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格言:明白人在沉默中保持沉默,沉默著完成所有的理想。「明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明白人能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獨善其身。做到進退自如,榮辱不驚。沒有沉默就沒有突破和爆發,人們在沉默中學會調整,學會豁達,學會反省,從而在為人處事時做到進退自如、靈活得體。
做事要靈活把握尺度
一個人只有深諳進退之道,知審時度勢,能洞悉對方意圖,能審視自己處境,從而知進識退,進退有節,揮灑自如,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
有些事情,不該辦時就小能辦,一旦辦了,可能違法、違情、違理,使自己或別人遭受名譽、經濟或地位的損害。
一個人的成功在於他做人做事的方式。誰都想事業發達、家庭美滿,誰都想受人尊重,辦事順利,但是只有那些既會做人又善於做事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而他們的共同經驗就是懂得並且善於利用進退規則。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規則,有大規則有小規則,有明規則也有潛規則,這些規則影響甚至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只要用心領悟規則的內涵,善於把握進退的火候,勇於抉擇進退的時機,就可以改變不成功的做事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光武帝時期,他的女兒湖陽公主新寡,光武帝和她一塊兒議論朝廷大臣,暗暗地觀察公主的心意。公主說:「宗弘的風度、容貌、品德、文才,大臣們誰都比不上……」。光武帝說:「我正要籌劃辦這件事。」過不多久,宗弘就被光武帝召見,光武帝叫湖陽公主坐在屏風後面,光武帝就對宗弘說:「諺語云:『顯貴換知交,發財易新妻』,這是人之常情吧?」宗弘說:「古語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難的妻子是不應該被趕出家門的。」光武帝轉頭對屏風後面的公主說:「事情不順利啊!」
顯然,這件事屬於不該辦的事,臣子宗弘有妻有室,湖陽公主顯然是屬於「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辦成了這件事,雖然在當時不屬違法行為,但卻是違背情理的。皇帝借用「貴易知,富易妻」來表達,宗弘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來回應。難能可貴的是,宗弘頂住了權勢的誘惑,不為不道德的世俗觀念所動,這種不攀龍附鳳、清正無邪的高尚品格,堪稱一代楷模。
在找人辦事時,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進退之法,因為,進退之法,是許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動要略。李鴻章在權力的爭鬥中,能做到該讓就讓,絕不冒險,所以他才有步步高陞的機會。請記住:學會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事。
清朝時太監李蓮英受慈禧太后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稱「九千歲」。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這些奴才,有意無意問得罪了李蓮英。
慈禧太后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苦的是籌款無術,時常焦躁。李蓮英日:「李伯爺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有這樣貼近慈禧太后的好機會,豈肯輕易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善,笑容可掬地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他謙恭有禮地希望李鴻章人園內踏勘一回,看看哪裡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
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轉悠了一整天。事後不久,李蓮英故意撿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誣陷李鴻章在清漪園裡遊玩山水。光緒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敢大搖大擺地在他御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這「申飭」雖不傷皮肉,卻是極使人難堪的侮辱性懲罰。
李鴻章被御批「申飭」,他自然懂得其中奧妙,立即送了銀子,沒有當眾受辱。李鴻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虧的原委,從此以後便對這位「九千歲」刮目相看,敬禮如儀。真可謂吃一虧,長一智。這就是李鴻章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以守住自己為重。
這樣看來:善於退讓,也能贏得成功,因為這樣做一則保住了自己,二則保留了機會。
當然,在有人違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辦事時,你也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而不負責任地答應他,縱容他,一定要慎重考慮可能引起的後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別人,編造假的事實,求你出面作偽證,或者有人想讓你同他一起干違法亂紀的勾當,如果你不想與其同流合污,就應有勇氣拒絕這類無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請你代替完成工作時,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類情況,都應拒絕。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社會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既然承擔了某種社會責任或契約,就應該踐約。如果,當他們不能完成任務時,你也為他們去分擔責任,那你是明幫暗害他們,因為那樣做束縛了他們的自信心,助長了他們的依賴性。
的確,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體會。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話,更是叫人頭痛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之話了。
不過,當你經過深思熟慮,知道答應對方的要求將會給你或他帶來傷害時,那麼,就應該拒絕,而不要為了面子問題,做出違心的事來,結果對雙方都無好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能獨來獨往。辦自己的事情時,有時涉及到別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必須全盤衡量,把握分寸,協調好各方面的利害關係,在爭取我們自己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傷害他人。
