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海戰場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過於自信了。他急切地去擴大他那原本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他的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塑膠產品的質量開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一貫重視產品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倉庫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工廠的虧損愈來愈嚴重,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這時的李嘉誠每天都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來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
但難能可貴的是,李嘉誠並未就此而灰心喪氣,而是勇敢地面對他所遭遇的失敗,堅定地樹立起他一定會戰勝失敗的信心。
經過一系列周密、詳細的調查研究之後,李嘉誠發現,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自己的工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和小商品在國際市場及香港市場上已經趨於飽和狀態,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了。這就意味著他將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國內市場中均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其塑膠廠的「轉軌」。
慢慢地,他發現,如果自己轉而生產塑膠花,那麼,不僅市場走俏,也能順利實現自己瀕臨倒閉的工廠的轉產。
但是,當年輕的李嘉誠想要自立門戶加入當時正在走俏的塑膠花的市場競爭中去時,他卻無法解決他所遇到的技術上的難題。怎麼辦呢?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親自去向國外的先進企業學習新產品技術的辦法。
於是,李嘉誠懷揣著強烈的雄心和求知慾,登上飛赴意大利的班機,去實地考察和學習那裡塑膠花製造的先進生產工藝。
李嘉誠素來知道,當一種新產品投放市場的時候,廠家對該產品的技術是絕對保密與戒備的,不會輕易向來訪者提供。
也許應該名正言順地購買新技術專利?但是,一來自己的長江廠小本經營,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賣了專利,它往往要充分佔領市場,甚至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將專利出手轉讓給他人。
難道就此打道回府麼?情急之下,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
由於這家公司的塑膠,一人手不夠,急需招聘工人,他連忙跑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
在車間裡,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因此,他可以每日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區來回走動,雙眼卻緊緊盯著整個工藝流程,恨不得將它吞下肚去。收工後,他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都記錄在筆記本上。
這樣,在不長的時間裡,李嘉誠熟悉了整個生產流程。但是,屬於保密的配色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於是,李嘉誠又心生一計。
在一個假日裡,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裡的中國餐館去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席間,李嘉誠誠懇地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的問題,佯稱他打算到其他工廠去應聘技術工人。
就這樣,李嘉誠通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終於慢慢悟出了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憑心而論,以今天的商業準則衡量李嘉誠當年的行為,似乎有些不太妥當。但在那個時代,偷師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現象,無可厚非。相反,李嘉誠為創大業,不怕挫折,不畏艱難的雄心勇氣和他隨機應變的精明,確實對我們有所啟迪。
在商業競爭的過程中,經營同一種產品的商家越多,就好像跑道上與你同時起跑的對手就越多,你將很難一一超越他們。李嘉誠分析到,塑膠花實際上是植物花卉的翻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所種植和喜愛的花卉都不盡相同。而目前香港生產的塑膠花有一個很大缺點,那就是,它們太意大利化了,並不適合香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喜好。因此,他根據時代的需求以及對消費者的不同消費心理,設計出全新的款式,並要求自己的企業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要敢於大膽創新。
當李嘉誠從國外考察回來的前夕,他跑了好多家花店,瞭解銷售情況。最終,他發現塑膠繡球最暢銷,他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為樣品,帶回香港。
回到香港後,李嘉誠不動聲色,只是把幾個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他的辦公室,把帶來的樣品展示給大家。眾人都為這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塑膠花拍案叫絕。
這時,李嘉誠宣佈,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並且表示,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借助它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李嘉誠將樣品交給他們研究,要求他們著眼於三處: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
明察秋毫的李嘉誠知道,塑膠花的工藝並不複雜,因此,長江廠的塑膠花一旦面市,其他塑膠廠勢必會在極短時間內跟著模仿。之後,其他廠家也會一擁而上,那時,長江廠的市場地位就難得穩定。所以,李嘉誠在經營策略上提出「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方針,在極短的第一時間內,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佔香港的所有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的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
賣得快,必產得多,「以銷促產」,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場的競爭原則,如此一來,即使效顰者風起雲湧,長江廠也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費者的心中。
就這樣,李嘉誠在香港的市場競爭中洞識先機,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新產品,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另外,由於李嘉誠執行不按物以稀為貴的一般道理賣高價,而是著眼於佔領市場份額的經營策略,因而一舉成功,成為香港塑膠花的「生產大王」。
