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時代 第7章 資源荒匱人類能否過上史前生活 (2)
    美國歷史學家約瑟夫·汀特認為,能源是複雜社會的一種必需品,社會越複雜所需的能源就越多,相反就會退回石器時代。人類的社會是迄今為止最複雜的社會,它的運轉全靠能源維持。複雜的社會就如同解決問題的機器。它通過配置社會的各種資源來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最初的時候,一個社會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那些最容易解決而且又能帶來最大回報的問題。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所獲得的收益相對較大,而維持整個複雜社會「機器」的努力和成本相對較小。然而,一段時間之後,社會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日益困難,解決這些問題所要付出的代價變得日益高昂,同時,解決這些問題的回報卻開始減少。因此,維持整個上層階級(包括官僚機構和專門職業)的成本就變得越來越高,讓社會不堪重負。

    在汀特看來,維持一個社會複雜性的最基本需求是能量。他所謂的能量包括食品供應、人力和畜力、燃料(比如木材、礦物燃料或者鈾等)以及其他物質。只要能量供應充足,一個社會就可以向更複雜處發展,但一旦能量供應達到極限或者開始減少,那麼社會的複雜性就將變得難以維持或者開始降低。最終,這個社會將達到一個臨界點,此時,社會要解決一個問題所得到的回報不足以補償要付出的代價,即入不敷出。例如羅馬文明,羅馬武力征服鄰邦,然後把鄰邦人民當奴隸來發展生產。可是每一次征服都伴隨更大的更複雜的需求來運行整個政府機構、軍隊、教育、公共建設、福利等等東西。而這些最終得靠稅收來實現,於是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把土地所有者逼得無路可走。而開拓疆土所得的回報無法抵償付出的代價。從這時起,社會開始變得脆弱起來,任何一個危機或者嚴重問題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危機或者嚴重問題都可能導致文明的崩潰。

    當人類開始審視當今世界,發現石油變得日益昂貴,並且尋找新的油田變得成本高昂,日益困難的時候,就會覺得汀特對石油這一人類工業文明的心臟的特殊強調似曾相識、倍感親切。

    早在1964年,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捨夫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人類文明的技術進步將與其國民可控制的能源總量息息相關。

    縱觀歷史,最早人類能源的獲得是鑽木取火技術。太陽系所有的星球中,地球因其能夠點燃火而顯得獨特。木材、草本植物、糞便、人類等動物的毛髮——都能夠燃燒。有了火種,人類用這一技術嚇退其他各種試圖侵犯他們的動物,或者將它們活活燒死。火照亮了人類穴居者夜晚走的路和他們要入住的漆黑洞穴,火幫助人類祖先抵擋食肉動物的襲擊,火使他們在冰河時期能生存下去,火還可以讓那些令人類感到害怕的動物無處藏身,極易被發現。

    而人類的化石能源時代啟於歐洲工業革命,這是一筆上帝給人類已經儲藏了上億年的寶貴財富。英國之所以成為持續長久的工業革命發源地,其根本原因是該國煤炭豐富、森林資源短缺,人口的能源需求增長迫使他們放棄木材、改用煤炭,而採礦抽水則最終導致了蒸汽機的出現……與此同時在「煤炭與蒸汽」、「石油與內燃機」、「電」推動下,整個世界經濟、社會產生連鎖式飛躍發展,世界從此正式全面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61年在巴庫(現阿塞拜疆共和國城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爭奪20世紀的生存空間,就是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從而控制賴以生存的能源。從這個意義上講,歐洲的發達國家都面臨這樣一個基本的共同問題。這種生死攸關的格局應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更是緊接著的二戰再度爆發的根本原因。

    澳大利亞學者希拉·紐曼認為,經濟學家們認為由於機器的改良(而不是燃料種類及形式的日漸多樣化),即便燃料資源減少,地球仍可以產出更多的能源。然而,事實卻是1830年至2001年世界人均能源消耗增長了8倍。21世紀,全世界面臨著石油的自然枯竭,更糟糕的是,人們無法找到一種同樣有效、便捷、廉價的替代燃料。

