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謀反,而且,機密很可能已經外洩,他會去嗎?儘管蕭何對他有知遇之恩,但這也是殺頭,而且不是殺一個,是殺他三族啊,幾百顆頭顱,他會如此輕鬆坦然?
跑之唯恐不及嘛。
他不會陡然之間,腦殼也當真被門夾扁了吧?
如果真是謀反,為什麼不坦坦蕩蕩派兵抓他?只需侯府一圍,自可以甕中捉鱉。但事實卻是蕭何誆騙——呂後、蕭何心虛,所以才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說嘛。所謂「成也蕭何」,是蕭何對他的極力推薦,最終促使他功成名就;所謂「敗也蕭何」,就是蕭何誆他說宮中有慶祝會,同去熱鬧一把。
的確是熱鬧了一把,但腦袋都熱鬧飛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韓信酒後胡言亂語,肯定是常有的事情,他在漢中的時候,不就是因為沒受重用而酒後胡說八道,差一點兒被砍掉腦袋嗎?在沒有任何過錯的前提下,即被撤王降侯,以他的個性,發發牢騷,肯定就是常有的事情。
綜上所述,的確韓信沒有謀反。
至少,暫時沒有。
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從普天之下勞苦大眾的角度,看待問題。不好意思,胡寧以為,劉邦、呂後包括蕭何的做法,是正確的。
因為各種跡象表明,韓信的確是不安定的因素——剛到楚地,即訓練一支堅不可摧的強悍軍隊,連皇帝老兒都擔驚受怕,而且自度不是對手。在已經實行休養生息的大漢王朝,在逐漸恢復國力的安定社會,在自己的封國內,竟然訓練如此一支戰必勝攻必克的軍隊,再加上他本人無人能敵的軍事奇才,他想幹啥?
今日不反,不等於明日不反,一旦劉邦去世,還真就沒人可以威懾韓信。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整個劉氏集團,在軍事能力上,的確沒有人是韓信的對手。
撤王降侯,韓同學鬱悶了六年之久,謀反其實也就是時間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劉邦去世之後,韓信必反無疑,就如同諸葛亮去世,魏延必反一樣——當然,這個也僅是推測。
這一時期,包括韓信在內,劉邦把建國初期所封的異姓諸侯王,通通除掉,權力也就收了回來。到這個時候,劉氏集團,也就只有劉姓一家股東了。
當然,劉邦還是留有一個尾巴的,留下一個長沙王吳芮——總得留下一個寬仁的做派嘛。其實,是吳芮不具有對抗中央的實力。
歷史的局限性,造成了劉邦的這一做法,既是領導寡恩的典型表徵,同時又是社會安定的必然程序。不然,很可能大漢王朝又會變回戰國時代——股東太多嘛。
所謂戰國,其實就是各路諸侯紛紛獨立,為了自己的更大利益,相互征戰——直至天下大亂。
項羽就做了這樣的傻事。
天下大亂的第一受害者,歸根結底,還是老百姓。
第二受害者,當然就是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國民經濟必招致嚴重破壞。
對劉邦來說,他的所作所為不過就是為了劉氏集團的長治久安,但對天下百姓來講,豈不是避免了又一場水深火熱般的戰亂?
人心不足蛇吞象,無論是誰,貪慾都無止境。隨著實力的壯大,覬覦天下,就不是道德、恩情可以阻止的事情。諸侯國家的存在,其實就是大漢王朝的定時炸彈。解決了韓信,也解決了其他的諸侯王,其實就是為天下蒼生爭取了安居樂業的機會。
為了天下勞苦大眾的休養生息,為了社會安定的國計民生,更為了江山社稷的繁榮昌盛,我們姑且認為——韓同學,謀反吧!
