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否死於趙高之手
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於《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篇中記載他第五次出巡時,行至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得病,勉強抵達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西北),遂崩。人們一般認為,秦始皇是由於縱慾過度,體弱多病,加上出巡期間旅途勞累,以致一病不起。
筆者遍閱有關典籍,認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得蹊蹺,很有可能死於非命——死於趙高之手。其理由是:
一是秦始皇並不像歷史上有些封建帝王那樣體弱多病。查諸史籍,未發現他患有暗病宿疾的記載,他的身體一向健壯。突出的例子是,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荊軻行刺時,他在驚慌中還能掙脫衣袖,繞著柱子逃跑,始終沒讓荊軻追上。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時,才50歲,並不算衰老。在平原津得病,又走了一百四十多里到沙丘;在沙丘平台養病時,還能口授詔書給公子扶蘇,說明他當時思維清晰如故,並非患有致命疾病。總之,從秦始皇的體質與當時的情況看,還不至於在沙丘一病不起。值得注意的是,沙丘宮四面荒涼,宮室空曠深邃,相傳原是殷紂王豢養禽獸之處。戰國時,趙武靈王因庇護叛亂的長子章,被公子成和李兌包圍於此,欲出不能,又不得食,最後活活餓死在沙丘宮中,可見其地與外界隔絕的程度。在這種環境之中,發生不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是根據種種跡象推測,宦官趙高弒君的可能性很大。著名史學家郭沫若曾寫過一篇歷史小說《秦始皇之死》,其中描述秦始皇在平原津渡黃河時,癲癇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宿了一夜,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右耳流黑血,右耳孔內有根一寸長的鐵釘。這篇小說反映出早就有人懷疑秦始皇的死屬於非正常的死亡。那謀害者是誰呢?小說中認為是胡亥。其實,趙高進行謀害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詔書、玉璽都在趙高手中,繼承王位的決定權也掌握在他與李斯手中。胡亥即使弒父,如果得不到趙高、李斯的配合,不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殺身之禍。而趙高常隨侍在皇帝左右,趁機行事不露痕跡,要較胡亥方便得多。
那麼,為什麼說宦官趙高弒君的可能性很大呢?
首先,趙高是個宦官,有人說他的父母都是秦國的罪人,也有人說是秦統一戰爭中滅趙時的俘虜。趙父受宮刑,母親是官婢。趙母在秦宮中生下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而為奴。後來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壯,懂點「獄法」,提拔他作中車府令,是專管宮廷乘輿車與印信、墨書的宦官頭兒。秦始皇還命令趙高教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學習法律。在秦始皇這次出巡中,自然少不了中車府令的事務。而且後來趙高還「行符璽事」,即執掌傳達皇帝命令和調兵的憑證「符」和「璽」。趙高在秦始皇病重期間和死後的種種表現,使人不得不懷疑秦始皇的死與趙高有關。
其次,趙高與蒙恬、蒙毅兄弟有宿怨。據說,趙高曾犯大罪,蒙毅以法治之,判其死刑,後因秦始皇過問,方得赦免。當時,蒙恬威震匈奴,蒙毅位至上卿,一為武將任外事,一為文臣主內謀,不僅深得始皇信任,還為公子扶蘇所倚重。一旦扶蘇即位,蒙氏兄弟的地位必將更加鞏固。因此,趙高對蒙氏兄弟既恨又怕,如要擺脫來自蒙氏兄弟的威脅,必須設法阻止扶蘇即位。為了自身的利益,他時刻都在尋機除掉扶蘇、蒙氏兄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遊雲夢、會稽等地時,李斯、胡亥、趙高等隨從,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為皇帝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還禱山川」。這可能是趙高等的計謀。因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去掉了扶蘇的耳目,也為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個絆腳石。
第三,趙高內心唯恐扶蘇繼承皇位。因為扶蘇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諛奉承的趙高。秦始皇的小兒胡亥是一個昏庸的傢伙,且趙高還曾受命教胡亥學習法律,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趙高想立胡亥為皇帝,以便實現他篡權亂政的陰謀,因而他違背秦始皇的命令,扣著詔書不發,說動胡亥威脅李斯。三人經過一番密謀,就假造秦始皇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指責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馬上自殺,不得違抗。接到詔書後扶蘇流著淚自殺了,蒙恬不願這麼糊里糊塗地死掉,被關進監獄,等候處理。胡亥、趙高、李斯聽說扶蘇已經自殺了,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為了繼續欺騙臣民,不取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巡遊的架勢,從沙丘到井陘,而後抵達太原,經直道回咸陽,繞了三四千里。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了,為了遮人耳目就買了許多魚裝在所有車上以掩其臭,迷惑大家。到咸陽後,他們馬上公佈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發喪出殯。緊接著,胡亥就登基做了皇帝,是為秦二世。趙高昇為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趙高陰謀得逞以後,盛氣凌人,不可一世。他向秦二世進讒言,陷害蒙氏弟兄,誅殺諸公子;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投獄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咸陽。
第四,始皇在沙丘養病,給趙高提供了一個謀殺的機會。始皇病重,下詔給扶蘇說:「與喪會咸陽而葬。」顯然是想要扶蘇繼位。趙高明白,此事有關自己的生死榮辱,須當機立斷。當時始皇身邊僅丞相李斯在側,而李斯私心重,容易控制,其他侍從均是趙高安插的同黨。還有,以趙高當時的處境看,也只能出此一招,別無選擇。秦始皇口授詔書給扶蘇時,趙高參與其事。詔書封好後,趙高卻扣壓未發,欲找機會說服胡亥和李斯,矯詔殺扶蘇。但詔書不能扣壓太久,萬一始皇病情有起色,得知詔書未發,趙高就獲死罪。萬一始皇彌留不死,李斯又未被說服,反而向始皇告發,趙高也要被殺頭。所以,只有在勸說李斯之前殺了始皇,才能萬無一失。始皇一死,就不怕李斯不就範,也不會有人追問詔書的事了。可見,趙高在扣壓詔書的那一刻起,就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秦始皇平時居於深宮,戒備森嚴,無法下手,現在他在旅途中病倒,這真是天賜良機,正如趙高對胡亥所說:「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對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使其提前結束生命,完全有此可能。