    2.另類殖民,石油折騰世界

    現代文明即將終結,這不是宗教預言、也不是陰謀者的恫嚇,而是世界知名的地質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經過研究後所得出來的一致結論。所有參與研究的專業人士,連他們自己都對即將到來的石油危機感到深深的恐懼。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曾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指出,21世紀以來,各文明間的均勢卻在發生一些逐步的、無情的、也是根本的變化,西方社會的權力相對其他文明將繼續衰弱。其衰退主要特徵表現在:它的衰退跟其崛起一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種衰退並不是直線型的,帶有間歇性和反覆性;在人口與領土、經濟產值和軍事能力等方面控制的資源方面,相對而言正在下降。

    自17世紀以來,歐美等工業強權,依靠化石能源,以蒸汽動力,然後是汽油和電力建立起了化石工業文明,並以血腥手段將其地盤由歐洲的一個角落擴張至全世界,工業文明的強勢,完全依賴於自然資源的充足供應。一旦某種關鍵性的資源出現短缺,而技術發展又無法提供廉價的新能源替代品,整個工業文明就可能像黑洞一樣從內部塌縮。而由於工業文明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可能引發社會危機,成為崩潰的導火索。當上述兩種危機疊加在一起的時候,任何形式的文明都無法逃脫厄運。

    可以想像這樣一種情景:敵對的大國集團在石油短缺的威脅下對最後的產油國發動入侵並爆發大戰,結果是兩敗俱傷,造成國內的不穩定和平等主義的革命,而周邊的「落後勢力」的侵襲,對於壓迫他們的強權進行報復性的破壞,使大都市萎縮,大國解體。受到威脅的主要是經濟文化發達而人口密度較低的西方國家。

    就本世紀經濟世界裡所發生的變化而言,關鍵是,世界經濟依靠石油能源的巨大擴張和複雜化已經發生,它不可能以這樣的速度無限期地持續下去,當它達到了收益遞減的轉折點的時候,各種壓力就會發展出來。這些壓力既包括國家間的競爭,也包括國內圍繞分配所產生的社會衝突。例如由國際競爭所引發的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戰,留下了一個受到削弱、飽受痛苦的歐洲,那些曾經強大的國家至今內部四分五裂,在巨大的債務重負之下踉踉蹌蹌。而美國也在反覆性地步歐洲的後塵。

    2011年初,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指出,廉價能源時代已經結束,在未來,石油的供應量不大可能趕上需求。隨著世界上多數主要油田已過產油高峰期,未來5年全球可能面臨災難性的石油枯竭能源供應危機,並影響經濟復甦。在這一對石油枯竭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嚴厲的警告中,比羅爾指出,世界範圍的石油枯竭速度已經超過了之前的預期,石油峰值出現時間至少提前十年到來。國際能源機構對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型油田已經過了產能最為旺盛的黃金時期,石油產量下降速度是人們兩年前預計的近兩倍。

    美國普利策獎得主保羅·薩洛帕克認為:「石油頂峰的後果將是無法想像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將把世界經濟推入漫長的大蕭條。成百上千萬的人將失業。農田里的拖拉機將由於沒有燃料而無用武之地,造成大饑荒。沒有了汽車的人們將用腳走到沃爾瑪,不是去買便宜的,從半個地球外運來的『中國製造』商品,而是從被遺棄的建築裡找點玻璃、銅絲什麼的換錢。」

    中東人之所以富得流油,只是因為他們手中握有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也就是說他們是坐在金礦上。在石油被廣泛應用之前,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石油美元填滿了中東人的口袋。

    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民卻沒有這份幸運,他們得靠辛勤勞作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這還得要他們出生在英國、法國這樣好的高福利國家,而如果他們出生在非洲這樣的貧窮地區,他們可能天天食不果腹。這些貧窮的人民會如何想、又如何做呢?他們的未來在哪裡呢?

