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人的表情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從一個人的外部表情可以窺探一個人的內心。在生活中要善於察言觀色,來判斷對方,而不能輕信於人,否則上當受騙後悔也來不及。
《增廣賢文》有一句話:「逢人只說三分話,莫要全拋一片心。」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對別人,特別是不是很瞭解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全告訴他,人和人之間要留有餘地。
其實人與人交往,是有安全距離的,注意保持一點距離,容易讓大家都感覺安全舒心。不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是看不出一個人品行好壞的,也就很難決定交往的程度。在待人處世中,尤其是對摸不清底細的人,交往要謹慎,注意保護自己,交談時要有所保留。否則,吃苦受傷害的將是你自己。
要學會察言觀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一個則是蘇軍大本營的總參謀長華西裡耶夫斯基。
眾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二戰」期間,斯大林這種過於「自我尊嚴」感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華西裡耶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採納他的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的作用。
華西裡耶夫斯基的進言巧妙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裡,華西裡耶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的「閒聊」,並且往往「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的大談特談,講的內容也不是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裡耶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佈這一計劃。於是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只有斯大林和華西裡耶夫斯基心裡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誰是真正的思想來源。
斯大林晚年的獨行專斷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華西裡耶夫斯基之所以還能夠不斷地讓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確的作戰計劃,就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發表不同意見,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閒聊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用這些想法潛移默化地影響斯大林的軍事觀念,使他在受到啟發後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確的決策。
可以說,潛移默化是顧及對方自尊、避免對方逆反或引起衝突的良好方法,它能在不露痕跡中達到進言的目的。這對於幫助他人啟迪心智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話的方式有多種,比如直言不諱、迂迴曲折、正話反說、潛移默化、察言觀色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力求使自己表達的觀點嵌入對方的心中,並為其接受。而不同的情形下,採取不同的說話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為此,說話應根據不同的情形,該直接時直接,該婉轉時婉轉。如果一味的直言就不可取了,因為不適當的直言如同反面說話一樣,是一種消極和否定的語言暗示,不是使人低觸反感,就是使人顧慮重重,增加心理壓力,在很多情況下,潛移默化,婉轉表達,不失為一種尊重之中便於接受的良法,它能使人迴盪著春風宜人之感。
雖說是「忠言逆耳利於行」,但一般情況下人們大多是不喜歡聽「逆耳」之言的,就是一些有理性認識的人,也往往會在「逆耳」中產生反感情緒。
可以說,就連再開明的領導其實在內心裡也不會歡迎太直白的「逆耳」言詞。即使你的意見非常中肯,他對這樣的進言方式也會不滿。為此,潛移默化不失為一種良好啟迪的途徑。
善於啟迪人心的人,應當借助人心中已經證明了的地方漸漸地啟發開導他,不要生硬地打開心中一時還想不通的地方:善於改變世風的人,應該先從容易改變的著手逐步使它改變,不要輕易地改變其中難以改變的陋習。
換一種方式表達意見
說話要靈活自如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不斷探索多種語言風格。有些話,非直言不諱不行,但生活中並非處處都要「直」,有時候把話說得巧一些,這樣的語言表達效果會更佳。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在爭得中原霸主地位後,逐漸自大起來,而且開始沉溺於酒色之中,沒有當年爭奪霸權時的那種銳意進取精神了。
一次,楚莊王得到一匹身軀高大、色澤光鮮的駿馬,心裡高興極了。楚莊王便從此一心撲在這匹馬身上,每日裡嗜馬如命。不料事與願違,沒過多久,這馬便死了。楚莊王非常痛苦。為了表達他對愛馬的真情,決定為馬發喪,金殯玉葬,以大夫禮葬之。
