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後芳草碧紅塵 第32章 後記: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1)
    在一個沉悶無比的夏日午夜,這本書的最後一個字塵埃落定。

    推開窗戶,抬頭看到一輪明晃晃的月亮,耀得我一陣眼花。直到此刻,我才恍然想起,已經是農曆七月十五了,是中元節了。用佛教的話語來說,是盂蘭盆節,該多行善事,為死者祈福。

    弘一大師離開我們已經快七十年了,此時此刻,他的後嗣想必在祭奠著他吧。

    而我,卻想起他病危前所書的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這段偈語是他寫給至交好友夏丏尊的,在我看來,亦是他對自己一生道德準則的總結,是真正的金玉之言。

    現代人讀李叔同詩詞,瞭解他的生平逸事,該從中學到什麼呢?

    我認為,一是他勇猛精進的求知之心,無論是藝術上的追求,還是佛經上的鑽研;一是他拳拳愛國之心,無論是出家之前的苦覓復興之道,還是出家之後的普度眾生流血殉教;一是他如菊高矗的品格力量,無論是出家之前潤物無聲的教育之德,還是出家之後不畏困難的苦修之路。

    如今,我用這短短十餘萬字,描擬出大師一生風貌,當然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去體會,去明瞭大師所寫詩詞背後的美麗情懷。

    如果,你願意敞開心懷,聆聽大師的音樂,細讀「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或許,這就已經足夠了。

    附錄一:李叔同年表

    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父名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叔同行三,系側室王氏所生。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五歲,9月23日,其父筱樓病故,卒年七十二歲。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六歲,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七歲,日課《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文選》等。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十七歲,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喜讀唐五代作品,尤愛王維。兼習辭賦、八股。又從唐敬嚴學篆書刻石。是年又請人習算術、外文。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十八歲,與天津俞氏結婚。俞氏長叔同兩歲。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九歲,是年光緒帝採納康、梁維新主張,叔同贊同康梁變法,慨歎:「老大中華,非變法無以自存」,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師」印以明志。

    同年,奉母攜眷遷居上海,賃居法租界卜鄰里。加入袁希濂組織之「城南文社」,所作詩文,為同人之冠,才名初顯海上。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二十歲,「城南文社」許幻園慕其才,讓出許家城南草堂一部分,叔同全家遂遷入。是年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為「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二十一歲,正月,作《二十自述詩序》。春,與書畫家組織上海書畫公會,每週出《書畫報》一紙。相繼刊印《詩鐘彙編初集》、《李廬詩鐘》,編《李廬印譜》。11月10日,長子李准出世。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二十二歲,春,回天津居半月,折返上海後寫成《辛丑北征淚墨》,所記多為此行往返見聞和感受。代表作有《南浦月》、《夜泊塘沽》、《遇風愁不成寐》等,表達了對國土淪喪的悲憤之情。秋,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受業於蔡元培。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二十三歲,各省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李叔同以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考,未中,仍回南洋公學。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二十四歲,與尤惜陰居士同任上海聖約翰大學國文教授,不久去職。翻譯出版《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二十五歲,在上海實踐戲劇,粉墨登場,票演京劇。是年,參加進步青年在上海組織的「滬學會」。12月9日,次子李端出生。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二十六歲,為滬學會作《祖國歌》、《文野婚姻新戲冊》等。出版《國學唱歌集》。3月10日,母親王氏病逝。叔同攜眷扶柩回津。首倡喪禮改革。秋,東渡日本留學。留日學生高天梅主編《醒獅》雜誌,李叔同為之設計封面,並撰稿。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二十七歲,獨立創辦《音樂小雜誌》,並於2月8日在東京印刷,寄回上海發行,此乃中國第一份音樂雜誌。有《春風》、《前塵》、《鳳兮》、《朝游不忍池》等詩發表於日本漢詩創作團體「隨鷗吟社」刊物《隨歐集》中,並時常與日本漢詩人交遊。9月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同時又於校外從上真行勇學音樂戲劇。冬,與學友一起創辦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是年曾回天津。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二十八歲,「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李叔同扮演茶花女瑪格麗特。此劇開中國話劇演出實踐之先河。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1年),三十二歲,3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前曾作自畫像一幅。歸國,任天津直隸模範工業學堂等校圖畫教師。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三十三歲,春,抵上海,任教於城東女學,授文學、音樂課。加入「南社」,參加南社第六次雅集,為《南社通訊錄》設計封面並題籤。陳英士創辦《太平洋報》,叔同任畫報副刊主編,兼管廣告。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秋,任浙江省立兩級師範學校圖畫、音樂教師。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三十四歲,是年浙江省立兩級師範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浙一師編《白陽》雜誌,《春遊》三部合唱曲、《歐洲文學之概觀》、《西洋樂器種類概說》、《石膏模型用法》等作品,均署名息霜載於是刊。其中《春遊》是中國第一部三聲部合唱曲;《歐洲文學之概觀》是第一篇由中國人編寫的歐洲文學史;《石膏模型用法》是國內最早介紹這種教具的文字。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三十五歲,是年加入西泠印社。課餘與經亨頤、夏丏尊等友生參與「樂石社」活動,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李叔同被選為第一任社長。