    所有的石油生產都遵循一個鍾形曲線,當一個新油田被發現的時候,起初,產量很低,因為用來大規模開採的機器設備還沒有裝好。逐漸地,設備的規模逐漸擴大,被開發的油井越來越多,石油產量也跟著迅速上升。到了一定時間以後,產量增加的速度就開始減緩,直到完全停止。然後石油產量就開始無法逆轉的下降。慢慢地,即使再挖油井、使用更發達的技術也無法抽取更多的石油。這個過程一直到抽取、運輸、加工石油總計耗費的能量超過了採出的石油能量時才停止。到了此時,已經不值得再繼續開發該油田了。這個曲線對於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上的石油產量都成立。因為國家、世界的石油產量是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油田產量累加起來的。這個著名的定律是1953年美國地質學家金·哈伯特發現的。早在1953年,金·哈伯特就推斷,美國石油出產將於1969年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就會一直下降。1970年,他所預見的情況真的發生了,一直到今天,石油專家把這種情形叫「哈伯特頂點」或「石油頂峰」。其他的產油國家,如法國在1988年、英國在1999年等等,也陸續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雖然油價自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石油公司用於探勘的總預算只增加了一點點;雖然美國的煉油廠都在滿負荷生產,但是自從1976年以來,美國沒有建造一座新的煉油廠;世界上的每一條油輪行程都排得滿滿的,但是新油輪建造的速度還不及舊油輪報廢的速度。

    沒有哪個石油公司會建更多的工廠來煉越來越少的石油。石油公司不光在縮減產量,最近幾年還在瘋狂地互相兼併。每當一個行業開始萎縮、衰落的時候,行業裡的大公司就會趁機收購資產比自己弱小的競爭對手,以期成為「最後一個站著的人」。

    勘探公司已經把地球翻了個遍。全球每年新發現的石油總量在1962年達到頂峰,之後就一直下降,到最近幾年,幾乎沒有什麼新的大油田被發現。

    目前世界石油的實際儲備量也會對這個問題產生影響。而以往的一些針對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四位的國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調查讓人懷疑,已知的統計數字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據說,科威特的實際石油儲量其實只有官方報告的一半。

    2011年初,《維基解密》公佈的美國外交電報顯示,全球第一石油出口國——沙特誇大其石油儲存量近四成,而實際石油產量根本不足以遏制全球油價飆升,美國擔心全球石油產能或於2012年初就會見頂。

    美國駐利雅得大使館在2007年至2009年致華盛頓總統府的電郵顯示,美國駐沙特總領事在2007年11月曾會見沙特石油大鱷Aramco開採部前主管侯賽尼,當時侯賽尼向總領事表示,沙特阿拉伯向外聲稱原油儲存量為7160億桶,其實誇大其詞,實際只有4160億桶,顯示沙特的石油儲存量可能不足以壓抑國際油價的上升。

    侯賽尼認為,沙特的產油量可能在10年內達到每天1200萬桶,但在此之前,全球可能在2012年遭遇石油峰值,屆時全球原油生產能力在達到巔峰後,會逐漸下滑。

    侯賽尼認為,世界12000億桶的石油儲量中,有3000億屬於虛估,即屬於可能存在,屬於開採成本過大或者現有技術無法開採的資源。比如在北極、在深海、在油頁岩中。問題是,要把這種非傳統石油提煉成燃油,成本非常高,對環境的破壞也非常大。這些資源要被利用,一個前提就是油價進一步大幅度地上漲。

    無論如何,科學家的共識一直認為:石油頂峰或者已經來臨,也可能在未來10年至15年到來。國際能源分析家馬修·西蒙斯分析認為,沙特90%的石油產量是來自七個大型油田,這些油田全都正在老化,但它們仍然繼續生產沙特90%的石油量……這些油田能夠十年如一日地維持如此高的產量,全靠工程師們向地下注入大量的水,以保持地下油田的高壓。當注水方法再也行不通的時候,石油產量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突然下降。通過他的審慎研究,西蒙斯已經有力地證明了——因為沙特的大型油田已出現問題,全球的能源局勢將突如其來地崩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