楚莊王的決定一發佈,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許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諫,但楚莊王主意已定,誰也無可奈何。正當群臣搖頭歎息之際,突然從殿門外傳來號啕大哭之聲,楚莊王驚問是誰,左右告之是侍臣優孟。於是,楚莊王立即傳令優孟進見,問道:「愛卿,何故大哭?」
優孟一邊抹眼淚,一邊哭哭啼啼地說道:「堂堂一個楚邦大國,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有什麼東西得不到?大王將自己所愛之馬以大夫之禮下葬。不但不過分。而且規格還嫌低了。我請大王應該將愛馬以國君之禮葬之。賜以玉雕棺材。好木頭做的棺槨,而且要全國老幼撫土掩埋。通知鄰國來唁悼。這樣讓諸侯們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馬而輕人。這不是很明智的舉動嗎?」
優孟的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喧嘩,以為優孟之說,十分荒唐。楚莊王一聽,卻沉默不語,細細品味優孟話中的真意。尋思良久,低著頭慢慢地說:「我說以大夫之禮葬之,確實太過分,但話已傳出。現在能怎麼辦?」
優孟一聽,馬上接口道:「我請大王將死馬交給廚師,用大鼎烹飪,放上調料,煮熟後,馬肉讓群臣飽餐一頓,馬骨頭以六畜之禮下葬。這樣,天下人以及後世就不會笑話您了。」
楚莊王找到了一個台階下。群臣大吃了一頓馬肉,事情也就此了結了。優孟的能說會道,勸阻了楚莊王荒唐的行為,但是為什麼其他的大臣勸諫不成呢?原因就在於他們心有餘而「口」不足。
優孟因侍奉楚莊王多年,深諳楚莊王的性情,知道此時的楚莊王,忠言直諫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獲悉群臣勸諫失敗之後,採取一種「直話巧說」的策略,先順著楚莊王之意說下去,自然地在依從中露出揶揄、諷刺之意。先指出楚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度,無堅不摧,任何事情都辦得到,應該以人君之禮葬馬。這些話在楚莊王聽來自然舒服,甚至感謝優孟對自己愛馬之情的深刻理解。這樣一步一步說下去,楚莊王也不是傻瓜,當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國君之禮厚葬愛馬,這著實是「貴馬」之舉,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賤人」。優孟正是從稱讚、禮頌楚莊王的「貴馬」精神的後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意思——諷刺楚莊王「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把楚莊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頭,改變自己的決定。
直話巧說是一種高明的辦事方法,通常,你直接說可能起不到想得到的效果,而當你換一種方法。辦事的目的就達到了。按理說,與人辦事時應該做到坦誠,不說假話,直來直去。而且在現實中,人們口頭上也一向把直來直去的性格,作為一種美德,倍加讚賞。但是,更多的人嘴上說喜歡「直來直去」,內心深處卻並不喜歡「直來直去」。而當你換一種方式說,將話說巧,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這事可能就會辦成。
朱元璋稱帝后,要冊封百官,可當他看完花名冊後。心裡又犯起了愁。因為功臣有數,但親朋不少。封吧?無功受祿,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過不去。軍師劉伯溫看出朱元璋的難處,又不敢直諫,一來怕得罪皇親國戚,惹來麻煩,二來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國家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最後,他想出一個方法,畫了一幅人頭像,人頭上長著束束亂髮,每束髮上都頂著一頂烏紗帽,獻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過畫,細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軍師畫中有話,乃苦口良藥。真可謂人不可無師,無師則愚;國不可無賢,無賢則衰!」,原來,劉伯溫畫的意思是,「官(冠)多法(發)亂!」劉伯溫此舉,不但未傷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龍顏,還道出了諫言:官多法必亂,法亂國必傾,國傾君必亡。畫中有話,柔中有剛,也算是做到了直話巧說的高境界,使聽者懂得話外之音,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在社會中,要想獲得辦事的成功,必須懂得把話說巧的道理。最好在說話時巧妙地拐個彎兒,千萬不要信口直說。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尊,需要面子。直來直去,實際上就是故意不給人面子,使對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雙方關係破裂。把事辦砸。
實話實說,應該是辦事的一條準則,但這條準則有時候並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但是,當你將直話進行一番修飾,或換一個角度巧妙地表達出來,可能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你會發現,這種直話巧說的技巧,是非常有利於辦事的。
對於他人的不足之處,要想辦法為人家掩彌短處,故意暴露宣揚,那就是用自己的毛病去攻擊人家的毛病;對於別人的執拗,要善於誘導教誨勸解,因為他的固執而憤怒或討厭他,不僅不能使他改變固執,還等於用自己的固執來強化別人的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