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並不缺少一種認識,即這涉及一種來源於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智慧,它與基督教思想截然不同。更確切地說,應該特別強調的正是這一點;因為,亞里士多德好像還不足以是非基督教的,穆斯林和猶太註釋者還必須去開發他的學說中的真正意義。正如那個大異教徒被稱為『哲學家』,那個所有穆斯林中最為背叛基督教的阿威羅伊也被稱為卓越的『註釋家之一』」。十字軍東征的時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產生了纍纍碩果。在航海業、城市和貿易的發展、建築藝術、文學藝術、地理以及其他科學方面,歐洲都得益於這次廣泛的文化交融所產生的刺激作用,從而豐富了自己。在哲學領域內,基督教思想與非基督教思想,甚至說與反基督教思想和思想體系進行了接觸。
合一
在神學領域,形成了一個這種「合一」的初級階段,這就是所謂的《箴言集》,它主要由彼得·朗巴爾德所寫。他把基督教的主要教義按照問題範圍作了劃分,以教父格言的形式排列在一起,讓人一目瞭然。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的社會、地理和思想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起來,通過瞭解亞里士多德和阿拉伯科學,學者們的知識也變得異常豐富起來,這使得經院哲學思想本身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並且它的概念也劃分得更為細緻,所有這一切促成了一種哲學的追求,即它要把所有已知的知識囊括進一個涵蓋一切的封閉的世界觀體系之中,囊括進一個「涵蓋所有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體系之中,它在神學中走向頂點,可以把它比作這一時期的那種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大教堂」。在中期經院哲學的偉大「合一」中,這種追求達到了它的頂點,通過對大量的知識素材的整理,一個基督教的宇宙圖景就被描繪出來,自然、人類、靈魂以及超凡世界都被囊括在一起。
大學和修會
中世紀的大學是一種超越民族界線的文化機構,正如它的名字universitasliterarum意即「知識的總匯」所顯示的那樣,它將所有的知識領域都囊括進來,最後在無所不包的基督教神學那裡匯總到一起。在中世紀中期,哲學在剛剛誕生的大學裡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家園。巴黎、科隆、牛津、博洛涅和帕多瓦都有較為著名的大學。大學從而取代了迄今為止存在的那些寺院學校和神學院的地位。哲學的維護成為藝術系的任務,它與神學是分離的。
多米尼克修會和方濟各會的托缽僧修會成為哲學和神學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活動中心。在四位中期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有兩位是方濟各會修士:哈勒斯的亞歷山大和波拿文都拉。另外兩位,即阿爾伯特和托馬斯則是多米尼克教徒,因為後兩位更為重要一些,我們在下面的敘述中將只限於討論他們兩個人的思想。
[1]大阿爾伯特
同時代人尊稱大阿爾伯特為「全能博士」。由於他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在民間信仰中,人們甚至以為他有超自然的靈智。
波爾施戴特的阿爾伯特於1193年出生在多瑙河畔的勞因根的一個貴族家庭裡,他在父親的城堡裡長大。他在帕多瓦大學學習「自由藝術」,即自然科學、醫學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接著,他在博洛涅大學深入地學習神學。在此期間,阿爾伯特在多米尼克修會會長、德國的約旦諾伯爵的影響下,加入了這個修會。修會派他前往科隆,讓他去那裡的修會學校裡教授哲學和神學。由於他表現突出,他又被派往巴黎,那裡是中世紀基督教的學問之都。阿爾伯特的講課吸引了眾多的聽眾,有時他不得不在露天作演說,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大廳能夠容納那麼多聽眾。他也去雷根斯堡、弗萊堡、斯特拉斯堡和黑爾德斯海姆做短期講學,他在這些修會學校裡講授科學課程。他成為修會的大主持,並且還前往意大利,在教皇面前為托缽僧作辯護。1260年,他被任命為雷根斯堡的大主教。後來,按照他的意願,他被解除了這個職位,此後,他重新回到科隆,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20年。在離群索居的生活中,他潛心於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
