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的歷史真相 第35章 第四部分·其他篇 (6)
    一,結識陳其美(陳果夫、陳立夫之叔父,孫中山的左膀右臂,著名的青幫大頭目)。1906年,19歲的蔣介石正在奉化龍津中學學習,得以東渡日本,進入東京的清華學校學習日語,4個月後,回國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校)讀了一年,然後被保定軍校派送到日本進入振武學校,主修炮兵專科。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在日本警監學校學習的陳其美,並和陳其美、黃郛結拜為盟兄弟。他們結盟的誓詞是:「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陳其美還請孫中山將這兩句話寫成條幅,專門送給了蔣介石,蔣介石更將這兩句話刻在三把短劍上,每人一把,留作紀念。此後,蔣介石在仕途中,頗得二位盟兄的提攜和幫助。在陳其美的介紹下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在陳其美的引導下開始步入中國的政治舞台;在陳其美的引薦下,第一次謁見了革命領袖孫中山,從此堅定了追隨孫中山的決心。與陳其美交好,意味著蔣介石邁出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陳其美歸國後,出任滬軍都督、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介石在他手下出任團長。

    二,刺殺陶成章。陶成章是光復會的著名領袖,參加同盟會後,1908年煽動過一次「倒孫風潮」,後又公開製造分裂,恢復了光復會,任副會長。此事引起陳其美的不滿,這是公仇;辛亥革命發生後,孫中山回國前,《民立報》曾宣稱孫中山將帶回巨款和兵艦若干艘。待孫中山到上海時,卻對中外記者宣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陶成章則認為,《民立報》的宣傳是為孫中山「騙取總統」,他寫信質問孫中山,再次激化了與孫中山的矛盾,這更引起陳其美的不滿。1912年初,奉陳其美殺陶指令後,蔣介石充當殺手,暗殺了光復會領袖陶成章,製造了革命黨人內部第一樁血案,引起了全國震驚。雖然消除了孫中山的眼中釘、肉中刺,但也開創了革命黨人內部相互殘殺的惡劣先例。

    三,投奔效忠孫中山。1914年,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前身)成立,孫中山任總理,陳其美為總務部長。兩年後,陳其美在滬被刺身死,蔣介石投奔孫中山。1918年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雖說蔣介石曾一度因沒有實權而向孫中山辭職,回到上海醉心於做證券交易,但1921年底他還是應孫中山之召赴桂林,參與籌備北伐。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突然反叛,率部炮轟廣州孫中山總統府。孫中山函電蔣介石:「事緊急,盼速來。」蔣介石趕赴廣州,登上孫中山座艦永豐艦,協助孫中山反擊陳炯明。蔣介石侍立孫中山左右,與他共患難,同生死,並於8月10日護送孫中山離粵返滬。蔣介石又及時利用這一機遇,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請孫中山作序。於是,蔣介石聲名鵲起,被孫中山任命為大本營參謀長。

    四,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雖被孫中山委以大本營參謀長重任,但覺得沒有實權。他曾一度「久困目疾,不能閱書,不能治事,憤欲自殺」。於是離開了風起雲湧的廣州,跑到了風平浪靜的家鄉溪口小鎮。時過不久,1924年2月29日便接到孫中山發來的電報:「滬執行部轉介石兄:軍官學校,以兄擔任,故遂開辦。現在籌備既著手進行,經費亦有著落。軍官及學生遠方來者逾數百人,多為慕兄主持校務,不應使熱誠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職,辭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誤!」孫中山的電報,使蔣介石在失落之中得到鼓舞。這次機遇,正是永豐艦上那難忘的日日夜夜,加上蔣介石學過軍事,又有一定才能,當時只有三十出頭,可說年輕有為,因此就得到孫中山充分的信任。關於校長人選,最初決定為程潛,而以蔣介石、李濟深為副校長。但是蔣介石不願在程潛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極對抗,並派張靜江(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找孫中山說情,孫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這一天對於蔣介石來說是歷史性的日子,是他手握軍權的開始,也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里程碑。

    歷史上最惡毒的文痞之罵

    北伐之前,國共合作下的湖南農民運動已經充分發動。作為改造社會的重要力量,湖南農民協會在襄助革命、推行民主、改善民生等方面,貢獻甚大。連國民黨方面的史學家也不得不說:「北伐的勝利實賴革命的武力與民眾運動的結合。武力握於國民黨之手,民眾運動大都由中共領導。」蔣介石作為北伐軍總司令,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8月11日到達長沙,看到「一路民眾歡迎,農民協會組織最為整齊」,不由慨歎:「將來革命成功,湖南當推第一。」