因為只有他謀反了,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取他腦袋。
他的腦袋沒了,其軍事天才及能耐,也就灰飛煙滅。
潛在的戰亂,自也煙消雲散。
我們普天之下的勞苦大眾,也就可以真真正正地安居樂業。
自古以來,我中華勞苦大眾的最大願望,歸納起來其實就這四個字——安居樂業。
他的死,對天下蒼生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可估量的貢獻。
胡寧在此弱弱地告訴朋友們,很多時候「欲加之罪」,的確也是為社稷、為蒼生、為社會安寧和繁榮昌盛,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硝煙的戰爭
縱觀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冊,從出現階級開始,就基本上與爭戰結伴同行了。開始時的爭戰,不過就是為爭奪幾隻野山羊,或者幾個兔子窩,造成部落之間的廝殺……隨著人類對自然的探索,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就不再是為了幾頭牛羊、幾隻豬狗的廝殺了,逐漸就會升級為擴大地盤和爭奪人民而發生你死我活的戰爭了。
達爾文就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適者生存,其重要的表象,就是弱肉強食。
狼行天下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發展到後來,就不是部落之間的你爭我鬥,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大規模征戰了。
到這個時候,男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身體結構決定了,戰爭,尤其離不開男人。在那硝煙瀰漫的古道,在那金戈鐵馬的碰撞中,譜寫出一曲又一曲的淒厲與慘烈,也演繹著一章又一章的豪邁和悲壯。
男人的一生,其實就是戰鬥的一生。男人的形象,在硝煙瀰漫中,猶顯凝重;男人的氣魄,在你死我活中,擲地有聲;男人的胸膛,猶如黃土高坡一般厚重;男人的思念,更似九曲黃河一樣綿長。男人的勝利,就是整個族群的勝利。
歷史告訴我們,男人的一生,就是一波又一波征伐戰鬥,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馳騁縱橫。所謂生命不熄,奮鬥不止,就是男人的代名詞。
這個世界,逐漸由男人主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根源,其實就是拚搏。
一個男人要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他的任務,就是打拼。
精彩的世界,其實由打拼而來。
歷史使命賦予了,男人們這個不可推卸的責任。
翻開史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哪一個時期,幾乎無一例外,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特別的現象:當一個男人幾經奮鬥最終功成名就的時候,一個特殊的群體,將會逐漸進入人們的眼簾;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將會不可抑制地拉開幕布,強悍走向歷史的前台。
這一特殊的群體,就是皇帝的女人;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場,就是後宮。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皇帝,就會有一群皇帝的女人。
有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明白。那就是,世界由男人掌控,掌控了男人,其實就掌控了世界。
這個男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皇帝。
在後宮裡,肯定無法看見硝煙瀰漫,也不會出現刀光劍影,但卻是雲譎波詭,處處潛藏殺機。
女人,其實不甘寂寞。
當男人們在瀰漫的硝煙中,捨生忘死揮刀舉劍衝鋒拚殺的時候,她們卻在後宮,優雅地微笑和容光滿面地煞費心機,在陽奉陰違與口蜜腹劍中火中取栗。沒有硝煙,卻更是毛骨悚然,看似華麗、威風,卻是在如履薄冰。
這一場戰爭,沒有金戈鐵馬,卻更是血腥慘烈,落下的人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親人。
表面看,爭奪的好像是男人,其實質卻是在爭奪權力。
權力的確是個好東西,但一不留神,它就要咬人。
非常的不幸,我大漢王朝開山鼻祖劉邦的後宮,也演繹了這麼一出讓人扼腕哀怨的悲劇。不得不令人驚呼,沒有硝煙的戰場,更是驚心動魄,也更是狠毒與慘烈。
寫史到此,我其實真的不知道,我在為誰悲憐,為誰傷神流淚?
坦率地講,我不恨呂後;實實在在,我也並不同情戚姬。
始作俑者,的確就是我們大漢王朝的開山鼻祖——劉邦。
那個時代,就是那個制度,所以我也不痛恨那個制度。薩特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問題出在劉邦身上。
因為,他想挑戰老祖宗留下的制度。
他以為,他已經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了,要挑戰他眼裡不合理的制度,應該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結果他錯了,在強悍的宗法制度面前,錯得一塌糊塗。
這個制度,是在他劉老兒出生之前的幾百年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制定。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大漢立國,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會改變,它依然會不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而繼續強悍地延伸。在劉邦之前,其實就已經有很多國君挑戰過這一制度,其後果,基本上都造成國家混亂。
這一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在上一季的「成康之治」中,我就講到,周公制定禮樂。所謂的「禮」,其中心思想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王」的椅子永遠都只有一把,但無可爭議的是,「王」的兒子,肯定也有一大把。問題出來了,當老「王」掛了之後,誰來坐這把「王」的椅子?