有雄心成大事的人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客觀地分析,然後想出很高明的辦法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崛起。只有燕雀之志而甘願平庸的人往往在失敗中喪失鬥志,放棄成功,因而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迂迴前行方能成大事
味須減三分,路要讓一步。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徵召的文學博士。秦滅六國後,把六國的文化名人收羅到廠陽,組成了相當於現代最高決策人身邊的智囊團。但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消滅了,不知叔孫通是用什麼辦逃過這一劫難的。
秦二世繼位後,陳勝、吳廣造反,二世召集當時只剩下30餘人的博士們問:「聽說有人造反,真的嗎?」
博士們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見了,這時正好借題發揮,把天下的亂象說了一遍。惟有叔孫通說:「沒有的事,不過是些小毛賊。郡守正在捉拿,不足為患。」
二世聽了很高興。下令讓法官追查那些說造反是實情的博士,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獎。眾博士走回館舍,責問叔孫通:「先生說話怎麼能這樣拍馬屁呀?」
叔孫通說:「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
他說完後,看見秦王朝沒希望了,趕緊收拾行裝溜之大吉。
叔孫通後來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向來看不起讀書人,拿儒生帽子當便壺,見了讀書人就罵。叔孫通最初連飯也吃不上,什麼氣都受。劉邦見叔孫通穿著一身儒生服裝,一看就不順眼。叔孫通見勢不妙,馬上回去換成楚人的短裝,劉邦才高興了。
叔孫通投告漢王的時候,跟隨他的弟子有100多人,但他誰也沒有推舉,只撿那些出身群盜的強壯之徒加以推薦,弟子們偷偷罵他:「服侍先生幾年,卻不推薦我們,一味舉薦那些大強盜,這是什麼道理嘛?」叔孫通聽到後對他們說:「漢王現在冒死打天下,你們能打仗嗎?現在還用不著我們讀書人。你們耐性些,我不會忘記大家的。」
劉邦建立漢朝後,大臣們議事時沒有秩序,沒有規矩,亂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亂喊亂叫,有的甚至拔出劍來砍柱子。劉邦為此很擔憂。
叔孫通知道時機到了,就去見劉邦,建議他制定禮法。漢高祖斥責他:「我的天下是馬上得來的,你們讀書人算什麼?去你的!」
叔孫通委婉地說:「陛下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但不可以馬上治之。」
劉邦一聽這話有道理,就問他該怎麼辦?叔孫通於是向他提出制定上朝禮儀的計劃。叔孫通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把他所規劃的「朝班」禮制都演習好後,請漢高祖出來坐朝。
天還沒有大亮,朝拜皇帝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準備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職大小,在宮門外排除等候。宮門外懸排著五彩繽紛的旗幟。雄壯威武的衛士手執刀槍斧鉞排列兩邊。傳令官發出號令後,大臣們肅穆恭敬地順序快步上殿,然後跪拜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漢高祖見了這等氣派,這等威嚴,十分高興,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也便知道了讀書人的用處。高興之下,他當即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500兩。追隨叔孫通的那些儒生們也都一一受到了賞賜和提拔。
叔孫通為漢高祖建立的「朝班」制度,雖經歷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實行了近2000年。從此,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響。像叔孫通這類知識分子的艱辛經歷和非凡貢獻,也只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馬遷才能理解。
有人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或許會說:「叔孫通順著秦二世的心事拍馬屁,這難道不是厚顏無恥的小人嗎?」
這種話問得十愚蠢,因為忽略了外部的環境。
朱雲和張禹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了極點,各地的奏章報到中央,都被張禹壓下來不給皇帝看。
朱雲當著皇帝的面詰問張禹:「下面那麼多奏章你不讓聖上看,像死人一樣佔著一塊地方,只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什麼都不幹,使上下的意見、消息無法勾通,該殺!」
讀書人處世真是太難了,跟著社會大潮流走吧,就違背了自身的兼濟天下的信仰;如果超凡脫俗,逆潮流而行,馬上就會舉步維艱,危機四伏,乃至這輩子沒有飯吃,把自己給餓死。
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地講求道德理想,可能連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了,連飯也吃不上;如果不顧一切求功名,為了當官發財連命都不要,那麼理想道德也根本談不上了。
在生存和理想發生衝突時,並不能一味地貪生怕死,捨生取義有時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如果相信自己生存下來還可以扭轉局面,幹出一番更大的事業,即使是苟且偷生也沒有什麼可恥,因為這比死更有價值。
因此古代有些飽學之士,當道者給官也不做。為什麼不願做官?並不是僅僅因為清高,而是他自知一旦出來做官,就必然想對社會有所貢獻。可是如果當時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自己出仕後不僅可能一無所為,甚至還有生命危險,又何必強出頭呢?保存革命的本錢不是更重要嗎?
叔孫通在觀察到秦二世是個昏憒無能的傢伙之後,決定明哲保身,退而求全,這是一種十分明智的選擇。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期待著能夠在太平盛世好好做一番事業,因此才韜光養晦。在秦始皇時代,他沒有辦法,只好遷就環境。到了漢朝建立,他也能以最強的應變能力達到目的,最終成了一代儒學宗師,開創了幾千年的儒家禮儀制度。
有些志士仁人,品格高潔,像挺拔的大樹,當所有的樹都被彎曲折斷的時候,只有它還直立著,但是太挺拔了卻容易折斷。
真正成就大事業的人,有時挺拔如樹,但挺拔中卻帶有柔韌,在受到重壓時能夠曲而不折。他們不完全同流合污,心中始終堅持一貫的理想。但是同時,在那樣的亂世生存,不學一點隨波逐流,就會顯得與眾不同。為了不吃虧,只好遷就世俗。所以,他們往往表現得大智若愚,看上去好像不會說話,畏畏縮縮的,曲裡拐彎的,但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
果面臨生死抉擇,首先要審時度勢,斟酌利害,能曲則曲,能伸則伸,而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或捨生取義。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不可處處顯示精明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能佔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以精明加以防範,精明的人往往也是糊塗之人。
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一次精明是啟發,二次精明是教訓,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