還要認真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不要盲目地追求高目標,不要將眼光盯在不切實際的目標上,卻忽視眼前的工作。那樣只會降低效率,甚至讓人喪失信心。

    那麼,怎樣選擇最近的目標呢?

    1.選擇區分工作

    首先要選擇、區分、剔除那些完全沒有什麼目標,或者只有很少意義的工作。接著排除那些雖然有價值,但也可以讓別人去幹的工作,再剔除那些你認為以後再干也不要緊的工作。

    2.改進工作方法

    改進工作方法,總的來講有取消、結合、重新排列、變更、代替和標準化等幾種,你可以靈活選擇進行。

    取消這一步驟是簡單的改進,對於某些不起任何作用的工作,即使省去了也不會帶來什麼損失。

    結合就是把若干個步驟結合起來,就會獲得和取消同樣的結果。例如,既有不同之處又有類似之處的兩種工作,如果性質上是服務於同一目標的話,就可以把這兩者結合為一,這樣做自然就能夠節省重複勞動。

    重新排列是改變步驟的順序,也就是要考慮做工作時採取什麼樣的順序最合理。

    變更是指改變工作方法,找到更簡單、更便捷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代替是指把各種要素換成其他形式。例如,把每週一次的出訪改為隔週一次,在不出訪的那一周裡,可用電話來代替。

    標準化就是通用化,即用相同的方法來安排那些必須時常進行的工作。比如,記錄時,使用通用的記號。對於內容相似的電子郵件,準備一個模板。

    當然,你沒有必要在所有工作中都採用這些方法。你只要把它用在那些花時間、常發生、最費力的工作項目上就可以了。

    3.分階段地檢查每一項工作

    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對自己提出如下問題:

    (1)為什麼這個工作是需要的,是根據習慣而做的嗎?難道不可以把這項工作全部省去或者省去一部分嗎?

    (2)這件工作的關鍵是什麼,做完這件工作之後會出現什麼結果?有新效果嗎?

    (3)什麼時候幹這件工作好呢?是否考慮到在效率高的寶貴時間裡分配於最重要的工作,而把比較不太重要的工作,安排在效率較低的時間裡去做?

    (4)誰幹這件工作好,是自己干還是安排別人去幹?

    (5)這件工作的最好做法是什麼?是否因為採取了最佳方法而提高了效率?

    對上面的問題一一做出解答,這樣檢查完你的工作後,就可以採取如下方法來簡化你的工作:

    (1)省去不必要的工作。

    (2)使工作順序合理,幹起來得心應手。

    (3)當有兩件或兩件以上的工作能夠連起來做時,就把這些工作聯繫起來一起做。

    (4)盡可能把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例如收發郵件、打電話)簡單化。

    (5)預先定好下一項工作的程序。(1)

    在工作中,那個離我們最近的目標、最容易實現的目標,就是我們工作的突破口,只有集中精力和時間,快速地完成這個最現實的目標,才可以快速地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前進。

    明確的目標是成功的殿堂

    有雄心的人的生活就是幹事業,平庸的人的生活僅是過日子。

    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區分了兩種人,即「吃飯為了活著」和「活著就是為了吃飯」。一個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有雄心壯志,他有偉大的目標。

    在達成偉大目標的過程中,不只要有超乎尋常的知識、技能、胸襟和魄力,必然還要顧全大局,超越個人得失,做出常人難以做到的重大犧牲。當你去實現偉大目標,為眾人服務取得效果後,自然能得到認可和崇敬,你便逐漸偉大起來了。

    我國傳統文化中,常用「志當存高遠」,「風物長宜放眼量」,「鯤鵬之志」等詞句,來形容和鼓勵人要有大志。歷史的經驗已經說明,目標遠大定天下。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當初有實力競「標」的主要是這幾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劉表。

    曹操的「標的」是:一統天下,坐擁江山。他自稱「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劉備的「標的」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他在三顧茅廬時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蓋世英雄。

    孫權屬「繼承父兄遺產」而得國,但也不是泛泛之輩。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士民富庶,足與魏、蜀鼎立,偏安江東。

    反觀河北袁紹就差多了。袁本身擁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起點高,名聲大,擁數十萬之眾,謀臣無數,戰將如雲,也曾有興漢滅賊之志,但徒有虛名,屬「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之輩,被稱為「羊質虎皮」、「鳳毛雞膽」,為後世唾笑。