據說晚清時期,湖南有個道台單舟泉。這人辦起事來面面俱到,所以大小官員都很佩服他。
有一年,一個遊歷的外國人上街買東西,有些小孩因未看見過洋人,便追隨著他。洋人很惱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孩子躲閃不及,被打中太陽穴,沒多久就死了。小孩的父母當然不肯罷休,一齊上來,要扭住那外國人,外國人則舉起棍子亂打,連旁邊看的人都被打傷幾個。這樣,激起公憤,大家一齊上前,捉住那外國人,拿繩子將他捆了起來,送到衙門。因為是人命關天,而且又是外國人,所以感到很棘手。
此事落到單道台手裡,他不愧是官場老手,又有豐富的辦案經驗。馬上就將賣乖絕招運用自如。一方面他認為湖南闊人很多,而且民風開放,如果辦得不好,他們會起來說話,或者聚眾為難外國人。到那時,想處治外國人做不到。而不處治又辦不到。不如先把官場上為難的情形告訴他們,請他們出來幫忙。只要紳士、百姓動公憤,出面同外國領事硬爭,形成僵持局面,外國領事看見老百姓行動起來,就會害怕,因為洋人怕百姓。到這時,再由官府出面。去壓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鬧。因為百姓怕官,所以他們也會聽話。而外國領事見他壓服了老百姓,也會感謝官府。
主意想好,他馬上去拜會幾個有權勢的鄉紳,要他們大家齊心合力與領事爭辯。倘若爭贏了,不但百姓申冤,而且為國家爭了面子。此話傳出去,大家都說單道台是一個好官,能維護百姓利益。他又來到領事處,告訴領事,如果案子判輕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國領事聽他這麼說,又看著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單道台又說:「領事也不必太害怕,只要判決適當,我盡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會讓他們胡鬧。」領事十分感謝。
過了不久,案子判了下來,自然是虎頭蛇尾。但單道台卻兩面得到好處:撫台誇他處理得好,會辦事;領事心裡感激他彈壓百姓,沒有鬧出事來,於是替他講好話;而紳士們,也一直認為他是維護百姓利益的。
單道台這種迎合雙邊心理的賣乖關鍵在於主動操縱人心,善於抓住雙方的心理巧妙圓場,兩頭落好。可見只要功夫做到家,再做事主動一些,甘蔗也可兩頭甜。
君子不懼小人惡,但也應當保持自己的人格而不譁眾取寵,裝點門面。但做事如果和俗人混同攪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談不上什麼建功立業,嶄露頭角。反之,如果不同於世俗,並且表現出與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來。所以,處世既不要流於世俗,也不能與世俗完全相異,總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彷彿人在水裡面游泳,既不能離開水面,也不能沉溺水裡,才能向前進行。
在生活中,我們做事情不要討人厭惡,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歡,因為事業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會與很多的人發生關係。討人厭惡,則人人不願同他接近,做事就無人幫助,事業也絕不會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歡,必須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做,結果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麼有益的事業來。因此,吾人是既不討人厭惡,也不討人喜歡,能夠處於中庸之道無太過與不及,這樣才是辦事的儀規。
把握處世行事的尺度是很難的,因為這既需要良好的道德水準,還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經驗作為基礎。不同流合污是對的,但還要盡量避免小人的打擊排擠和威逼利誘。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就像是浪和水的關係,同是一個性質,但表現形態不同,在相容的情況下,保持各自的樣子。
為人處事既不要同流合污陷於庸俗,也不故作清高、標新立異;做事情不應該使人產生厭惡,也不應該故意迎合討人歡心。
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處事是這樣,搞投資也是這樣,「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是必須要牢牢記住的生存法則。如果你一味冒進,無異於臨淵縱馬,必將摔個粉身碎骨。
李嘉誠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凡事以商業利益為準繩,能賺就賺,不能賺就退出,決不要拖泥帶水」。「不要拖泥帶水」,這一點很重要,當面對不利的局面時,只有快刀斬亂麻,迅速退出,方能自保。
這是一種高瞻遠矚的目光,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只有這樣,方能在商場如魚得水,游刃有餘。但是,這不是說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退」,退也要有個限度,有些時候就堅決不能退讓,這不是小氣,而是一個投資者,一個真正「玩」錢的人必須遵守的規則。否則就有可能一洩千里,永遠也翻不了身。
進退有度,競爭得體。遇事窮追猛打,非要置對手於死地,不見得對自己會有什麼好處。真正善於搞好關係,做事得體的人都懂得進退之道。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絕對的成功和永久的絕對的失敗,一定要善待你的競爭對手,給對手和自己都留下一個迴旋的餘地。
分寸在很大程度上含有「火候」的意思。能不能辦成事,能不能把事辦好,有一個分寸問題。說話有度,交往有節,辦事得當,往往成功。不卑不亢,不軟不硬,不偏不倚,講的就是一種分寸把握。人生在世,就要做事。為官掌權,更要為人民、為社會做事。如何做事?古代先賢多有論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所得。不過歸根結底,方式雖各有千秋,目的卻只有一個,不外乎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我們在談到做事之道時,更多的時候是強調要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勇氣,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有時候,一味地硬衝硬打未必是一種最好的方法,以退為進也是一種做事的策略,能進能退也是一種做事能力。
的確,疾風知勁草,人須有傲骨,面對險惡的局勢,人應當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這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視死如歸的精神我們自應提倡;但是,客觀世界是複雜多變的,就某個具體的事情來說,也有其時、勢的問題,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裡、環境下,採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做事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