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細看的歷史 第28章 千奇百怪的歷史往事 (4)
    就這樣,在其他開國功臣盡被屠殺之時,唯有湯和,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70歲的高齡去逝,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而朱元璋為了表彰湯和的功績,更是在死後追封其為東甌王,謚襄武,可謂備極哀榮。天網恢恢之下,湯和能成漏網之魚,在明初確實是個歷史奇跡。《明史》評價湯和說其「沉敏多智數」,看來這樣的評價絕非溢美之詞,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了大明王朝的「另類」。

    李自成和崇禎帝之間有秘密和議嗎?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順農民軍所向披靡,很快兵臨北京城下。據史料記載,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雙方談判破裂後,李自成於三月十九日清晨攻破正陽門,崇禎皇帝無奈,在景山自縊身死。

    關於李自成特派使者杜勳與崇禎皇帝朱由檢談判的這段歷史,很多人認為子虛烏有。其顯然是「為尊者諱」,唯恐道及,便有所謂向農民革命領袖臉上抹黑之嫌。這種思想,在今天有,在古代也有。明清時期及之後的某些史書,囿於正統主義的思想,十分同情亡國之君崇禎帝,因此凡是遇大關節處,經常曲意偏袒,所以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常常自相矛盾。

    關於這段歷史,明末清初的詩人吳偉業在他的著作裡是這樣說的:

    十八日……賊攻彰義門甚急。監視宣大太監杜勳者先降賊,射書城上呼曰:『我杜勳也。』勳素貴,中官性服屬其同類。見勳獨身來,不發矢,相向加勞苦。勳曰:『宣大二十萬人皆降,汝等守何益?我入城有所講,將見上面陳之。』亟縋以入,與諸璫耳語者良久。語不聞。守者前固已解體,既見耳目非是,似若持兩端者,遂投兵喧呼欲下,不可止。賊乘之,外城遽陷。上聞變,登萬壽山……

    從吳偉業的記載,筆者發現其敘述矛盾重重。第一,吳偉業把杜勳入城談判寫成了純粹的個人行為,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作為崇禎帝曾經的心腹太監、宣大20萬明兵的監軍,如果沒有李自成的許可,他這個叛逆之臣顯然不敢擅自射書城上;第二,杜勳既已登城,而且與守城太監耳語良久,時值混亂之際,驚慌失措的文武大臣又有誰敢阻攔他入宮面見崇禎帝呢?

    和很多偏袒崇禎帝或李自成的史學資料漏洞百出,欲蓋彌彰,甚至不惜曲筆、吞吞吐吐有所不同的是,清初史學家戴笠就比較尊重史實,而且態度嚴謹,秉筆直書此事。他這樣記載這件事的:

    今後,闖復令杜勳求成,莫敢奏。內侍微言之。上召入,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後,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制遼沈,但不奉召入覲。因勸上如請為便。上語魏藻德曰:『今事已急,卿可決之。』藻德默然,曲躬俯首。時上憂惑,於坐後倚立,再四以詢。藻德終無語。上謂勳曰:『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大怒藻德,推御坐仆地,入宮。

    戴笠對此記載得很生動:李自成委託杜勳向崇禎帝提出議和條款。被農民軍攻城的炮聲嚇得心驚膽戰、深知北京危在旦夕的崇禎帝,為了苟延殘喘,也不得不準備與李議和。但崇禎帝是個「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的皇帝,對於一個封建帝王,竟然與草寇談判,自然讓人所不齒。而且按照崇禎帝在處理重大國事時的一貫做法,他更願意把大臣推到幕前去——事情辦成了,於自己的最高統治利益和名節無損,自然功勞也是自己的;相反,若事情搞砸了,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那辦事的大臣就成了替罪羊。抖一抖崇禎帝的老底,崇禎帝早已將這套把戲玩弄得嫻熟了。

    史料記載:「丁酉,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時賊事大壞……新甲請輸平,許歲幣,棄關外地。調吳三桂以寧遠兵入討。上好自大,欲於事成後以自來歸德,佈告天下,書於史策,諱言求成,戒新甲秘之。而內旨嚴封下新甲者,晨夕不絕……主上大駭,怒責新甲不密……竟棄市。」

