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於理性及其力量他卻深信不疑,他認為,理性能夠幫助人們獲得純淨的認識及其絕對可靠性。由於理性能夠純粹和適當地把握事物,因此理性也就能夠在事物合乎規律的必然性上來理解事物。人所理解的某種事物是必然的,是因為他認識到,這個事物只能是如此而非其他,而且人也必須肯定它,因此來說,理解也就是肯定,而肯定不是別的,它就是意欲。我們毫不懷疑認識到的東西,當我們面對它時就不再覺得,它是一個從外面向我們靠近的東西,或者它不是我們意欲的東西,而毋寧說,它就是我們自己贊同、肯定和意欲的東西。我們面對它時不是感到不自由或痛苦,而是感到自主和自由!因此,人只會借此達到更高的自由,而這也是他能夠達到的唯一自由,並且他通過認清這一點就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擺脫痛苦。人所認識的一切帶有必然性的東西,他也將會理解它,並肯定它。人所肯定的東西也不再是讓他感到痛苦的東西,相反,他面對它時會感到自主,亦即自由。
《倫理學》的末段說:「幸福不是德行的報酬,而是德行自身。」這就是斯賓諾莎指給我們的道路。由於一切必然的東西皆為上帝的意志因為上帝的意志和必然之物實際上就是一回事。,所以進一步認識和肯定必然之物也就是不斷地增進對上帝的愛,並更加服從上帝的意志。人能夠達到的這個最高境界,斯賓諾莎稱之為「對上帝的精神之愛」。這同時也是「對不可改變的命運的愛」。兩個世紀之後,尼采也試圖教導同一種思想,只不過尼采為此付出的是痛苦的代價,他不像斯賓諾莎那樣恬然自適。人只有不假思索地獻身於必然之物,也就是獻身於上帝的意志,宗教以及永恆的幸福才會成為可能。
「現在,我已經將我要說的所有關於心靈克制情感的力量,以及關於心靈的自由的意義充分發揮了。由此可以明白看到,智人是如何的強而有力,是如何的高超於單純為情慾所驅使的愚人。因為愚人在種種情況下單純為外因所激動,從來沒有享受過真正的靈魂的滿足,他生活下去,似乎並不知道他自己,不知神,亦不知物。當他一停止被動時,他也就停止存在了。反之,凡是一個可以真正認作智人的人,他的靈魂是不受激動的,而且依某種永恆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自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決不會停止存在,而且永遠享受著真正的靈魂的滿足。如果我所能指出的足以達到這個目的的道路,好像是很艱難的,但是這的確是可以尋求得到的道路。由這條道路很少被人發現的情形看來,足以表明這條道路是很艱難的。因為如果解救之事易如反掌,可以不勞而獲,那又怎麼會幾乎為人人所忽視呢?但是一切高貴的事物,其難得正如它們的稀少一樣。」
但是在此我們至少應該強調指出斯賓諾莎的一個政治觀點,即他對國家提出了精神自由亦即言論和思想自由。的要求。他仍然從理性出發為其尋找根據:當人們結為國家同盟並將權力賦予這個同盟之後,作為國家的公民,他們有多少權力將不再意味著他們就能擁有多少權利,只要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情況就是如此。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們放棄了自己的一部分權力,因而也就放棄了自己的一部分權利,但是因此他們也獲得了安全。但是國家本身卻仍然處於一種所謂的自然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一切可能的,都是允許的。這個原則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條約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約束國家的行為,這要看遵守條約是否對國家有利。
「人們普通的天性是最容易憤慨把他們相信不錯的意見定為有罪……」斯賓諾莎的這些話至今仍然有其現實意義。這個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國家內部的權力,適用於國家與其公民之間的關係。國家有多大的權力,它就有多少權利。國家能夠強制實施的一切都包含在這種權力之中。但是,因為人的宗教和科學信念不能被強迫,所以,如果國家仍然試圖反其道而行之,那麼國家就超越了它的權力以及權利範圍,而且那樣做也只能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就此而言,賦予公民盡可能多的自由,這對國家來說無疑是明智之舉。我們可以相信,斯賓諾莎所以提出這種思想自由的要求,除了理性方面的因素之外,他的痛苦的個人經歷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說,斯賓諾莎走在了偉大的歐洲啟蒙運動的前面,關於這個運動,我們將在下一章裡詳細討論。