    1927年,北伐軍勝利北上控制湖南後,農民運動的發展就更令人驚歎了。其時兩湖農運高漲,風起雲湧,勢如燎原,「一切權力歸農會」。對此,有人說「好得很」,有人說「糟得很」。在湖南與王先謙齊名的葉德輝就是喊「糟」派。非但如此,農會仰仗他的學識和名望,請這位身任長沙總商會會長的名士寫對聯時,葉德輝竟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

    農運宏開,稻粱菽麥黍稷,雜種出世;

    會場廣闊,馬牛羊雞犬豕,六畜橫行。

    橫批:斌尖卡傀

    對聯不難看懂,橫幅「斌尖卡傀」乍看上去頗為費解,細細一琢磨,原來暗藏玄機。葉德輝在對聯中大玩文字遊戲,竟然罵農民協會是雜種、畜生,是不文不武(斌)、不大不小(尖)、不上不下(卡)、不人不鬼(傀)之東西。尖酸刻薄中帶著一絲調侃,還帶著一絲晦澀,堪稱歷史上最惡毒的文痞之罵。

    是可忍,孰不可忍,農會自然饒不了他。於是,當風流成性的葉德輝擁著美人沉睡在溫柔鄉之時,農民自衛軍叩門而入,將他帶走了。湖南省審判土豪劣紳特別法庭根據《湖南審判土豪劣紳特別法庭組織條例》第九條及《湖南省審判土豪劣紳暫行條例》第一條暨第二條,判處葉德輝死刑,並沒收其財產。於是在「四·一二」政變後兩天,在湖南革命群眾的一次反蔣和「剷除反革命分子」的示威大會上,葉德輝被當場處決。一個一貫反對革命的土豪劣紳、文痞學者,在「廣闊的會場」上,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1927年,葉德輝之死已經微不足道也。在此之前,蔣介石「清黨」,無數共產黨人和熱血青年被殺,北方軍閥則以「討赤」為名捕殺學生、青年、知識分子,農會也以牙還牙,在各地殺「土豪劣紳」和「反革命」。彼此都大開殺戒,以殺人來翼教,以翼教來殺人,大家殺得理直氣壯,於是魯迅用他冷峻刻骨之筆,寫下恐怖世界的混亂和癲狂:「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殺於反革命,反革命的被殺於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於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於革命的,或並不當做什麼而被殺於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葉德輝(1864—1927年),字奐彬,號郋園,又號直山。祖籍江蘇吳縣。太平天國動亂之時,其父葉雨村始遷居湖南。葉德輝以思想反動著稱,「戊戌變法時期,葉德輝就與王先謙代表湖南反動思想,攻擊康梁革新運動」(胡適語),糾集封建頑固勢力咒罵變法是「毀國滅種,無父無君」,是「悖亂逆謀」,並編《翼教叢編》「駁斥」變法學說。辛亥革命後,他則以清朝遺老自命,稱革命致使「國破家亡,主憂臣辱」。袁世凱復辟稱帝,葉上書勸進,自任湖南籌安會會長;六十壽辰有人給他送對聯:「海屋添籌,安期早熟;耆英盛會,長樂花開。」嵌入「籌安會長」四字挖苦他,他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將對聯高掛中堂。葉恃才傲物,尖酸刻薄,對革命派和進步思想,常常嬉笑怒罵,諷刺挖苦;生活上聲色犬馬,肆無忌憚,仗著金錢權勢武斷鄉曲,為霸一方盤剝百姓。連清朝湖廣總督瑞澄也這樣說他:「葉德輝性情狂妄,武斷鄉曲,包庇娼優,行同無賴。當米貴時,家中積穀萬餘擔,不肯減價出售,致為鄉里所側目,實屬為富不仁,猥鄙可恥。」