    這件事發生在崇禎十五年,當時,面對各路農民軍和清軍的瘋狂進攻,崇禎帝便策劃和清軍議和,以集中全力對付農民軍。不過後來機密洩露,崇禎帝為了掩人耳目,立即殺掉了陳新甲。

    事情僅僅過去兩年,面對崇禎帝要其談判的要求,宰相魏藻德當然不敢貿然答應,以致崇禎帝「推御坐仆地」,發了那樣大的脾氣。這個細節的記載,正是從一個側面,有力地證明了李自成與崇禎帝之間和談的歷史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

    或許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僅依靠戴笠的一家之言就下結論,是不是顯得有些倉促?回到戴笠所載的話題上來。前面引述的「上謂勳曰:『朕即定計,有旨約封』」的結果怎樣呢——崇禎帝究竟定了什麼計,下了什麼旨,戴笠並沒有記載。不過另有一人補充了戴笠遺漏的歷史資料。這個人就是崇禎十六年進士,「入翰林,為史官」,「而京師潰……為賊所縛,遭榜掠」的李長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說:「三鼓余,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自東來,將至正陽門,其處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內官。則數人見縉彥起。縉彥問何人?內官曰:『城下都督爺。

    』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出一紙,草紙也。其上墨寫『再與他談』四字,帝之御書。縉彥默然。過正陽門西,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相遇,言其故。國楨曰:『敗矣。奈何!吾有勁兵三千,將圖與之戰,只此爾!』縉彥去,計其所歷,當至德勝門,正賊進之時也。今人謂:帝英主也,何與談?其談之者何事?縉彥再官浙江布政司,有問以巡城事,無異詞。惟帝之御書草紙,謂是朱寫非墨寫。據十七日叛監杜勳至城下言,李自成遣來時,有議城上,太監與之上,則言自成邀朝廷割西北一帶地。再欲犒師百萬兩,誠得如其議。則解兵去。……至十八夜帝之草紙御書所云『再與他談』,或即談此。」

    由此可見,崇禎帝是有心與李自成談判的,不過因為某些原因,其談判沒有成功。結果,當三月十九日早上,李自成的大軍攻入北京內城後,走投無路的崇禎帝吊死在了景山上。

    李自成進京後,投降農民軍並在大順任職的孫承澤,是鼎革之際重要的歷史見證人。關於和議的記載,他是這樣說的:「二月,賊至宣府,監視杜勳同總兵王承胤出城迎賊……忽下諭云:杜勳罵賊身死,忠義可嘉,贈司禮太監,立祠宣府,有司春秋致祭,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堂上官。諭下,舉朝失色。三月,賊至都城,兵部以巡視京管科道光時亨、王章手札上聞,言城守太監曹化淳,王德化等夜縋杜勳上城,飲於城樓,上亦不加詰責也。」

    崇禎帝之所以對叛逆之臣杜勳「不加詰責」,是因為杜勳現在充當的是中介人,如果崇禎帝因為杜勳的反叛而加以「詰責」或殺之而後快,豈非斷了與李自成的「和議」之路!孫承澤對這一矛盾現象的記錄,正有力地證明了李自成與崇禎帝的「和議」是成立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農民階級的領袖,李自成出身於農民,也沒有超越時代的思想,因而也不可能擺脫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只能像以往歷次農民起義的領袖一樣,走上歷史為他安排的向封建統治者轉化的道路。在他看來,既要徹底打敗明軍,又要戰勝關外的清軍和在四川與他爭奪天下的張獻忠,前途十分渺茫。這一思想也決定了他的軍事部署。攻下北京城後,他既沒有派重兵去山海關外防禦清軍,也沒有派強大的武裝繼續討伐明軍即證明了這一點。相反,他把在北京獲得的大量金銀財寶,用車隊川流不息地運到西安去。李自成這一近於奇特的行為,究竟目的何在?他的一席話,洩露了天機:「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顯然,李自成根本沒有牢固地立足於北京的打算,而是一心想回到他的故鄉陝西去,裂土稱王。如此看來,李自成向崇禎帝提出的和議條款中「西北一帶,敕命封王」,是完全符合其思想實際的。