1651年,阿爾伯特的著作全集在里昂出版,這套全集長達21卷之多。其中的一大部分是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評注。阿爾伯特是第一位對亞里士多德哲學做全面研究的人,而且他還研究了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猶太和阿拉伯註疏家們的思想,以及他的同時代人的思想。他的評論並非僅僅是對亞里士多德文句的解釋,如果他發現其中有疏漏,他就會想方設法把它補上。其中,他不僅會利用其他哲學家和研究者們的思想,而且也會把自己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觀察結果應用進去。尤其是在植物學、動物學和化學領域,他也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自然研究者。毫不武斷地說,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的重要性絲毫也不亞於他在神學和哲學領域內的重要性。他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收集和整理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
這位最偉大的德國經院哲學家並沒有最終完成他的《神學大全》,用於寫作這部著作的資料多得幾乎難以計數,而阿爾伯特卻想把它們放進一個統一的體系當中去。他的偉大學生托馬斯繼承了他的遺業,他完成了富於開拓性的奠基者阿爾伯特所開創的事業。如果沒有阿爾伯特,托馬斯的著作是不可想像的。
因為這兩位哲學家的觀點和整個思想體系的結構基本一致,又因為阿爾伯特沒有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們在這裡將僅限於敘述托馬斯的思想,可以說,他在精神上是站在阿爾伯特肩上的,而且他創立了中世紀最偉大的思想體系。
[2]托馬斯·馮·阿奎那
生平和著作
1224—1225年辭舊迎新之際,在位於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離阿奎那不遠的羅卡塞卡的城堡,托馬斯出生了。其父是霍亨斯陶芬皇族的親戚。5歲時,托馬斯被送進離家不遠的蒙特卡西諾的本奈迪克特教團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他還是個男童時,他就進入那不勒斯大學學習「自由藝術」。17歲時,他加入了多米尼克修會。第二年,該修會就派他去巴黎繼續深造。因為他家裡人不同意他的決定,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托馬斯被他的兄弟劫持了,並被押送回他父親的城堡裡。但是托馬斯從事神職的決心已定,他堅韌不屈。他成功地從囚禁他的家裡逃脫出來。他來到巴黎,並和大阿爾伯特相識。阿爾伯特成了他的老師。托馬斯終生追隨著他敬愛的老師,矢志不渝。
經過三年的學習之後,阿爾伯特偕同托馬斯一起前往科隆,在那裡,托馬斯又在老師的指導下繼續學習了四年。1252年,他重新回到巴黎,並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托馬斯對教師這個職業評價很高。他把神學教師對教徒的精神指導比作建築師的事業:一個建築師事先會在頭腦裡設想出一個計劃,然後他再按照這個計劃建造他的建築,一個神學教師在對教徒進行指導時,他事先也要在自己的頭腦裡有一個計劃。後來,托馬斯回到他的故鄉意大利逗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在那裡擔任奧爾韋托教廷裡的神學教師,並且結識了他的精通語言的教友莫爾貝克的威廉。威廉曾經把大量的希臘著作翻譯成拉丁語,其中主要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在這裡,托馬斯比較細緻地熟悉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他的老師阿爾伯特基本上是依據從阿拉伯語轉譯的亞里士多德著作譯本從事研究的,與那些譯本相比,威廉的譯本要更勝一籌。1269—1272年,在托馬斯第二次逗留巴黎期間,他的學術生涯達到了一個頂點。托馬斯成為最受歡迎的神學教師。遇到引起爭論的問題,人們最後都來聽取他的意見,在許多論辯中,他說的話最具權威性。後來,他所屬的修會把他召回那不勒斯,讓他負責組建修會大學的神學系。1274年,教皇又委任他參加在里昂舉行的宗教全會。在前往里昂的途中,在離普利維諾不遠的佛薩諾瓦修道院裡這個地方介於那不勒斯和羅馬之間。,死神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生命。由於他性格溫和而正直,人們稱他是「天使博士」。