[3]斯賓諾莎對後世的影響以及我們對他的評價
斯賓諾莎與猶太教會之間發生的衝突,我們必須考慮到以下因素:作為一個少數派宗教教徒的團體,猶太人曾經多次遭到驅逐,因此他們主要是通過共同的信仰才團結在一起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對任何足以威脅他們團結的行為都會作出敏感的反應;所以,他們同樣懼怕那些被基督教多數派視為異端或反宗教的觀念,這也是合乎情理之事。年輕時,斯賓諾莎就宣稱:那些先知們被作為道德導師而受到尊敬,可是他們的學識並不比他們的同時代人更多些。這使得他處境更為艱難。
在德國,斯賓諾莎哲學起初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因為幾乎與此同時誕生的萊布尼茨哲學搶佔了更大的風頭。儘管如此,他的影響還是超出了表面上所顯示的情形,我們可以從如下事實看到這一點,即針對斯賓諾莎的思想,人們總是不斷地發表一些爭論和反駁文章。首先對斯賓諾莎公開表示敬意的人中,在德國,有偉大的詩人和評論家萊辛以及約翰·海因裡希·雅各比;在英國,有詩人柯爾律治。後來,赫爾德和歌德也明確表示,他們信奉斯賓諾莎及其學說。受斯賓諾莎思想影響較深的哲學家主要有叔本華、尼采和柏格森。
曾有人拿他的學說與佛陀的學說相比。在他的思想體系裡,自然的人類共同生活諸如婚姻、家庭和民族等的價值和意義並沒有受到重視,或許這同樣應該歸咎於他的出身以及他的個人命運。毫無疑問,斯賓諾莎的思想也是他人格和命運的體現。沒有人能夠做到與世隔絕地旁觀世界以及他自己的人生,即使像斯賓諾莎這樣的人也做不到這一點。斯賓諾莎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徵也表明了他的出身,我們可以稱這個特徵是東方式的。斯賓諾莎身上帶有一種宿命論的獻身精神,儘管這不一定必然會導致他成為一個懶散的袖手旁觀的人,但是也很容易使他成為這樣一個人。
在斯賓諾莎看來,認識本身確實就是一種情感衝動。斯賓諾莎是個天性以理論為行為導向的人,因此,對他來說,一個人的認識必須與他的行動相一致。他幾乎不能想像,一個人確信無疑地認識到的道理,他在行動中卻不去實踐它。斯賓諾莎從來都不認為,人有可能會克服掉他自私自利的秉性,因此他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而且在他看來,一個人會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自己,這個想法本身就是荒謬的,他的這種觀點與他的性格和他遭受驅逐的個人命運以及他孤獨的生活不無關係。這使得他的思想與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區別開來,儘管在其他某些方面兩者之間有一些相近之處。
3萊布尼茨
[1]生平和著作
在思想領域,戰爭年代的德國一片荒蕪的景象,只零星地湧現出了幾個獨立的思想家。儘管持久的戰爭創傷在德意志民族的心靈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但是,在思想方面,德國人恢復得還是相當快的,這主要還是仰賴一位偉大人物的功績,這個人就是哥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在戰爭年代精神貧瘠的狀況下,他的出現就像一顆耀眼的彗星劃破夜空。他是日益展翅翱翔的德國近代哲學的真正奠基者。他的博學多識,他在幾乎所有的知識領域內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在德國都是史無前例的。
在巴黎的四年萊布尼茨在科學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研究了笛卡兒,閱讀了斯賓諾莎《倫理學》的手稿,與那個時代的許多重要思想家建立了聯繫,其中有惠更斯,據萊布尼茨自稱,惠更斯是帶領他進入數學殿堂的第一人;有阿諾爾德,他是當時的詹森派領袖人物,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人。回鄉的途中,他拜訪了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整個一生中都在與許多重要人物頻繁地書信往來他有六百多個通信夥伴。,對於我們瞭解他的思想來說,他的書信是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在巴黎,他發明了微積分,即數學中的無窮小算法,在此之前不久,牛頓也以另一種並不完善的形式發展了這種算法,但是,萊布尼茨當時對牛頓的成績可能並不知情。
