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翻不過去 第14章 中法戰爭下的晚清風雲史 (2)
    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深恐卓有功勳的黑旗軍以越南西北部為根據地,繼續抗法,或聯合滇、桂人民反抗清廷。法國侵略者對黑旗軍更是又恨又怕,聲言黑旗軍一日不離越境,法國就一日不交還澎湖。於是,清廷誘之以官祿,接二連三地催劉永福率部回國。在法國侵略者和清政府的威逼與利誘下,劉永福終於在1885年9月率3000人入關,次年被委派為南澳鎮總兵。他所帶回的黑旗軍戰士,最後僅剩下300人,90%被清政府逐次解散。

    中法戰爭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推行殖民擴張政策,進一步侵略我國鄰邦越南,並企圖以越南為基地,進而侵略中國引起的。中國為了阻止法國吞併越南和保衛中國領土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完全是正義的戰爭。從軍事上說,中國軍民在這次規模遠比兩次鴉片戰爭偉大的戰爭中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勝利,使法國在「北黎事件」後一直堅持的「踞地為質」、索取賠款的企圖終究沒有能夠全部實現。可是,由於清朝政府怯懦妥協,最終造成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從而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首先,清政府在戰爭中所表現的軟弱態度,進一步助長了早已垂涎中國的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野心,以致邊境危機愈益加重。其次,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擴大,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日益加深了。中法戰爭以前,沿海各省雖已門戶洞開,內地商埠則還不多;中法戰爭以後,到九十年代初,為外國開闢的商埠共有三十多處,不僅分佈於沿海和長江兩岸,也出現於內地和甘肅、新疆、蒙古、西藏等邊遠地區。根據《中法天津條約》,清政府還首次給予外國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這樣,外國侵略者不僅控制了中國的海關和沿海、內河的航行權,而且控制了中國的陸路交通命脈。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侵入中國廣大地區和滲透到許多重要經濟部門,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此外,中法戰爭的失敗,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以及清政府更趨反動和腐敗,促使人們為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而尋找新的出路。於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開始匯合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思潮,為後來的變法維新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上,除收復新疆之戰以外,歷次反侵略戰爭都遭失敗,但就中法戰爭來說,軍事上雖互有勝負,而最終勝利卻屬於中國軍民。而這一戰爭的勝利,也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成敗包含著眾多的因素,勝負之分不僅僅取決於裝備的強弱,關鍵在於人,在於正義之師。

    在這次中法戰爭中,像後來的抗日戰爭一樣,人民的直接參與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法國的殖民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中國人民發揚了反對外來侵略、支持正義戰爭的革命傳統,英勇頑強地開展抗法鬥爭,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清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活動,而且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在法國殖民統治下的越南人民,憤於侵略者的暴行和民族敗類的無恥行徑,也紛紛起義,直接打擊侵略者和依附法國殖民者的文武官員。戰爭爆發前,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高舉義旗,助越抗法,在紙橋、懷德、丹鳳等戰鬥中屢創法寇,給中越兩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同時,也推動了清統治集團中部分官吏積極提出抗法的主張,並最終促成了清朝政府的抗戰。臨洮戰鬥前後,雲南農民軍和越南各階層人民數千人編列成營,參加赴越滇軍序列,並肩戰鬥,開創了紅河中上游反攻作戰的有利局面。

    在保衛台北和東南沿海的歷次戰鬥中,當地人民群眾主動武裝起來,英勇抗敵,加上沿海軍民積極參加渡海援台的反封鎖鬥爭,從而穩定了這一重要戰場的防禦態勢,牽制了大量法軍。特別是當法國侵略者進逼廣西國境、民族危機十分嚴重的時刻,進一步激起了中國廣大軍民的抗法熱情。在鎮南關、諒山大捷過程中,邊疆各族人民踴躍參戰,給予馮子材軍以積極支持,熱情鼓勵。越南人民也「爭為耳目,敵人舉動悉來報知,近自北寧,遠至西貢,皆通消息」。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捷前的兩次主動出擊,就是由於越南人民及時提供情報而先發制勝的。除直接參戰外,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還表現在其他各種形式的鬥爭方面,如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教會鬥爭;1884年9月至10月間香港中國工人拒絕修理受傷法艦和搬運作戰物資的鬥爭;以及旅居舊金山、日本、古巴等地的海外僑胞積極捐款等等,也都有力地支援了這次反侵略戰爭的進行。

    戰爭結束了,給後人留下太多的東西去思考,解析歷史能夠啟迪智慧。在晚清背景下的這次中法戰爭,裡面的事件充滿了中華五千年的精神精髓,而裡面的人物則個個像謎一樣令人費解。他們身上歷史賦予他們各式各樣的解讀,但到底有哪一樣才是他們真正的自己,只有在與歷史遞進交流方能明白。

    首先,李鴻章是不是賣國賊?我們教科書上的李鴻章到底是不是他的真臉譜?在很多人看來,清王朝在中法戰爭中的妥協行為是該受到譴責,而在譴責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同時,李鴻章自然成為主要的矛頭。很多人都認為李鴻章才是這場戰局結果的主導者,是徹頭徹尾的賣國賊,而筆者卻並不這樣認為。

