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54章 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 (1)
    1英國

    [1]英國經驗主義的先驅

    在13—17世紀這一段漫長的時間裡,英國人是首先為爭取政治自由而鬥爭的民族,而且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勢力得以不斷地向外擴張,他們也變得越來越富裕,這使得英國人的民族個性也越來越變得更加理性和注重實際。自16世紀以來,在英國出現了清教主義宗教運動,他們要求「清洗」國教內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煩瑣儀文,反對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而提倡勤儉清潔和理性務實的生活,這種宗教運動無疑對於塑造英國人的民族性格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歐洲哲學在近代史的第一個世紀裡共發展出三個分支,而我們在上一章裡只考察了其中的兩個:第一個分支是以笛卡兒和斯賓諾莎為代表的法國和荷蘭哲學;第二個分支是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德國哲學;其中的第三個分支就是英國哲學,雖然對於歐洲思想的發展來說,英國哲學並不比前兩者意義更大,但是它們三者的地位也是同等重要的。英國哲學與前兩者迥然相異。與此相適應,從那時起直至當代,在歐洲的「哲學音樂會上」,英國人一直就堅持不懈地演奏著自己的獨特音調:拒絕抽像思辨,堅定不移地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和所有哲學的基礎。這樣一種從經驗出發獲得認識並因此試圖將所有的科學建立在經驗之上的哲學派別,我們稱之為經驗主義。

    面對認識而強調意志的優先權的鄧斯·司格脫是英國人;其唯名論給予經院哲學抽像的概念大廈以有力衝擊的威廉·奧卡姆是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也是英國人,他進一步發展了羅吉爾·培根的思想,將其發展為一種改革人類知識結構的龐大計劃,其目的就是使人類在實踐上征服自然。針對以鄙薄經驗為病徵的中世紀經院哲學,最早發起攻擊的就是英國人羅吉爾·培根,他首先發出呼籲,倡導人們將經驗作為真正知識的源泉。

    霍布斯反對抽像思辨,他實事求是地將哲學定義為從結果到原因和從原因到結果的知識。對他來說,哲學的目的就是預見到知識的作用並把知識應用於改善人類的生活之中。霍布斯以伽利略為榜樣,可以說,他已經完全站在了現代物理學思想的基礎之上。而且他也可以被看做是將新的機械論解釋自然的方式首先應用於所有哲學領域中的哲學家。霍布斯因此得出了一種徹底的唯物主義的結論,而且,由於他的思想遠遠地超越了他的時代,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他的哲學思想在英國被承認和傳播。托馬斯·霍布斯也是屬於這個行列的一位思想家,在本書第四部分的第一章中,我們就已經將他作為一位政治思想家作過評價。

    此後的英國哲學開路先鋒們從他們那裡為偉大的歐洲啟蒙運動拉開了序幕,其中我們必須提及的一個人就是艾薩克·牛頓,他不僅把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人所取得的成就繼承下來並加以發展,而且還將其聯合為一種龐大的統一體。除了作出大量的新發現之外,牛頓的功績還在於,他把自由落體和運動的物理定律應用到新的天文觀測之中,並證明了使蘋果落向地球的力和使天體圍繞其軌道運行的力是同一種力。在科學的工作方法上,牛頓的成就在於,他將經驗歸納的思想與數學演繹的思想非常成功地結合到了一起。在當時的英國,牛頓絕非一種個別現象,他只是一系列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他們都是英國皇家科學院的成員。羅伯特·波義耳也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他用下面一段話總結了自己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心得:「存在與知識就像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海,我們越往前推進,海平面就會變得越來越一望無際。每一項科學研究的勝利,本身也就意味著還有上百個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掘。」人越深入地探尋自然的奧秘,他就會變得越謙卑和恭順,牛頓身體力行地驗證了這句話。在這方面,他很像偉大的德國人開普勒。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如布魯諾或帕拉切爾斯,他們面對新時代所取得的科學成就而歡欣鼓舞,並且也變得自高自大起來,自以為已經揭開了大自然的最深層的奧秘,與他們不同,牛頓自始至終都將這樣一條信念銘刻在心:人的心靈所能認識的真理只是冰山一角。