    總而言之,種種資料顯示,在農民軍攻克北京前夕,李自成派杜勳與崇禎帝談判,企圖達成「和議」,是確有其事的。

    慈禧太后是怎樣過年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中,春節無疑是最重要的。更多的人把春節稱為「過年」,而且講究也很多。在民間,過年時要說吉利話,如吃餃子時不能說是餃子,而要說是「元寶」,以討個吉利。有的地方還不讓潑污水,要「聚財氣」,地上再髒也不掃,避免把財神掃走。

    普通百姓過年有禁忌,王公貴族過年規矩更多。其中,慈禧太后的規矩就非常多。

    德齡公主曾在宮裡服侍慈禧太后,在她的回憶錄《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中就專門介紹了慈禧過年的細節。

    除夕前的十天,慈禧就不再處理朝政了。這時候的慈禧也一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貴生活,像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一樣,親自動手幹點事。做糕餅就是慈禧太后過年時常做的一件事——糕餅是準備新年祭祀用的,第一塊糕餅自然要由「天下第一人」來做。

    做糕餅的時候,慈禧會專門來到一間做餅的御膳房。然後將麵粉、糖和酵母等製作糕餅的材料混合起來,揉成麵團做成餅狀上鍋蒸。誰做的餅發得最厚,誰就被認為是神最喜歡的人,運氣一定最好。慈禧做的餅發得最高,大家都向她祝賀,她自己也很高興。後來她又命身邊的人每人都做一個,結果大家做得都不如太后好。其實不是慈禧太后做得最好,而是其他人不敢比慈禧做得好。

    除了做糕餅,皇宮裡在除夕的時候也要「祭灶」,而且慈禧很看重「祭灶」。此外,貼「福」字也是慈禧太后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她的一大愛好是喜歡寫「福」字,然後送給太監、宮女或王公大臣。通常祭灶後的第二天,慈禧就會早早地來到大殿,然後拿起筆在紅黃綠等早已預備好的各色紙上書寫「壽」、「福」等吉利的字。慈禧的字可謂一「字」千金,能得到慈禧親手寫的字,自然是一份莫大的榮耀。不過賜給別人的字不一定都是慈禧親手寫的,寫累了的話,她也會讓宮妃或文書代寫。

    除了這些小細節,過年的時候慈禧也喜歡收大禮,據說她死後的陪葬品多是過年時收來的禮品。每收到年禮,她都會一件件查看,喜歡的就留下來用,不用的就鎖進庫內。她收的禮物很多,細小的用品、珠寶、綢緞,甚至還有衣服等等,要什麼有什麼,可謂應有盡有。因為禮物太多,慈禧還專門設了收藏室。既然慈禧很在乎年禮,於是巴結討好她的人便把送年禮當成加官晉爵的最佳途徑。據說袁世凱在做直隸總督時,為了討好慈禧,就給她送了一件奢華無比的黃緞袍。說它奢華,是因為這件緞袍上面用各種顏色的鑽石、珍珠鑲成一朵牡丹花,葉子是綠寶石的。慈禧一眼就看中了袁世凱送的禮物,非常高興,第二天就穿在了身上,不過由於鑲的寶石太多,穿起來可能不是太舒服,結果她穿了一次就不穿了。

    袁世凱很會送禮,他審時度勢,拍馬有方,因而效果很好;相反,有的官員卻忽視了這一點,禮雖重卻不稱慈禧的意。有一年,兩廣總督想給慈禧送禮,他打聽到慈禧喜愛珍珠,於是給慈禧送了四袋上好的珍珠,每袋至少有千粒,大小一樣,式樣相同。不過由於慈禧已有許多珍珠,因此對這個禮物沒太在意——看來過年送禮也不能隨便送的,得動腦筋,得注意受禮對象的喜好,否則花了大錢可能還不落好。

    大臣要給慈禧年禮,皇帝、皇后和宮妃們也不能例外。不過,不必像大臣那樣送珍寶等過於貴重的禮品,皇后、妃子等多是些親手做的東西,比如鞋、手帕、圍脖、手袋之類送給慈禧。

    到了除夕,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兩點,要行「辭歲典禮」,這時候,在皇后的帶領下,宮裡的人,從皇后到宮女都要向太后叩頭。叩頭之後,慈禧也會給大家發紅包——一隻紅緞做成的繡金小錢袋,裡面放些壓歲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