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91章 當代現象哲學 (6)
    何為「對立面的鬥爭」呢?由於除了物質之外不存在任何可能推動物質運動的東西,這樣物質的運動就始終是自我運動。我們再回顧一下黑格爾的觀點,對他來說,世界進程也是一種自我運動,而且是世界精神的運動。世界精神的運動方式是,一切「積極的東西」、一切「規律」、一切存在物自身之內就已經包含著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因素。對馬克思主義來說,世界進程的運動不是世界精神的自我運動,而是物質的自我運動,促使事物辯證發展的矛盾就寓於物質自身內部。這樣,矛盾嚴格來說就是一種邏輯概念:兩種觀點可能會相互矛盾。現實事物可能並不相互矛盾,而只是相互對立。這裡的矛盾是指事物的對立特性,比如吸引與排斥,正與負,同化與異化。如果每個存在物的自我否定是由自己來完成的,那麼解決矛盾的形式就是,事物在衝突中發生改變,變異為一種新事物,其中舊的事物立即毀滅並被保存起來。根據「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這個新事物又會在新的矛盾衝突中瓦解並轉變為一種新事物。

    與這種發展理論相聯繫,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解釋因果性問題,這也是由於受到了現代物理學研究成果的推動,比如海森伯格的測不准原理。馬克思主義者仍然堅信因果規律的普遍有效性,儘管他們給「偶然性」也留下了一定的活動餘地。

    與辯證法相聯繫,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對必然性和自由問題進行了探討。與黑格爾相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自由就是「自覺的必然性」,也就是說,根據不可改變的規律,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必然發生的;倘使人能夠認識這些規律,他就能夠有計劃地讓這些規律服務於自己的目的。自由基本上就是「能夠利用專門知識作出決定的能力」,從中可以得出結論,隨著人對自然的進一步認識,人才能逐漸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教導說,就如同人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一樣,只有當人也能夠精確地認識和利用社會發展的規律時,人才真正邁出了通向自由的決定性的一步。

    [4]歷史唯物主義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我們在本書的第六部分已經作了概括,在這裡,我們想重點談一下這一學說在新的發展過程中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問題。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及其辯證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發展的真正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聳立著上層建築,而且首先是政治和法律的上層建築,它是直接依賴經濟基礎的所以國家和法律無異於富裕的上層階級的統治工具。;其次是以哲學、科學、藝術、道德和宗教為表現形式的「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所有形式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並且它也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的基本結構,但是,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依賴性並不像政治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依賴性那麼直接,意識形態並不直接依賴於經濟基礎,而是直接依賴於社會的政治和法律體制。

    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這個基本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指出,經濟基礎只是在「最後關頭」才起決定作用,而且它也不是唯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上層建築的不同形式對於歷史的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恩格斯並不否認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

    在這方面,列寧和斯大林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所謂的修正主義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反正會把我們引向社會主義社會,那麼革命又有何必要?」針對修正主義的這種不同意見,列寧明確地強調了意識的歷史的必然性不會自動實現,它需要一種自覺的鬥爭性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這個任務需要無產階級先鋒隊來完成。列寧繼續解釋說,無產階級不可能自己發展出革命所需要的先進意識若依靠自己的力量,無產階級充其量也只能會獲得一種「工聯主義」即修正主義意識。,這種先進意識必須從「外面」帶給他們——這正好與下面一個事實相符合,即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出身無產階級,而是出身資產階級。接著,斯大林又強調了「上層建築能夠扭轉乾坤的創造性作用」,當然他所指的上層建築是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換言之,一旦社會主義取得了勝利,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實現就主要取決於由共產黨所決定的意識形態上的教育工作。

    顯而易見,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們這時會對此提出質疑: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上層建築怎麼能夠產生那麼巨大的能量呢?是什麼力量能夠使它有能力決定和改變社會發展的方向?因為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每一種意識和意識形態都只是現實的和自我運動的物質的產物和反映。但是,比在這裡提出批評意見更為有趣的事情就是去跟蹤和觀察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繼續發展,去看一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們是如何應對他們在貫徹其基本觀念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的。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措辭故意有些模糊的問題開始:假如整個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假如迄今為止的歷史從經濟的角度看僅僅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那麼我們就很容易得出結論,迄今為止的人類只能創造有階級制約性的意識形態。

    這樣一來我們必然會認為在這裡「認為」這個詞包含雙重含義,既有「假定」的意思,也有「承認」的意思。,馬克思主義之前的一切人類的精神產物都是有階級制約性的意識形態。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解釋迄今為止的人類道德體系呢?值得注意的是,從孔夫子的教導到羅馬教皇的通諭,人類的道德體系存在某些相互一致的東西。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藝術創造,比如一尊希臘雕像,一座哥特式教堂,一部莎士比亞戲劇,一部貝多芬交響曲,這些是否都是有階級制約性的呢?它們對於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人類是否就沒有意義了呢?世界宗教及其教義和道德規定是不是無一例外地與階級相關呢?「資產階級」的科學家是不是都透過階級利益的眼鏡看問題,並且他們的思想也都染上了階級的色彩呢?該如何去解釋如語言這樣的普遍現象呢?

    關於最後一個問題,斯大林在他著名的《語言學通信》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在這之前,語言一直被看做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是有階級制約性的。斯大林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語言是一種普通的社會現象,它不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或毋寧說,語言是「直接與人的生產活動聯繫在一起的」,因此,語言沒有階級屬性。由於這個原因,語言也就不會參與到上層建築的跳躍式的辯證發展過程中來。更確切地說,語言的發展是連續的不間斷的,就社會方面來說,語言並不是製造社會分裂的意識形態上的因素,而更像是一種把社會相互聯繫起來的紐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