第五,趙高的言行就是最好的回答。他對胡亥講「臣聞湯武殺其主,在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往,孔子著之,不為不孝。」趙高不僅有以上弒君議論,而且後來還有弒君的公開行動。秦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不久,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燃起農民起義之火,這時,趙高認為天下已亂,時機成熟,欲篡位稱帝。他怕大臣們不服,就想設法試驗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服從自己。於是,就導演了「指鹿為馬」的鬧劇。有一天趙高牽了一頭鹿進入咸陽皇宮,把它獻給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秦二世一聽,不覺大笑起來,說丞相你錯了,怎麼把鹿說成是馬呢!說著立即問左右的官員們到底是鹿還是馬。
他們當中,有的怕得罪趙高,不敢說實話,只好默默不語;有的討好趙高,跟著說假話,硬說是馬;有的尊重事實,直言為鹿。事後,趙高認為直言為鹿的都是反對他的人,將他們一一暗害了。而那些在事實面前表示沉默的人,特別是那些存心說假話而巧於阿諛奉承的人,則成了趙高收羅的對象。趙高摸清了輿論的底細,不久使派他的女婿咸陽令閻樂率士兵千餘人,喬裝謊稱為盜,闖入了望夷宮。秦二世驚駭不已,閻樂歷數胡亥的罪狀後,逼他自殺,胡亥苦苦求免,而閻樂驕橫地說:「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沫足下。」說著就指揮士兵擁向胡亥,胡亥只好自殺身亡。這時,趙高就把玉璽佩在自己的身上,來到大殿,欲自立為帝,可是群臣不從,他無可奈何,才立胡亥哥哥的兒子子嬰為王。從這般逼宮的行徑就可以得知,趙高這種心狠手辣的人,他弒君並不為怪。然而,作惡多端的趙高最終也是自食其果,落了個被子嬰刺殺的可恥下場。
不難看出,秦始皇之死,實質上是一場宮廷政變,而這場政變的操縱者是趙高。他總想事事處處去支配命運、支配別人,而扶蘇、蒙恬、蒙毅、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犧牲品。但是,趙高要實現對諸人的支配,首先要支配秦始皇,只有假借秦始皇,才可以實現自己的陰謀;對活的秦始皇支配不了,只有將他弄死後假傳遺詔。從情理上分析,趙高弒君的可能性與必然性都存在。
史上唯一終身未立皇后的皇帝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體制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兩件大事,那就是立後和立太子,與之相對應的兩種制度是立後制與儲君制。古代帝王有多個夫人及眾多妃子,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皇帝的正妻為皇后,肩負「母儀天下」的神聖使命。
古代封建帝王對立後都很重視,而我國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終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至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而沒有皇后墓,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強大的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紀)以後對於立後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歲即位到22歲親政,這中間有9年的時間,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即位三年,他便有資格立後,但前後九年都未立後。22歲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從39歲到50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始皇在長達37年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立皇后,不是他來不及立,實際上是他自己不願意立皇后。
坐擁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不願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關。史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行為很不檢點,先是做投機商人呂不韋的小妾,懷孕兩個月(多數人認為懷的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後,又被呂不韋獻給秦國的王孫子楚。子楚繼位後稱莊襄王。莊襄王死後,身為太后的她仍經常與呂不韋重溫舊情。《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後來她又與嫪毐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嫪毐甚至於酒後大罵眾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與我鬥口乎?」母親的失檢行為令秦始皇惱羞憤怒,顏面盡失,使他心理壓抑,性格變得極為複雜:內向、多疑、妄想、專制、暴虐、冷酷、無情,把他變成了一個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後徹底暴發——殺了兩個私生子弟弟;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將其母趕出咸陽,並遷怒於呂不韋,罷免其相國之職,後又下詔命呂不韋「速徙蜀中,不得逗留」,並給呂不韋寫信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
由母親帶來的心理上的陰影一直伴隨著秦始皇,而且由於對母親的怨憤,發展和演化成對一切女人的仇視,造成他後來在婚姻上的偏執。儘管他的後宮裡充斥著六國佳麗,但他只是把她們當做發洩的對象、仇視的對象,或者滿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秦始皇對統一六國後收入後宮的眾多佳麗非常鄙視,痛恨她們拋棄亡國之辱而媚悅新主的行徑,但對守貞重節的女子卻倍加讚賞。據說有一個年輕寡婦名清,她數年如一日遵守婦節,秦始皇曾賜令她「旁座」,與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時就連當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著,少有賜座之事。秦始皇還為這名寡婦修築了一座「懷清台」,以彰揚其事跡。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貞女山,便是該寡婦曾經寡居的地方。
所以說,由母親的行為而形成的心理傷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視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