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53章 巴洛克時期的哲學體系 (6)
    於是他就提出了第三種可能性,即上帝在創造單子的時候,對於每一個單子以後的發展歷程都預先規定好了。每一個單子的發展都遵循它自己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單子誕生的同時就從上帝那裡接受下來了。上帝同時還考慮到了單子與其周圍的其他單子的關係,並使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說。我們會發現,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斯賓諾莎就選擇它。對他來說,並不存在兩個時鐘,也就是說,並不存在被割裂開的兩種實體。只有一種神的實體,如果我們看到思維和物體世界之間的發展過程能夠保持「和諧一致」,這也毫不奇怪,而且也不需要作更進一步的解釋,因為兩者本身就是一個實體的兩種屬性,上帝時而使它顯現為思維的屬性,時而使它顯現為廣延的屬性。對斯賓諾莎來說,不存在兩個時鐘,而只有一個時鐘,不過這個時鐘有兩個表盤或者有更多的表盤,但是我們只看到這兩個。,而這兩個表盤是由同一個機械裝置驅動的。

    萊布尼茨無法走斯賓諾莎的那條路,那條路可能會把他引向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在那裡,世界在上帝之中,上帝也在世界之中,上帝和世界是一回事。萊布尼茨堅信基督教的有神論,認為在世界之外或在世界之上有一個上帝。因此,他需要那個前定和諧的理論,儘管這個理論很了不起,但是與斯賓諾莎的理論比起來卻顯得有些不自然。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體系使形體好像自然這是不可能的。根本沒有靈魂似的活動著,使靈魂好像根本沒有形體似的活動著,並且使兩者好像彼此相互影響似的活動著。」

    辨神論

    萊布尼茨堅信,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這是由上帝的本性得出的結果。如果這個被創造的世界不是最好的,如果另外還有一個更好的世界,那麼,要麼上帝還不知道這個更好的世界——這與上帝的無所不知相矛盾,要麼上帝沒有能力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這與上帝的無所不能相矛盾,要麼上帝不願意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這與上帝的無上仁慈相矛盾。顯而易見,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說帶有明顯的樂觀主義特徵,而對於他這樣一個宗教思想家和立場堅定的基督徒來說,這種樂觀主義不可避免地又使他陷入矛盾之中,因為面對世界上的醜惡的現實他不可能視而不見。在這個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完善的世界上,為什麼存在著如此多的痛苦、不完善和罪孽呢?

    這就是萊布尼茨的辨神論問題。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萊布尼茨將惡劃分為三種,形而上學的惡、物理上的惡和道德上的惡。形而上學的惡歸根結底在於我們這個世界的有限性,如果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物理上的惡,也就是各種痛苦和忍受,是形而上學的惡的必然結果。因為被創造的東西只能是不完善的如果它是完善的,那麼它就不是被創造的東西了,而是和上帝一樣。,所以他們自己的感覺也只能是不完善的,所以像痛苦和忍受這些不完善的感覺也就必然存在了。道德上的惡也是如此,一個被創造的不完善的東西必然會有欠缺和罪孽,尤其是當上帝賦予它自由之時。

    [3]幾點批評意見——萊布尼茨思想的影響和發展

    在這裡我們只想指出他的幾個矛盾之處。萊布尼茨的體系中顯露的一系列內在矛盾之所以被遺留下來,一方面是因為萊布尼茨的思想總是有頭無尾,如果他能夠前後一致地發展他的思想,或許這些矛盾是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奇特的折中立場,他一邊堅守著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一邊又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急切地沉湎於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中而不能自拔。

    單子除了在空間中存在之外還能在哪裡呢?萊布尼茨思想的另一個矛盾之處在於,一方面,他宣揚前定和諧說,這也就是一種決定論,因為世界的發展歷程已經被上帝預先規定了;而另一方面,他又承認人的意志自由,如他的辨神論所言。關於空間,萊布尼茨一方面認為,世界只是由無廣延的單子及其觀念構成的,此外別無其他。倘若我們的感官認知所顯示的是,世界是一個在空間中具有廣延性的連續統一體,那也只是一種錯覺,因為事實是,它表面上是連續統一體,而實際上則是由點狀的單子組成的集合體。這是純粹的唯心主義,這就等於是否定了空間的現實性。但是另一方面,萊布尼茨又認為,有無數個單子在世界上並存。

    在萊布尼茨的哲學觀和他的基督教信仰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他不僅堅守著這種信仰,而且針對像培爾那樣的懷疑論者,他還想利用自己的學說為基督教作辯護。萊布尼茨在他的《辨神論》中指出,在上帝創世時,人的痛苦就已經被預先注定了,因此,他反問道:「我們如何知道人的幸福就是世界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呢?」上帝的世界目的並不僅限於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擴及整個造化世界,並且這個世界的目的也不應該僅僅為滿足這被造物的一部分而作出犧牲,不管它是多麼高級的造物!這與基督教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在基督教那裡,上帝的神聖計劃恰恰就是拯救人類。總而言之,在萊布尼茨的思想體系裡,拯救的觀念無立足之地。如果上帝一開始就已經如此完美地創造了單子,以至於上帝的任何干預都不需要了,那麼和任何其他的「奇跡」一樣,期望通過超自然的神恩的力量獲得拯救,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多餘的,儘管萊布尼茨仍然斷言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調和這些矛盾並非不可能,決定論和自由之間的矛盾,空間的觀念性與現實性之間的矛盾,以及其他等矛盾都在康德的著作中得以澄清了。如果從萊布尼茨的立場出發,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我們今天看來,單子的概念在古希臘哲學中就已出現,萊布尼茨只是換了一種說法。,更像是一種與現實不相符的虛構,或者說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在那個時代,人們對物質的粒子結構以及生命體的細微構造還不甚瞭解。

    我們不應該因為以上作出的批判而否定萊布尼茨基本思想的偉大以及它產生的巨大影響。萊布尼茨是個全才。他的偉大在於,他使看上去相互對立的東西能夠彼此協調一致起來,並能夠將其組合成一個整體。他的主要思想——他的體系也是以這些思想為基礎的,而且這些思想在萊布尼茨後繼者的哲學發展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可被總結如下:

    1宇宙完全合乎理性的思想,亦即宇宙的邏輯規律性;

    2個體在宇宙中的獨立意義的思想;

    3萬物完美和諧的思想;

    4宇宙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無限的思想;

    5用機械論解釋自然的思想。

    由於萊布尼茨沒有將他的思想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所以他也沒有遺留下一個哲學「學派」。要不是克裡斯蒂安·沃爾夫嘗試補做了萊布尼茨沒有做的事情,把他的思想放到一個體系裡,並使之廣為人知,那麼萊布尼茨思想在他去世後立即就產生了廣泛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沃爾夫在虔信派勢力的逼迫下放棄了大學的教席,後來又被弗裡德利希大帝召回普魯士。直到康德時期,「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一直在德國哲學中起主導作用。沃爾夫的功績還在於,他在用德語寫的著作他的其他著作都是用拉丁語寫成的。中創造了一套哲學術語,此後的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們就採用了他的這些術語。

    萊布尼茨從來都沒有公開執教過。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這就是,1571—1750年,沒有一個一流的哲學家曾經長期在大學執教過。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要麼是世俗世界中的人,如培根或萊布尼茨,他們與王公貴族們交往甚密;要麼就像斯賓諾莎那樣離群索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