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一篇文章:一位兩屆普利策獎的得主,名字我忘了,他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政府舉辦的晚宴,那天到場的有很多名人。有一個小女孩跑來對他說:「先生,可以幫我簽個名嗎?」小女孩顯得很激動。他很爽快答應了:「好的,簽在哪裡呀?」小女孩拿了個漂亮的筆記本遞給他:「先生,請你簽在這上面。」他拿起筆就在上面簽上了名字。那個小女孩接過本子看了一下驚訝地問道:「你不是Supijhs(一個名作家)?」他很自負地回答:「哦,我不是,我是——兩屆普利策獎的得主。」那個小女孩搖搖頭說:「我以為你是Supijhs呢!」她轉身向旁邊的好朋友說:「把你的橡皮借我一下!」
那個作家很吃驚,頓時,他所有的自負全沒了,才突然意識到:不論多麼出色,都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
是呀,一個名人有如此遭遇讓人費解,也許是小女孩不懂事,但孩子是最單純的,他們會表達出大人不敢表達的想法,敢於用橡皮擦掉她不喜歡的明星。
我們一個普通人,當然不會有那位作家的遭遇,但當我們在一定的環境中佔有優越感,或擁有某一方面的長處時,難免將別人看得渺小,將自己看得偉大,彷彿一顆熠熠生輝的珍珠,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驕傲。
我們應該清楚知道,每個人都只是宇宙中毫不起眼的沙粒,這個世界不會因為少了你而有什麼變化,地球也不會因為你而不再轉動。以這樣的平常心來對待得與失,我們會幸福不少。
《莊子》中有一則螳臂擋車的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隻螳螂在草叢中昂首闊步。一隻停下來休息的蜜蜂,看見螳螂過來立刻驚慌飛走。不久有一隻螞蟻經過,看見螳螂也急忙四處躲藏。螳螂繼續得意洋洋地走向路中央。此時,突然響起一陣巨大的聲音,原來是一輛馬車向前奔來。馬車見了螳螂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此舉令螳螂心頭火起,於是舉起雙臂橫擋在車前,想擋住車子去路,不料車子仍舊前進,螳螂終於葬身輪下。
螳螂顯然敵不過車輪,只不過它在之前遇到的是弱小的蜜蜂和螞蟻,讓它在趾高氣揚中丟失了對自己的清醒認識。或許螳螂有螳螂的優勢,但優勢只是相對的。
曾經從報上看到一則寓意深刻的故事:有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了一家旅館。早上出門時,其中一個帶了一把傘,另一個拿了一根枴杖,第三個什麼也沒拿。晚上歸來時,拿傘的旅行者沒有摔傷卻淋得渾身是水,拿枴杖的旅行者沒有淋濕卻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
這個結局出人意料。原來,拿傘的旅行者自恃有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結果就淋濕了;拿枴杖的旅行者自恃有枴杖拄著走,行走無所顧忌,結果摔傷了;第三個旅行者既沒帶傘也沒帶枴杖,當大雨來時他躲著,當路不好走時他細心地走,因而既沒有淋濕也沒有摔傷。
顯而易見,我們許多時候不是失敗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失敗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常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得意忘形,從而失去理智。優勢不是絕對的,優勢在某些時候會轉化成劣勢。對於優劣,我們必須理智地看待,才能消除隱患。
認清自己,有時把自己看作泥土,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
一個滿懷失望情緒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了法華寺,對住持釋園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佩服的老師。」
釋園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的沒有遇到一位好老師?」年輕人深深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我見過他們的畫,有的畫技還不如我呢!」釋園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擅長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來筆墨紙硯。
釋園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園:「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園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你畫得確實不錯,只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了位置。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杯反在茶壺之上的道理?」
釋園聽了,又微微一笑:「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裡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茶,但你卻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茶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裡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年輕人思忖良久,終於恍然大悟。
整天高昂著頭走路的人,很容易跌進命運預設的大坑,謙卑不是自卑,而是對自己的正確瞭解。懂得越多的人,會知道自己未知的領域還有更多。只有見識短淺的人,才會常以為自己勝人一籌。
詩人魯藜有首小詩:「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老把自己當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簡簡單單20多個字刻畫了一個內容深刻的哲理。
這是一篇寫於抗戰後期的詩歌。由於勝利在望的緣故,軍中士兵不免有些驕傲。於是魯藜便作了這首詩以鞭策士兵們更向前挺進。
珍珠固然有光彩,但總有被埋沒的一天,風雨的侵蝕總會讓它失去光彩。不如做一捧泥土,在低調中讓自己前行得更遠。
6、擺脫貪念,正視自我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達到人生的至境呢?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真人真智慧,莊子對此提及的三點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真實的神話境界,將人的生命價值說得十分清楚。
什麼叫真人?「不逆寡」,即順其自然,一切不貪求,擺脫常人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機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敗得失。「不謨士」,「謨」就是謀,打主意。所有人都在打主意,想辦法賺錢,想辦法找門路,想辦法學道,都有做生意的思想,但都是在自己欺騙自己。
這三點是人生心理狀況最嚴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擺脫這三個問題。人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會貪多無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錢少了不幹,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氣,真人則不會這樣。
聽聽下面一個人與智者的對話,你會有更深的感悟。
一個人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智者說:「無損於人。」當他第二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時,智者說:「無求於人。」當他第三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時,智者說:「無愧於人。」