托馬斯著作的特點是條分縷析和脈絡分明。托馬斯特別強調,「教師不僅僅要向具有一定水平的人,而且也要向剛剛入門者傳授基督教真理。」因此,他盡可能地使他的文章簡單、清晰和一目瞭然,而這正是他那個時代的那些箴言集和神學論辯文章所缺少的。托馬斯著述頗豐,在這一點上,他並不亞於他的老師阿爾伯特。16世紀末,他的著作全集首次在羅馬和威尼斯出版,當時就已經達到17卷之多。19世紀中期出版的意大利文版《托馬斯全集》共有25卷,19世紀末出版的法文版《托馬斯全集》則多達34卷。對托馬斯來說,文章的精確的表達和避免引起歧義比華麗的辭藻更為重要。有一套附有評注和手稿鑒定的《托馬斯著作集》,收集在其中的文章被確定為托馬斯的著作真品,這套文集將托馬斯的著作作了如下劃分:
1亞里士多德註釋。包括12卷,是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註解,涉及《後分析篇》、《倫理學》、《形而上學》、《物理學》、《政治學》、《論靈魂》、《論天》、《論自然物的形成與消失》等。
雖然托馬斯對亞里士多德的註釋沒有像阿爾伯特所做的那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阿爾伯特是第一位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作全面註釋的人,但是,與阿爾伯特相比,托馬斯的工作則更為科學,因為他能夠利用更為詳盡的資料,而且與阿爾伯特不同,托馬斯更能夠將亞里士多德的原文與自己的註解文字明確地區分開來。此外,托馬斯的拉丁文水平比阿爾伯特更加嫻熟,因為作為一個意大利人,他的母語與拉丁語更為接近。
2哲學著作。其中主要有《論理智的統一性——反對阿威羅伊主義者》。這是托馬斯針對13世紀時在巴黎大學影響較大的一個思想運動而寫的,這個運動的代表人物是西格爾·布拉邦特。對這個思想流派來說,阿拉伯人阿威羅伊對亞里士多德所作的解釋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即使他的話與基督教教義相違背,他們也表示贊同。眾所周知,阿威羅伊教導說,世界是永恆存在的,而不是被創造的,此外他還說,物質本身就潛在著所有的變化形式;他也否認個體靈魂的不朽性;他在哲學中找到了更高的和更純潔的真理。這個學派被稱為拉丁化的阿威羅伊主義,或阿威羅伊式的亞里士多德主義。托馬斯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正如托馬斯所期待的,這個學派遭到了教會的抵制。西格爾與托馬斯之間的爭論是中世紀哲學中眾多的激烈爭論之一,類似的爭論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就沒有間斷過。在我們這一部入門性的著作中,一一列舉這些爭論是不可能的,當然共相之爭是個例外。
3神學大全。其中包含托馬斯的兩部重要著作:對彼得·朗巴爾德的《箴言集》的註釋,以及托馬斯自己並未完成的《神學大全》。
4問題集。這是大學裡定期舉辦的神學爭論問題的彙編。
5關於基督教教義的短文。共12篇。
6論辯集。這是托馬斯為維護基督教信仰而寫的辯護詞,包括:《反異教大全》,主要是針對阿拉伯人;《論信仰的基礎》,針對薩拉遜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希臘人的迷誤》。
7法律、國家和社會哲學著作。共6篇,其中有《論君主統治》和一篇論述如何對待猶太人的文章。
8論修會事務和修會規章的文集。
9對《聖經》的詮釋著作。
其中的兩部較為重要的著作是:《神學大全》,寫於1266—1273年間,托馬斯沒有完成,由他的一位後繼者增補;《反異教大全》,也被稱為《哲學大全》,寫於1259—1264年。
知識與信仰
托馬斯對知識和信仰的領域作了劃分。首先關於知識,他堅定不移的信念是,存在一個合乎規律的現實世界,而且我們也能夠認識這個世界。這也就意味著,他確信人能夠獲得真正客觀的知識,因而他也就否定了如奧古斯丁的那種哲學,即認為現實世界只是思想的人的精神產物,並且試圖將精神限定於對它自己的形式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