    還有劉表,領荊襄之地,地沃利廣,豪傑眾多,但胸無大志,目光短淺,甘為井底之蛙,本有進取中原的絕好機遇,但他卻以「吾坐據九郡足矣,豈可別圖?」而自足。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其中,以曹操的目標最遠大,當然是曹操「中標」。

    正如史官所言:「曹公原有高光志,贏得山河付子孫。」

    但是,這些歷史上的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在毛澤東眼中,都算不上什麼成功,「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青少年時代,便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我們青年人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路真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的歷史證明,帝王者,無論有多大本領,也只能建功立業於當代,死後難免江山易主;聖賢者,雖可以依靠精神主宰千秋萬代,死後成為「萬世師表」,但又極少成就功業。為此,既要建功立業於當代,又要留傳精神於千秋,就要把「建功立業要與萬世師表結合起來!」

    毛澤東有著超越無數歷史風流人物的偉大理想。

    對常人而言,目標遠大一些,對成功有益而無害。

    第一,有了遠大的目標,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確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處便會因鬆懈而感到很累,因為目標快到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麼,在七八公里處,正是鬥志昂揚之時。

    比如射箭,有經驗的射手都知道,要想射中靶心決不能瞄準靶心,而要瞄準靶心以上的位置。這就是「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僅得其下」的道理。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說:「就最高目標本身來說,即使沒有達到,也比那完全達到了的較低的目標,要更有價值。」

    偉大的目標定會給心智留有較大的空間,我們才不會被限制,才能追尋更大的成功。

    第二,遠大的目標,產生長遠的見識。

    目標大,就是空間大時間長,也就是胸懷大志,有戰略眼光;而小目標,一般只解決眼前的問題。

    有一位哲學家到一個建築工地分別問三個正在砌磚的工人說:

    「你在幹什麼?」

    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地說:

    「我在砌磚。」

    第二個工人抬了抬頭說:

    「我在砌一堵牆。」

    第三個工人熱情洋溢、滿懷憧憬地說:

    「我在建一座大樓!」

    聽完回答,哲學家馬上就判斷了這三人的未來:第一個心中眼中只有磚,可以肯定,他一輩子能把磚砌好,就很不錯了;第二個眼中有牆,心中有牆,好好幹或許能當一位工長、技術員;惟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為他有「遠見」,他可以當一個建築師。

    沒有遠見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只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有遠見的人心中裝著的是整個世界。遠見就是看清自己的遠大目標:我要到達多遠的地方?我要到什麼地方去?我怎祥才能到達呢?遠見召喚我們行動起來,使我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目標越遠大,意志才會越堅強。絕沒有無緣無故的堅韌不拔。

    「忍辱」必然因為「負重」。韌的程度決定於目標的大小。

    沒有遠大的目標,一生都是別人的陪襯和附庸。

    沒有成大事的雄心,就沒有動力,就會茫無目標地漂蕩,終歸迷失航向而永遠達不到成功的彼岸。

    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有的放矢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著盲目性,是糊里糊塗過日子。我們的生命都在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中虛度,毫無算計,也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一生就這樣匆匆過去,因此,我們都深受其害。

    比如我們問一下對明天和後天的計劃、預測,可能有些人一臉茫然地說:「我下午要幹什麼還沒打算呢。」這就是可悲的惰性思維導致的沒有目的,像這樣盲目和麻木,又怎能贏得成功呢?

    很多人認為,與其把時間花在對未來的計劃上,不如腳踏實地地苦幹。這種想法十分偏頗,實幹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實幹中加入合理的計劃,那麼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艘航船作比喻,如果實幹是輪船的馬達,那麼計劃就是輪船的路線和方向盤,照著計劃前進,才可能達到我們的目標,否則就會迷失在人生的海洋之中。

    許多傑出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都訂出了達到目標的具體計劃,他們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努力照著計劃奮鬥,於是獲得了令常人羨慕的勝利。

    安德魯·卡內基以前只是一家鋼鐵廠的工人,但他訂下了製造及銷售最優秀的鋼鐵的明確目標。憑著他的雄心壯志,卡內基努力奮鬥,他制定了完整的計劃,並一步步發展下去。最終,卡內基成了鋼鐵巨頭,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有這麼一個故事:

    比賽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裡還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萊文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只得雇了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面。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裡,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蹤跡十有八九是一把捲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