    [2]洛克

    英國哲學在18世紀經歷了一個偉大時代,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三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中的第一位為整個英國近代哲學奠定了基礎,而另兩位雖然以他為出發點,但卻選擇了與之截然不同的道路。這三個人物就是:洛克、貝克萊和休謨。

    洛克用下面謙虛的話來介紹自己的主要著作《人類理智論》:「我發表這本書,目的不是想教導那些思維敏捷和高瞻遠矚的人,在那些人面前,我自己也只是一個學生。因此,在這裡我想提醒他們不要對這本書期望過高,我在這裡只是把自己粗淺的思想寫出來,而且它也只適合像我這樣的人來閱讀。」他於1670年就已經開始構思,但是20年之後這本書才發表。這本書外在形式上的特點是:它的語言簡單,引人入勝,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能讀得懂。和之前的笛卡兒一樣,洛克也不願意使用那種內行人才理解的學術語言。

    他也是第一位批判哲學家,是現代認識批判的真正先驅。洛克的思想出發點就是他的如下認識。他認為,每一種哲學考察首先應該從考察人的理智的能力出發,從考察人的理智所能達到的界限出發。人不應該任由自己的思想馳騁於事物的廣闊的海洋之上,好像一切都是他的當然的和不容置疑的思考對象。和在笛卡兒那裡一樣,洛克的思想出發點也是一種徹底的懷疑論,但是他懷疑的方式與笛卡兒的方式截然不同。因為,笛卡兒堅信,我們可以通過推理的方式,用精確的數學來解釋世界。洛克對此提出了質疑,他懷疑人的理智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開始真正的哲學思想之前,先檢查一下思想的方式及其可能性,此前的許多哲學家也曾經這樣做過。但是,洛克是第一個以完全認真的態度對待這個問題的人。洛克的方法與法國式的方法截然不同。笛卡兒的懷疑態度並沒有阻止他,從一開始就接受一個帶有某種特性的上帝概念。與笛卡兒不同,洛克從一開始就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在不同的民族那裡,上帝這個概念並非自古以來到處都有。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全部人類的意識包括人的五花八門的印象、意志衝動和觀念等。進行一次批判性地清查,目的在於能夠進一步確定:觀念和概念是如何進入人的意識的?依照觀念的起源,這些不同的觀念到底有多大程度的確定性?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能有三個答案如笛卡兒所確定的那樣。:我們意識中的觀念,要麼是從外面進入意識的,要麼是來自外面的觀念材料通過思想本身而構造出來的,要麼這些觀念是人與生俱來的,亦即觀念是天賦的。洛克這本書的整個第一部分都是在試圖證明,沒有天賦觀念。兒童以及那些野蠻人的精神狀態顯示出,根本就沒有什麼時時處處都存在的觀念、概念或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基本原則。恰恰是理論上的思維規律,如同一律和矛盾律,它們的抽像特點就已經表明,它們是人類精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之後的產物。這也同樣適用於人類的道德戒律。意識的全部內容只能是來自前兩個源泉,即外在的和內在的經驗,其中,內在的經驗源自外在的經驗。在獲得經驗之前,意識中根本一無所有,它就是一張尚未寫上字的白紙,一塊白板。如此一來,洛克就站到了萊布尼茨的對立面,因為萊布尼茨的單子是封閉的,這樣,他必然也就會接受天賦觀念論。

    洛克在第2卷書中深入地證明了,一切觀念它始終是指最廣泛意義上的意識的內容。都來自經驗。他將觀念作了如下的劃分:

    1)簡單觀念。他稱簡單觀念與複雜觀念相對而言。是我們思想的最簡單的組成部分,是印象的簡單圖像。

    1外在經驗是進入意識的簡單觀念的源泉。外在經驗是第一性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熟悉他周圍的世界。

    洛克認識到,經過知覺進入意識中的東西從來都不是物本身,而是質。和其他哲學家一樣,他也將質區分為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

    第一性的質的觀念包括廣延、物體的形象、堅實性、數目、運動以及靜止等屬性。這些屬性始終存在於物體之中。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這種關係中,物體與我們所知覺到的不一樣。在現實性與知覺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和可理解的關係。