    李鴻章能算得上是一位晚清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他繼承老師曾國藩的事業,開啟了中國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個真正看世界的中國文人與官吏。他的看世界當然比林則徐來得偉大。林則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與官吏,但他屬於舊時代的文人與官吏,所以他所開啟戰爭的目的是企圖將外人全部驅逐出中國,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所要進行的事業是想讓中國工業化,軍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國確實在他的倡導下進步了,而且進步非常大。到1890年時,中國的實業和工業方面都領先於日本。

    具體地講,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落後的政治制度,這是李鴻章一個人無法改變的。第一,在當時慈禧一手遮天的晚清背景下,李鴻章有超人的為官之道,所做違背民意的一切無不是在為慈禧背黑鍋;第二,國家和政局不穩,戰爭過於頻繁,這不能怪罪於李鴻章一個人,晚清的沒落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統治階級內部腐朽墮落所致,李鴻章不可能以卵擊石,去挑戰統治階級的權力;第三,國民素質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很小,教育的內容還是兩千年來的科舉制,所以李鴻章所做的就是興辦西學,學習西方的現代化技術,先進的開放思想;第四,國民缺乏愛國熱情,不是李鴻章能左右了的。在滿人長期的統治中,漢人受夠了壓迫,不會真正替滿人出力,一切唯滿人的意志而決定。雖然當時地方武裝力量也很龐大,但是能夠號召全國的能力顯然不夠,更何況李鴻章,就是他倡導的實業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悄然進展;第五,晚清的腐敗是整個士大夫和官吏階層的腐敗,再多幾個李鴻章也沒有用。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法戰爭失敗了,李鴻章也失敗了。我們評價李鴻章,不需為他的失敗辯解、掩飾、粉飾添彩,也無需大動肝火地指責他的種種錯誤,更無需很無聊地把他描寫成沒事就去取悅太后和皇上的媚臣,沒事就與小女人嘻嘻哈哈的輕浮之人,沒事就去遛鳥的閒臣。

    在這裡面,李鴻章作為清朝俊傑,所做的功勞恐怕遠遠蓋過他所犯過的錯誤。主要表現以下面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海軍。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在短短的40分鐘內,法國海軍船隊就把中國的南洋艦隊消滅掉了。李鴻章便積極建議政府建設一支海軍。政府同意後,他親自主持這項工作。在他的積極操辦下,短短三年時間,他就使中國有了一支現代級裝備的海軍,而且並不太遜色於其他國家。

    現代海軍部隊成立後,李鴻章更是像對待他的兒子一樣嚴格管理,親自擬定《北洋海軍章程》,其中有這樣的規定:「海軍艦艇官兵不得到岸上住宿,只能在艦艇上居住」。而且軍艦上的所有官兵必須是經水師堂嚴格培訓,經過幾輪篩選之後才能擔任。這真正保證了技術含量。這在晚清腐敗之風盛行的情勢下顯得多麼難能可貴。

    二是以更新武器裝備為起點,以訓練改革為重點,推行軍事近代化進程。第二次鴉片戰爭不久,李鴻章在上海參觀了英國人的現代裝備部隊,也近距離見識了西方列強的強大軍艦。之後李鴻章多次喬裝成平民,四處暗訪、調查西方列強軍隊的情況,收集軍事裝備情報,然後下定決心要武裝自己國家的現代武裝。一年後,他建立了炮隊,並且在他的淮軍中僱傭了大量的外國教官,指導訓練。這一改革使淮軍的戰鬥力大為增強。

    三是引進與自製結合,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建立強大的軍隊,武器裝備的供應最為關鍵,然而當時清政府連年戰爭,國庫空虛,購買裝備顯得力不從心,只有依靠本土資源,自我建造,才是可取之道。為此,李鴻章先後創辦了金陵製造局、江南製造局等各種近代軍事工業。這些軍事工業生產出來的輪船、槍炮、彈藥,為現代軍事裝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創辦近代軍事學校。這是李鴻章一生最大的貢獻。技術的競爭、金錢的競爭、甚至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李鴻章自然明白,所以他積極辦學,支持人才的委派。一方面,他選送可塑之才出國學習,如當時的現代水師艦長都有留學英國的經歷;另一方面,建立新式軍校,如創辦著名的天津水師學堂。這所學校主要培養炮船、快船和鐵甲艦所需的技術人才。而天津水師學堂的建立,也被稱為是「開北方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的大事!不論是對清王朝,還是對整個中國近代,都算是一座具有紀念意義的里程碑。

    李鴻章是中國的文人與官吏。有中國文人與官吏的主要特徵與缺陷,也有中國人的骨氣、智慧、膽略、見識。我們應該把他作為中國人的一部分,去理解他,去批評他,去讚揚他,也要去愛護他,紀念他。對待歷史人物,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強求他要達到某個高度,如果達不到的話,就將之貶得一無是處。這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歷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襯。是事實,不是麵團。對李鴻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實為基礎,而不單以個人的好惡和感情去妄待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