此人疑惑不解:「為什麼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樣?」智者回答:「你三次來問我時的情況也不一樣。你第一次來時,身上還有許多魔障,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會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證自己是一個好人,即使不能有益於人,至少也不要有損於人。你第二次來的時候,還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經常求助於他人,一心為自己盤算,這不僅會造成他人的負擔,而且也會給你造成心理壓力,不當社會的包袱還不夠,你還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會的禍害。你第三次來時,已經豐衣足食,而且可以幫助別人了,但自大自得會使你對成敗得失耿耿於懷,面對他人的急難如果袖手旁觀,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所以第三次我說最高境界是無愧於人。」
此人有些不滿:「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問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說:「沒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為什麼關心最高境界的人這樣多,關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這樣少?」智者的反問,讓他啞口無言。
有位老人說,人生其實很簡單,就跟吃飯一樣,把吃飯的問題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
聰明者為自己吃飯,愚昧者為別人吃飯;聰明者把吃飯當吃飯,愚昧者把吃飯當表演。聰明者在餐館點菜時既不點得太多,也不點得太少,他知道適可而止,能吃多少就點多少,他能估計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則貪多求全、拚命點菜,什麼菜貴點什麼,什麼菜怪點什麼,等菜端上來時又忙著給人夾菜,自己卻剛吃幾口就放下了,他們要麼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麼就是為了給別人做個。吃相文雅」的姿態。
聰明者付賬時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結賬時心驚肉跳,明明賬單上的數字讓他心裡割肉般疼痛,卻還裝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氣概,儼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聰明者只為吃飯而來,沒有別的動機,他既不想討好誰,也不會得罪誰;愚昧者卻思慮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還想拉業務,他本來想獲得眾人的艷羨,最後卻南轅北轍、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別人的恥笑,就是引來別人的利用。吃飯本是一種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這裡,卻成了一種酷刑。
吃飯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誰也無法說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種模式算是成功,哪種模式算是失敗。
唯一能說明白的也許只有三點: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不要麻煩任何人為你代勞,也不要搶著為任何人代勞;第二,要多照顧自己的情緒,少顧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顧忌別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員,實在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標。就像吃飯,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錢,就點多少菜,千萬不要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說複雜就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擺脫貪念,正視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計較,踏實做事,規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7、保持平常心,遠離煩擾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以一顆平常心泰然處世,任世間起伏變化,獨守一寸心靈的淨土,幽然獨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擾我們的內心。這就是為人處世應達到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從人世中的有我之境達到出世時的無我之境。
持一顆平常心,就能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
有一個人曾經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呀?」慧海禪師答道:
「有!」
「那是什麼?」這個人問道。
慧海禪師回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呀,有什麼區別呢?」這個人不屑地說。
慧海禪師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了!」
「這有什麼不一樣的?」那人問道。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干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不是這樣,只有將心融人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
諦。」
在禪宗看來,一個人能明心見性,拋開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就能達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豁達,一種超然。失敗了,轉過身揩乾痛苦的淚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對者致以滿足的微
笑。
其實,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都如同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現在的人們為了追求所謂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嚴、出賣人格,到垂暮之時,你會發覺年輕時孜孜以求的東西是那麼虛無與縹緲,這時你會對生命產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諦,是福氣。
擁有一顆平常心,才不會浮躁,不會焦灼,不會被慾望填滿心靈,更不會讓靈魂擱淺在無氧的空間裡。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正確的處世原則,一分自我解脫、自我肯定的信心與勇氣,不會高估自己,也不會自甘墮落。擁有一顆平常心就不會只追求物質的奢華,而是把自己的靈魂淹沒在如潮的塵海中。因為更多的時候,生活不是讓我們追求外在的繁華,而是求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人能常有平常心,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立定自我,也就能自然隨緣地應世,拿則拿得起,放也放得下,保持平和協調的心緒,日日心中有喜神,也就可以日日生活在好日中。人常有平常心,也就能求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