    第二性的質的觀念包括顏色、滋味、氣味、溫度、聲音等屬性。這些屬性不會始終被人的身體感覺到,而只是在某種特定的關係中偶爾才被人的身體感覺到。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是熱的,他會感覺到冷,而且一個人感覺到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諸如此類。顯然,在人的身體內,並不存在與那種在簡單的和可理解的關係中的質相適應的東西,如在第一性的質那裡那樣。當然,身體內必然存在一種力量,它能夠在我們體內喚起第二性的質的印象,洛克認為後來的物理學和知覺生理學也證明了這一點。,這種力量能夠使我們認識那些不能直接感知到的物質的最小微粒。但是,他又指出,一種最小微粒所形成的運動如何就能在我們體內造成一種「熱的」印象或「綠的」印象呢,這仍然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2洛克稱內在經驗是印象,當意識不是從外部接受印象,而是彷彿反觀自我並觀察他自己的內部活動時,這種印象就產生了。內在經驗又可區分為認識知覺、回憶、區別、類比。和意願。

    3外在經驗與內在經驗可以共同起作用,這尤其表現在人對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上。

    2)複雜觀念。理智通過將簡單觀念集合到一起就構成了複雜觀念,這就像將字母組合到一起就組成了詞語一樣。不管是組合字母,還是組合觀念,其組合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界限的,但是,不管組合出多少詞語,字母也不會增加一個,同理,不管組合出多少複雜觀念,簡單觀念的數量也不會增加一個。洛克將復合觀念分為如下三種:

    1樣式:包括數量、空間、延續等。

    2實體:上帝、精神和物質。

    3關係:屬於這一類的有同一與差別、原因與作用、時間與空間這些概念組。

    由於複雜觀念只有通過在理智中的組合才能產生,因此,基本說來沒有什麼現實的東西能夠符合它。這尤其適用於一切形式的一般概念。在這裡,洛克以唯名論為出發點。洛克的第3卷書討論的是語言,他詳細地證明了,那些意指一般事物的語詞在現實中沒有其對應物。很多人認識不到這個事實,這是大部分錯誤的根源所在。

    就複雜觀念只能存在於理智之內而言,還有一個例外,這就是實體概念。在一種內在的壓力之下,洛克接受了如下的觀念,即必然存在一個真實的實體。關於它的本質我們當然無話可說,我們至多可以承認,存在有思考能力的實體和沒有思考能力的實體。洛克給出的基本解釋是,物體的和精神的實體,兩者都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我們說,實體有思想或有廣延,這實際上等於什麼也沒有解釋,我們恰恰需要對此作出解釋:實體是如何思想的,以及實體是如何廣延的。但是要對此作出解釋又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這裡只是簡略地敘述了洛克思想的綱要,讀者或許已經發現,他的大部分論點都沒有經過真正仔細的思索和論證。譬如,洛克在三個不同的地方在第一性的質中,在樣式中,在關係中。討論過時間和空間問題,關於這兩個「觀念」的作用,顯然他最後也沒有搞清楚。但是,他的著作不管怎麼說也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就其外在形式而言也是如此,這篇論文長達1000頁。,他試圖以嚴格分析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解釋人類意識的內容。

    洛克的認識論只是他全部著作中的一部分,他關於教育、政治、宗教哲學以及倫理學的觀點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後面一節裡,我們將重新回過頭來述及他這方面的思想,不過我們首先要敘述的還是洛克的後繼者,在他那裡,上面概略地提到的南洛克思想得到了繼續發展。

    [3]貝克萊

    貝克萊在洛克那裡發現了兩個矛盾之處,這兩個矛盾來自同一個溯源:洛克將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這些感官知覺的質看做是主觀的,因而是第二性的。而廣延、堅實性、運動這些也是通過感官感知的屬性,他卻看做是第一性的,並且認為,這些屬性是通過一種精確地符合於我們印象的現實特性產生的。第二個缺少邏輯性的地方是:洛克斷言,沒有什麼現實性的東西能夠對應於在理智中形成的複雜觀念,但是實體卻被從中排除在外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