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33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進退自如的應變計謀 (2)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風波曾鬧得沸沸揚揚。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革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如果死不承認,採取死撐著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採取了一種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我自己的錯誤。這麼做,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你們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

    說克林頓「死豬不怕水燙」也好,說他狡猾也好,但最終是他勝利了。

    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的最關鍵的時候,經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只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渺茫。

    一般人面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認為:「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他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反倒顯得沒有一點風度。

    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無論是克林頓還是肯尼迪他們都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絲毫的契機,這從肯尼迪後來當選總統和克林頓的事情完全在互聯網上披露後,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證實。

    他們承認自己有過錯誤,他們就已經將自己人性化了:他們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同時,承認自己有罪,贏得人們的同事。而別人這時也樂得做順水人情。這就是會做人者的一大優勢。

    變與通的別樣境界

    做事時懂得退讓之道,退讓並不是妥協,而是一種魅力和眼光,是看到了退以後能更好地進。「退避三舍」是出自於春秋時期的一個成語,也是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謀略故事。

    晉文公重耳在國外流亡時,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一樣的貴賓對待。一天,成王在為重耳舉行的宴會上問道:「公子要是回到晉國當國君以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晉文公當時答道:「玉石、美女和綾羅絲綢你們都有,珍奇的鳥羽、名貴的象牙就產在你們國土上,流落到我們晉國去的,不過是你們剩餘的物資,我不知道拿什麼來報答你們。」楚成王還是抓住這個話題不放,繼續說:「即使就像你說的那樣,你總得給我們一點報答吧!」重耳考慮了一下說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夠返回晉國,有朝一日不幸兩國軍隊在中原相遇,我將後退三捨迴避您,以報答今日的盛情。若這樣做還得不到您的諒解,我也就只有驅馬搭箭與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採納中軍元帥先軫的計謀,離間了楚國與齊、秦的關係後,又離間了曹、衛與楚的關係。楚國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軍北上,征伐晉國。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晉軍後撤90里(古時一日行軍30里為一捨,90里即為三捨)。晉軍後撤引起將士不解,他們認為,晉國之君躲避楚國之臣,這是一種恥辱的舉動;何況楚軍在外轉戰多時,攻宋國一直不能克,士氣已經衰竭,晉軍不應後退。晉臣狐偃向大家解釋說,國君這樣做,是為了報答當年楚國的恩惠,兌現「兩國若交兵,退避三舍相報」的諾言。如果國君以前說的話不算數,我們就理屈了。

    其實,晉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為了實現諾言,更重要的還是軍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來激勵晉軍將士,同時也使晉軍避開楚軍的鋒芒,進一步養成楚令尹子玉的驕橫情緒,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勢同楚軍會戰。

    果然,晉軍撤到城濮後,宋、齊、秦等國也分別派來了軍隊,支持晉文公的行動。而在楚軍中,一些將士見晉軍撤退90里,也主張就此撤軍返楚。但是,子玉卻堅決不同意,他認為,晉軍後撤是懼怕楚軍的表現,於是率領楚軍緊追不捨,一直到城濮的一個山頭下駐紮下來。結果,城濮一戰,楚軍被晉文公率領的聯軍打敗。

    「退避三舍」,其中包含著多層謀略,如借守信用,實現諾言,以爭取輿論的支持,掌握戰爭主動權;欲擒故縱,藉以縱敵驕傲;避敵之鋒芒,疲憊消耗敵軍士氣;以退為進,尋找破敵最佳突破口等。而這一謀略最根本的地方應該說是晉文公動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

    以退為進也是現代商戰中的重要謀略。在商場競爭中,一個經營者如果不懂得以退為進的謀略,就會在盲目前進中碰壁。反之,當你所經營的產品出現市場疲軟、難以銷售的時候,當你與競爭對手在實力對比上相差懸殊、難以戰勝對手的時候,不妨採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進,定能比盲目進取獲更大的成效。美國著名企業美國鋼鐵公司就曾成功地運用這一謀略反敗為勝。

    眾所周知,美國鋼鐵公司是1901年由三家鋼鐵企業合併而成的巨型企業。20世紀50年代,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到了60年代,日本鋼鐵公司佔了上風,奪走了美國鋼鐵公司在世界鋼鐵界的魁首地位,美國鋼鐵公司屈居第二位。

    大衛-羅德裡克出任美國鋼鐵公司董事長後,為了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他採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首先縮小公司的規模,然後再謀求新的發展。從1980年開始,羅德裡克總共關閉了150座工廠,減少了54%的煉鋼生產能力,淘汰了10%的職員,裁減了50萬工人。與此同時,他出售了公司的大批林地、水泥廠、煤礦和建築材料供應廠等資產,獲得了將近20億美元的活動資金。隨後,羅德裡克與公司有關人員一起,對美國幾家大企業進行研究,最後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石油公司。雖然石油公司與鋼鐵公司的性質完全不同,然而,羅德裡克此舉的目的一是想擴大公司的業務範圍,二是為公司拓展新的發展道路,以防不測。果然,當西方鋼鐵業最不景氣的風暴襲擊美國時,美國鋼鐵公司不僅沒有受到鋼鐵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浪潮的波及,而且,由於公司開闢了石油業務,在面臨困難環境的大背景下,公司還得到了發展。1985年一季度的營業額達45億美元,僅石油及天然氣的營業額就有億美元,從中獲利3億美元。美國鋼鐵公司又開始重振當年的雄風。