從理論上講,「王」的每一個兒子都有資格。
天下都是老爸打下來的,所有的兒子,也都是老爸一個人的,老爸去了天國,他的兒子享受勝利果實,肯定就是當仁不讓的事情。
關鍵的問題是,兒子太多——那個時候可沒有計劃生育一說,更要命的是,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老爸的女人也是多多益善,生下的兒子豈不是要用「堆」來計算?在以「堆」來計算的兒子面前,「王」這把椅子卻僅有一個,這勝利果實如何分享?
在「禮」沒有出現之前,就一個字——搶!
「搶」的後果,當然是兄弟相殘。
周公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所以「禮」應運而生。王死後嫡長子繼位,其他的兒子都別來搶,誰搶誰就違法,天下共誅之。
誰讓你不是第一個從正妻的肚子裡生出來的呢?
這就是天命。
但是,問題也出現了,從正妻肚子裡生出來的第一個男孩子,正好是癡呆咋辦?
按周公旦的「禮」,不好意思,就是癡呆,他也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劉邦就想挑戰這一不合理的繼承製度。當然,他的嫡長子不是癡呆,但卻極為怯懦。在劉邦看來,如此懦弱,還缺少智慧的孩子,不足以擔當如此龐大帝國的老大。因為,他要領導的手下,基本上都是虎豹豺狼。
一群虎豹豺狼,卻由羊羔一樣的孩子領導,其後果的慘烈悲壯,不堪設想。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
他是呂後所生。
事實證明,劉邦的眼光非常準確。劉盈的才幹能力,的確不足以擔當皇帝的重任。這個世界,有些事情還真是讓人無法理解,父親為人中龍,母親是鳥中鳳,叱吒風雲,無人能及其項背。可這劉盈還真不像這對夫妻的孩子——那個時候,沒有醫院生產,肯定不會發生抱錯了的情況,可為什麼就是感覺不到有這對偉大夫妻的基因,遺傳到他的身上呢?
如果他僅僅就是一個平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的秉性,當不失為一個聽話懂事的乖兒子。但命運就是作弄人,他的肩上正好承擔著,老祖宗周公旦規定的繼承大統的重任。
這讓劉董事長異常著急,因為他已經老了,他當然會將帝國的重擔毫無懸念地交給他的下一代,但是,這個羸弱的孩子,就那個弱不禁風的身子板兒,能夠承受嗎?
他憂心如焚。
他看中了另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叫劉如意,是戚夫人所生。這位戚夫人,我們前面說到過,就是劉邦在被項羽追打得抱頭鼠竄的時候,遇到的戚姬。在劉邦所有的夫人中,他基本上就只鍾愛戚姬一個。
在這裡,戚夫人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她當然希望在劉邦的寵愛之下,把自己的兒子推上那把讓天下所有人都景仰的皇帝椅子上。她以為這個天下是劉邦的,劉邦一句話,天下所有的人,都得乖乖執行。而她正好就掌控了劉邦,是不是她就正好掌控了世界?
她以為,劉邦點頭了,她那乖巧的兒子,就可以坦坦蕩蕩走上皇位。
事情的發展,果真是這樣嗎?
結果她輸得很慘。
因為在這若大的後宮中,她僅僅就是利用自己的美色,一個人在戰鬥。而呂後,卻是一個團隊在抗擊。力量的對比,戚姬還是嫩了很多。當劉邦在大臣中只是隨便透露一下,有更換太子的打算時,整個朝廷,全體中央委員一致反對。
有位名叫周昌的耿直大臣,就公然頂撞:「臣期期……期期不奉詔!」
不好意思,他結巴。
另一位大臣,就是那位制定朝儀的叔孫通,更是旁徵博引,他舉出前朝諸多的悲劇:晉獻公因寵愛驪姬,廢長立幼,造成晉國空前混亂,幾十年不得安寧;秦始皇因李斯、趙高矯詔,長子扶蘇死,幼子胡亥立,終使秦帝國二世而亡……
但劉邦依然執意要更換太子。
表面上看,這不過就是繼承人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又何嘗不是兩個女人在生死博弈?
鹿死誰手,我們靜觀事態發展。
都是權力惹的禍
呂後出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