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後芳草碧紅塵 第23章 不負是男兒 (2)
    歸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李叔同都將精力集中在教書育人上。事實上,李叔同的弟子中,在文藝領域頗有建樹的,就有數十名之多。其中,最出名的有美術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吳夢非,作家曹聚仁等。對於「桃李滿天下」這件事,李叔同是頗為自得的,在一封信中,他寫道:「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兩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數千弟子中,他最喜愛的卻是豐子愷和劉質平。

    豐子愷是在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那時,李叔同已經三十五歲,加入西泠印社,經常與經亨頤、夏丏尊等參與「樂石社」活動,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並被選為第一任社長。

    李叔同對豐子愷的最大影響是,確定了他一生鑽研的方向——繪畫。可以說,在遇到李叔同之前,豐子愷是迷惘的,他不知道人生的方向,不清楚何去何從。李叔同的言傳身教,深深感染了豐子愷,使得他願意將一生奉獻給繪畫。多年之後,豐子愷回憶當初的情景時,依舊充滿了自豪和幸福,道:「當晚這幾句話,便確定了我的一生,可惜我不記得年月日時,又不相信算命,如果記得,而又相信算命先生的話,那一晚一定是我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關口,因為從這晚期,我打定主意專門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在回憶起李叔同的教育風格時,豐子愷說:「對學生態度是和藹可親。從來不罵人。學生犯了過失,他當時不說,過後特地叫這學生到房間裡,和顏悅色、低聲下氣地開導他。態度的謙虛與鄭重,使學生非感動不可。」

    陳星在《說不盡的李叔同》一書中,這樣描述李叔同對豐子愷的教育:

    豐子愷在校期間得到了李叔同的悉心指教,並在繪畫、音樂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李叔同並未忘記留給學生更重要的東西,即一顆藝術家的心靈。在李叔同看來,擁有一顆藝術家的心靈,是形成藝術人格力量的首要條件。在李叔同的案頭,有一本明代劉宗周所著關於古來賢人嘉言懿行的《人譜》,並且還親筆在封面上題寫了「身體力行」四個字,每個字旁加一個紅圈。他經常對豐子愷說一些書中有關做人與藝術的準則。他把其中「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意思講給豐子愷聽,要求他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習,要做一個藝術家,必先做一個好人。他認為一個文藝家若沒有「器識」,無論技藝何等精通圓熟,亦不足道。所以他告誡豐子愷:「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為此,豐子愷這樣領會:「我那時正熱衷於油畫和鋼琴技術,這一天聽了他這番話,心裡好比開了一個明窗,真是勝讀十年書。從此我對李先生更加崇敬了。」李叔同出家時,把《人譜》送給了豐子愷,而豐子愷則時時銘記恩師的教誨。此書後毀於抗戰炮火。但豐子愷於逃難途中在成都的舊書攤上見到一冊《人譜》,立即買下,一直保存在身邊。因為受過李叔同教誨的豐子愷懂得:有藝術的心而沒有技術的人,雖然未嘗吟詩作畫,但其人必有芬芳悱惻之懷,光明磊落之心,而為可敬可愛之人。若反之,有技術而沒有藝術的心,則其人不啻一架無情的機械。李叔同對另一位高足劉質平的培養也是首重「器識」,後重「文藝」的。1915年秋,劉質平病休在家,心情苦悶。李叔同則用《論語》一類的古人修養格言來開導他;劉質平留學日本後,李叔同時時寫信告誡他為人處事的準則,而當學生生活發生困難時,李叔同更是像父親一樣省吃儉用,及時接濟。這就是李叔同的人格,簡言之:李叔同的人格力量是崇高德性與非凡才情兼備——滲透著深廣愛心、體現著博大胸懷的崇高德性與非凡才情的兼備。

    正是受到恩師李叔同的啟迪和熏陶,豐子愷成長為著名的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李叔同另一位得意弟子是劉質平。後來成為音樂家的劉質平來自浙江海寧農村,家境特別貧寒,小的時候僅僅接觸過民間樂器,直到遇到李叔同,才算真正迷上音樂並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其實,說起劉質平被李叔同正式收為弟子,還有一段小小的典故,有點程門立雪的意思。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的一個冬日,劉質平創作了生平第一首曲子,便興致勃勃地向李叔同請教。李叔同看過之後,並沒有點評,而是對他說:「今晚8點35分,赴音樂教室,有話講。」

    那一日,是下著雪的,到晚上的時候,雪越下越大,雪花如同鵝毛一般往下掉。劉質平準時赴約,可是,等他走到音樂教室外的走廊時,卻發現教室內一片漆黑。他並沒有遲疑,而是恭敬地等在門外。直到十分鐘後,音樂教室內燈光大起,李叔同自教室內走了出來,笑道:「很好。」劉質平這才知道,這是李叔同對他的考驗。他嚇得一身冷汗,若是因為畏懼風雪,晚來片刻,他便與恩師永遠失去緣分了。

    此後,師生二人情誼日深。授課之後,李叔同每週都為劉質平開小灶,並介紹他去美籍鮑乃德夫人處學習鋼琴。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秋,劉質平因病休學,心情特別煩悶。李叔同安慰他,云:「人生多艱『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於此,當鎮定精神,勉於苦中尋樂;若處處拘泥,徒勞腦力,無濟於事,適自苦爾。吾弟臥病多暇,可取故人修養格言(如《論語》之類)讀之,胸中必有另一番境界。」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劉質平畢業後,在李叔同的鼓勵下,前往日本留學,不久考入東京音樂學校。家中貧寒的他無力繳納學費,此時,李叔同出面決定解囊相助。在李叔同的資助下,劉質平得以繼續留學。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李叔同決定出家,出家後需要苦修,自然是沒有薪水的,但在日本留學的劉質平依舊需要他的資助,於是李叔同便準備借款。他在給劉質平的信中說:「余雖修道念切,然絕不忍置君事於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職至君畢業時止。君以後可以安心求學,勿再過慮,至要至要。」

    然而,劉質平怎麼忍心恩師因為自己的緣故,耽擱修行?是年,他毅然回國,在李叔同出家之前與豐子愷一起跟老師拍了一張難得的合影。出家後,劉質平前後侍奉李叔同一個月之久,後在李叔同再三催促下,才返回紅塵中。離去前,李叔同將大量書法精品贈與了劉質平。據說,這批墨寶中,有屏條10堂、中堂10軸、對聯30幅、橫批4條、尺頁198張。李叔同將這批墨寶贈與劉質平還有一個深意,用他的話說,就是:「這批字件,將來信佛居士們中,必有有緣人出資收藏,你可將此款作養老及子女留學費用。」李叔同對劉質平的疼愛至此,實在令人感歎。

    對於這些墨寶,劉質平肯定是捨不得販賣的。甚至,在抗戰期間,他為了守護恩師的墨寶,絲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以命護寶,留下一段佳話。

    或許,豐子愷、劉質平這樣的得意門生,是李叔同留給在俗之人最後的禮物吧。不久,他便遁入空門,一身僧衣,化名弘一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