    所以說成大事,一定要懂得適時退步,以退為進的道理。要有彈性目光,能看到退與進的辯證關係,認識到退與進有怎樣的不同結果。

    增強你的應變能力

    柳青在《創業史》中說道:「那些為了事業能屈能伸,能忍能讓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懂得忍讓,在不利的情形下當退則退,就有把事情辦得更好的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進退有度,當退則退。退一步不但海闊天空,心情舒暢,或許還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俄國十月革命時,蘇維埃剛剛奪取政權,然而德國就有向東侵略的念頭。當時很多人主張與德國交戰,但列寧為了使新政權不被扼殺在搖籃裡,採取了退讓的方式,專門派人去德國進行和談,簽訂了不利於蘇維埃的條約。這並不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立場不堅定,

    而是為了保全新生的革命政權。

    國家如此,人也同樣需要進退有度。我們都知道跳高時,退得遠,可跳得更高。同樣的道理,在事件中突然退卻,不代表你認輸。退卻是為了轉變形勢,調整策略,為再度出擊積蓄力量。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大業,勾踐20年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滅掉吳國。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到了,他們就如同水底潛龍沖騰而起,創建不朽功業。以退為進,化被動為主動,方能贏得自己的利益。

    現今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一些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工作甚至降低自己的學歷。一名女大學生為了應聘一份文員的工作,特意將本科學歷改為專科,有好幾百名大學畢業生競向報名廁所保潔員。大學生擇業觀的改變,也體現了他們以退為進的策略。

    奧本海默是美國非常有名的礦冶工程師,她畢業於美國的耶魯大學,又獲得德國的佛萊堡大學的碩士學位。可是這樣一位學富五車的工程師,在找工作之初,卻受到了相當不公平的禮遇。

    奧本海默來到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這裡的時候,幾乎被赫斯特嗤之以鼻,他很不禮貌地對奧本海默說:「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為你這一大堆的文憑,你的腦子裡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什麼文縐縐的工程師。」這位大礦主是個脾氣古怪又很固執的人,奧本海默立刻看出,他不願意用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

    聰明的奧本海默立刻有了主意,她回答說:「如果你不告訴我父親,我就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於是奧本海默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並沒有學到什麼,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塗地混過來一樣。」想不到赫斯特聽了笑嘻嘻地說:「好,那明天你就來上班吧。」就這樣,奧本海默運用了必要時不妨退一步的策略輕易地得到了她想要的工作。

    當退則退,退一寸以求進一尺。而當遇到衝突時適時地退一分則可能獲得意料不到的效果。退後一步並不代表軟弱和妥協,而是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

    美國著名政治家帕金斯在30歲就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有人懷疑他那麼年輕是否能勝任大學校長的職位,他知道後只說了一句:「一個30歲的人所知道的是那麼少,需要依賴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長的地方是那麼的多。」短短一句話,使那些原來懷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並對他產生敬意。人們遇到了這種情況,往往喜歡盡量表現出自己比別人強,或者努力地證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幹的人。然而一個真正有能力的領袖是不會爭競這些的,所謂「自謙則人必服,自誇則人必疑」就是這個道理。

    讓步其實只是暫時的退卻,為了進一尺有時候就必須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避免吃大虧就不應計較吃點小虧。退一步我們並不會失去什麼,相反退會促進我們更好地前進。

    掌握好火候,把握好進退的尺度要做到:

    (1)處於困境時,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時,不妨暫且退一步以觀其變。

    (2)對於一些無關原則,大是大非的小事不必斤斤計較,捨小利以取大利這才是目的。

    (3)保持好的心態。不過分計較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寵辱不驚。

    (4)記住「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是為了不影響以後的發展。

    在職場中當退則退,是一種明智之舉。當退則退是哲人推崇備至的處世之道。它需要你認清時勢,不要為了逞一時之能,把事情做到極至。如果真做到那樣,就不只是犯個過錯而已,恐怕還極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禍。

    能屈能伸才能游刃有餘

    俗語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即屈也,勇即伸也。即忍耐與勇猛兼容,擇時擇事而用。屈不是無能的表現,形勢不利,以退為進,隱忍能等待伸的時機。缺乏忍耐的人最易壞事,成功人士都具有忍耐這個難得的品質。

    康熙皇帝年僅十六歲的時候,不動聲色地拿下權臣鰲拜,把大權收歸已有,掃除了管理國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礙,體現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的魄力。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其第三子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當時,康熙才七歲零九個月,年齡很小,順治臨終前便把索尼、蘇克薩哈、額必隆和鰲拜四人叫來,讓他們做顧命大臣,盡心盡力輔佐小皇帝康熙。

    光陰荏苒,到康熙六年(1667年)的時候,皇帝已經年滿十四,按規矩可以像順治一般親政了,但是顧命大臣們特別是鰲拜卻一點沒有還政的意思。康熙十分不樂意,一心想除了這位騎在自己頭上的大臣,不願再當傀儡。於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權力之爭開始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