    民國四年(1915年),三十六歲,仍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任教期間作歌頗多,代表作有《送別》、《早秋》、《憶兒時》、《悲秋》、《月夜》、《秋夜》等。同時應聘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音樂課。在南京組織「寧社」,倡導書畫藝術。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三十七歲,同事夏丏尊偶見日本雜誌有關於斷食的文章,遂介紹叔同閱讀,即決心一試。於年底入虎跑寺斷食十八天,有《斷食日誌》詳記之。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三十八歲,是年下半年起,發心食素,並請《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多種佛經研讀。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三十九歲,正月間,赴虎跑寺習靜。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拜了悟和尚為師,法名演音,號弘一。農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寺正式出家。農曆九月至靈隱寺受戒。受戒後,赴嘉興精嚴寺小住。年底應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四十歲,春,小住杭州艮山門外井亭庵,不久移居玉泉清漣寺。夏居虎跑寺。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四十一歲,春,居玉泉寺。夏,赴浙江新城閉關。中秋後移居浙江衢州蓮花寺。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四十二歲,正月,自衢州返杭州,居玉泉寺。春,自杭州赴溫州,居慶福寺。夏,所編《四分律比丘相表記》初稿完成。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四十三歲,正月初三,妻俞氏病故,仲兄文熙來信囑返津,因故未能成行。仍居慶福寺。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四十四歲,春,至上海,與尤惜陰居士合撰《印造佛像之功德》。夏,為杭州西泠印社書《阿彌陀經》一卷,該社將其刻於石幢。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十五歲,春,由蓮華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陽、青田抵溫州。夏,在溫州整理《四分律》,曾手書《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並定稿。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四十六歲,春,至寧波,掛搭七塔寺。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不久返溫州。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十七歲,春,抵杭州,寓招賢寺,夏丏尊、豐子愷自滬至杭專程拜訪。夏初,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法會,路經上海時曾與豐子愷等訪城南草堂等處。冬初,由廬山返杭州,經上海,在豐子愷家小住,後返杭州。在廬山時,寫《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太虛大師推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十八歲,春,閉關杭州雲居山常寂光寺。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愷家,主持豐子愷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愷商定編繪《護生畫集》計劃。是年春,豐子愷等編《中文歌曲五十曲》出版,內集大師在俗時歌曲13首。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十九歲,春夏之間,居溫州。秋至上海,與豐子愷、李圓淨具體商量編《護生畫集》。冬,劉質平、夏丏尊、豐子愷、經亨頤等共同集資,發起在白馬湖築屋,供大師居住。冬赴閩南。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五十歲,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廈門南普陀寺,居閩南佛學院,參與整頓學院教育。春,返溫州,秋在白馬湖「晚晴山房」小住。冬月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大師在小雪峰度歲,併合作《三寶歌》。是年2月,《護生畫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50幅由豐子愷所繪的護生畫皆由大師配詩並題寫。是年,夏丏尊以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上海開明書店)。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五十一歲,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整理古版藏經。赴溫州,後至白馬湖。秋赴慈溪金仙寺講律。冬月赴溫州慶福寺。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十二歲,春,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捨有部律,專學南山律,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秋,廣洽法師函邀大師赴廈門。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十三歲,是年在鎮海龍山伏龍寺書《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現為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所藏。年底抵廈門,住山邊巖(即萬壽巖)。講《人生之最後》於妙釋寺。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五十四歲,是年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巖講《隨機羯磨》,重編蕅益大師警訓為《寒笳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律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五十五歲,春,應南普陀寺住持常惺、退居會泉二法師請,整頓閩南佛學院。倡辦佛教養正院。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五十六歲,正月在萬壽巖撰《淨宗問辨》。後至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初夏抵淨峰寺。年底應泉州承天寺之請,於戒期中講《律學要略》。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十七歲,元旦,臥病草庵。春,因患臂瘡自草庵至廈門就診,數月方愈。夏,居鼓浪嶼日光巖。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正月,佛教養正院開學,抱病講《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五十八歲,春,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作會歌。5月赴青島湛山寺講律。10月返廈門。歲末赴泉州草庵。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五十九歲,先後在草庵、泉州、惠安及廈門等地講經。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六十歲,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秋末,為《續護生畫集》題字並作跋。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六十一歲,春,閉關永春蓬山。秋,應請赴南安靈應寺弘法。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六十二歲,夏,離靈應寺赴晉江福林寺。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後移居開元寺。歲末返福林寺度歲。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六十三歲,3月赴靈瑞山、泉州等地講經。後居溫陵養老院。9月1日,溫陵養老院假過化亭為戒壇,大師教演出家剃度儀式。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寫遺囑。

    是年10月10日下午寫下絕筆「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蓮法師。13日晚7時45分呼吸少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溫陵養老院。

    附錄二:李叔同詩詞精選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早秋

    十里明湖一葉舟,城南煙月水西樓,幾許秋容嬌欲流,隔著垂楊柳。

    遠山明淨眉尖瘦,閒雲飄忽羅紋縐,天末涼風送早秋,秋花點點頭。

    春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