    然而,就是這個「為富不仁,猥鄙可恥」的葉德輝,居然在學問方面造詣很深。他少年時就讀岳麓書院,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葉德輝考中二甲第九十五名進士,旋授吏部主事;同榜進士中有不少近代名人,如蔡元培、張元濟、趙熙、趙啟霖、蔣廷黻等。在吏部供職不過兩年,他便告假歸里,自此不再出仕。葉德輝是清末民初湖南乃至全國赫赫有名的大藏書家、出版家和版本目錄學家。其藏書之富甲三湘,出版古籍之多雄視全國,研究版本目錄功力之深於同時代無人能及。其版本目錄之學堪稱一代之冠。他的《書林清話》、《書林余話》、《觀古堂書目》及《郋園讀書志》,在當時是版本目錄之學的名著,在今日亦是學林的經典。

    葉德輝之死,震驚全國,據說也是王國維朝昆明湖縱身一躍的誘因之一。但無論新派舊派,幾乎沒有一個人作輓詞。葉氏之死,曾引起湖南文化名人及全國文化名人的巨大震撼。毛澤東的老師、曾任過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校長、國民政府農礦部部長的易培基與當過湖南省都督、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的譚延闓談起葉德輝被殺的前後經過,相當傷悲。梁啟超先生剖析王國維死因時曾云:「他(指王國維)平時對於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視。」數年之後,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博士作過一首《悼葉德輝》的白話詩:「郋園老人不怕死,槍口指胸算什麼!生平談命三十年,總算今天輪到我。殺我者誰?共產黨。我若當權還一樣。當年誓要殺康梁,看來同是糊塗賬。你們殺我我大笑,我認你們作同調。三十年來是與非,一樣殺人來翼教。」話雖直白,卻又意蘊深長。惋惜、調侃、批判、敬意中帶著不恭和詼諧,巧妙道出了當時中國政局的狀態。但胡適在這首小詩中犯了一個大錯誤:殺葉德輝的不是共產黨,而是國民黨省黨部領導下的特別法庭。

    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閉幕會(1968年10月)上,專就葉德輝之死說了這麼一句話:「這個保孔夫子、反對康有為的,此人叫葉德輝。後頭顧孟余問我,有這件事嗎?我說有這件事,但是情況我不大清楚,因為我不在湖南。對於這種大知識分子不宜於殺。那個時候把葉德輝殺掉,我看是不那麼妥當。」

    糊塗蟲為何被稱為「二百五」

    「二百五」是個感情色彩很濃的貶義詞,常用來形容那些腦子缺根筋的糊塗蟲。如清代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就有:「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但你知道這個典故的來由嗎?它來源於一則歷史趣聞。

    戰國時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名叫蘇秦,成語「懸樑刺股」中的「刺股」苦學者說的就是他。《戰國策·秦策一》記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蘇秦是洛陽人,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筆者考證,蘇秦曾師於名震天下的鬼谷子先生。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爭霸。蘇秦起初至秦,不被用。蘇秦不氣餒,繼續去尋找自己的人生舞台,憑著堅強毅力,終於在燕國打動燕文侯而一舉成名,並最終促成了六國之國君結盟於洹水,蘇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國相印的風雲人物,成為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六國宰相」。

    蘇秦在獲得極大成功的同時,也埋下了自己人生悲劇的伏筆。

    在齊國,蘇秦得到了齊宣王的高度信任。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後,齊國大夫中有許多人和蘇秦爭奪國君的寵信,因而派人刺殺蘇秦,蘇秦當時沒死,帶著致命的傷逃跑了。齊湣王派人到處捉拿兇手,然而卻一直沒有抓到。

    由於受傷太重,蘇秦的生命之花日漸枯萎。臨終前,足智多謀的他對齊湣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請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馬分屍示眾,就說:『蘇秦為了燕國在齊國謀亂』,這樣做,刺殺我的兇手一定可以抓到。」

    齊湣王就按照他的話做了。他吩咐左右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把它懸掛在城門上,然後在下面貼了一道懸賞榜。

    榜上寫道:蘇秦是一個內奸,殺了他是為我們齊國除了大害,當賞黃金千兩,望除奸的壯士前來領賞。

    榜文一上牆,馬上就有四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親手所殺,請求賜賞。

    齊湣王接見了這四個傻瓜蛋,笑著說道:「你們可不許冒充除奸的壯士啊!」

    這四個人一口咬定刺殺蘇秦就是自己幹的,並異口同聲地說:「請大王明察!」

    齊湣王點了點頭,大聲說道:「你們四位是真正的『勇士』啊!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分,每人分多少呢?」

    四個人齊聲答道:「每人二百五。」

    齊湣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從此,「二百五」的說法就流傳開了,成為一個使用率很高的貶義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