「我在檔案室裡開始了研究工作,搬來了古舊書,並收集了一些未經刊印的文稿。我收到許多信件,也不停地給人寫回信。但是,在數學方面我有許多新的想法,在哲學方面我也有許多新思想,在文學方面我也有許多新觀點,我常常不知道應該先做什麼。」經過多年的資料研究之後,他寫出了一部內容豐富的歷史著作,這應該是他那個時代最好的歷史著作之一。與此同時,他的數學和哲學研究工作仍然繼續著。由於興趣過於廣泛,常常使他不能善始善終地完成一項工作。萊布尼茨的興趣多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他既是哲學家、神學家、外交家和數學家,也是歷史學家和圖書館學家,除此之外,他還從事技術研究,研究鐘錶、風車和液壓機他發明了一種水泵,並在哈爾茨山的採礦中得到了應用。,在礦山上,他還常常作為地質學者和工程師而工作。
萊布尼茨的思想,特別是他的哲學思想之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主要在於,他自己從來都沒有把他的哲學體系完整統一地表達出來。他的哲學思想大都散見於他的無數信件和短小論文中,而這些信件和論文有一部分只是過了幾十年之後才被印刷並與公眾見面。這裡主要涉及他哲學觀形成的第一階段或說準備階段,即截至1695年這一時期。在第二階段,他的哲學觀日臻成熟,他寫了幾篇文章,他在其中對他的體系的主要部分作了概括性地討論。
萊布尼茨最有名的著作是《辨神論》論神的善、人的自由以及惡的起源。,他是針對法國懷疑論者培爾而寫的,這本書誕生於他與普魯士王后的交談之中。後來的研究者試圖將萊布尼茨遺留下來的思想碎片拼湊成一個整體,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不僅因為他的著作比較散亂,而且還因為他的思想前後矛盾,萊布尼茨從來就沒有抽出時間來思考一下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他沒有作補充說明,或者至少梳理一下他的思緒。他的著作和書信全集自1923年始相繼出版。在我們的敘述中,我們將僅限於討論萊布尼茨思想體系的三個核心問題。
[2]萊布尼茨哲學的基本思想
單子論
萊布尼茨從兩個方面對笛卡兒進行了批判。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萊布尼茨形而上學的首要論點單子論,我們最好把它與笛卡兒的實體概念聯繫起來看,而且是把它與笛卡兒的物體的和廣延的實體概念聯繫起來看。
萊布尼茨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如果我們只從廣延角度觀察物體世界,那麼「運動」也就無異於物體向鄰近位置的移動,是空間中的物體相互間的位移。我究竟能不能客觀地觀察運動呢?顯然根本不可能。運動是一種純粹相對的東西,物體看上去是運動還是不運動,這純粹取決於觀察者的角度。笛卡兒認為,一切自然現象都可以用廣延和運動的概念作解釋,而且可以表達為「運動守恆」原則。瞭解物理學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萊布尼茨的這種觀點裡已經蘊涵著現代物理學中的相對論的萌芽,而且他下面的觀點也同樣具有現代性,萊布尼茨接著說:運動和力的概念是分不開的。
力隱藏於運動的背後,並且力也是運動的原因,沒有力,運動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力我們可以稱之為能量。是真正現實的東西。萊布尼茨利用下面的論據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笛卡兒主義者也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運動和靜止始終是交替出現的。那麼,笛卡兒所認為的「守恆的」運動又在哪裡呢?顯然,守恆的並不是運動,而是力。一個運動中的物體靜止下來以後,運動也就停止了,但是作為力的物體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存在,或者說物體並沒有停止顯現為力。只是在物體中起作用的力現在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勢能。因此說來,並不存在運動守恆原則,而只存在力的守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