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翻不過去 第10章 晚清帝國下民族的悲情 (2)
    但是在這場勝利的戰爭中,勝利的果實因為清王朝的妥協,也因為清王朝的腐敗和無能而丟失。勝利者終以勝利者的名義失敗了,而失敗者卻以失敗者的名義得到了不該有的勝利。但三元裡人民的抗英壯舉,在早期反抗西方侵略史上的確書寫了輝煌的一頁,而其所體現的價值更富有了特殊的意義:

    第一,打擊了英帝國的囂張氣焰。英國侵略軍依仗船堅炮利,橫行中國海面,攻城略地,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而人民群眾的奮起抗戰,無疑是對英軍有力的打擊。

    第二,體現了中國人不甘心受侵略、受奴役的民族精神。至少能說明,清王朝的卑躬屈膝並不代表人民一樣軟弱無能。

    第三,反應了一個國家對富有智慧而又強硬的領導集團有著強烈的渴求。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如此腐朽的統治集團,它的結局只能是滅亡。

    二、台灣民眾的抗日戰爭

    和三元裡人民抗擊英軍的戰爭相比,台灣民眾的抗日戰爭要更為長久,更為悲壯。割讓台灣是清政府無能之舉的又一體現,也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慘痛教訓。日軍佔領台灣的過程,也是台灣軍民展現中華民族英勇無畏,流血保台的過程。

    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最終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作為戰敗國,清王朝和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地區連同澎湖列島都割讓給了日本。

    清政府將台灣地區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傳出後,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許多報紙發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聲。各地的愛國人士和知識分子也紛紛上書,希望清政府能下令與東瀛倭寇血戰到底,不能一味退讓,以割地求和,以委屈求生存。

    但是,對於沒落的清王朝來說,當自己只剩下喘息的力氣的時候,或者說當

    簽訂《馬關條約》自己再也沒有資本和能力來和別人討價還價的時候,她也只能像娼婦一樣出賣自己的肉體了。令人痛心,令人氣憤。1895年5月20日,當台灣巡撫唐景崧率在台官員「陸續內渡」,撤出台灣之後,標誌著慈禧再也不認台灣,不認台灣島成千百萬華夏子孫了。

    筆者不知道用可悲來形容當時苦難的中國人是不是很恰當,當「繼母」將我們遺棄的時候,為了生存,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無論是隨歷史沉淪也罷,躍升也罷,命運只掌握在台灣人民的手中,而台灣人民顯然沒有失去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錚錚鐵骨,他們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改寫歷史。

    台灣的民眾開始組織起來自謀保衛台灣,在工部主事丘逢甲的倡議下,5月25日台灣保台人士組織了抗日政府,定名「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寓含永遠隸屬於清朝之意;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抗日義軍統領,駐台黑旗軍將領、總兵劉永福為大將軍。

    「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台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但是隨著日軍進攻的加劇,抗日的清軍兵力日顯薄弱,最後又由於「總統」唐景崧缺乏真正與「台灣共存亡」的決心,台灣民主國成立當天,便下令各官員在三天之內返回大陸,從而掀起了一場內渡逃跑風。日本大舉進攻台灣地區的第七天,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進英國商船,逃回大陸。隨著唐景崧的逃走,「民主國」不久即告解體,日軍迅速攻佔了基隆,不僅又攻佔了台北。

    台北淪陷和唐景崧等官僚階層的逃跑,激起了台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台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氣憤,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願戰到最後的一兵一卒」。堅守台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台抗日武裝鬥爭。

    日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新竹、宜蘭淪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有效阻擊,讓日軍深刻領教了一番黑旗軍的厲害。

    1895年的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的時候,為了保護彰化城側翼的安全,抗日將領徐驤、吳湯興將部隊駐紮在了八卦山。日軍為了掃清障礙,對徐驤、吳湯興的部隊進行了偷襲。

    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面對突然發現的敵人,守護陣地的士兵相繼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了瘋狂的肉搏戰。但由於偷襲的日軍人數較多,吳湯興等眾多將士都壯烈犧牲,就這樣日軍佔領了陣地。就在這個時候,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的下屬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之後,立即率黑旗軍敢死隊火速趕到了八卦山,對日軍進行痛擊。而經過浴血奮戰,吳彭年率領的黑旗軍終於奪回了八卦山山頂陣地。然而幾經爭奪,八卦山最後還是沒能保住。

    可是在這個時候,不知道坐在北京皇城裡的慈禧在聲色犬馬、縱情享樂的時候,會不會想到,她名義上的子民們仍在受苦受難,為了「養母」不值一文的臉面和尊嚴而流血呢?筆者以為慈禧一定不會在乎這些,因為這個將權勢看得比自己的親人還重要的老女人已經練就了鐵石一般的心腸。

    當彰化失陷後,黑旗軍的領袖劉永福急派楊泗洪等人率黑旗軍北上禦敵,當地高山族人民也群起配合。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苦戰,殺敵千人,收復雲林,逼近了彰化。隨著戰爭的深入,鬥爭越來越艱難。可以想像,日軍有鐵艦將武器彈藥、後勤補給以及兵員源源不斷地送過來,而對於堅持抵抗的中國人來說,台灣島就像一葉孤獨漂流在大海上的扁舟,沒有充足的戰爭物資補給,沒有戰爭需要的彈藥,即使不戰死,也要被困死。更令人氣憤的是,在抗日軍民缺餉缺械的關鍵時刻,清政府不僅不予接濟,還扣留了劉永福派人到大陸募集的捐款以及武器、彈藥供應,封鎖了所有去往台灣的船隻,使抗日軍民無力再發動進一步的抵抗。

    之後,隨著台南的最後一道防線曾文溪被裝備精良的日軍攻陷後,日本正式控制了台灣島。曾文溪失陷,台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而戰死沙場的著名將領臨死前振臂呼喊出的最後一句話則是:「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既表達了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固有的錚錚鐵骨,同時也是對遙遙安坐在北京城的統治者的嘲笑。

    一個不愛子民的統治者讓所有國人傷心,一個自私自利只想著自身利益的統治階層的命運只能是滅亡。溫厚、善良的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恪守著中華文明,都遵循著華夏民族的寬厚、仁慈和善良。善良的中國人,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不管統治階層多麼腐朽不治,即使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但仍能然盡心盡力,希望她能富強起來。

    一百多年前的1895年4月17日,台灣被出賣!《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在台灣人民心中打下永恆的烙印,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恥辱。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錄,也是清朝政府賣國投降的罪證。是清政府零售江山、出賣人民,在殖民化濁流中進一步沉淪的標誌。該條約選摘如下,以警後代勿忘國恥:

    第一款清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清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第二款清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一、下開劃界以內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從鴨綠江口溯該江以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劃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畫成拆線以南地方。所有前開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劃界線內。該線抵營口之遼河後,即順流至彬口止,彼此以河中心為分界。

    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屬詣島嶼,亦一併在所讓境內。

    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是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前款所載及粘附本約之地圖所劃疆界,候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應各選派官員二名以上,為會同劃定疆界委員,就地踏勘,確定劃界。若遇本約所訂疆界,於地形或治理所關有礙難不便等情,各該委員等當妥為參酌更定。

    各該委員等當從速辦理界務,以期奉委之後,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該委員等有所更定劃界,兩國政府未經認準以前,應據本約所定劃界為正。

    第四款清國約將庫平銀貳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後六個月內交情,第二次伍干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於兩年內交清,第二次於三年內交清,第三次於四年內交清,第四次於五年內交清,第五次於六年內交清,第六次於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准互換之後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後,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將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中國之便。如從條約批准互換之日起,三年之內,能全數清還,除將已付利息或兩年半、或不及兩年半,於應付本銀扣還外,余仍全數免息。

    ……

    每一條不平等條約都像一把利刀一樣劃在了中國人民的心頭。兩億兩白銀像無數座大山壓得華夏子孫喘不過氣來。另外,日軍還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船隻、兵器、機器、糧食等也價值一億兩。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從而使西方列強通過借貸來進一步控制中國經濟的命脈。

    之後,西方列強借中國貧弱之際,加緊了干涉中國內政、踐踏中國主權。西方教會勢力也趁機而入,為所欲為。中國人民從此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百年恥辱正式開始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